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检测HIV/AIDS与肺结核病人的CD4+、CD8+细胞的变化.方法 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用双侧t检验进行统计.结果 HIV/AIDS与肺结核患者存在以CD4T淋巴细胞下降为突出表现的细胞免疫受损,HIV/AIDS的CD4+细胞降低明显高于肺结核病人,HⅣ/AIDS的CD8+细胞升高明显高于肺结核病人.结论 HIV/AIDS与肺结核病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CD4+T淋巴细胞异常,CD4+T细胞是HⅣ/AIDS重要指标;CD4+T细胞时肺结核病人是用来估计机体的免疫状态或是一个指标,但不是一个绝对指标.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与肺结核病的类型及病情的变化、预后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HIV/AIDS与肺结核病人的CD4 、CD8 细胞的变化.方法 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CD4 、CD8 T淋巴细胞,用双侧t检验进行统计.结果 HIV/AIDS与肺结核患者存在以CD4T淋巴细胞下降为突出表现的细胞免疫受损,HIV/AIDS的CD4 细胞降低明显高于肺结核病人,HⅣ/AIDS的CD8 细胞升高明显高于肺结核病人.结论 HIV/AIDS与肺结核病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CD4 T淋巴细胞异常,CD4 T细胞是HⅣ/AIDS重要指标;CD4 T细胞时肺结核病人是用来估计机体的免疫状态或是一个指标,但不是一个绝对指标.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与肺结核病的类型及病情的变化、预后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T细胞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PSS患者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3+、CD3+CD4+、CD3+CD8+、NK细胞(CD3-/CD16+56+)、CD3+CD4-CD8-双阴性T细胞及CD4+CD25+调节T细胞水平。结果 PS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CD4+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CD4+/CD8+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CD3+CD4-CD8-双阴性T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其它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结论 PS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是异常的。T细胞亚群的比例异常与疾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相关联。CD3+CD4-CD8-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降低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抑制功能减弱,免疫耐受状态被打破,可能是引发PS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早期激活标志CD69的表达。方法:静脉采集慢性乙肝患者普通肝素抗凝血2ml,在植物血凝素(PHA)20μg/ml条件下进行全血培养,4h后用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结果:正常人外周血只有很少量CD4+与CD8+T淋巴细胞表达CD69分子,经PHA刺激后CD4+与CD8+T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率明显升高,较刺激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样,慢性乙肝患者在激活前后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慢性乙肝患者在PHA刺激前有一部分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CD69分子,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可能与乙肝患者体内病毒免疫紊乱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46例HIV/AIDS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IV/AIDS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数并统计分析其特征。结果 146例HIV/AIDS中,初次检测的CD4+T淋巴细胞平均数为(346.40±182.14)个/μL;其中,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的有40人,占27.4%;200~350个/μL的有43人,占29.5%;不同性别、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在不同免疫状态的各组之间,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在不同范围内的下降数有统计学差异(F=20.505,P0.05);接受了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普遍可以回升,表明抗病毒治疗是有效的。结论 146例HIV/AIDS的CD4+T淋巴细胞免疫水平普遍偏低,初次检测中有27.4%新发现感染者已进入艾滋病期,对HIV感染者进行定期检测T淋巴细胞,对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监测病情的进展和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TNM分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调节T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术动态分析179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结果 不同TNM分期恶性肿瘤患者随疾病进展外周血CD4+ CD25+ CD127-细胞占CD4+细胞比率升高,在肿瘤Ⅳ期尤其明显;Ⅰ期和Ⅱ期病人CD4+细胞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Ⅲ、Ⅳ期病人CD4+细胞及CD4/CD8比值均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各期肿瘤患者CD3+、CD8+、CD19+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细胞占CD4+细胞比率的升高与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定期检测外周血中上述指标的变化,有利于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脓毒症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与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关系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脓毒症患者40例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3组:脓毒症组14例,严重脓毒症组15例,脓毒症休克组11例。所有入选的40例脓毒症患者在入选当天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和CD3+、CD4+、CD8+和CD4+/CD8+水平。比较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变化和CD3+、CD4+、CD8+和CD4+/CD8+水平变化。同时选取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健康对照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率脓毒症休克组最高,严重脓毒症组次之,脓毒症组最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CD3+、CD4+和CD4+/CD8+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D8+较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患者CD3+、CD4+、CD4+/CD8+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8+较正常对照组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增加,可能导致CD3+、CD4+、CD4+/CD8+水平降低,免疫抑制加强。提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脓毒症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评估患者预后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活动期肺结核患者和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试验阳性健康人记忆T细胞的产生和分布特性.方法 取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抗凝静脉血,Ficoll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获取PBMCs.采用卡介苗刺激后,通过CD4、CD154、CCR7、CD45RA 4种抗体共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核抗原特异性CD4+记忆T细胞.结果 以CIM+CD154+双阳性区设门,研究结核抗原特异性CD4+记忆T细胞,结果显示,肺结核患者CD4+CD154+CD45RA-CCR7+中央型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频率显著降低(P<0.05),CD4+CD154+CD45RA+CCR7+初始T细胞亚群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结论 肺结核患者CD4+中央型记忆T淋巴细胞亚群的产生存在异常,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和结核病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调节T细胞是否增多,这些调节T细胞是否抑制结核的特异细胞免疫反应.方法 使用细胞分离、流式细胞分析及细胞增殖及增殖抑制等实验方法,对20例肺结核患者及17例健康人群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调节T细胞的数量及免疫学特征作研究.结果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 FoxP3+调节T细胞数占CD4+细胞总数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0.01).在体外,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BCG及ESAT-6的刺激下增殖能力比健康对照人群明显增强(P<0.01),产生的γ-干扰素比健康人群也明显增强(P<0.05);清除调节T细胞后的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BCG刺激下产生γ-干扰素及白介素-10比没有清除时显著增强(P<0.05);从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分离CD4+ CD25+调节T细胞和CD4+ CD25 -细胞,CD4+ CD25 -细胞对BCG及ESAT-6刺激产生γ-干扰素和白介素-10的能力因CD4+ CD25+调节T细胞加入后而显著减弱(P<0.05).结论 肺结核患者CD4+ CD25+ FoxP3+调节T细胞增多,通过抑制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反应,参与肺结核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患者血红蛋白与肝功能、CD4+T细胞计数之间的相关性,以期运用观察血红蛋白判断HIV/AIDS合并HCV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抗病毒治疗前的HIV/AIDS及HIV/AIDS合并HCV患者分别分为A、B、C组,进行肝功能、血红蛋白、CD4+T细胞计数的观察,予组间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HIV/AIDS及HIV/AIDS合并HCV患者A、B、C组各组间贫血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HIV/AIDS组中随CD4+T细胞计数下降贫血发生率增高,HIV/AIDS合并HCV组中随CD4+T细胞计数下降贫血发生率有不同程度升高.HIV/AIDS及HIV/AIDS合并HCV各组间肝功能与CD4+T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V/AIDS合并HCV发生贫血亦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我院HIV/AIDS患者住院的原因,机会性感染的疾病谱及机会性感染发生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109例次HIV/AIDS病人,就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9例次HIV/AIDS住院患者,因服用抗病毒药物出现严重副反应而住院15例次;因机会性感染而住院83例次。机会性感染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为主,前三位机会性感染为细菌性呼吸系统感染30例次、念珠菌感染28例次、结核菌感染15例次;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密切关系;细菌、念珠菌、结核菌在CD4+T淋巴细胞的每个区段都可发生,但CD4T淋巴细胞越低,念珠菌感染越高且重,有时波及胃、肠、皮肤和四肢,而结核菌感染则症状不典型,伴有全身或纵膈淋巴结肿大。PCP仅在CD4+T淋巴细胞<200个/mm3发生。CD4+T淋巴细胞在3502013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109例次HIV/AIDS病人,就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9例次HIV/AIDS住院患者,因服用抗病毒药物出现严重副反应而住院15例次;因机会性感染而住院83例次。机会性感染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为主,前三位机会性感染为细菌性呼吸系统感染30例次、念珠菌感染28例次、结核菌感染15例次;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密切关系;细菌、念珠菌、结核菌在CD4+T淋巴细胞的每个区段都可发生,但CD4T淋巴细胞越低,念珠菌感染越高且重,有时波及胃、肠、皮肤和四肢,而结核菌感染则症状不典型,伴有全身或纵膈淋巴结肿大。PCP仅在CD4+T淋巴细胞<200个/mm3发生。CD4+T淋巴细胞在350500个/mm3之间有机会性感染出现。结论:机会性感染和抗病毒药物副反应是患者就医住院的主要原因;CD4+T淋巴细胞<500个/mm3即应启动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CD4^+)、T抑制细胞(CD8^+)和白细胞(WBC)检测结果。方法CD4^+和CD8^+计数通过免疫荧光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细胞(WBC)计数采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118例HIV/AIDS住院患者,WBC降低组(3.00±0.61)×10^9/L的CD4^+和CD8^+分别为(68.60±38.98)个/ul和(266.89±126.52)处/ul,WBC正常组(7.13±5.12)×10^9/L的CD4+和CD8+分别为(104.39±61.37)个/ul和(380.17±134.06)个/u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8,守3.62,t3=5.35,P均〈0.01);两组别CD4^+/CD8^+比值比较均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AIDS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与CD4^+、CD4^+/CD8^+、WBC有密切相关,建议HIV感染者尽早进行医学咨询并做CD4^+、CD8^+和血常规的检测,以了解病情的进展及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艾滋病病毒 (HIV) /艾滋病 (AIDS)患者结核菌素 (PPD)试验反应状况及与免疫系统受损程度的联系 ,并探讨其预防和治疗结核病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 40例HIV /AIDS患者和 2 0 2例健康者做结核菌素试验 ,并对HIV/AIDS患者做CD4、CD8细胞计数测定 ,对HIV/AIDS患者分组服药 ,观察胸部病变及结核发生情况。结果 :HIV/AIDS患者与健康者PPD阳性率分别为 12 .5 %、2 8.2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χ2 =4.3 3P <0 .0 5 )。当CD4细胞计数下降时 ,PPD反应减弱。CD4<2 0 0个 /mm3 时PPD均无反应 ( 0× 0 )。病例服药组经化学药物预防治疗后其肺部病变异常率及结核的发病率小于病例对照组。结论 :HIV/AIDS患者PPD阳性率显著低于健康者。CD4细胞数下降可能是艾滋病并发结核的主要原因。对HIV/AIDS患者使用化学药物预防和治疗结核有效 ,同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试验)在HIV/AIDS患者中诊断结核病应用价值及CD4+T淋巴细胞对IGRA试验结果影响程度。方法 选取789例HIV/AIDS患者血标本和痰标本,进行IGRA试验、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并对检测结果加以分析。结果 789例HIV/AIDS患者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有42例,其中 IGRA阳性率为50.00%(21/42);HIV/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为29.20%(33/113),IGRA阳性率为30.09%(34/113);无肺结核主要临床症状和胸片无肺结核病灶的HIV/AIDS患者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为1.22%(6/490),IGRA检测阳性率为26.94%(132/490);在CD4+T淋巴细胞等级计数≥300个/mm3组、200~<300个/mm3组、100~<200个/mm3组及0~<100个/mm3组中,IGRA阳性率分别为30.58%、20.18%、25.42%、17.02%,IGRA阳性率有随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而降低的趋势(χ2=14.852,P<0.05);IGRA结果不确定率分别为5.81%、10.09%、9.32%、20.43%, IGRA结果不确定率有随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而增高的趋势(χ2=30.021,P<0.05)。结论 IGRA试验作为HIV/AIDS感染者合并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有一定临床使用价值,但作用非常有限,患者免疫力下降对IGRA试验结果影响较大,出现不确定性结果也随着免疫力下降而增高。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与CD4^+之间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感染(HIV)/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结核病与CD4+细胞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河南省某艾滋病高发区艾滋病合并结核病61例病人的CD4+细胞数进行分析.结果当CD4+在300~400/mm3之间时,艾滋病合并结核的发生率为8.20%,以肺外结核为主.当CD4+在200~300/mm3时,发生率为14.75%.当CD4+为100~200/mm3时,血性播散型肺结核、结脑同时出现,结核病的发生率为22.95%;当CD4+<100/mm3时,血播性和结脑的比率明显上升.当CD4+<50/mm3时,机体免疫功能处于崩溃状态,各类型的结核均可出现.结论CD4+细胞数下降与发生结核病的关系成反比.当CD4+<200/mm3时,结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当CD4+<50/mm3时,血性播散型肺结核及结脑是最易发生和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寿命得以延长,但ART后患者长期免疫功能重建状态数据有限。近年来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CD8+T淋巴细胞(简称CD8细胞)比值(CD4∶CD8比值)作为免疫状态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了解患者ART后免疫重建情况至关重要,为临床医师管理及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指标。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7月就诊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门诊,并使用替诺福韦酯(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方案完成ART 48个月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98例,分析基线及ART 6、12、24、36、48个月免疫标志物变化,对观察终点CD4∶CD8比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基线、ART 6、12、24、36、48个月,患者CD4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CD4细胞恢复率、CD4∶CD8比值、CD4∶CD8比值正常化、多重T细胞重建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CD4细胞计数≤200、201~349、≥350个/μl患者中,不同基线及各随访时间点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基线及各随访时间点CD4∶CD8比值正常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 48个月,CD4细胞计数≥500个/μl、CD4∶CD8比值正常化、多重T细胞重建分别占59.8%(58/97)、22.7%(22/97)、19.6%(19/97)。ART 48个月后,CD4∶CD8比值与基线CD4细胞计数(rs=0.269,P=0.01)、基线CD4∶CD8比值(rs=0.592,P<0.01)呈正相关,与基线CD8细胞计数(rs=-0.355,P<0.01)呈负相关,与年龄(rs=0.129,P=0.21)、HIV确诊至ART启动时间(rs=-0.141,P=0.17)、HIV-RNA病毒载量(VL)(rs=0.145,P=0.15)无关。结论 长期ART成功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仍存在免疫功能重建不良。CD4∶CD8比值与基线免疫水平相关,未来仍需大样本长时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蒙江明 《广西医学》2010,32(10):1167-1169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TB)、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混合感染对艾滋病患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CD4的影响,以提高艾滋病合并混合感染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43例HIV/TB、11例HIV/TB/HBV、11例HIV/TB/HCV、5例HIV/TB/HBV/HCV及44例HIV患者,进行HAART,比较治疗前、后的CD4计数的变化;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CD4增加值的变化情况。结果经HAART后各感染组CD4计数不同程度增加,呈向上趋势,治疗后的第6个月CD4达到相对高值,并可维持12个月;治疗后12个月比3、9个月治疗效果更好;各感染组之间CD4计数变化情况无差别。结论各感染组患者经HAART后,CD4计数都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各组间之间的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8.
李冰  崔丹  闫惠平  赵秀英 《北京医学》2010,32(3):190-193
目的探讨AIDS患者胃黏膜CD4^+T淋巴细胞的丢失、重建与HI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35例AIDS患者胃黏膜组织冰冻切片和PBMC涂片采用核酸原位杂交方法及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观察CD4^+T淋巴细胞的HIV感染情况。结果①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1~4年后,AIDS患者胃黏膜单个核细胞(MMC)中CD4^+T细胞计数仍然低于对照组[(37.44±18.00]%vs(50.35±3.41)%](P〈0.01);但PBMC中CD4^+T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42.70±10.66)%vs(51.00±6.60)%](P〉0.05)。②未治疗组与治疗〈1年组胃黏膜MMC中CD4^+T细胞HIV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2.76±1.92)%vs(1.88±1.56)%](P〉0.05);治疗1~4年组则明显低于未治疗组[(0.54±0.49)%vs(2.76±1.92)%(P〈0.01);三组AIDS患者PBMC中CD4^+T细胞HIV感染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19.44±8.17)%vs(9.76±6.98)%vs(4.95±8.26)%](P〈0.05)。结论相对于外周血,AIDS患者胃黏膜免疫重建可能是不完全的。AIDS患者胃黏膜CD4^+T细胞HIV感染在胃黏膜CD4^+T细胞的丢失与重建延迟过程中可能并非发挥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CD_4~+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病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者 /艾滋病 (AIDS)患者临床症状和机会性感染与CD+ 4 细胞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2 2例HIV感染者 /AIDS患者CD+ 4 、CD+ 8进行了 3 6例次的检测。结果 CD+ 4 >2 0 0个 / μL时 ,共发生机会性感染 3人次 ( 3 3 .3 % ) ,CD+ 4 <2 0 0个 / μL时 ,共发生机会性感染 2 0人次 ( 95 .8% ) ,CD+ 4 <10 0个 / μL时 ,共发生机会性感染 2人次 ( 10 0 % )。结论 HIV感染者 /AIDS患者在CD+ 4 >2 0 0个 / μL时 ,机会性感染的发生较少 ,CD+ 4 <2 0 0个 /μL时 ,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