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为寻求及验证一套防治脑卒中病人中功能障碍的最佳方案。方法:用自行设计以良姿体位,针刺促通术,抗痉挛运动模式,主动被动运动为主的一套方案,结果:经临床62例脑卒中患的验证,该方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肩部功能障碍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同时对方案制定依据进行讨论,结论:针刺促通术,抗痉挛模式,运动疗法综合方案综合方案早期介入,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病人肩部功能障碍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金针促通术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用金针促通术治疗(治疗组),40例同病患者针灸取阳明经穴为主(对照组).观察治疗后肌力、肌张力、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记分和Barthel记分.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金针促通术对中风后肢体异常模式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金针促通术治疗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加俊  赵树华 《现代康复》2000,4(7):994-995
目的:观察金针促通术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40例脑卒中患用金针促通术治疗(治疗组),40例同病患针灸取阳明经穴为主(对照组)。观察治疗后肌力、肌张力、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记分和Barthel记分。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金针促通术对中风后肢体异常模式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98肠78浅谈康复护理与伦理道德/徐瑞琴刀护理学杂志一1997,12(2)一110一111980679神经体感促通术用于脑卒中康复护理/苏秀梅,二刀护理学杂志一1997,12(2)一1的一lro 神经体感促通术是利用各种神经生理过程、正常的本体反射或病理反射进行对肌肉随意控制的训练,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该文报导神经体感促通术运用于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护理过程中,疗效显著。对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应用价值。表4参3(双的)980680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康复护理/林桂荣//齐鲁护理杂志一1997,3(2)一33一34康复医学护理…  相似文献   

5.
火针针刺拮抗肌治疗脑血管病肌痉挛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脑卒中后偏瘫侧肢体肌痉挛是卒中患者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也是治疗中棘手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抑制患者肢体肌肉痉挛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的前提,是偏瘫恢复的关键。本研究应用拮抗肌上腧穴为主针刺法,痉挛肌上火针针刺法,采用修改的Ashworth分级法、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法,对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痉挛的疗效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病人常会出现下肢痉挛(即脑卒中恢复期),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使运动系统失去高位中枢的控制,从而使原始的、被压抑的、皮层以下的运动反射释放,引起运动模式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甚至痉挛僵直,肌群间协调紊乱,出现异常的反射运动即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紧张反射等。笔者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患者,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痉挛是临床难题,也是国际医学热点.脑卒中、脑瘫、颅脑外伤、脊髓损伤、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和多发硬化等神经康复领域常见病,都会伴有痉挛问题.痉挛是感觉运动系统的功能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之一.痉挛的出现会限制患者运动而导致功能障碍,痉挛特别是严重的异常痉挛模式的存在使患者无法行走,转移困难,出现异常坐姿与平衡障碍,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的限制,甚至终身需要照顾.能否及时有效地对痉挛状态予以正确干预,是挖掘患者康复潜能的关键,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针刺治疗痉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针刺井穴"治疗脑梗死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和常规药物的优劣。方法:脑中风痉挛瘫期患者61例分为药物组30例、针刺井穴组31例,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SIAS脑卒中功能障碍评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8d记录各临床评定量表。结果:61例经21d治疗,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提高,同时能直接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且针刺井穴的临床疗效较好,优于药物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针刺井穴对脑梗死恢复期肢体痉挛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001-01/2004-05住院的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50例。Ashworth肌张力评定在Ⅰ~Ⅲ级。排除有意识/精神/智能障碍、患肢失认失用、帕金森综合征、癫痫;水电解质紊乱、戴心脏起搏器、严重营养不良、严重心肺系统疾病、不配合治疗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治疗组行神经促通术康复治疗4周,同时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10d或20d,以简式Fugl-Meyer量表评分和Ashworthr分级分别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肢体痉挛程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ugl-Meyer评分和Ashworthr评级差异无显著意义(t=0.536,P>0.05和χ2=0.75,P>0.05),而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340,P<0.05和χ2=7.92P<0.05),即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有效提高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消除或减少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是康复治疗的根本目的。针刺可以调气血、通经络、利关节,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康复起到良好的作用。现对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运动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多角度客观评价"通督调神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瘫期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和常规药物、康复治疗的疗效优劣,提出针灸优化方案。方法:脑中风痉挛瘫期患者91例分为药物组30例、康复组30例及通督调神针刺组31例。每周6次,治疗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ADL-Barthel指数积分分级、SIAS脑卒中功能障碍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8d记录各临床评定量表。评测3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康复等的疗效。结果:91例脑卒中痉挛瘫期患者经过28d的治疗,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能直接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通督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较好,优于药物和康复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对脑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分析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抽选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5例:用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治疗。详细统计临床疗效、步行运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55%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步行能力等级良好率68.89%高于对照组的46.67%(P<0.05);观察组NIHSS评分、Fugl-Meyer以及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予以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3.
王为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24-5225
目的:观察分析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001-01/2004-05住院的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50例。Ashworth肌张力评定在Ⅰ~Ⅲ级。排除有意识/精神/智能障碍、患肢失认失用、帕金森综合征、癫痫;水电解质紊乱、戴心脏起搏器、严重营养不良、严重心肺系统疾病、不配合治疗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治疗组行神经促通术康复治疗4周,同时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10d或20d,以简式Fugl-Meyer量表评分和Ashworthr分级分别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肢体痉挛程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ugl-Meyer评分和Ashworthr评级差异无显著意义(t=0.536,P&;gt;0.05和X^2=0.75,P&;gt;0.05),而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340,P&;lt;0.05和X^2=7.92P&;lt;0.05),即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有效提高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李佩芳  刘霞  苏毅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126-1129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偏瘫痉挛状态是脑中风最重要的功能障碍之一。存活下来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80%的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群之间的运动不协调性,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预后不良促进了对影响上肢康复因素的研究。一些研究表明,肌肉无力与上肢功能障碍无关,而运动量减少与脑卒中病人的运动能力下降低密切相关,运动频率和运动单位数目的减少与脑卒中病人上肢及手臂功能障碍有关。此外,拮抗和协同肌肉的共同收缩将影响上肢拮抗肌的功能进而损害上肢的运动功能。但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拮抗肌和协同肌的共同运动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有限,而异常的肌肉共同收缩及痉挛可能是导致脑卒中病人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各种运动形式,讨论了改变的运动单位环和拮抗肌群的异…  相似文献   

16.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致残率高,绝大多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痉挛不但会引起患肢疼痛,而且还会造成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畸形,甚至造成患者终身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打破肢体痉挛模式是康复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及难题.近年来,针灸在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加拿大康复官方机构已把针灸列为脑卒中康复手段之一[1].所以,本文将从针刺部位及电针频率两方面对近几年电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痉挛,痉挛往往是阻碍患者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针刺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常用方法,近年来得到国际康复学界的认可,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研究也很多,选穴方法各异,疗效也有差异。近6年来,我们采用在抗痉挛体位下头针配合拮抗肌肌腹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124例,并与120例任意体位下常规针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大约有30% ~ 36%的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遗留有上肢功能障碍[1-2],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进行刺激以促进神经、肌肉反应能力的一种常用易化技术[3].大量文献报道已证明针刺疗法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PNF技术也可以恢复患者运动功能[4],但目前关于针刺结合PNF技术改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少见报道.笔者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应用针刺结合PNF技术,观察其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收到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刺头皮运动区、足运感区配合手法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行电针刺头皮运动区及足运感区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仅行手法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疗程后2组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明显降低,上肢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明显提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组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明显降低,上肢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电针刺头皮运动区及足运感区配合手法治疗可减轻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0.
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采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并对治疗前后状态进行比较。结果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显效率上肢达47.5%,下肢达60%;有效率上肢达95%,下肢达97.5%。训练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痉挛治疗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