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吕明庄教授采用针刺、耳穴贴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证将其分为脾虚湿阻型、胃热阻滞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辨证施治,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100例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和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穴位埋线疗法)各50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翁雅婧  汪悦 《吉林中医药》2013,33(2):194-195
祖国医学对于肥胖的病理认识主要是"脾运失常""多痰"和"气少",病机为脾、肺、肾阳气不足,气血津液不能布化,而蕴湿生痰生瘀.其气虚是本是因,多痰瘀血是标是果,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全国第三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制定的单纯性肥胖症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单纯性肥胖症分为:脾虚湿阻、胃热湿阻、肝郁气滞、肾脾阳虚、阴虚内热.结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病案谈谈导师汪悦教授运用健脾祛湿法治疗肥胖症体会.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们用交替电针腹八针腹十针为主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症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60例,均为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重庆黔江区中医院针灸科患者,分为A组及B组。A组男8例、女22例,年龄(34.9±7.5)岁,脾虚湿阻型14例、胃热湿阻型8例、肝郁气滞型4例、脾肾两虚型2例、阴虚内热  相似文献   

5.
针药结合分型论治单纯性肥胖病21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军 《新中医》2002,34(7):49-50
目的:观察中医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针灸与中药结合,分胃热湿阻、脾肾两虚、肝郁气滞、阴虚内热4型辨证治疗。结果: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重、体内脂肪含量、血脂等皆有显著改变。结论:针药结合分型论治单纯性肥胖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单纯性肥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18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为脾虚湿阻型、胃热湿阻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并与健康对照组作胰岛素敏感性比较。结果单纯性肥胖各证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P〈0.05),且脾虚湿阻型、胃热湿阻型较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明显(P〈0.05)。前两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称为湿阻型,后三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称为非湿阻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排除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的影响后,仅胰岛素敏感性与中医分型密切相关(P〈0.05),湿阻型的胰岛素抵抗较非湿阻型显著。结论胰岛素抵抗是单纯性肥胖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和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不同辨证分型的单纯性肥胖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近3年来在门诊就诊的不同辨证分型的单纯性肥胖患者120例,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并观察不同辨证分型的单纯性肥胖患者穴位埋线前后的体重、肥胖度、体重指数以及血脂的变化和疗效。结果各型患者穴位埋线治疗后每疗程各个肥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脾虚湿阻型总有效率为86.7%,显效率为50.0%,均高于其他各型(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各种证型单纯性肥胖均有良好疗效,对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针灸疗法对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4例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选取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其中49例患者选取单纯针刺治疗,作为对照组,55例患者选取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9.59%(39/49),观察组有效率为96.36%(53/5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χ2=7.14,P0.05)。结论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采用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临床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取穴天枢、大横、气海、关元、三脘、水道、足三里、太冲等进行单纯毫针针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选用天枢、大横、气海、关元、三脘、水道穴位进行埋线治疗,埋线每7天进行1次治疗,5次为1疗程。采用《亚太区肥胖重新定义和处理》指标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两组疗法对脾虚湿阻型肥胖症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症临床效果较好,并且能改善患者胃肠道功能,对一些妇科疾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法埋线结合脐周拔罐治疗女性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女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例采用俞募配穴法埋线结合脐周拔罐疗法,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穴位埋线法,2组均每周治疗1次,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并统计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体质量、BMI及腰围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BMI及腰围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71.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募配穴法埋线结合脐周拔罐疗法是一种有效、快速治疗女性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的综合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代谢综合征(MS)常见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的关系,为MS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MS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经中医辨证分为气滞湿阻型、痰瘀互结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4种证型,同时纳入健康体检者3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及研究组各型患者...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红兵 《河南中医》2010,30(9):870-871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证型有脾虚湿滞、湿热蕴结、脾虚血瘀、气阴两虚等,但以上证型不能截然分开,大多互相兼夹,湿热、气滞、血瘀三方面因素始终存在于本病的全过程,早期以湿毒、气滞为主,后期以正虚为主,健脾化湿、行气活血法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3.
张安玲 《河南中医》2003,23(2):47-49
在脾胃病的证治过程中,风药的应用相当普遍,这是由于脾胃病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风药适用于脾胃受寒、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实热壅滞、中焦气滞、胃络滞窒、脾胃气、中气下陷、中阳不振所致的多种病证。由于风药多辛燥,故胃阴不足证非其所宜。  相似文献   

14.
刘政芳 《环球中医药》2012,5(5):329-331
目的探讨肝功能衰竭中医证素特征,以便于对肝功能衰竭进行更有效的中医药干预。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30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肝功能衰竭病位在肝胆,主要病及脾胃,中医证素总体分布湿热为多见,其次为血瘀、气滞、气虚、湿阻、阴虚、阳虚、寒湿、痰浊等。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以湿热、亡阴、亡阳为多;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以湿热、痰浊、气滞为多;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以湿热、血瘀、气虚为多;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以血瘀、气虚、阴虚、湿阻为多。结论急性及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以多以实证为主,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及慢性肝功能衰竭为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资料,从病名、诊断依据、病因病机、治疗入手,总结出耳眩晕发作期以实证多见,如外邪引犯、痰浊中阻、气血瘀滞、肝阳上亢,亦可见于虚中挟实,如寒水上泛;缓解期以虚证多见,如气血不足、髓海亏虚。相应治法为疏风散邪、清利头目;燥湿健脾、涤痰止眩;活血祛瘀、通窍除眩;平肝息风、滋阴潜阳;温壮肾阳、散寒利水;补益气血、健脾止眩;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总结了现代医家对癌因性疲乏(CRF)辨证治疗的经验,现代中医医家认为CRF属于中医"虚劳"范畴,辨证多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疾病的发病部位多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虚证为本,往往兼夹瘀、痰、湿、热的表现,结合文献发现辨证以虚证为主的医家认为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治疗以补益为主,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肝脾不调则调补肝脾。而辨证为虚实夹杂的往往认为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肾亏损,痰瘀互结;精气两亏,湿热中阻为主。治疗补益为主,兼顾实证,肝郁脾虚则疏肝健脾,痰瘀则理气化瘀,湿热则清热利湿。为癌因性疲乏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运用四逆散临证三则:脂肪肝,证属肝郁湿阻,气滞血瘀,治宜疏肝行气,化湿散瘀。胆汁反流性胃炎,证属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宜疏肝和胃,理气降逆。肠易激综合征,证属肝脾失调,肝郁脾虚,治宜疏肝扶脾,调和肝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体重指数、瘦素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8例代谢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辨证分为4种证型:气滞湿阻证、痰瘀互地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气滞湿阻型及痰瘀互结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其他两证所占比例相似。痰瘀互结证的腹围及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三证,而气滞湿阻证又高于气阴两虚证及脾肾气虚证。气滞湿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的TC、LDL-C、INS、2hINS和瘦素均明显高于其他二证。结论:气滞湿阻型及痰瘀互结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气滞湿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的胆固醇升高更为明显,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且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升高更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20.
Wu ZC  He C 《中国针灸》2012,32(4):377-381
邱茂良教授是我国现代著名中医针灸学家,澄江针灸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治疗消化道疾病,因病设立"三宜"治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针灸宜疏肝、宜健脾、宜和胃;对于其中脾虚证,主方用穴宜多补法,俞原穴宜多补法,募穴宜多泻法。慢性胃炎,虚多实少,针灸宜健脾温寒为要;阶段性宜疏肝理气为治;特殊类型宜清养胃阴为当。胃下垂,总体宜补中益气,伴气滞者宜调理中焦气机,湿食停滞宜化痰利水消食,采用长针提胃法分别有巨阙提胃法、梁门提胃法、胃周提胃法。泄泻,针对湿、热、寒病理三因素,宜化湿,宜清热,宜温寒,且以化湿为要,清热与温寒因证而立。胆石症,针对气机郁滞、胆胃失调、有形邪阻病理三因素而立治略,宜理气止痛,宜调理胆胃,宜排石祛邪。邱教授消化道疾病针灸"三宜"治略,主要是基于病机的主次、症状的轻重、病情的演变、针法的要术、治疗的目的等。其"三宜"学术思想对于消化道疾病的针灸施治,具有重要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