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脑卒中偏瘫的躯干与骨盆控制及站立与步行训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躯干屈伸功能严重障碍 ,经康复治疗后 ,躯干的屈伸功能可显著提高[1] 。因此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 ,应重视躯干、骨盆控制能力的训练 ,以提高行走能力。1直立躯干的训练在偏瘫早期 ,由于长期卧床及肌张力低下等原因 ,很多患者在坐位时都采取了骨盆后倾、脊柱弯曲的姿势 (图 1a)。对此 ,应及早通过训练来矫正 ,使患者躯干直立 ,为以后的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 1b)。2躯干控制训练患者取椅坐位 ,双足着地 ,用健手握住患侧手腕 ,双手一齐向下伸 ,然后直立起身体 ,抬头后仰 (图2a ,b)。3躯干旋转训练患者取坐位 …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表明,大约85%的患者有上肢功能缺损,仅28.3%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灵活[1]。传统的康复训练只强调单一动作的完成,而缺乏连贯性和实用性,与日常生活脱节[2]。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3]通过限制使用健侧上肢,强制使用和训练偏瘫侧肢体,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脑循环偏瘫功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导致偏瘫的主要原因,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最佳时间是发病后3个月,超过这个时期,上肢恢复将很困难[1],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的出现,为卒中后上肢运动的恢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康复方法。Wolf进行了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临床实验[2],研究表明,强制性运动可明显促进患侧上肢的恢复,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儿童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方法选择1例5岁的脑外伤后遗右侧偏瘫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主要参照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的基本原则,限制健侧上肢活动,集中、反复、大量地对患肢进行训练。包括针对性推拿和作业治疗(30 min/次)、家庭功能性、文娱性活动训练,1次/d,5次/周,3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用低温板塑的限制性器具限制左上肢(健侧),10 h/d。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表、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评价、治疗师日志并参考家长反应来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肢的主动性有明显提高,PDMS-2评定明显提高,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表、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评价均有改善。结论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儿童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减退严重影响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的恢复[1—2],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社会参与度及生存质量。进行偏瘫下肢肌力训练已成为卒中后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3]。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康复训练(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RT)主要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及运动再学习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的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包括偏瘫侧肢体锻炼(每组5~10次,每天2~3个循环)、立位平衡(30 min/次,1次/d)、坐位平衡(30 min/次,1次/d)、步行(30 min/次,每天2~3次)、日常活动(30 min/次,每天2~3次)等在内的常规康复训练,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4周;观察组给予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的康复训练,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患者通过镜子集中观察自身镜像的运动成像,将看到的运动成像想象成自己的患侧并尽可能使患侧自主完成训练,训练内容同对照组,持续训练4周。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量表(MAS)评估上、下肢肌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估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2组患侧上下肢肌力、运动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周后上肢(患侧臂旋前、屈肘肌群)及下肢(患侧髋屈肌群和伸肌群)M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2、4周后上肢、下肢FMA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4周后上肢、下肢MAS评分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周后上肢、下肢FMA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的康复训练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下肢的肌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偏瘫患者手肿胀的早期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手肿胀的疗效。方法将 2 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 (康复组 )和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 ,康复组在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 ,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根据患手肿胀的程度 (体积 )、掌指关节活动度及简易手功能检查 (STEF)评分评定疗效。结果康复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手肿胀的程度明显减轻 ,掌指关节活动度能较好保持 (P <0 .0 1) ,STEF量表提示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患侧手肿胀的早期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脑损伤以后,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近端到远端,即躯干的恢复优先于肢体功能的恢复。躯干肌肉受双侧大脑支配[1],因此,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常过度使用躯干,出现持久的代偿、肢体痉挛及共同运动等异常运动模式。躯干的代偿运动会减少肢体的活动,而肢体的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会进一步阻碍肢体的运动训练和功能恢复。脑卒中的上肢功能恢复一直是一个难题,其原因很多。就康复训练这一方面来说,我们推测其与躯干的代偿及过度运动有一定的关系。为强化患者的上肢功能,抑制躯干代偿,我们在训练患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难度大,所需时间也相对较长[1]。已有临床研究证实,机器人技术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川平疗法——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3]是日本鹿儿岛大学教授川平和美提出的新型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理念。本研究旨在探讨上肢机器人结合川平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悬吊下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上肢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悬吊下虚拟现实技术训练,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Brunnstrom分期(包括上肢和手)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Brunnstorm分期(包括上肢和手)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及上肢Brunnstorm分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Brunnstorm分期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悬吊下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