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霍奇金淋巴瘤6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41例NHL的发病情况、起病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实验室等相关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48.6岁,男性多见;结性起病302例(47.1%),颈部、锁骨上淋巴结多见(32.8%);结外起病339例(52.9%),常见部位依次为胃肠道(17.6%)、Waldeyer环(9.8%)、脾脏(4.5%)、皮肤(4.2%)、中枢神经系统(3.9%)。免疫分型:B细胞395例(61.7%),T细胞238例(37.1%),非T非B细胞8例(1.2%);B细胞淋巴瘤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依次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0.9%)、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15.0%),滤泡淋巴瘤(FL)(8.1%);T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24.3%),其次是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5.5%),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2.0%)。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和糖链蛋白125(CA125)检查异常升高阳性率分别为42.5%、54.6%和61.8%,且在分期Ⅲ~Ⅳ期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结论:NHL发病以中老年多见,结外起病多于结性起病,B细胞淋巴瘤多于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恶性淋巴瘤患者体内免疫指标水平。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不同类型的恶性淋巴瘤患者69例,其中原发性结外恶性淋巴瘤患者31例(结外组),原发性结性淋巴瘤患者38例(结性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淋巴结炎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免疫球蛋白(Ig)IgG、IgA、IgM及补体C3、C4含量。结果:各组间CD_3~+、CD_4~+、CD_8~+、NK细胞比例及CD_4~+/CD_8~+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结外组和结性组CD_3~+、CD_4~+、CD_8~+、NK细胞比例及CD_4~+/CD_8~+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结外组CD_3~+、CD_4~+、CD_8~+及CD_4~+/CD_8~+低于结性组(P<0.05或P<0.01),结外组NK细胞比例高于结性组(P<0.01);各组间IgG、IgA、C3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比较,结外组和结性组IgG、IgA水平显著升高,C3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结外组与结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外组和结性组IgM水平有所升高,C4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pearman轶相关分析显示,恶性淋巴瘤中CD_3~+、CD_4~+细胞比例与IgA、IgG、C3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随着淋巴肿瘤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机体免疫水平降低,而恶性淋巴瘤中CD_3~+、CD_4~+细胞比例与IgA、IgG、C3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CD_3~+、CD_4~+细胞比例或IgA、IgG、C3含量结合病理特征评价恶性淋巴瘤疾病严重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MALT和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94例结外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6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2例),经HE、免疫组化和PCR复查后,收集其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比较,MALT淋巴瘤发病的中位年龄、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和细胞增殖活性均偏低;MALT淋巴瘤复发率低于结外DLBCL,而病人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结外DLBCL。两种淋巴瘤的IE期病人的存活情况较IE期以上的病人好;结外DLBCL中,有转移者存活状况较无转移者差,但MALT淋巴瘤的淋巴结转移与无转移组病例的生存状况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淋巴瘤在发病年龄、细胞增殖水平、临床分期、复发等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上有明显差异;肿瘤分期与两种淋巴瘤的生存状况有关,但淋巴结转移仅与结外DLBCL的生存和预后有关,而与MALT淋巴瘤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5例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包括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和3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收集其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比较各型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病理及临床特点。结果: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的发病年龄分别是28岁和62岁,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结节性皮肤样丘疹,随访生存率为100%;3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7岁、54岁、70岁,临床特点为结节肿块伴有溃疡形成,随访生存率81.0%。结论: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同疾病及分型的病理表现、临床治疗、预后均不同,在临床确诊时需做好鉴别诊断,明确疾病分型,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肖海波  王淑华 《海南医学》2008,19(6):137-139
目的根据WHO(2001年)淋巴瘤的新分类标准,对湖南湘西地区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已病理诊断的200例恶性淋巴瘤(ML),复习其组织学、免疫组化标记和临床特点,按WHO新分类标准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200例中有5例为误诊,确诊195例中霍奇金淋巴瘤(ML)12例(6.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83例(93.8%),183例NHL中发生于淋巴结者40.4%,结外占59.6%。分型B细胞肿瘤63.9%,T和NK细胞肿瘤32.8%;前5位最常见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L)、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L)、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滤泡性淋巴瘤,共占NHL的74.3%。结论我国湖南湘西地区,结外淋巴瘤的比率超过结内,NHL以DLBL和NK/T-L为最多见。NK/T-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但滤泡性淋巴瘤和B小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霍奇金样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对3例霍奇金样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3例中肿瘤细胞大小及核形呈明显的多形性,瘤细胞体积较大或中等大小圆形、卵圆形及多形,并有奇异的多形核,瘤细胞粘附类似癌巢.多见R-S样细胞.免疫组化结果CK(-),CK8(-),CKl6(-),CK18(-),Syn(-),S-100(-),CgA(-),HMB45(-),CD68(-),CD20(-),CD79a(-),CD3( ),CD15( ),LCA( ),CD45RO( ),EMA( ),CD30( ),P80( ).结论 霍奇金样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淋巴源性恶性肿瘤,其诊断依据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细胞来源的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INHL)在临床特征、内镜表现、诊断及治疗、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0年12月间明确诊断的PINHL病例,分别统计B细胞来源与T细胞来源的PINHL在临床表现、内镜表现、诊断治疗,并随访预后。结果共纳入PINHL 85例,中位年龄52岁,男女比例为3.05∶1,B细胞来源58例(68.2%),T细胞来源27例(31.8%)。T细胞淋巴瘤较B细胞淋巴瘤具有发病年龄小(32岁vs 56岁,P<0.01);发热、便血、腹泻、盗汗多(P<0.05);病变以多部位弥漫性分布和肠镜下以溃疡及溃疡浸润性表现为主;确诊时间长(4月vs 2月,P<0.01);误诊率高(16/27 vs 12/58,P<0.01);预后差等特点;且T细胞淋巴瘤以结外NK/T淋巴瘤为主。结论我院PINHL中,T细胞来源淋巴瘤比例高,发病年龄更早,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总体预后差,病理分型以结外NK/T淋巴瘤为主。  相似文献   

8.
用形态学、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和基因重组分析研究44例T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基因型特征。病例分为两大组,即低度恶性组小淋巴性淋巴瘤(3例),蕈样霉菌病(1例)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Lennert淋巴瘤(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1例),多形细胞性,小细胞型(8例)。高度恶性组多形细胞性,中细胞型(8例),大细胞型(1例),透明细胞性(1例),淋巴母细胞性(8例)和大细胞性淋巴瘤(7例),其中包括免疫母细胞性(1例),大无裂样T细胞性淋巴瘤(1例),大细胞多叶核性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细胞样T细胞淋巴瘤(各2例)。10例基因重组分析证明为T细胞。对于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各型特征和分类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88例小儿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和病理分型及其治疗、预后。结果,儿童恶性淋巴瘤88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64例(72.72%),霍奇金淋巴瘤(HL)24例(27.27%),男61例,女27例。年龄2~14岁,平均9.6岁;Ⅰ、Ⅱ期患儿为20例,Ⅲ、Ⅳ期患儿为68例;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者57例;病理类型中,NHL以淋巴母细胞型最多见(29.69%),HL以混合细胞型多见(50%);NHL易发生骨髓浸润和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提示儿童恶性淋巴瘤早期易误诊,预后与病期及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10.
淋巴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附89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南省淋巴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淋巴结外淋巴瘤的诊治经验。方法:1999~2003年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中的39例结外淋巴瘤作为分析对象,从结外淋巴瘤的所占比例、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病理、临床分期共6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外淋巴瘤所占比例比结内淋巴瘤比例高,且结外淋巴瘤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1.7:1),发病年龄高峰中位数为45岁,结外淋巴瘤的好发部位为胃肠道(37.1%),其次为鼻腔(15.7%)。结论:应不断积累结外淋巴结诊治经验,提高结外淋巴瘤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1.
陈波  王莉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2):1372-1373,1376
目的:应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淋巴组织学新分类,探讨并分析新疆维吾尔族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93例新疆维吾尔族NHL病例,重新复检HE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标记CD20、CD45RO、CD30、CD15抗体,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一步分型。结果:93例新疆维吾尔族NHL病例男女比例为1.91∶1;发病平均年龄44.54岁;发病部位结内54例(54/93,58.06%),结外39例(39/93,41.94%),B细胞性淋巴瘤76例(76/93,84.3%),占绝对优势;最常见组织学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3例(43/93,46.24%)。结论:新疆维吾尔族NHL的发病年龄相对较年轻,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结内多见;最常见组织学类型依次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2.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对恶性淋巴瘤已进行了大量临床与病理研究,但有关老年恶性淋巴瘤的报道尚少。现将我院1987年8月至1995年10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54例老年病例,报道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54例占同期恶性淋巴瘤337例的16.0%。其中男性48例,女性6例。年龄60~74岁,中位年龄66.3岁。 2.病理分型:霍奇金淋巴瘤(HD)5例(9.3%),结节硬化型与淋巴细胞为主型各2例,混合细胞型1例。  相似文献   

13.
邹庆华  孙建洁 《医学综述》2000,6(9):388-389
<正>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974年由Frizzer等首先提出.也有人命为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IBL)、淋巴肉芽肿病X(lymphogranulomatosis X,Lgx).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发热、皮疹伴γ-球蛋白增高.最初认为AILD是一种非肿瘤性增生,目前对这一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认为是AILD的一部分患者,现已被确认为AILD样T细胞淋巴瘤,AILD的确诊靠淋巴结活检.现将AILD的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综述如下.1 病理学AILD是具有淋巴瘤样的独特形态学的疾病,其淋巴结改变具有诊断意义.AILD的特异性病理学表现有3个特征,即弥散性病变、血管增生和包括免疫母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的浸润.病变淋巴结结构不同程度破坏,常伴有包膜和包膜外浸润,约半数的患者可见到淋巴滤泡及生发中心,滤泡中心细胞密度减低,残留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并评价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结外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确诊时间、首发症状、发病部位、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生存预后.结果 68例患者出现症状至病理检查确诊时间平均(7.63±1.25)个月.首发症状以胃肠道症状、咽喉和口鼻部症状、局部症状为主.发病部位前3位分别是胃肠道、咽和(或)扁桃体、鼻腔,分别占23.53%(16/68)、20.59%(14/68)、17.65%(12/68).病理分型:免疫分型,B细胞淋巴瘤44例,占64.71%(44/68);T细胞淋巴瘤24例,占35.29%(24/68).临床分期:Ⅰ期20例,占29.41%;Ⅱ期17例,占25.00%;Ⅲ期16例,占23.54%;Ⅳ期15例,占22.06%.68例患者经过治疗后,1年后生存率为79.42%(54/68),3年后生存率为51.47%(35/68).结论 临床对疑似结外淋巴瘤的患者应早期诊断,在诊疗过程中应该重视其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应准确定位、分型、分期以尽早确定合理方案进行治疗,以期提高结外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PGIL)的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1年1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44例原发性胃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4例患者中男85例,女59例,男女比例为1. 44∶1。发病中位年龄57(15~88)岁。发病部位:胃部75例(52. 1%),肠道68例(47. 2%),食管1例(0. 7%)。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占69. 4%。随访时间1~68个月不等,中位随访17个月,所有患者1年、3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90. 0%和85. 0%,单因素分析显示,免疫分型、临床分期、发病部位、B症状、急腹症、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体能状态(ECOG PS)、LDH水平为影响总生存期的预后因素。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 2%和43. 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 153,P<0. 001);临床分期Ⅰ~Ⅱ期和Ⅲ~Ⅳ期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 8%和51. 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 998,P<0. 001)。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T细胞表型(P=0. 011)、临床分期为晚期(P=0. 030)、ECOG评分2~4分(P=0. 049)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IL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患者,胃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治疗上推荐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仅适用于需要确诊或急腹症时,免疫分型、临床分期、体能状态是影响PGIL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330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杨  姜玉珍 《吉林医学》2000,21(1):17-18
报告了 1974年~ 1998年我院诊治的 330例结外淋巴瘤 ,占同期疾病的 35 .7%。其中霍奇金病 (HD) 2 2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30 8例。发病部位以鼻咽、扁桃体为最多 ,占 42 .1% ,其次为胃肠道占 2 5 .5 %。结外淋巴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42 .7岁 ,胃肠道淋巴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46 .7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24例PL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各临床指标进行log-rank单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24例PSL患者中,男15例,女9例,中位年龄43岁(18~78岁),超过60岁者5例,中位生存时间71个月,3年总生存率67.9%,5年总生存率46.6%.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NHL)23例.23例NHL患者中,T细胞型6例,B细胞型17例;ECOG行为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0~2分16例,3~4分7例;伴消瘦、发热B症状11例;脾脏轻度肿大6例,中重度肿大17例;血乳酸脱氢酶(serum 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11例;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S评分、B症状、LDH、病理免疫分型与生存相关.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LDH、脾脏肿大程度与总生存无关.结论 PSL在本组患者男性高于女性,病理以B细胞NHL为主,年龄、PS评分、B症状、免疫分型与预后有关,T细胞PSL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血液与肿瘤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所收治的37例儿童原发性结外淋巴瘤( PENL)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37例儿童PENL确诊时平均年龄7.8岁,男26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2.3:1,约占同期儿科收治儿童淋巴瘤患者的15%。病理分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及Burkitt淋巴瘤各7例(各18.9%),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6例(16.2%),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5例(13.5%),未定型B系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10.8%),未定型T系非霍奇金淋巴瘤及种痘水疱病样T细胞淋巴瘤各3例(8.1%),间变大B细胞淋巴瘤2例(5.4%)。原发部位多见于肠道、头颈部及胸腔内。确诊时最常见分期为Ⅲ期(48.6%)。约30%PENL患儿在确诊前有反复肺部感染或不明原因发热史。结论儿童PENL在原发部位、病理类型上具有特殊性,好发于儿童的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PENL的原发部位。  相似文献   

19.
Yin HF  Li T  Li J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8):1556-1560
目的 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0)淋巴组织肿瘤新分类法的适用性,观察淋巴瘤不同类型的发生率以及淋巴瘤类型分布的地域人群特点。方法 对已经病理证实的304例恶性淋巴瘤(ML),复习其组织学、免疫组化标记和临床特点,按WH0新分类标准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 304例中霍奇金淋巴瘤占6.6%,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为93.4%,其中发生于淋巴结者41.8%,结外为58.2%。284例NHL中B细胞肿瘤60.2%,T和NK细胞肿瘤39.1%;前6位最常见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L)、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FL),共占NHL的88.03%。本组与欧美等地区发病相比,NK/T-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明显较高,而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和FL明显较低。结论 使用新分类使ML病理诊断变得较为简便易行,大多类型依据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标记特征即可作出相应诊断。  相似文献   

20.
报道12例成人咽淋巴环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NHL),重点讨论了临床特点、病理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咽淋巴环和胃肠是常见的结外病变.本组4例表现出咽淋巴环和肠道NHL其发生和复发上有一定的相关性,此种类型预后差,4例均死亡。12例中7例作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测定(ABC法),3例为B细胞性,4例为T细胞性。存活6例中2例已超过5年,现已停止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