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阳初玉  陈秀琼  徐薇 《西部医学》2011,23(8):1509-1511
目的了解相对固定的异常步态模式改善的可能性及训练方法。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患者步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12周后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患侧下肢平衡下负重能力、步态和步行速度进行评价。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患者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12周康复治疗,患者下肢FMA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步态评分在第12周有非常显著提高(P〈0.001)。患肢负重能力在4周末和12周末均有非常显著提高(P〈0.001)。患者步行速度在4周末没有显著提高(P〉0.05);12周末均有显著提高(P〈0.001);后8周效果更明显(P〈0.001)。结论针对性步态训练可以改善相对固定的偏瘫异常步态,可作为矫正偏瘫步态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探讨PNF技术结合低频刺激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PNF技术与足下垂刺激仪,并根据患者踝关节跖屈、外翻程度来调整电极贴片的位置及具体刺激量.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时空参数,FMA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指标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FMA下肢运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结合足下垂刺激仪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对称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步行训练,研究组结合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测评得出的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在视反馈下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6周后的步速、步频、重心垂直位移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步态评分、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方案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治疗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满意度为92. 00%,对照组为64. 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在医院登记的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等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步幅升高以外,两组步宽、步态周期、双侧支撑相时间等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通过改善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矫正其步态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踝关节控制性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2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行踝关节控制性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定量表、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价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L评分、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L评分、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P<0.01),观察组患者FMA-L评分、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踝关节控制性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改善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梦婷  金永喜 《浙江医学》2019,41(17):1868-1871
目的探讨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用肉毒素注射治疗,疗程共6个月。治疗期间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价患者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综合肌痉挛强度和足下垂的度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肉毒素注射后无明显并发症,3个月后出现不同程度复发,重复注射后症状持续改善。治疗组显效率为52.00%,高于对照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能有效降低患肢肌张力,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增加站立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84 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2 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及踝关节背屈被动牵张训练,研究组增加"平衡阴阳"电针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2 d.采用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的测量、简化的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和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评定,对患者足内翻程度和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FMA 评分及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后研究组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可明显改善足内翻角度,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踝关节牵张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作用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采用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后FMA、BBS、BI评分、FAC评分,同时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远期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8、12周后FMA、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MA、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12周后FAC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情况对比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别低于和高于治疗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且能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刘波  李昌柳 《广西医学》2011,33(10):1307-1309
目的观察手法股四头肌分离技术治疗偏瘫痉挛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因偏瘫造成股四头肌痉挛、屈膝困难、画圈步态患者74例,按抽签法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手法进行股四头肌分离技术强化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评分、四头肌肌张力MAS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FAC评分、M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AC评分均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3C(P〈0.05),并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股四头肌张力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股四头肌分离技术可明显改善偏瘫痉挛步态的步行能力,改善股四头肌肌张力,矫正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王丽萍 《河北医学》2014,(11):1798-1801
探讨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包括解除脑水肿、保护脑组织、扩容改善血液循环等治疗,且均自愿接受康复治疗,并能够配合康复医师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后后即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于常规治疗4周后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于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 MBI( modified barthel index )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价、采用 Fugl-Meyer 评定法( 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 NIHSS )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MBI、FMA、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康复治疗前比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BI、FMA、NIHS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早期训练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恢复,缓解肩-手综合征症状,对脑卒中患者预后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使用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使用踝足矫形器组,每组各28例,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矫形器组在治疗中站立和行走训练时使用踝足矫形器,每天间断穿戴支具不少于4小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足下垂生物力学特征进行评定。结果:矫形器组患者经4周治疗后,其足下垂生物力学特征均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的改善(P<0.01),对照组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矫形器组的生物力学特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足矫形器对改善偏瘫患者足下垂具有很好的作用。足底生物力学研究对于指导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疗效的评估具有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期介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个确实可行的、有效的综合康复疗法.方法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8例.A组为早期介入电针、推拿、中药泡脚配合现代康复训练组即治疗组,B组为单纯现代康复训练组即对照组.两组患者都在神经内科常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将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胫前肌肌力、足背屈的角度、步行能力、ADL评定进行两组比较;治疗3个月时,A组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A组优于B组(P<0.01).结论 早期介入传统中医康复的现代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用绳带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和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中的站立及平衡训练、迈步及行走等训练时加以绳带对偏瘫患者的躯干、髋、膝、踝进行捆绑,来保持整体的对称和抗重力伸展。治疗前后分别用步态参数、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BBS)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步态参数、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整体的平衡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BI、下肢的Fugl-Meyer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应用绳带疗法可以显著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反重力跑步机步行训练对半月板损伤术后患者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招募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术后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20例。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反重力跑步机步行训练。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的变化;利用EMED足底压力分析设备对两组研究对象足底压力相关指标(最大受力、峰值压力、接触面积)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康复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联合治疗组Lysholm评分亦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受力比较结果显示,常规治疗组患侧后足、第1趾和第3~5趾最大受力均小于健侧,MH3、MH4的最大受力均大于健侧,联合治疗组患侧后足、MH1和第2趾区的最大受力均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峰值压力比较结果显示,常规治疗组患者健侧的第1趾峰值压力大于联合治疗组;而组内患侧和健侧比较显示,常规治疗组患者患侧后足和第3~5趾的峰值压力小于健侧,患者患侧MH4的峰值压力大于健侧,联合治疗组患者患侧的后足和第1趾的峰值压力均小于健侧。接触面积比较显示,常规治疗组患者患侧的后足、MH1、第1趾和第3~5趾的接触面积均小于健侧。结论常规康复联合反重力跑步机步行训练对膝半月板损伤术后的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后Lysholm评分,使其足底压力分布更接近正常状态,这为该类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宫胶囊联合孕三烯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 EMS 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正宫胶囊联合孕三烯酮口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孕三烯酮口服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清生长因子(NGF)、前列腺素 F2α(PGF2α)水平变化,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多维量表评价2组疼痛及症状体征评分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血清 NGF、PGF2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 NGF、PGF2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治疗后 VAS 评分、多维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正宫胶囊联合孕三烯酮治疗 EMS 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持续被动运动(CPM)在改善脑瘫患儿足外翻方面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共57例儿童,分为正常组及外翻组,将外翻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非CPM 组及 CPM 组。对照组未行任何康复治疗,非 CPM 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CPM 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 CPM 治疗。对正常组儿童行足底压力测量技术进行评估并记录,且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个月及第4个月对外翻组行足底压力测量技术评估。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外翻组足弓内侧缘(MMF)、足跟(HEEL)压力百分比、着地时相及前足掌接触时相(ICP + FFCP)百分比明显增高,足前掌外侧缘(LFF)、足弓外侧缘(LMF)压力百分比及整足接触时相(FFP)百分比明显降低( P <0.05)。非 CPM 组、CPM 组在治疗前后MMF 压力百分比、FFP 百分比均减少(P <0.05),ICP + FF-CP 百分比增大(P <0.05);较非 CPM 组、对照组,CPM 组的MMF 压力百分比改善更明显(P <0.01),ICP + FFCP 百分比改善更明显(P <0.05)。结论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能缓解小龄脑瘫足外翻患儿外翻肌的痉挛和挛缩,促进小龄患儿的足弓形成,使动态步行时各肌群协调性增强,从而改善脑瘫患儿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与足部穴位按摩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在产后早期对初产妇进行康复治疗,探讨中医参与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0例产后纤维肌力异常的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200例,对照组2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法(Kegel 训练法),治疗组采用 Kegel 训练并配合穴位按摩进行盘底肌力的康复治疗,通过对2组肌电压及自身满意度的统计,总结临床疗效。结果在经过康复治疗后,所有产妇Ⅰ、Ⅱ类型肌纤维肌电压均得到提升,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提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整体满意率对照组达80.5%,治疗组达90.0%,2组比较,P <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能帮助产妇提高Ⅰ、Ⅱ类型肌纤维的肌电压,对产妇盆底肌力功能的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荣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包括常规保肝治疗、抗病毒治疗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肝荣汤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胆红素代谢调节因子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总有效率65.7℅,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指标均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肝功能指标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的 HO-1及 BLVRA 在治疗后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肝荣汤治疗慢性乙肝具有上调 HO-1及 BLVRA 表达,清除自由基,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新生儿肺炎应用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肺炎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另应用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新生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2.0%,实验组为94.0%,对比两组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时的症状缓解时间,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时的吸痰次数与住院时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新生儿肺炎应用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