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弹性及顺应性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彩超检测104例患者4型高血压病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流速(EDV),并与25例正常血压者对照观察。结果①除肝火亢盛型外其他证型阻力指数(RI)及血流指数(PI)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4型中医证型EDV由大到小排序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IMT除肝火亢盛型外,其他证型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厚(P0.05),以阴阳两虚及痰湿壅盛最为显著。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中,阴阳两虚及痰湿壅盛是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2.
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关系,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365例代谢综合征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结果: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血瘀脉络证最多,痰湿壅盛证、脾肾两虚证次之,肝胃郁热证最少,胰岛素抵抗组在气阴两虚证、瘀热互结证、痰湿壅盛证型中的IR值明显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组,且在气阴两虚证型中ISI值显著低于非胰岛素抵抗组。糖耐量异常中肝火亢盛证型的比例较高,占95.83%(P<0.05),而湿热困脾证型明显低于其他9型,占29.63%(P<0.05)。阴阳两虚证型在脂蛋白异常中出现的比例为90.91%,明显高于其他9型(P<0.05)。痰湿壅盛证型在血浆黏度异常中76.47%的出现比例较之脾肾两虚证的24.32%也差距明显,高于其他9型(P<0.05)。血瘀脉络证型在微血管病变中出现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气阴两虚及痰、瘀互结是贯穿本病的病理基础。胰岛素抵抗存在于代谢综合征的全过程。目前临床治疗在活血化瘀、祛痰化浊、健脾益气三大治则的基础上,兼顾调肝补肾益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查的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找出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方面,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占 54.5%(262/481),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阴阳两虚证[占 26.8%(129/481)]、肝火亢盛证[占12.7%(61/481)]和阴虚阳亢证[占6.0%(29/481)]。(2)性别、年龄、脉压及高血压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方面,不同性别、年龄、脉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不同高血压分级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性别方面,除阴阳两虚证外,各中医证型的男性患者分布比例均高于女性患者;在年龄方面,以肝火亢盛证的平均年龄最低,阴虚阳亢证的年龄最高,而痰湿壅盛证与阴阳两虚证组的年龄无明显差异;在脉压方面,由大到小依次为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在高血压分级方面,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均为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3)脉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宽脉压组和非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3.0%(223/354)及47.2%(60/127),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宽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型分布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分别为42.6%(26/61)、57.6%(151/262)、71.3%(92/129)、48.3%(14/29),其中阴阳两虚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证最为常见,性别、年龄、脉压等因素对其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影响,宽脉压组及阴阳两虚证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以此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为临床提供客观指标,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对207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颈动脉B超检查,对比各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的情况。结果各证型颈动脉IMT比较,依次为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肝火亢盛型,其中痰湿壅盛型与其余3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痰湿壅盛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硬化程度不同,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从痰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高血压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及血清FFA、LEP的关系。方法:将80例入组的Ms患者辨证分为5个证型,检测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瘦素(LEP),测尿微量白蛋白(MAU)及血脂、血压等指标,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与20名正常对照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①MS组FFA、LEP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BMI、TG、FPG、FINS、MAU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ISI较对照组降低(p〈0.05),HDL-C较对照组降低(P〈0.01)。②MS组LEP、FFA均与BMI、TG、SBP、FPG、FINs呈正相关,均与ISI、HDL-C呈负相关。⑦Ms中医各证型中痰瘀互结型比例最大其次是痰湿壅盛型;ISI在Ms中医各证型组降低程度依次为阴阳两虚〉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痰湿壅盛〉肝火亢盛,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血清FFA、LEP、FPG、FINS升高程度在Ms中医各证型中依次为阴阳两虚〉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痰湿壅盛〉肝火亢盛,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MS多伴有IR、肥胖、高血压、血糖血脂异常或微量蛋白尿等病理变化,此与高血清FFA、LEP密切相关;MS中医各证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IR,与各证型FFA、LEP水平升高程度有关,其中虚证大于实证,符合MS病程变化规律,提示可将FFA、LEP作为MS中医辨证分型的实验室依据之一;此外,从MS中医辨证中可以看出痰和瘀是其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群丽  刘福明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59-86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填写高血压患者登记表格及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无症状者、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证型不明确者,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痰湿壅盛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差值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组(P0.05),阴阳两虚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差值明显低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组(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监测值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脂与川南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检测四川泸州及附近地区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血压、血脂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4种证型在上述指标中,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T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阳亢证与痰湿壅盛证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证与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及阴阳两虚证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各证型中HDL在痰湿壅盛证下降最明显,且各证型与正常组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与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在中医各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升高明显,且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甘油三酯(TG)升高和HDL-C降低可以作为痰湿壅盛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2)LDL-C升高可以作为阴阳两虚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3)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中,痰湿壅盛型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的风险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近10年全国各大地区原发性高血压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发表的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药研究文献,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统计的1215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证型排序为: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痰瘀互结证〉气血亏虚证〉气阴两虚证〉痰热内扰证〉肝气郁结证〉脾肾两虚证;各地区证型分布皆以肝火亢盛证最多;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地区其次最多见的证型为痰湿壅盛证,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其次以阴虚阳亢证最多见。3149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药使用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止血药〉泻下药〉开窍药〉温里药〉化湿药;各地区中药使用频数以补虚药为首,华北、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其次使用频数较高的为平肝息风药,东北、华东、华中地区其次使用频数最多的为活血化瘀药。结论:近10年全国原发性高血压证型多见于肝火亢盛证,中药治疗以补虚药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相关客观指标的比较,探讨H型高血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差异性特征。方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将90例H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4型。比较各证型间年龄、性别、病程、血压、体重指数(B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及性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心脏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等指标。结果:各证型间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病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型患者年龄小于其余3型,病程短于其余3型。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男性患者居多。阴虚阳亢型患者体重指数低于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各证型间合并心律失常者所占百分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阳两虚型患者更多见合并有心律失常。各证型间高血压病1级者所占百分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阳两虚型中高血压病1级最少见。各证型间混合斑所占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痰湿壅盛型更多见混合斑。各证型间左右两侧PWV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型患者PWV较其他证型更高。各证型间TG、TC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型患者TG、TC较其他证型更高。结论:H型高血压病的肝火亢盛型更多见年轻、初发者,且肝火亢盛型患者PWV、TG、TC较其他证型更高;痰湿壅盛型更多见混合斑,阴阳两虚型更多见合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高血压病(EH)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20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4型,用循环酶法检测EH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水平。结果: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EH患者各中医证型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键康对照组(P<0.01)。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阴虚阳亢型及气虚痰浊型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异常增高是EH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增高可作为中医证型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的辨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34例1、2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氨氯地平5-10mg,每日1次;B组吲哒帕胺1.5g,每日1次;治疗12周.如血压不达标可加用ACEI或ARB类药物.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4周后血压趋于达标并稳定,两组的降压幅度无显著差别.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IMT均降低,A组IMT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氨氯地平对逆转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34例1、2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氨氯地平5-10mg,每日1次;B组吲哒帕胺1.5g,每日1次;治疗12周.如血压不达标可加用ACEI或ARB类药物.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4周后血压趋于达标并稳定,两组的降压幅度无显著差别.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IMT均降低,A组IMT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氨氯地平对逆转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超声测量未干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其与血脂代 谢的关系。方法:选取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1 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未经任何抗病毒治疗的 AIDS 患者35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正常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IMT与血脂的相关性及两组间IMT和血脂的差异性。 结果:观察组、对照组 IMT 与血脂中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均呈正相关,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水平与 IMT 呈负相关;观察组 IMT、TC 和 TG 值高于对照组,HDL–C 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AIDS 患者在未抗病毒干预前,IMT 和血脂水平已出现不同程度变化,且两者具有相关性。提示早期 HIV 感染对患者血脂、IMT 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脾虚大鼠胃粘膜TFF1mRNA与蛋白表达变化及补中益气汤对其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脾虚损伤、补中益气汤、非脾虚损伤组。脾虚损伤组、补中益气汤组大鼠给予100%大黄水煎剂灌胃,一天2次,连续10天。第11天补中益气汤组给予补中益气汤灌胃治疗7天。第18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另三组灌服消炎痛溶液造成胃粘膜损伤,采用逆转录PCR(RT-PCR)检测TFF1mRNA,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FF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非脾虚损伤组比较,脾虚损伤组大鼠胃粘膜TFF1mRNA、TFF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脾虚损伤组比较,补中益气汤组大鼠胃粘膜TFF1mRNA、蛋白明显上调。结论:脾虚大鼠消炎痛攻击后胃粘膜TFF1mRNA、蛋白表达显著下调,提示脾虚大鼠胃粘膜防御能力减弱,补中益气汤可提高脾虚大鼠消炎痛攻击后胃粘膜TFF1mRNA与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补中益气汤保护胃粘膜,降低脾虚大鼠胃粘膜易损性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复方首参颗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普伐他汀,治疗组服用首参颗粒,疗程均为6个月。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硬化仪检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并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血脂变化及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IMT、TC、TG、LDL-C及TC/HDL-C比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baPWV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G、TC/HDL-C比值较治疗前降低,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结论首参颗粒可通过降低IMT、baPWV及改善脂质代谢进而有效干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脾虚大鼠胃粘膜MUC5ACmRNA与蛋白表达的变化及补中益气汤对其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称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脾虚损伤组、补中益气汤组、非脾虚损伤组。脾虚损伤组、补中益气汤组大鼠给予100%大黄水煎剂灌胃,一天2次,连续10天。第11天补中益气汤组给予补中益气汤灌胃治疗7天,第18天,除空白对照组外的另外三组均灌服消炎痛造成胃粘膜损伤。采用逆转录PCR(RT-PCR)检测MUC5ACmRNA,用双抗体两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UC5AC蛋白。结果:与非脾虚损伤组比较,脾虚损伤组大鼠胃粘膜MUC5AmRNA、蛋白表达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与脾虚损伤组比较,补中益气汤组大鼠胃粘膜MUC5AC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结论:脾虚大鼠消炎痛攻击后胃粘膜MUC5AC蛋白表达显著下调,提示脾虚时胃粘液凝胶层防御能力下降,补中益气汤可提高脾虚大鼠MUC5AC蛋白的表达,提示该方可通过粘液蛋白MUC5AC促进胃粘液凝胶层的形成,增加胃粘液屏障防护功能,并与TFF1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这可能是补中益气汤胃粘膜保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中医证型及临床危险度分层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将患者按Braunwald UAP分类法进行临床危险度分层,并按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入选的107例UAP患者及30例对照组均检查IMT及hs-CRP。结果 UAP患者IMT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临床危险度的增高而有明显差别;UAP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UAP患者血瘀证、痰浊证、痰瘀互结证到气虚血瘀证,IMT及hs-CRP均呈现不断增高的趋势。结论 hs-CRP及IMT与UAP的诊断及危险分层存在相关性,对于UAP的预测及危险度判断具有重要意义;UAP的中医辨证分型与IMT及hs-CRP存在相关性,IMT及hs-CRP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量化指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25例单用西药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20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动脉硬化指数(AI)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体积缩小,平均血流速度(Vmean)增加,搏动指数(PI)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培补舒脉方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培补舒脉方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内中膜厚度(IMT)、最大斑块面积(Smax)、血脂的干预情况,分析本方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每例予西洛他唑50mg,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培补舒脉方,疗程12周。结果:(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优于对照组66.7%(P<0.05)。(2)治疗组检验指标:①治疗后IMT、斑块面积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②肝肾功能: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结论:培补舒脉方治疗老年LEAD有明确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心痛方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痰瘀互结气郁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从PLT-WBC相互反应相关因子CD40/CD40L表达探讨心痛方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心痛方,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灵,疗程为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证候、心电图、颈动脉斑块、IMT、CD40、CD40L.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心电图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IMT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上的CD40及CD40L以及白细胞与血小板总的CD40、CD40L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除白细胞上的CD40L比较无差异外,白细胞上的CD40、血小板上的CD40及CD40L以及总的CD40及CD40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痛方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痰瘀互结气郁证患者有显著临床疗效,且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痰瘀互结气郁证患者的CD40/CD40L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