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病因病机、分期辨证论治、治未病、生活调摄等方面总结丘青中教授治疗痛风的学术思想。丘青中教授辨证治疗痛风首先重视分期、分证、分节气遣方用药,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创立了"一基三分"的临床辨证用药体系;其次在治未病方面,从"肝-脾-肾"三脏一体理论中强调"调养脾胃,舒肝理气,固守肾精"在痛风缓解期的重要性,同时注重中西医诊治的有机结合,最后提出"生活病从生活治"的理念,从茶饮、药膳、运动疗法等方面进行防治痛风。  相似文献   

2.
周丹  石莹  虞梅 《新疆中医药》2020,(1):105-107
因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已然成为继糖尿病之后的第2种高发病率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近年来众多医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痛风进行诊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分析痛风的病因病机,对分期治疗、分型治疗以及各医家辨证用药特点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光明中医》2021,36(12)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而引发的,以反复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当代中医多将痛风归纳为“痹病”进行辨证论治。其病因病机多为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胃运化失调,水湿内蕴,继发痰湿,瘀血,湿热,湿毒所致,治疗应根据疾病不同时期而加以辨证施治。此文将历代医家对该病名的记载、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加以综述,为中医药治疗痛风提供合理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为理论基础,因脉证而论治用方,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称"平脉辨证",以此开辨证论治先河。此后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式又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金元时代刘完素和李东垣把病机发展成病机学说,使辨病机的理念运用于辨证论治,提出病机辨证和气化的升降出入;第二次是近代在引进现代医学病名而同时辨证论治的实践中,引进微观辨证、影像学等临床技术,逐渐蕴发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医者的临床思维方式得到变换提升。  相似文献   

5.
痛风是一组嘌吟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属中医"痛风"或"白虎历节"范畴。吴生元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脾肾功能失调,初期为外感风寒、内聚湿热诱发,中晚期为湿热与痰瘀痹阻经络。在痛风的不同时期治疗过程中,要谨守病机,主张在辨证论治前提下,可采取内外合治、基础治疗等多种治法"杂合以治",有效的降低痛风复发频率和发作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段富津教授治疗痛风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段富津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证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出段老对该病病机的看法,以及运用除湿清热,化瘀解毒法治疗该病的法则,对其在辨证基础上总结出的痛风方进行了配伍规律分析及加减变化应用,并附有验案,以期为临床上痛风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主要原因是单钠尿酸盐在关节及组织间沉积形成的急慢性炎症。其不仅与年龄、性别、饮食、生活方式有关,遗传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生活的进步,痛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逐渐低龄化。钱秋海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在高尿酸血症、痛风的诊治方面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钱秋海教授认为,痛风发病病因为外感和内伤,治疗时不仅要注重外因,更要重视祛内邪,其痰、火、瘀等病理产物是引起痛风反复发作的根本,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加减用药。治疗中应抓主要症状,准确辨证,方症对应,经方只要运用得当,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方症对应,便能迅速见效。运用经方辨证论治,对于痛风的治疗效果显著,在促进尿酸排泄、缓解疼痛、预防疾病进展方面都有显著收益。文章从痛风的病因病机、分期、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多方面对钱秋海教授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以求为临床辨治痛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将消化性溃疡归属于"胃痛""痞满"等病证。本文从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毒热、气火观理论等方面综述其中医病机;从气血辨证、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面概述其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从溃疡分期、胃黏膜征象、胃动力、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胃肠黏膜细胞因子及电镜检测等现代医学指标进一步探讨本病的辨证论治研究。消化性溃疡中医病机复杂,辨证困难,临床治疗可根据具体病机和证候,结合相关客观指标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王思农教授运用小柴胡汤治疗皮肤病的临床辨治经验。王教授在辨治过程中善于"抓主症",循经辨证施治,结合病程、审病求因辨证论治,结合病机施治。  相似文献   

10.
范黎明  卞华  刘涛  王帅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179-1181
从"浊﹑瘀"角度对痛风进行了全面阐述,就痛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套完整论治体系。指出其病理因素为"浊"和"瘀",病机为脾肾不足、浊瘀痹阻,治法为泄浊化瘀、调益脾肾,方用痛风汤加减,也应提倡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同时就目前中医泄浊化瘀法治疗痛风进行了分析,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对其优势进行了展望,以便在本病治疗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  相似文献   

11.
"痹证"之名在<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提出,但对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多处描述.虽然仅有十余条,且星布于各篇中,然究其理、法、方、药之完备,实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于临床辨证治疗"痹证"不无指导意义.现结合<伤寒论>原文将"痹证"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之特点规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病机复杂,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目前,中医对OSAHS进行辨证论治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主要对OSAHS的病机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各中医学家对本病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治疗及中医非药物辨证论治的文献,并对OSAHS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药物及中医非药物治疗的辨证论治进行研究概述。总结中医治疗OSAHS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现予以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查阅检索全国第1~5批名老中医对痛风的辨证论治经验,共统计37位全国名老中医,171篇文献,建立数据库。通过对文献中痛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归纳整理,探索当代名老中医对痛风的诊辨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从病因、病机、诊断、辨证等方面介绍中医对冠心病的研究概况,指出胸痹治疗宜审病因病机,辨病、辨证相结合,辨证论治善识主症,同时用动态的观点辨病、辨证;期望未来建立胸痹规范化中医辨证诊断标准,统一疗效标准,以适应中医临床、科研等方面需要。  相似文献   

15.
朱丹溪痛风学说古今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症状表现、病因病机、诱因方面分析朱丹溪痛风学说中所描述的"痛风"与今之痛风性关节炎的同一性.以期充实朱丹溪痛风学说的研究、发展,丰富痛风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萎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的中医治疗,应谨守本虚标实之病机,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及具体临床表现,辨证论治,遵循"病症结合,方证相应"的原则,灵活运用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根据病程变化及病机迁移,或滋阴熄风,或益气养阴,或散结化瘀,或消疹除斑,发挥中医药在Graves病治疗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奚九一主任医师治疗痛风特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名医奚九一主任医师应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学术观点及特色临床经验,奚师认为脾肾升清降浊失常、湿热痰瘀交阻是本病的病机特点,治疗应遵循“分期辨证,祛邪为先”的原则,临床分急性发作和痛风间歇辨证施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402-1404
基于"痰瘀相关"分析痛风的病因病机,认识到痰瘀是痛风的重要致病因素,而痰浊内生、因痰致瘀、痰瘀互结、经脉痹阻或痰核流注是痛风发病的基本病机演变规律。因此,在治疗上要掌握其基本病机,重视将痰瘀同治灵活应用于临床辨治中,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临床医家在消化性溃疡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用药方面研究颇多,从临床经验出发者居多,临床上同样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总体上缺乏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整体治疗理念。导师郝斌通过多年临床研究,提出从病灶与环境辨证关系论治消化性溃疡的观点,体现出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整体治疗理念,临床的治疗效验颇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很多"不存在症"如不恶寒、不发热、不渴等是张仲景辨别病证和治疗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张仲景"平脉辨证"和"谨守病机"思想的主要体现,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辨证内容和极高的思辨水平。"不存在症"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独特的思路,理解"不存在症"的意义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张仲景方证,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疗效,故从辨病辨证、鉴别诊断、遣方用药3个方面阐述了"不存在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