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压的增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随着血压的增高,动脉内中膜增厚,同时引起动脉的僵硬度增加[1]。高血压大动脉功能是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大动脉僵硬度已被确认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顺应性减退、僵硬度增加是高血压大动脉的特征性改变,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是所有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扩张性和顺应性降低是高血压大动脉损害的普遍特征。高血压病病人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左心室负荷加重,引起左室肥厚,舒张功能减退。脉压水平可以间接反映动脉顺应性改变,而大动脉横断面顺应性的改变首先表现为动脉内径增大。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是一种既简便又能很好反映动脉顺应性改变的方法。1994年Madhavan在前瞻性随访研究中发现,大动脉弹性减退的病人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和死亡的相对危险明显增高,病死率和总病死率显著正相关[2,3]。所以,动脉僵硬度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4]。本研究通过经胸超声测量大动脉僵硬度与左室重量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2-04~2003-10来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病人中除外肾脏疾病、瓣膜病、左室...  相似文献   

2.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概述由于随年龄增长,五六十岁以后,大动脉弹力纤维含量减少,胶原含量增加,动脉中层钙质沉积使得动脉管腔变窄,血管僵硬度增加,导致大动脉顺应性下降,腔-壁比例降低,而大动脉僵硬度增加及弹性减退使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对58例健康人和239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检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CFPWV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年龄是影响健康人大动脉弹性功能最主要的因素。结论增龄导致大动脉弹性功能减退,高血压加速这一过程;脉搏波速度检测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简便的评估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动脉弹性功能减退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标志[1,2],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是目前较公认的测定动脉弹性功能的方法之一.动脉弹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具有相关性尚存有争议,国内对两者的研究甚少,多数研究对象为高血压人群.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与大动脉弹性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循环血单核细胞比例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 对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38例健康老年查体者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与循环血单核细胞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血压参数显著增高(P<0.01);动脉弹性指数baPWV显著增高(P<0.01),ABI显著降低,循环血单核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5);循环血单核细胞比例和动脉弹性指数baPWV和ABI相关(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大动脉弹性明显下降,循环血单核细胞比例与动脉弹性相关,可能参与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弹性改变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对58例健康人和239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一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检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CFPWV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年龄是影响健康人大动脉弹性功能最主要的因素。结论增龄导致大动脉弹性功能减退,高血压加速这一过程;脉搏波速度检测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简便的评估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 主动脉是富有弹性的大动脉,它不仅仅是低阻力传输血液的管道,而且具有血流调节功能,对血压改变起缓冲作用,对器官与组织的血流分布和左心室射血有重要影响。定量评价动脉壁的这种弹性特征的参数是动脉顺应性。本文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60例不同年龄正常人的主动脉顺应分数参数,目的在于探讨年龄增大与主动脉顺应分数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高血压病早期干预的相关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对104例健康人和39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结果高血压患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年龄是影响健康人大动脉弹性功能最主要的因素,年龄、收缩压和脉压与高血压患者的大动脉弹性功能密切相关。结论脉搏波传导速度是敏感反映高血压大动脉弹性的重要指标,年龄、收缩压和脉压是影响baPWV值的主要因素,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信号,以指导早期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9.
江凌云 《河北医学》1997,3(4):76-78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尤近年来人们的寿命明显延长,人口出现者年化,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多,而高血压是许多严重心血管及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故高血压的诊治对老年人的健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老年高血压病均有较全面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有别于年轻人,以下谈谈老年人血管的生理改变:随着年龄增长,小动脉透明样变性,动脉壁增厚,使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大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减少,胶元纤维增加,中层出现钙化,使大动脉弹性减低,动脉的缓冲能力下降,在左心室收缩力传至大动脉系统,使收缩压(SBP)升高,舒张时大动脉又不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正常人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大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velocity,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动脉粥样斑块的定义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3mm。分组情况:①以有无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组与无斑块组。②以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分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结果:①55例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与140例无斑块者相比,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年龄、SBP、DBP、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2.122,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3.546,P=0.015)、C-FPWV(OR=1.074,P=0.033)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比较,前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后者明显增高,而大动脉弹性则明显降低。结论:①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动脉弹性减低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②高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和大动脉弹性降低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起独立作用。③高血压是导致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大动脉弹性下降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动脉硬化的促发因素及其社会预防王众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是指人体动脉血管壁增厚和弹性降低的一组疾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硬化和小动脉硬化等;一般指累及大动脉和中等动脉的粥样硬化,其病理改变是动脉内膜有脂质沉积,形成斑块,使...  相似文献   

12.
张俊  罗开良 《医学综述》2003,9(7):405-407
脉压 (pulsepressure ,PP)即收缩压 (SBP)与舒张压 (DBP)的差值 ,由心肌收缩力、心搏量 (strokevolume ,SV)、动脉系统的弹性所决定。SV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的差值。一些临床基础实验表明 ,PP增大与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增加有密切关系。探讨PP增大的因素及其在上述心血管事件中的作用 ,对评估增大的PP作为危险因子的预测和治疗价值有重要意义。1 影响PP增大的因素1.1 动脉因素 动脉分弹性动脉和肌性动脉。弹性动脉即靠近心脏的大动脉 ,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观察高血压、糖尿病对内皮功能和动脉弹性的不同作用.方法 选取高血压合并糖尿患者50例(HP+DM组),单纯高血压患者46例(HP组),单纯糖尿病患者48例(DM组)以及健康志愿者50例(NT组),采用美国HDI公司CVProfilor(TM)DO2020型动脉弹性功能测定仪系统检测大动脉弹性指数(C1)以及小动脉弹性指数(C2),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试者血浆中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的水平.结果 与DM组及NT组相比,HP+DM组与HP组的C1、C2显著降低;与HP、DM及NT组相比,HP+DM组的内皮微颗粒水平显著升高,DM组的内皮微颗粒水平比HP组显著升高;C1、C2与脉压、餐后2h血糖呈负相关;内皮微颗粒水平与脉压及餐后2h血糖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高血压在影响动脉弹性方面起重要作用,且主要表现在对大动脉弹性的影响;糖尿病主要影响小动脉弹性,会导致内皮微颗粒释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大动脉功能损害是引起预后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原因[1].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pulse wave velocity, PWV)是反映动脉弹性的重要手段[1,2].我们应用PWV自动测量系统对服用氨氨地平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对大动脉扩张性的影响.以颈动脉-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扩张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概说动脉硬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类型:1.动脉中层硬化;2.小动脉硬化;3.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弹性型的大动脉和中等管径的动脉,如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等。在各个病例中,不同部位的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和大动脉弹性的改变及二者间的关系,探讨影响IMT及大动脉弹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共选择90例研究对象,其中正常对照组、MS组、MS合并高血压组各30例,分别测定每位研究对象的IMT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测定可能影响二者的危险因素,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IMT与PW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二者呈正相关(r=0.753,P〈0.001);影响IMT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收缩压、吸烟;影响PWV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收缩压。结论MS患者IMT与大动脉弹性均发生明显变化,且二者呈同向变化,即IMT增厚时,PWV也增快。影响IMT及大动脉弹性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收缩压及吸烟。  相似文献   

17.
钟学珍  黎莉 《医学综述》2006,12(11):680-682
随着无创检测动脉结构和功能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对大动脉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阐明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缓冲功能的改变、无创评估方法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将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性与大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 根据日间及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将124例年龄≥7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非杓型组和杓型组,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和动脉功能测定仪观察并比较不同血压昼夜节律类型、动态血压节律以及动脉弹性功能的特点。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杓型组;非杓型组患者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均较杓型组降低。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减退发生率高于杓型血压节律患者(P<O.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临界高血压人群大动脉弹性的变化。方法应用科林BP-203RPEII(VP-1000)动脉弹性测定仪检测大动脉弹性,即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对210例临界高血压人群进行PWV检测;同时,检测189例理想血压(BP<120/80mmHg)的PWV进行对照。评价临界高血压人群大动脉弹性的变化。结果 210例临界高血压人群年龄<40岁、40~岁、50~岁、>60岁组男性的PWV分别为(902±102)cm/s、(973±113)cm/s、(1045±152)cm/s、(1221±185)cm/s,各年龄组女性PWV分别为(915±114)cm/s、(945±136)cm/s、(1038±168)cm/s、(1215±201)cm/s,男女各年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PWV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与理想血压人群相比,临界高血压人群PWV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界高血压人群与理想血压人群相比大动脉弹性已有下降,这种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加重。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不仅力求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同时需要逆转动脉弹性,减低内皮功能障碍等亚临床血管病变,这就需要评估降压药物是否对动脉弹性具有改善功能。自动测量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方法简便易行,能充分反映大动脉弹性。作者通过测定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替米沙坦、钙拮抗剂(CCB)氨氯地平降压前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aPWV的变化,比较2种降压药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方面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