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潜证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鸣宇 《江苏中医》1999,20(12):7-8
潜证属于中医学“证”的范畴。本文对潜证的概念,传统医学对“潜证”的认识及潜证的微以化学研究等作了初步探讨,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潜证”之词虽始见于小仓重成之《潜证和显证》一文,但在我国中医界中也有“潜证”及“潜隐证”之称谓。究“潜”字之含义,潜乃隐也、蔽也、秘密也。可见潜乃是泛指一切隐匿在内表面未能窥清而实质存在之物质或现象,“潜证”既作为与“显证”相提并论的证候归类之称谓,显然已非  相似文献   

3.
追本溯源,如所周知,日本“汉方医学”本源于中医。但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学术特色,即有中医“辨证论治”与汉方医学“方证相对论”的重大区别。小仓重成先生是日本当今汉方界较有影响的学者,近年来小仓先生连续发表了《潜证与显证》及《“潜证”与“补而后泻”》等几篇类似文章,对日本汉方医学界颇有震动,但小仓先生所倡之“潜证”,我国医家认为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有鉴于此,我刊于本期的“学术探讨”栏内,专门发表一组讨论“潜证”的文章,冀能对中日医学之交流有所禅益。  相似文献   

4.
“潜证”之词由小仓重成所倡,自发表《潜证与显证》及《潜证与补而后泻》后,在日本汉方医学界颇有震动,在我国中医学术界也有较大反响,褒贬不一,有鉴于此,本着学术探讨,促进交流,共同提高的宗旨,对潜证之命名、渊源及其内涵略述管见,以冀对中日医学学术交流有所裨益,不  相似文献   

5.
湿热潜证是指多种皮肤病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湿热的共性.或者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湿热倾向性改变。从文献、皮肤生理功能以及湿热致病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皮肤病“湿热潜证”为中心的诊疗思路.对于提高皮肤病诊断的预见性和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临证不讲“辨证论治”而“按图索骥”者确非罕见。如一见“高血压”,便用镇、潜;遇到“神经衰弱”,便给补、镇等。长此以往,必然  相似文献   

7.
老年潜证特点与防病延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潜证特点与防病延年山东中医学院1994级博士生(250014)李玉清关键词老年潜证,肾虚,血瘀随着国际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迅速增长,研究老年人潜证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治老年病和延缓衰老,是目前老年医学的重要课题。1老年潜证特点潜证,是机体内有少量的...  相似文献   

8.
伏邪特征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运用诠释学的方法探讨中医伏邪的特征,认为对中医伏邪特征进行诠释是中医伏邪理论与时俱进的途径。诠释目的是深入挖掘伏邪的本质特征,对伏邪的“动态时空”、“隐匿”、“自我积聚”和“潜证导向”四个特征进行了解释,从而更好更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预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山雷"中风八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张山雷先生《中风诠》中提出的“中风八法”,即“闭证宜开”、“脱者宜固”、“肝阳宜于潜镇”、“痰涎宜于开泄”、“气逆宜于顺降”、“心液肝阴宜于培养”、“肾阴渐宜滋填”、“偏瘫宜于宣通”在临床“中风”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俞洁 《光明中医》2009,24(12):2340-2341
本文通过探讨"未病"与潜证的内涵、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阐述了潜证属于"未病"的范畴,利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四诊手段和辨证体系将能更好地辨析潜证,可提高诊断的预见性,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卵巢早衰中医症状、体征进行分类,提供卵巢早衰中医辨证分型依据。方法采用潜类别模型,对162例卵巢早衰患者的中医证候(中医症状、体征)调查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分析。以AIC最小为标准,选择3个潜类别的潜变量模型为数据拟合的理想模型。结果依据中医证候(中医症状、体征)情况,162例卵巢早衰患者可以分为3类,分别为脾肾两虚组21人、肾虚肝郁组52人和肝郁脾虚组89人。结论由于卵巢早衰中医证候为定性资料,潜类别模型为理想的分类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心肌重构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可归属于中医学“络积”范畴,其以“气虚痰瘀”为主要病机特点。中医有效辨证,尽早施治,延缓心肌重构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途径。文中主要讲述“潜证”理论在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为临床早期辨治,减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提供思路与启发。  相似文献   

13.
李洁  杨兴智 《山西中医》2010,26(6):35-35
笔者在跟随导师亓鲁光教授门诊期间,目睹吾师治愈多例内科疑难杂症,通过分析其病机和临床症状,发现临床症状存在多重意义和虚假属性,且还有一部分尚待挖掘的“潜证”,兹总结2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潜证的气虚血瘀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是一种潜证,其病机主要是气虚血瘀。心、肝、脾、肾等多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气虚血瘀形成的主要原因。基于气虚血瘀病机的预防性治疗,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具有“消患于未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患者的证候学分布规律。方法以北京地区160例DOR患者为研究对像,结合文献回顾性调查、前瞻性横断面调査两种调查方式,运用SAS软件的Proc LCA模块,借助潜变量类别分析技术,探索建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中医证候潜类别模型,对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160例DOR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为肝郁肾虚证117例(73.1%)、肾阳虚证35例(21.9%)、肝肾阴虚证8例(5%)。结论 DOR中医证候的潜类别变量模型均与肾的关系密切,符合临床证候表现。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伏邪疾病提出干预,提出针对伏邪、正气以及环境进行干预以及及早进行干预的原则,并且得出结论,认为中医伏邪在前证期或者潜证期的及时干预原则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相一致。伏邪在一定的条件下,邪正暂时保持相对平衡而不出现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不适,一旦人体正气减弱,或有其他条件如再次外感、情志刺激等,邪气随之鸱张,引起疾病发作。这就给了“未病”状态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童舜华 《中医药学刊》2006,24(8):1502-1503
临床所见“虚火”为患之病症颇多,无论是肾阴虚,水不制火,还是肾阳虚,虚阳上浮,甚或肾之阴阳两虚,虚阳不潜,都可以导致虚火上炎或虚阳外浮之证,治疗当调补阴阳,引火归元,每可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脑外伤后遗症,是由于脑部受暴力损伤引起过度震荡所致。临床以头痛、头晕、头胀以及失眠、多梦为主证。笔者在治疗数例脑外伤后遗症患者时,投以自拟“元府通神汤”,疗效较为满意,兹介绍如下: 一、治疗方法“元府通神汤”之方名意于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之说。其组方意义在于活血祛淤、通脑利窍、镇潜  相似文献   

19.
尤在泾注曰:“太阳之经居三阳之表,故受邪为最先,而邪有微甚,证有缓急,体有强弱,病有传与不传之异。”尤氏之言,颇合仲景之意。一、不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此段凭脉蕴证,以脉静辖病不传,颇有潜意。方有执云:“不传有二,一则不传而遂自愈,一则不传而犹或不解……则始终在太阳者有之。”  相似文献   

20.
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性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实践发现伏邪“时空动态”“隐匿”“自我积聚”“潜证导向”的致病特点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病特点一致,从伏邪角度出发,认为“正气不足,外邪内伏”“脏腑失调,伏邪内生”“伏邪兼夹,交互融合”“内外相引,充实积聚”是阵发性房颤的核心病机;基于伏邪致病观提出“调和营卫”“引透相合”“应用虫药”“分消伏毒”的治疗方法,临床灵活运用,为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