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血糖(FPG)、胰岛素抵抗及肥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老年COPD患者60例,按病程分为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稳定期,在不同时期测定血浆抵抗素、CRP、FPG、胰岛素(FINS)、动脉血氧分压(PaO2),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选择同期健康老年人50例作为对照。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血浆抵抗素、CRP、FPG、FINS、HOMA-IR均显著高于临床稳定期及对照组(P<0.01)。COPD稳定期FINS和HOMA-I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期抵抗素、CRP及FP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急性加重期抵抗素与CRP呈正相关(r=0.491,P<0.01),与FPG、FINS、HOMA-IR及BMI均不相关。COPD稳定期及对照组抵抗素与CRP、FPG、FINS、HOMA-IR及BMI均不相关。结论: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抵抗素、CRP水平升高并伴一定的胰岛素抵抗,抵抗素与CRP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FPG、HOMA-IR及BMI不相关,抵抗素可能参与COPD急性加重期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30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缓解期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血浆Fib的含量,同时进行动脉血气测定。结果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CRP、Fib含量较缓解期及对照组均明显升高,缓解期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血清CRP、血浆Fib含量均呈负相关(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血清CRP、血浆Fib含量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监测CRP、Fib的含量对于COPD患者的病情、疗效判断、预测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60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纤支镜肺泡灌洗联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抗生素静脉用药时间及血气分析(PaO2和PaCO2)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27/30)高于对照组(17/30)(χ2=8.522 7,P<0.01)。观察组抗生素静脉用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2组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PaO2、PaCO2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aO2上升、PaCO2下降更明显(P<0.05或P<0.01)。2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慢阻肺(COPD)患者血浆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水平变化及其与动脉血气[动脉血氧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OPD稳定期49例,急性加重期45例,并对同一时间段43例健康者的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为A组、B组、C组。对比3组血浆CC16水平;对比3组动脉血气相关参数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COPD患者稳定期、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浆CC16水平变化与动脉血气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3组血浆CC16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血浆CC16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3组pH、PaO2、SaO2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两组pH、PaO2、SaO2水平均低于C组(P<0.05),且B组均明显低于A组(P<0.05);A、B两组PaCO2明显高于C组(P<0.05),且B组明显高于A组(P<0.05);COPD患者稳定期、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浆CC16水平与pH、PaO2及SaO2水平均呈正相关(稳定期:r=0752、0.824、0.874,急性加重期:r=0.768、0.856、0.917,COPD患者:r=0.759、0.839、0.887,P均<0.05),与PaCO2则均呈负相关(稳定期:r=-0.819,急性加重期:r=-0.835,COPD患者:r=-0.820,P均<0.05)。结论:COPD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CC16水平与动脉血气相关参数均出现明显变化,且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COPD稳定期,COPD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CC16水平与动脉血气相关参数间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五段式”培训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家庭通气治疗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五段式”培训进行干预,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FEV 1%预计值、FEV 1/FVC)、血气分析指标(SaO2、PaO2、PaCO2)、生活质量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不良反应。结果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生活质量评分、CA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EV 1%预计值、FEV 1/FVC值较本组干预前明显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O2,SaO2较本组干预前明显提高,PaCO2值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PaO2,SaO2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CAT评分较本组干预前明显下降,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段式”培训对稳定期COPD患者家庭通气治疗的作用显著,能有效改善其血气指标,促进病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瘦素(Leptin)-胰岛素抵抗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56例AECOPD患者,按空腹血糖(FBG)水平将其分成两组:高血糖组(FBG≥6.2 mmol/L)42例,低血糖组(FBG 3.1~6.2 mmol/L)14例,并设正常对照组20例[FBG为(5.49±1.06)mmol/L].所有入选者均常规测定FBG、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Leptin、空腹血清胰岛素(FISN)、胰岛素敏感性(ISI).肺功能及呼吸阻抗测定并记录如下指标: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呼吸总阻抗(Zrs)、气道总阻力(R5)、中心气道阻力(R20)、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X5,X20)、中心阻力(Rc)、周边阻力(Rp)、共振频率(Fres).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糖组FBG、FISN、CRP均显著升高,体质指数(BMI)、ALB、ISI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而Leptin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血糖组CRP、FISN显著升高,BMI、ALB、Leptin、ISI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与低血糖组比较,高血糖组FBG、FISN、Leptin、CRP均显著升高,ISI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而BMI、ALB无明显变化(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Leptin与Zrs、R5、R20、Rc、BMI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与FEV1、X20呈显著负相关(P<0.01和P<0.05),与FEV1/FVC、PEF、MMEF、X5、Rp、Fres则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ISI与FEV1/FVC、FEV1、PEF、MMEF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Zrs、R5、R20、X5、Rc、Rp、X20、BMI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而与Fres则无明显相关性.高血糖组平均住院天数[(25.00±0.13)d]较低血糖组[(17.93±0.22)d]显著延长(P<0.01),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14%,6/42例)明显高于低血糖组(7%,1/14例),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AECOPD在应激状态下可诱发高血糖,Leptin-胰岛素抵抗可加重肺功能损害,延长患者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中TNF-α和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40例AECOPD患者、40例COPD稳定期患者以及35例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分析AECOPD患者的血清CRP、TNF-α水平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关系.结果:血清TNF-α和CRP在健康对照组、COPD稳定期组和AECOPD组中的水平依次升高:AECOPD患者的血清TNF-α和CRP水平均与PaO2呈负相关,而与PaCO2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清TNF-α、CRP水平可作为AECOPD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以及疾病转归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氧驱雾化辅助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将4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采用相同剂量的安溴索和细辛脑雾化混悬液,对2组患者分别采用超声雾化(A组)、氧驱雾化(B组).雾化吸入前后分别采集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雾化吸入前比较,SaO2 pH及PaC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雾化吸入后,PaO2及SaO2降低(p均<0.05),而B组患者升高(p均<0.05).B组患者在雾化治疗后,PaO2、PaCO2、SaO2均较A组患者好(p均<0.05).缺氧等不适反应症状加重的患者数A组多于B组(p<0.01).结论 氧驱雾化优于超声雾化,是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首选的雾化吸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血浆白蛋白(PA)、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肺动脉高压(PH)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9月到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COPD患者88例,根据是否患有PH分为PH组52例和对照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PA、CRP、TNF-α水平和肺动脉收缩压(PAP),并分析血浆PA、CRP、TNF-α水平和COPD患者PH发生率的关系。结果血浆PA水平与COPD患者PH发生率呈负相关(r=-0.58,P<0.01),血浆CRP水平与COPD患者PH发生率正相关(r=0.78,P<0.01),血浆TNF-α水平与COPD患者PH发生率呈正相关(r=0.62,P<0.01)。与对照组比较,PH组患者PaO2水平显著降低,PaCO2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浆PA水平降低(P<0.01),血浆CRP和TNF-α水平以及PAP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血浆PA水平随着COPD患者PH发生率的升高而降低,而血浆CRP和TNF-α水平则随着COPD患者PH发生率的升高而升高。COPD患者血浆PA水平降低而CRP和TNF-α水平升高时应警惕P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纳洛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性脑病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纳洛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COPD并发肺性脑病患者分为常规组及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4~0.8mg静脉注射,2~3次/d,观察其疗效并做血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PaCO2明显下降、PaO2明显上升(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pH值、PaCO2、PaO2、SaO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纳洛酮对COPD并发肺性脑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扩充痴呆量表(ESD)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稳定期COPD患者37例(COPD组)根据动脉血氧分压(PaO2)分组;同期北京市城区健康居民4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ESD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定。结果 COPD组ESD总分及学习、记忆、计算、结构4项分测验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COPD组MMSE总分及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记忆力3项分测验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aO2<60 mmHg COPD患者ESD总分及学习、记忆力和计算力3项分测验评分均低于PaO2≥60 mmHg COPD患者(P<0.05),MMSE总分及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记忆力3项分测验评分也低(P<0.05)。ESD总分、MMSE总分与PaO2均明显相关(P<0.01)。结论 ESD可以作为评价稳定期COPD患者认知功能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不同分期及不同分级血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肺功能损害程度与CRP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42例,入院时及经治疗病情好转进入缓解期出院前均进行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和1秒率(FEV1/FVC)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包括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测定;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CRP浓度.同时,选择1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CRP测定.结果 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清CRP浓度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增高[(6.283 ±3.168)mg/L与(0.134±0.040)mg/L,t=4.12,(P<0.05)],COPD急性加重期Ⅳ级患者增高最明显,但各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比缓解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83±3.168)mg/L与(4.104±1.013)mg/L;t =4.35,P<0.05].COPD患者肺功能FEV1变化与血CRP浓度变化呈负相关(r=-0.618,P<0.05),FEV1/FVC变化与血CRP浓度变化呈负相关(r=-0.629,P<0.05).PaO2与血CRP浓度变化呈负相关(r=-0.605,P<0.05),PaCO2与血CRP浓度变化呈正相关(r=0.613,P<0.05).结论 CRP浓度的增高可能与呼吸困难程度及肺功能损害程度有关,但是CRP作为COPD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的独立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5例老年COPD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加重期78例,稳定期37例,同时选取110例体检正常的老年人为对照组。观察2组血清CRP、D-D水平变化,比较观察组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患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及肺功能相关指标,并分析血清CRP、D-D水平与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CRP及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急性加重期显著高于稳定期(P0.05或P0.01);观察组中,急性加重期p(CO2)明显高于稳定期,而p(O2)及肺功能相关指标均明显低于稳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CRP、D-D水平与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呈负相关(r=-0.498,P=0.011;r=-0.385,P=0.043)。结论联合监测血清CRP、D-D水平及血气分析的变化可早期判断老年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于患者疾病控制及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肺栓塞性肺高压局部溶栓和全身溶栓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与外周静脉全身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只小猪自体血栓注入建立急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模型。随机分成两组: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A组10只),外周静脉全身溶栓(B组10只)。溶栓前、溶栓后2h测肺动脉压,肺动脉收缩压(PASP),心率(HR),心输出量(CI),血气分析(PaO2、PaCO2、pH),纤溶酶_抗纤溶酶复合物(PAP),DD二聚体(DD),一氧化氮(NO)。结果两组肺动脉压、CI、PaO2、PaCO2、PAP、DD、NO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0.05),A组的肺动脉压、PaO2、PaCO2、PAP的变化较全身溶栓组B组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肺栓塞治疗中局部溶栓的疗效优于全身溶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院呼吸内科48例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的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变化。结果无创性通气治疗后PaO2、SaO2均明显升高,PaCO2及心率、呼吸频率降低,pH明显改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IPPV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3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71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BiPAP呼吸机经鼻罩气道正压通气38例;对照组为同期病情相当患者33例采用常规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等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试验组PaO2、S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心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仅有PaO2显著升高(P<0.05),而其它指标治疗前后均无差异。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BiPAP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能有效地降低PaCO2,提高PaO2、SaO2,改善症状,是一种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能有效地降低PaCO2,提高PaO2、SaO2,改善症状,是一种确切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8-异前列腺素(8-isoprostane)、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与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8月在该院呼吸内科诊断为COPD的患者64例(COPD组),分为COPD加重期组和COPD稳定期组,选取同期健康受试者30例纳入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测定,并利用ELISA法测定血清8-isoprostane、HIF-1α及SP-D水平;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8-isoprostane、HIF-1α、SP-D水平与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COPD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SGR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OPD加重期患者血清8-isoprostane、HIF-1α及SP-D水平均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患者、对照者(P<0.05)。COPD患者血清8-isoprostane、HIF-1α和SP-D水平与FEV1%pred、FEV1/FVC和PaO2呈负相关(P<0.05),与SGRQ评分呈正相关(P<0.05)。COPD患者血清8-isoprostane水平与HIF-1α呈正相关(P<0.05),与SP-D呈正相关(P<0.05),HIF-1α水平与SP-D呈正相关(P<0.05)。结论8-isoprostane、HIF-1α和SP-D参与了COPD发病中的缺氧、氧化应激、炎性反应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同反映COPD患者的肺功能水平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COPD病人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使用振动雾化器和喷射雾化器进行雾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0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振动雾化器和喷射雾化器进行雾化治疗,观察是否存在治疗过程中各项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及治疗前后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结果]COPD病人机械通气时使用两种雾化器在呼吸力学及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都比治疗前有所改善,但震动雾化疗效明显优于喷射雾化(P<0.05)。经配对t检验,在雾化过程中,通过比较呼吸机参数,观察病人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在呼吸力学方面优于B组;经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pH值组内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雾化治疗前后PaO2、PaCO2、SaO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雾化治疗PaO2、PaCO2、SaO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病人机械通气使用雾化辅助治疗时,使用振动雾化器在病人舒适度、呼吸力学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喷射雾化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关系.方法 以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加重期的28例为试验组,稳定期的12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行血清IL-6与CRP水平的检测,同时行肺功能及其他常规化验指标的检查.结果 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中IL-6与CRP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稳定期患者IL-6与CRP的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稳定期相比,急性加重期IL-6与CRP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③1 秒率(FEV1/FVC)与IL-6及CRP的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IL-6与CRP水平随COPD的病情缓解呈进行性下降,IL-6与CRP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判断COPD急性加重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的相关性分析,了解瘦素在COPD病情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同时通过分析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瘦素与乏氧、二氧化碳潴留、气道阻力的相关性,了解瘦素与COPD加重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因COPD急性加重,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男性患者60例,年龄(68.4±7.8)岁,并排除肿瘤、结缔组织病、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且经过呼吸内科10~15 d治疗后均进入稳定期。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晨起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瘦素及IL-6的水平,分析瘦素和IL-6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性及二者的相关性。并在患者急性加重期时做动脉血气分析和肺通气功能试验,分别做瘦素与PaCO2、PaO2、SaO2、FEV1、FEV1/FVC的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差异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用线性相关分析法(Pearson法)。结果(1)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血清瘦素水平[(4.41±1.18)ng/ml]高于治疗后[(2.53±0.70)ng/m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2)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血清IL-6水平[(516.49±81.47)pg/ml]高于治疗后[(317.79±37.47)pg/m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3)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时血清瘦素与IL-6呈显著正相关(r=0.598,P<0.001),而经治疗进入稳定期后二者无相关性(r=-0.120,P>0.05);(4)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时血清瘦素与血气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分析:与二氧化碳分压呈显著正相关(r=0.490,P<0.001),与血氧分压呈显著负相关(r=-0.702,P<0.001),与血氧饱和度呈显著负相关(r=-0.656,P<0.001);(5)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时血清瘦素与肺通气功能结果的相关性分析:与FEV1呈显著负相关(r=-0.620,P<0.001),与FEV1/FVC无相关性(r=-0.210,P>0.05)。结论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时血清瘦素和IL-6水平较稳定期时均显著升高,且二者有显著相关性,因此瘦素可能成为COPD加重期时的炎性标记物;瘦素与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时的二氧化碳潴留、乏氧、气道阻力均有密切关系,因此瘦素可能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