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前24h、24 ̄48h、大于48h有无发作过心绞痛的病人的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158例AMI病人 分为缺血预适应组46例,其中24h内发生心绞痛11例,24 ̄48h内发生心绞痛6例,大于48h发生心绞痛29例;非预适应组112例;两组基本临床情况相似。结果 心肌皑 血预适应相比非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血浆CPK、LDH、AS  相似文献   

2.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前24小时内的缺血预适应(IP)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44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结果 A组多为前壁梗死,心肌梗死面积、CK峰值、严重心衰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或P〈0.01)。结论 AMI前24小时内的IP现象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梗死的近期  相似文献   

3.
缺血预处理对肝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48只随机分为I/R组和IPC组。观测缺血后的肝脏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ALT在I/R组各时相点比缺血前升高47%~58%,而IPC组仅在缺血后24h升高20%;LDH在I/R组与缺血前比较1、6、24h均升高(P〈0.01),IPC组仅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肌缺血对AMI的预后有无影响。方法总结AMI前48h有心绞痛(AP)患者68例及无AP患者27例在AMI后近期并发症及心肌酶和心梗面积的情况。结果有梗死前心绞痛者比无梗死前心绞痛者梗死范围小(36.8%±9.7%;50.1%±12.1%,P<0.01),心肌酶峰值低(肌酸激酶29156±5451nmol·s-1·L-1;39191±5601nmol·s-1·L-1,P<0.01。乳酸脱氢酶29±2μmol·s-1·L-1;35±2μmol·s1·L1,P<0.01。谷草转胺酶5584±1017nmol·s-1·L-1;7201±950nmol·s-1·L-1,P<0.01)。梗死后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低(P<0.05)。结论梗死前无心绞痛患者较有心绞痛患者预后差,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梗死前心绞痛对心室晚电位及Ptfv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骏  邓刚  邱建 《广东医学》1999,20(12):927-92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 前心绞痛(PA) 对初次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VLP) 及心电图V1 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的影响。方法 将172 名AMI患者分为PA组(AMI前24 h 内发作两次或以上心绞痛者) 及无PA组,比较两组间并发症;于AMI后23±5 d 检测VLP及测量Ptfv1,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PA组心衰、严重心律失常( 室速及室颤) 及心源性病死率低( P< 0-005 及P< 0-05);PA 组Ptfv1 阳性率低( P<0-05);两组间VLP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结论 有PA者,Ptfv1 阳性率低,提示心功能较好;虽然有PA者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但VLP阳性率与无PA者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与心脏危险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88例AMI的老年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与AMI进行比较。溶栓用尿激酶150~20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然后测量溶栓前后及未溶栓患者同一时间的QTd及QTcd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入院后或溶栓48h,QTd、QTcd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或0.01)。  相似文献   

7.
李慧欣  李淑珍 《铁道医学》1998,26(6):374-37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前心肌缺血对AMI的预后有无影响。方法 总结AMI前48h有心绞痛(AP)患68例及无AP患27例在AMI后近期并发症及心肌酶和心肌面积的情况。结果 有梗死前心绞痛比无梗死前心绞痛梗死范围小(36.8%±9.7%;50.1%±12.1%,P〈0.01),心肌酶峰值低(肌酸激酶29156±5451nmol·s^-1·L^-1;39191±5601nmol·s^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50例疑为急性心肌梗塞的门诊及住院病人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测定心肌肌钙蛋白T(CTnT)用NAC-ACTIVAED法定量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对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6h以内,CTnT定性测定的敏感性大于CK-MB(P〈0.01);(2)发病6-48h两指标同样敏感(P〉0.25);(3)对于隐匿型心肌梗塞的诊断CTn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左室重构。方法:前瞻性观察78例首发性前壁AMI患者,选择就诊头3h心电图,测量其ST段水平,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1mV为A组,压低〈0.1mV为B组,两组病人于住院2周和4周后两次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A组患者左室重构比B组高(P〈0.05~0.01)。结论:前壁AMI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左室重构比未合并下壁导联S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4因子(PF4)在急性脑梗死(ACI)和多灶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和酶标免疫测定法测定40例ACI患者6-72h、7天和33例多灶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对照组血浆β-TG、PE4的变化。结果 发现ACI组6-72hβ-TG和PE4、7天后PE4及多灶性脑梗死组PE4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CI组7天后PE4较6-72h显著下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ACI组7天后β-TG与多灶性脑梗死组、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这变化与病灶面积的大小无明显正相关,多灶性脑梗死组病灶数目愈多、PE4愈高(P〈0.05)。结论 结果提示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性增高,β-TG、PF4均升高可能为发病在6-72h的ACI患者,仅有PF4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黄飞雄  邓兴臣 《河北医学》2005,11(5):416-418
目的:评价初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发生的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梗死面积和左室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4例AMI患者按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组(IP组,48例)及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NIP组,46例),并对两组患者的梗死面积、左室功能指标、心源性休克例数、住院死亡例数及出院时6min步行距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P组的心肌酶CK及CK—MB峰值、心电图估测的梗死面积、心源性休克例数、住院死亡例数均低于NIP组,IP组梗死后左室功能亦优于NIP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减轻梗死后左室功能的损害及改善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梗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对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有缺血预适应组(IP,12例)及无缺血预适应组(NIP,13例),并对各组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P的心肌酶CK,CK-MB峰值、心电图估测的梗死面积及左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血流A/E比值均低于NIP组,而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室短轴缩短率(FS)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IP)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保护作用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190例首次发生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发病12h内进行PCI,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n=105)及成年组(<60岁,n=85),再依据AMI前...  相似文献   

15.
张帆  张双  张福春  曾辉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3):2127-212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3例年龄≥75岁的高龄老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急性心肌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2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有无差异。结果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对高龄老年初发心肌梗死患者无保护作用,不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前1周内心绞痛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7例年龄≥70岁的老年首发AMI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按AMI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6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发生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结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脉病变程度。结果:心绞痛组左心室内径小于无心绞痛组,舒张末径分别为(47.50±6.17)mm及(51.88±5.96)mm(P〈0.05),但两组间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的发生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未显示对老年首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未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梗死前心绞痛的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216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h内行溶栓或直接PCI术。动态监测血浆坏死炎症标记物的变化;住院期间观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结果 ①B组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峰值和脑钠素、肌钙蛋白I、白介素-8峰值浓度均低于A组(p<0.05)。②B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通过抑制糖尿病AMI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