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严重腹腔感染大鼠组织Toll样受体2/4基因表达及其调节机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目的 :研究腹腔感染后主要脏器 Toll样受体 (TL R) 2 / 4 m RNA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组织分布特点 ,并对其诱生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 (CL P)造成严重脓毒症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 )、假手术组 (10只 )、CL P组 (6 0只 )及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 (BPI)治疗组 (2 0只 )。分别检测肝、肺、肾、小肠组织 TL R2 / 4 m RNA表达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 10 (IL 10 )水平。结果 :CL P后 2 h肝、肺、肾及小肠组织中 TL R2 / 4 m RNA表达开始增高 ,伤后 6~ 12 h各组织 TL R2 / 4 m RNA表达迅速达峰值。 TL R4 m RNA表达于伤后 2 4~ 4 8h开始下降 ,CL P后 72 h趋于伤前范围甚至阴性 ,而 TL R2 m RNA表达则持续增高至 72 h。早期给予 BPI治疗后 ,动物 12~ 2 4 h肝、肺、肾及小肠组织 TL R2 m 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 .0 5或 P<0 .0 1) ,同时 CL P后 12 h各组织 TL R4 m RNA表达亦不同程度下调 (P<0 .0 5或 P<0 .0 1)。BPI治疗组伤后 12 h血浆 TNFα水平显著降低 (P<0 .0 5 ) ,恢复至伤前正常范围 ,但伤后 2 4 h血浆 IL 10水平显著升高 (P<0 .0 1)。结论 :严重腹腔感染可迅速上调体内多器官 TL R2 / 4的基因表达 ,诱导促炎细胞因子产生 ,TL Rs表达与内毒素的直接刺激作用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机制及脐血输注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化疗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30例分为脐血治疗组 15例、非脐血治疗组 15例 ,并设正常人对照组 30例 ,采用MTT法、ELISA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的方法观察脐血输注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结果 ①患者外周血CD4 + 细胞含量低于正常人、CD8+细胞含量高于正常人 (t均为 2 .5 6 ,P <0 .0 5 ) ,CD4 + /CD8+ 比例倒置 ;脐血治疗组 30名脐血输注后患者CD3+ 细胞含量明显升高 (t=3.0 1,P <0 .0 1)、CD4 + 细胞含量明显升高 (t=2 .74 ,P <0 .0 5 ) ,CD4 /CD8比例恢复正常。②30名患者外周血IL 2活性较正常人降低 ,可溶性IL 2R(sIL 2R)含量明显增加 (t分别为 4 .33、5 .89,P <0 .0 1) ;脐血输注后患者IL 2活性增加 ,sIL 2R含量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t分别为 2 .32、2 .4 2 ,P <0 .0 5 )。而IL 6活性有一定程度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 (t=0 .2 7,P >0 .0 5 )。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于正常人 ,脐血输注后可以通过免疫活性细胞与淋巴因子水平的变化调节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注射辅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50例(3DVTh AE/15DVTh E方案+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注射治疗)和对照组48例(3DVTh AE/15DVTh E方案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免疫功能指标的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3个月、6个月、12个月痰菌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病灶吸收和空洞缩小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CD4+、CD4+/CD8+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8+和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注射辅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显著,且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郭乐  刘鑫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5):2157-2159,2163
目的探究注射用胸腺肽α1联合环丝氨酸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9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环丝氨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胸腺肽α1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痰菌阴转情况、病灶吸收情况、空洞闭合情况、免疫功能指标CD4~+、CD8~+T淋巴细胞数目及CD4~+/CD8~+比值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个疗程结束后的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情况、空洞闭合情况及治疗6、12、18个月时的痰菌阴转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数目及CD4~+/CD8~+均升高,CD8~+T淋巴细胞数目均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数目及CD4~+/CD8~+升高,CD8~+T淋巴细胞数目降低(P0.05)。结论注射用胸腺肽α1联合环丝氨酸治疗耐多药肺结核较单独使用环丝氨酸可提高临床疗效,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西结合治疗重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 2 0 0 3年 3月11日— 5月 30日在我院住院治疗的 5 1例重型 SARS患者的预后以及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 2 9例 ,治愈 2 6例 (89.6 5 % ) ,死亡 3例 (10 .34% )。西药治疗 2 2例 ,治愈 12例 (5 4 .5 4 % ) ,死亡 10例(45 .4 5 % )。两组疗效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中西医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与西药组治疗后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 (P<0 .0 1)。中西医组治疗后 CD+ 4T淋巴细胞由 (36 1± 2 78)× 10 6 / L 上升到 (6 30± 4 5 4 )× 10 6 / L(P<0 .0 5 ) ,西药治疗组 CD+ 4T淋巴细胞由 (2 88± 186 )× 10 6 / L 上升到 (376± 2 85 )× 10 6 / L(P<0 .0 5 )。结论 :与西药治疗相比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改善重型 SARS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机体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 (NO)、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 IL-2 R)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 NO,双抗体夹心 EL ISA法检测 TNF-α和 s IL-2 R。结果 35例患者溶栓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 :血浆 NO含量降低 (P<0 .0 5 ) ,TNF-α明显增高 ,s IL-2 R稍有升高 ,但无统计学差异。溶栓 2 4小时后与治疗前自身比较 :NO升高 P<0 .0 5 ,趋于恢复正常 ,TNF-α,s IL -2 R仍保持高水平状态 (P>0 .0 5 )。结论 NO、TNF-α、s IL -2 R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 ,及时监测 NO含量变化 ,抑制 TNF-α、s IL -2 R的影响 ,对减轻脑梗死继发性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支气管镜局部注射辅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4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常规化疗的对照组以及在化疗基础上加入支气管镜局部注射辅助治疗的观察组,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情况、T细胞亚群水平和IFN-γ与IL-4水平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各个时期的痰菌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CD4+和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清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IL-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支气管镜局部注射辅助治疗可以增强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免疫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含左旋氧氟沙星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钥藩  杨仪  陈尊杰 《临床荟萃》2004,19(12):663-665
目的 观察和评价含左氧氟沙星方案在耐多药肺结核 (MDR TB)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将 131例复治涂阳耐多药肺结核 (MDR T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6 6例和对照组 6 5例 ;治疗组化疗方案以左旋氧氟沙星为主 ,联合利福喷汀、帕司烟肼、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阿米卡星 ;对照组用氧氟沙星 ,联合用药同治疗组 ;所有病例疗程均为 2 1个月。结果 共有 12 8例患者完成疗程 ,治疗组 6 4例 ,痰菌阴转率 81.3% ;对照组 6 4例 ,痰菌阴转率 4 6 .9% ,痰菌阴转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治疗组病灶显吸率 4 8.4 % ,空洞闭合率 6 3.0 %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用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涂阳耐多药肺结核 ,有助于痰菌阴转、病灶吸收和空洞闭合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肺炎克雷伯菌肺炎的模型,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此种肺炎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的方法建立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模型,通过鼻腔滴种肺炎克雷伯菌液制作肺炎模型,用流氏细胞学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给药前、给药后12 h,给药后24 h,给药后36 h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Foxp3阳性表达率和CD4+Foxp3+T细胞CD25表达强度。结果各组各时间点的小鼠外周血CD4+Foxp3+T细胞CD25表达强度较正常小鼠显著升高(P<0.05),CD4+T细胞表面Foxp3阳性表达率较正常小鼠明显降低(P<0.05)。给药后12 h,中西医治疗组小鼠外周血的CD4+Foxp3+T细胞CD25表达强度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CD4+T细胞表面Foxp3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单纯西药组及单纯中药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①应用环磷酰胺后,小鼠外周血CD4+Foxp3+T细胞CD25表达强度显著升高,CD4+T细胞表面Foxp3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②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免疫功能抑制小鼠肺炎感染模型中可能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即一方面维持CD4+T细胞Foxp3阳性表达率,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同时维持了机体免疫耐受的状态。③中西药结合治疗有改善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生存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联合多药在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6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莫西沙星+常规化疗)和对照组(左氧氟沙星+常规化疗)。治疗12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肝功能。结果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PCT及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PCT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肝功能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免疫指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免疫球蛋白A(IgA)与CD4+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免疫球蛋白G(IgG)与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联合多药化疗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效果更为显著,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良好。  相似文献   

11.
麝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与TNF-α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观察麝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 ( ACI)的作用机制。方法 :6 3例 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2例用麝香注射液加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 31例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 ACI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 CD6 2 P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白介素 6( IL 6 )水平 ,并与 30例健康人组作对照及相关分析。结果 :ACI患者治疗前后 CD6 2 P、TNFα和 IL 6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组 ( P<0 .0 5或 P<0 .0 1) ,ACI患者 CD6 2 P表达与 TNFα、IL 6水平升高呈正相关 ;麝香注射液组治疗后 CD6 2 P、TNFα和 IL 6水平的降低较对照组显著 ( P<0 .0 5或 P<0 .0 1) ,临床治愈、显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 P均 <0 .0 5 )。结论 :麝香注射液治疗 ACI的作用机制与其抑制血小板活化增强、减轻细胞因子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应答及炎症损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重症肌无力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与鼻黏膜耐受疗效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 (MG)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异常应答及双类似物鼻黏膜免疫耐受疗效。方法 检测MG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中CD4 及CD4 CD2 5 T细胞 ;检测IFN -γ、IL - 4及IL - 10分泌细胞含量 ,并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进行评定。结果 MG组鼻黏膜耐受治疗前IFN -γ、IL - 4及IL - 10阳性细胞含量均明显高于各自健康对照组 (P均 <0 .0 1) ,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 ,但与各自的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均 >0 .0 5 ) ;CD4 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耐受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 ,但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其亚群CD4 CD2 5 T细胞耐受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 ,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P均 <0 .0 1) ;而CD4 CD2 5 -T细胞治疗前明显高于对照组 ,耐受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 <0 .0 1)。结论 MG患者体内存在特异性细胞免疫活化和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 ,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的免疫参数可反映MG患者的免疫学改变 ,提示MG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 ,符合自身免疫病的特点 ;双类似物鼻黏膜耐受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环丝氨酸胶囊联合胸腺肽肠溶片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8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参照组根据推荐治疗方案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环丝氨酸胶囊联合胸腺肽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CD4+、CD3+显著升高,CD8+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PEFR、FVC、FEV1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功能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和家庭、身体状况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丝氨酸胶囊联合胸腺肽肠溶片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与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功能以及辅助性T(Th)淋巴细胞在此类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甲基纤维素法培养 2 5例初诊、15例治疗后血常规恢复的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和 10名正常人的CFU GM、CFU E、BFU E ;采用RT PCR方法 ,检测 2 5例初诊、15例治疗后血常规恢复的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19例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和 10名正常人未经体外刺激的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中Th1细胞的代表因子IFN γ、IL 2和Th2细胞的代表因子IL 4、IL 10的基因表达。结果 初诊组、治疗后血常规恢复正常的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组、正常对照组BMMNC培养CFU E、CFU GM、BFU E产率 ,三组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Th2型细胞因子IL 4、IL 10mRNA的表达在初诊组明显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均 <0 .0 1;经治疗血常规恢复正常后趋于正常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均 >0 .0 5。Th1型细胞因子IFN γ、IL 2mRNA的表达在所有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均无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均 >0 .0 5。结论 引起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可能并非骨髓造血祖细胞本身质的异常 ,而是造血祖细胞以外的因素 ;Th细胞亚群功能失衡、Th2细胞功能亢进可能是此类患者B淋巴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归芪口服液促进放射损伤小鼠早期骨髓造血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4 2只清洁级近交系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归芪组和对照组于6 .0Gy60 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后,分别被胃饲归芪口服液(2 0 0mg/次,2次/d)和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照射后第4、8和14d计数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骨髓组织中巨核细胞数,测量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组织中粘附分子CD4 4和CD5 4的表达水平。照射后第8d计数小鼠的脾集落形成单位(CFU S)数。结果 照射后第4、8、14d归芪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组织中巨核细胞计数和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或P <0 .0 5 ) ;第4、8d归芪组骨髓组织中CD4 4、CD5 4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 ,至第14d归芪组CD4 4、CD5 4表达水平下降,趋于恢复正常水平。照射后第8d归芪组CFU S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结论 归芪口服液能够促进放射损伤小鼠早期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骨髓组织中粘附分子CD4 4、CD5 4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胸腺肽联合吡嗪酰胺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近、中期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痨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吡嗪酰胺治疗,观察组给予胸腺肽联合吡嗪酰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有效率、空洞闭合有效率以及免疫功能。结果治疗6、12、24个月后,观察组痰菌转阴率分别为63.04%、78.26%和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46%、56.10%和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个月后,观察组空洞闭合有效率分别为77.27%和84.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26%和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个月后,观察组病灶吸收有效率分别为76.09%和8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66%和68.29%(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CD3~+、CD4~+T细胞以及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联合吡嗪酰胺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促进了病灶吸收、痰菌阴转以及空洞闭合,增强了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了患者中期疗效,且未加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过敏性紫癜患者临床疗效、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实施联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gA(g/L)、补体C3(g/L)水平差异不显著,不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IgA(g/L)、补体C3(g/L)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gM、IgG、IL4水平差异不显著,不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IgM、IgG、IL4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能够有效治疗过敏性紫癜,效果显著,且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CD4+T细胞细胞因子测定及在SLE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外周血CD4+ T细胞细胞因子测定对SLE患者治疗及疗效监测的意义。方法  37例SLE患者和15例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IFN γ、IL 2和IL 4在CD4+ T细胞内的分泌。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IFN γ和IL 2在CD4+ T细胞的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1) ,IL 4在CD4+ T细胞的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静止期SLE患者IFN γ、IL 2和IL 4在CD4+ T细胞的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 (P >0 .0 5 )。IFN γ和IL 2降低的SLE患者发病年龄小 ,病情较重。结论 CD4+ T细胞细胞因子的测定可用于指导SLE患者的治疗及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含贝达喹啉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长期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对我院采用个体化抗结核药物治疗的3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对照组)与采用个体化抗结核药物联合贝达喹啉治疗的3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痰菌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L-6、CRP、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贝达喹啉用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可增强抗结核作用,更加有效地促使结核病灶吸收、肺部空洞闭合、痰菌转阴,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未增多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贝达喹啉对耐多药肺结核的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耐多药肺结核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贝达喹啉,均连续治疗24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痰菌转阴率、免疫功能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痰菌转阴率[50(94.34%)]高于对照组[42(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和降钙素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达喹啉可改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痰菌转阴率,可有效指导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用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