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而致血小板减少为其特点。T淋巴细胞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直接或间接调节B淋巴细胞产生血小板自身抗体。大约25%-30%成人ITP患者对一线治疗方案(包括类固醇皮质激素、脾切除)无效,这部分患者10年死亡率10%-20%,归因于出血和治疗毒副作用。所以,对这部分ITP患者寻找高效而低毒性的免疫抑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环孢素A(CsA)联合硫唑嘌呤治疗ITP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在成人及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分布的异同。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KAUTO 试剂盒)检测 ITP 组(83例)及非 ITP 组(58例)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并分析成人组ITP(46例),儿童组 ITP(37例)的抗 GP Ⅱ b/Ⅲ a 、抗 GP Ⅰ b/Ⅸ及抗 GP Ⅰ a/Ⅱ a 自身抗体特异性分布规律。结果 ITP 组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为66.27%,高于非 ITP 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女性 ITP 患者占60.87%,儿童组女性 ITP 患儿占64.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 ITP 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为63.04%,儿童组 ITP 患儿抗体阳性率为70.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成人组与儿童组 ITP 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特异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以抗 GP Ⅱ b/Ⅲ a 和抗 GPⅠ b/Ⅸ抗体多见。结论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对 ITP 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GP Ⅰ a/Ⅱ a 抗体介导的 ITP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克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糖蛋白上存在自身抗原表位,这些抗原表位定位于糖蛋白的某些特定区域,其数量有限。在部分慢性ITP患者中,存在B淋巴细胞和(或)T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扩增,其自身抗体是克隆性起源的。这些研究对于探索特异性高、毒性小的靶向性治疗和揭示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讨论了ITP自身抗体的克隆限制性和B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扩增,ITP中T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和研究ITP克隆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机制包括T、B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和T细胞依赖性自身抗体的产生.在T、B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和产生自身抗体的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中,协同刺激分子的作用必不可少.为了解ITP患儿体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水平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BPC)的关系,我们采用ELISA及RT-PCR方法检测了30例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sCD40L及其基因mRNA表达水平,探讨sCD40L在ITP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水平,以评价其在IT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MAIPA)检测患者血浆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和P-选择素)的特异性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ITP组MAIPA的阳性率为63.3%,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为阴性;PAIgG分别为73.3%、45%.淋巴细胞亚群中,ITP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D8、CD19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抗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抗体对提高ITP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ITP 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涉及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增多和骨髓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过少两个方面。经典的ITP治疗只涉及抑制血小板免疫破坏的一个方面,即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抗-D抗体(针对Rh系统D抗原的抗体),也有采用长春新碱或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清除B淋巴细胞,以及环孢菌素等免疫抑制剂等。对难治性病例还要进行脾脏切除手术。虽然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大多数患者治疗有效,但30%以上的ITP患者会复发,且这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脾脏切除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临床需要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由于自身抗体而继发严重的血小板,目前已退出ITP的治疗。最近。欧洲批准了2个血小板受体激活剂AMG531和Eltrombopag,通过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来治疗ITP。国内采用泛细胞保护剂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ITP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根据ITP患者不同的发病机理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ITP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方向。本文就ITP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作一综述.并对ITP分型施治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脏CD5^ B细胞水平的变化及CD5^ 和CD5^-B细胞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以识别致病B细胞亚群。方法:应用双色流式细胞仪检测8例慢性ITP患者脾脏CD5^ B细胞水平。选择4例血浆抗GPⅡb/Ⅲa和抗GP Ⅰb/Ⅸ抗体双阳性ITP切脾患者,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及花环形成分离法分离脾脏B淋巴细胞,继而采用镝产珠分选法分选、纯化CD5^ B细胞和CD5^-B细胞,并分别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改良MAIPA法检测血浆和细胞培养上清液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结果:ITP患者脾脏CD5^ B细胞水平圈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略有增高,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5^ B细胞水平与患者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4例血浆抗GPⅡb/Ⅲa抗体和抗GPⅠb/Ⅸ抗体双阳性。另外1例CD5^ B细胞培养液抗GPⅡb/Ⅲa抗体阴性,抗GPⅠb/Ⅸ抗体阳性;CD5^-B细胞培养液抗GPⅡb/Ⅲa抗体和抗GPⅠb/Ⅸ抗体双阳性。结论:脾脏CD5^ 和CD5^-B细胞 均可产生血小板GP特异性自身抗体,抗体产生种类和滴度无明显差异。提示二者共同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病因迄今未明,病机主要与自身免疫系统失耐受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及生成不足有关。T淋巴细胞可介导适应性免疫应答;B淋巴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体液免疫作用;而自然杀伤细胞是直接通过杀伤某些细胞在固有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三者共同参与人体的免疫反应和免疫调节。本文就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及相应的细胞因子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况做一综述。发现免疫功能异常在ITP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T淋巴细胞、B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均参与其中,且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导致ITP的发生,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进行检测以提高对ITP的实验室诊断以及在临床治疗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B淋巴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是一种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近年来众多的研究显示 ,T、B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以及细胞凋亡与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关系密切。为了探讨慢性ITP的发病机制 ,我们对慢性ITP患者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CD5 B淋巴细胞的数量、B淋巴细胞膜Fas蛋白、胞浆内凋亡蛋白Bcl 2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 ,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慢性ITP患者 30例 ,其中男 12例 ,女 18例 ,年龄16~ 70岁 ,平均年龄 4 0 .2岁 ,诊断按全国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经典的治疗手段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脾切除,但仍有约1/3的患者治疗无效或者复发。但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案和新药也不断问世,治疗效果也显著进步。血小板生成素可以促进PLT再生,有效提高患者PLT的水平;利妥昔单抗能够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减少抗PLT抗体的产生,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酶酚酸酯、环孢素等已成为ITP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认为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形成是本病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其一线治疗中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均主要通过抑制自身抗体产生、封闭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等作用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但有部分患者对一线治疗无效,病程迁延,预后不良,最终进展为慢性/难治性ITP(chronic/refractory ITP,C/RITP)。研究发现,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和GPIbα是本病最常见的抗原靶位,而一线治疗对具有抗GPIbα的ITP患者疗效欠佳。进一步研究发现抗GPIIb/IIIa抗体与抗GPIbα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的途径不尽相同:前者主要为依赖FC途径,而后者主要通过FC非依赖性途径清除血小板。以上研究结果提示早期发现ITP血小板抗体类型对于治疗和预后该疾病起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ITP特异性血小板抗体与疾病的发生、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出血风险增加。除了自身反应性B细胞产生的血小板自身抗体对血小板的破坏以及Th1/Th2细胞的失衡外,对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重视。经典的调节性T淋巴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能抑制免疫反应。而最近研究发现CD8~+的调节性T淋巴细胞也与ITP发病和治疗有关。现着眼于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量与功能的异常在ITP发病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IgG及其酶切片段,探讨其与血小板GPⅡb/Ⅲa和(或)GPⅠb/Ⅸ结合的免疫活性及其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改良MAIPA法和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筛选出自身抗体阳性并且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患者,用蛋白A柱纯化其血浆IgG抗体并用胃蛋白酶制备F(ab’)2片段,改良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完整抗体及其酶切片段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合活性;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对比观察ITP患者血浆、纯化的IgG抗体及其酶切片段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①68例慢性ITP患者中,34例(53.6%)血浆中抗GPⅡb/Ⅲa和(或)GPⅠb/Ⅸ自身抗体阳性,其中5例(14.7%)明显抑制了二磷酸腺苷(ADP)或瑞斯托霉素对血小板聚集的诱导作用;②用蛋白A柱结合蛋白酶酶切成功获得了纯化的IgG及F(ab’)2片段;③患者纯化的IgG及F(ab’)2片段均具有抗GPⅡb/Ⅲg或GPⅠb/Ⅸ活性,但去除IgG的血浆丧失了与GPⅡb/Ⅲa或GPⅠb/Ⅸ的结合活性;④2例患者纯化的IgG及其F(ab')2片段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论F(ab’)2片段是IgG自身抗体的功能片段,它不但保留了良好的抗原结合活性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其抑制聚集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的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与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水平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ITP患者61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通过流式免疫微球(FCIA)方法检测血浆中血小板5种糖蛋白(GPⅨ、GPⅠb、GPⅢa、GPⅡb及P选择素)的自身抗体,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B7-H2(s B7-H2)和B7-H3(s B7-H3)水平,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TP患者血浆中5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自身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ITP患者血浆s B7-H2水平升高(P0.05),s B7-H3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s B7-H3与血小板P-选择素自身抗体呈负相关(r=-0.46,P0.05),并且s B7-H2和s B7-H3水平在P-选择素自身抗体阳性的ITP患者中降低(P0.05);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s B7-H2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3907,P0.01)。结论:ITP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s B7-H2升高,s B7-H3水平与P选择素自身抗体有关,提示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可能参与了ITP自身免疫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特征是针对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s),特别是GPⅡb/Ⅲa和GPⅠb/Ⅸ复合物的自身抗体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和紫癜,这些被自身抗体结合的血小板容易被机体的网状内皮系统清除.ITP的诊断是靠临床上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没有脾肿大、骨髓穿刺检查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生以及对免疫调节治疗有较好的反应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P-选择素(P-selectin)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抗体测定在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伴血小板减少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40例ITP患者,36例pSS伴血小板减少患者及40名正常人血浆中的抗P-selectin及GPⅡb/Ⅲa抗体。结果 pSS伴血小板减少组、ITP组抗P-selectin及GPⅡb/Ⅲa抗体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SS伴血小板减少组抗P-selectin抗体水平及阳性率显著高于ITP组(P<0.01);而pSS伴血小板减少组抗GPⅡb/Ⅲa抗体水平及阳性率与IT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P-selectin及GPⅡb/Ⅲa抗体测定在ITP和pSS伴血小板减少鉴别诊断中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thrombocytopaenic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制包括T、B细胞的异常活化和T细胞依赖性自身抗体的产生。以往的研究表明 ,ITP患者血小板的损伤主要与患者体内抗血小板相关抗体对血小板的损伤作用有关[1] 。近年来人们发现 ,ITP患者外周血激活的淋巴细胞增多、细胞凋亡不足与疾病的发生有关[2 ,3 ] 。我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TP患儿外周血T细胞凋亡率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其血小板数 ,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 ,探讨T细胞凋亡异常在ITP血小板损伤中的作用。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由于循环血液中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增多,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而引起的常见出血性疾病。目前多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Lys)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的新成员之一,作为一种淋巴细胞的共刺激因子,它能促进活化的B细胞增殖和分化,在体外能促进B淋巴瘤细胞的快速生长,并能部分抑制FasL-Fas的促凋亡作用。BLyS转染细胞株(如Raji和COS7等)的增殖活性亦明显增加,表明BLyS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如果BLyS缺乏可导致免疫功能(特别是体液免疫功能)低下,那么BLyS过表达则可能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B细胞(Breg)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已确诊的ITP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的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的表达率,应用RT—PCR检测患者IL-10mRNA、TGF-β1mRNA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初诊ITP患者外周血CD19+ CD24hi CD38hi B细胞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数升高的ITP患者的CD19+ CD24hi CD38hi B细胞的表达率高于治疗前的ITP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ITP患者IL-10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ITP患者IL-10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ITP患者TGF-β1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TP患者经治疗后TGF—β1mRNA的表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eg细胞通过体液免疫及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在ITP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涉及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增多和骨髓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过少两个方面。经典的ITP治疗只涉及抑制血小板免疫破坏的一个方面,即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抗-D抗体(针对Rh系统D抗原的抗体),也有采用长春新碱或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清除B淋巴细胞,以及环孢菌素等免疫抑制剂等。对难治性病例还要进行脾脏切除手术。虽然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大多数患者治疗有效,但30%以上的ITP患者会复发,且这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脾脏切除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临床需要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由于自身抗体而继发严重的血小板,目前已退出ITP的治疗。最近,欧洲批准了2个血小板受体激活剂AMG 531和Eltrombopag,通过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来治疗ITP。国内采用泛细胞保护剂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ITP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根据ITP患者不同的发病机理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ITP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方向。本文就ITP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作一综述,并对ITP分型施治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