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壳聚糖膜促进牙周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3只杂种犬尖牙唇侧形成牙槽骨“开窗”缺损模型,观察壳聚糖膜对牙周骨再生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组新骨形成较对照组多,在8周实验期的组织标本内虽有膜残余,但引起的组织学反应符合可吸收生物材料的规律,表明壳聚糖膜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牙周骨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胶原膜与骨形成蛋白联合应用于牙周组织再生技术,观察和比较其与常规翻瓣手术对人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18例骨内缺损病人术后6个月复查,实验组于清创术后置入胶原膜和骨形成蛋白,对照组常规翻瓣。观察和评价牙周附着以及骨缺损修复程度。结果 实验组牙周再附着和骨缺损修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胶原膜结合骨形成蛋白治疗骨内缺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肖华英 《中外医疗》2012,31(21):17+19-17,19
目的研究口腔修复膜在牙周手术中的再生效果。方法对牙周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及牙周基础治疗,选择合适规格适宜的口腔修复膜,根据创面形状和大小,将口腔修复膜修剪至合适大小放在植骨区域,3个月后重新切开粘膜,对牙周新生的骨组织进行测量评估,测量唇侧牙槽种植体骨的厚度,评价成骨的再生情况,计算成骨厚度。结果种植体唇侧形成的成骨良好,种植体与骨组织成功结合,种植体未发生脱落以及生物膜暴露情况,口腔修复膜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结论口腔修复膜在牙周手术中安全、无免疫排斥反应,促进种植体周围骨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并评价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骨代用品的联合牙周再生技术治疗牙周病骨内缺损与单用屏障膜的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联合手工检索1994-2004年公开发表的中英文引导组织再生术相关文献。利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筛选出的10篇适用文献。进行综合的测量结果包括术后牙周袋深度的减少、附着水平的增加、牙龈退缩以及二次手术探查的骨水平变化。结果 联合牙周再生技术组共171例,引导组织再生术对照组共15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牙周再生技术术后的牙龈退缩比引导组织再生术少(加权均差为-0.39mm,95%可信区间为-0.61-0.17mm),其他临床指标两组未见差异。敏感性分析显示两组在牙龈退缩上的差异结果可靠,以牙槽嵴顶的吸收和骨损底部骨增加为结果的研究间异质性显著,改变纳入标准去除质量较低的研究后,异质性消失,余下研究使用的骨代用品恰好一致,均为同种异体脱矿冻干骨,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疗效仍无差异。结论 现有的证据支持联合牙周再生技术治疗骨内缺损术后的牙龈退缩小于单用屏障膜的引导组织再生术,但是目前的证据水平仍不能充分支持联合牙周再生技术治疗牙周病骨内缺损疗效优于单用屏障膜,尚需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确定联合牙周再生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将壳聚糖膜、外科专用缝合丝线及豚鼠肌分别植入小鼠股部肌肉内,经组织学观察,壳聚糖膜早期可引起轻度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4个月后,其机体反应接近丝线组。表明作为引导性牙周再生(GTR)用的新型膜材料,壳聚糖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6.
陈琴男  ;赵翚  ;麻健丰 《浙江医学》2014,(15):1304-1306
目的:探讨载入奥硝唑的壳聚糖膜对牙周炎患牙的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65例(76颗患牙)。其中采用载药壳聚糖膜治疗33例(38颗患牙,观察组),采用常规奥硝唑药膜治疗32例(38颗患牙,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后的第0、2、4、6、8、12、24、48周的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探诊深度(PD)、牙周附着水平(AL)。结果载药壳聚糖膜组患牙的SBI、PD、AL在牙周基础治疗后的第2、4、6、8、12、24、48周均较治疗后第0周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牙的SBI、PD、AL在牙周基础治疗后的第2、4、6、8、12、24、48周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载药壳聚糖膜诱导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疗效强于奥硝唑药膜。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壳聚糖膜对牙周新附着的作用,在6只健康成年杂种犬的上、下颌前磨牙近中根的颊侧形成深5mm,宽4mm的U形骨缺损。实验组在缺损区周围牙槽骨放置壳聚糖膜,对照组不放膜。术后8周、12周分别处死动物3只,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膜具有阻止长结合上皮根向迁移和促进牙周新附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壳聚糖膜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观察壳聚糖作为牙周引导组织再生膜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膜 ,然后通过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原试验、过敏试验等体内外生物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测试表明壳聚糖膜无毒、不溶血、不致热、不致敏。结论 :壳聚糖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引导组织再生术诱导牙周支持组织再生的作用 ,为其在牙周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实验组 ( 10 0例 )用国产聚四氟乙烯膜覆盖于牙周翻瓣术后的骨缺损区 ,对照组 ( 10 0例 )行牙周翻瓣术后直接缝合 ,牙周塞治。术后半年临床和放射检查 ,观察牙周附着水平和骨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 :引导组织再生术能在 5周内诱导牙周支持组织再生。结论 :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骨下袋具有明显的诱导再生作用 ,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根面牙周组织再附着形成的可能性,为临床应用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钢丝结扎和去骨法,人工建立狗的牙周炎模型,牙周常规治疗后,使用可吸收性胶原膜进行GTR术,采用同体对照法,对侧行单纯翻瓣术,不放置诱导膜。术后6、8、12周分别属杀实验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侧可见明显的新生牙骨质、牙槽骨以及牙周膜主纤维样结构;对照侧根面形成上皮样结构,无纤维结缔组织再附着形成。结论:牙周外科手术应用可胶原酶,可促进再附着形成。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膜促进牙周新附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壳聚糖膜对牙周新附着的作用,在6只健康成成年杂种犬的上,下颌前磨牙近中要有的颊侧成深5mm,宽4mm的U形骨缺损,实验组在缺损区周围牙槽骨放置壳聚糖膜,对照且不放膜,术后8周,12周分别无处死动物3只,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膜具有阻上长结合上皮根向迁移和促进牙周新附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骨引导材料(Bio-oss骨、脱钙冻干骨)在牙周组织及骨组织引导再生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7例31颗进行牙周引导再生术的患者分别应用不同材料(16例Bio-oss骨、11例脱钙冻干骨)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不同骨引导材料对牙周骨组织引导再生均有明显作用。结论 应用不同骨引导材料在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技术中均有效果,两者治疗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chitosan/polylactic acid,AP-C/PLA)为支架移植对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分离并诱导培养自体犬BMSCs细胞,与AP-C/PLA、壳聚糖/聚乳酸(chitosan/polylac-ticacid,C/PLA)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物随机植入10只犬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处,共40个实验牙位,每组10个牙位,共设4组:空白对照组;AP-C/PLA 培养基对照组;C/PLA BMSCS材料对照组;AP-C/PLA BMSCS实验组。8周后分别收集牙周标本作组织检查和组织学测量。另取2只犬植入AP-C/PLA BMSCS,4周后作组织学检查。结果:体外诱导培养的BMSCs表达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 linephos phatase,ALP);4周实验组缺损部位均有不规则的新骨形成;第8周时,新骨逐渐成熟,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牙周再生:实验组牙槽骨修复高度和修复率[(2.90±0.41)mm,57.46%]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83±0.30)mm,15.68%]、培养基对照组[(1.46±0.55)mm,30.13%]、材料对照组[(2.67±0.26)mm,51.87%](P<0.01,P<0.01,P<0.05)。结论:黄芪多糖具有促进牙周缺损部位骨形成作用,以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为支架的组织工程复合物修复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可获得部分的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观察生物活性玻璃联合胶原膜植入牙周骨缺损对牙槽骨再生和牙周附着形成的作用以及组织的反应.方法:于3只beagle犬的前磨牙区域,用人工去骨及正畸结扎丝结扎法建立重度牙槽骨水平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胶原膜和/或生物活性玻璃倍骼生,同体对照.分别于6、12周及24周对新生骨与牙根结合界面进行临床牙周及x线摄片观察.结果:(1)牙周临床指标:生物活性玻璃联合胶原膜组在降低探诊深度及牙周附着丧失方面优于单用材料(生物活性玻璃或胶原膜);在术后龈缘位置复位方面优于单用生物活性玻璃;(2)X线摄片:胶原膜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新生骨持续增加,钙化程度接近正常骨.结论:联合应用胶原膜和生物活性玻璃倍骼生,可促进牙周骨再生及软组织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修复牙周炎致Ⅱ根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下颌第一磨牙牙周病致Ⅱ根分叉病变的32颗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牙周翻瓣刮治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结合口腔修复膜充填修复骨缺损区;对照组则单纯翻瓣。临床随访观察6个月,检查牙周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的相关变化,评估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膜引导骨再生修复牙槽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后的牙周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结合口腔修复膜修复牙槽骨缺损较单纯翻瓣组更为有效,牙周袋探针深度减少,临床附着水平增加。结论:应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修复牙周炎致Ⅱ根分叉病变能够达到修复牙槽骨骨缺损和改善牙周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可吸收Bio-Gide膜与不可吸收钛膜在牙种植骨再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牙槽骨骨量不足的牙种植采用植Bio-Oss骨粉或自体骨,随机盖Bio—Gide膜与钛膜各30例,进行引导骨再生。结果:术后Bio-Gide膜与钛膜的伤口裂开、膜暴露发生率分别为3.3%与2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裂开的发生与手术切口、粘膜的厚度有关,盖钛膜伤口裂开后易发生感染。X线片显示:无感染膜下的Bio-Oss骨粉或自体骨改建形成了新骨.能与种植体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结论:Bio-Gide膜与钛膜均可有效阻挡软组织长人植骨区,促进骨组织再生修复;Bio-Gide膜的使用方法简单,适应证广,临床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羧甲基壳聚糖对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4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为羧甲基壳聚糖凝胶组(1%W/V)、B组为羧甲基壳聚糖凝胶+脱矿骨组、C组为羧甲基壳聚糖凝胶+胶原膜组、D组为翻瓣组(对照组),四组患者均行骨植入的牙周新附着手术,A组患者骨缺损处填充羧甲基壳聚糖凝胶、B组患者填充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和脱矿骨、C组患者填充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和胶原膜,D组患者骨缺损处不填充任何材料。分别在基础治疗后基线,植骨术后8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测量。结果:各组患者手术后8个月的X线缺陷深度(RDD)、临床附着丧(CAL)测量值均明显低于基线时(P<0.05);并且,手术后8个月时,A、B、C三组的RDD、CAL测量值明显低于D组同时间点(P<0.05)。A、B、C三组患者手术后8个月时RDD、CAL测量值比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牙周炎骨缺损时,可单独使用羧甲基壳聚糖凝胶作为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18.
牙周组织再生的动物实验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本文对应用国产膨体e-pTFE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动物实验的观察进行评价。方法;通过4只狗的10颗牙的牙周缺损行国产e-pTFE膜覆盖引导牙周组织再生,7颗牙的牙周缺损无e-pTFE膜覆盖引导牙周组织再生,在3个月后行牙周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新生牙槽骨新生牙周膜组织及新生牙骨质的修复再生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形成了牙周结构,只是引导再生的牙周组织未完全恢复到正常的牙周组织高度。结论:应用  相似文献   

19.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的多糖衍生物,其具有生物相容性、成膜性、抗菌性和其他良好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近年来,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性质有了深入的了解,它的应用在口腔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该文综合了国内外近几年来的研究情况,阐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口腔牙周领域方面的应用,例如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牙周药物的缓释载体、牙周抗菌材料、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材料、修复骨缺损材料等。  相似文献   

20.
牙周病造成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 ,牙周附着的丧失。牙周病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炎症的控制 ,更在于使已经破坏的牙周组织再生 ,形成新附着。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是根据 1976年Melcher提出的牙周组织再生潜能理论在近年发展起来的。牙周手术治疗的新方法 ,已经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运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iomesh膜就是将一物理性屏障置于龈瓣与根面之间 ,用以隔绝龈上皮及周围结缔组织 ,使其不能到达根面 ,创造一个有利于牙周韧带细胞自由迁移分化、增殖 ,重新形成牙骨质、牙槽骨以及附着于两者之间的牙周韧带 ,建立新附着。术后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