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表皮生长因子-2( Her-2)在胃食管结合部癌中的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情况,探讨其与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IHC)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检测80例手术切除的胃食管结合部癌组织中Her-2的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情况,并分析与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应用FISH技术检测显示在胃食管结合部癌组织中Her-2的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2.5%,应用IHC技术检测其在癌组织表达率为15%,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阳性表达与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分化程度和临床TNM分期有关( P<0.05),而与年龄、性别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 Her-2蛋白过表达和基因扩增是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的一个预后指标,与其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Her-2蛋白表达水平及基因扩增程度对于胃食管结合部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入选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173例,从手术结束开始随访5年为研究终点,统计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析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是否化疗、HER-2表达与否等因素与该病的相关性.结果 经过5年随访,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在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9%、48.6%、44.5%,中位生存期为38.0月.分别统计和分析患者的各项因素,其中性别(P=0.000)、年龄(P=0.012)、TNM分期(P=0.000)、淋巴结转移(P =0.000)、化疗(P=0.000)、HER-2表达(P=0.000)等因素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与性别、年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否化疗、HER-2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o.6组淋巴结活检在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全胃切除中的意义。方法行近端胃切除能达到根治的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病例,术中切除No.6组淋巴结送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如淋巴结转移则行全胃切除,反之行近端胃切除。结果 372例中,No.6组淋巴结活检阳性32例,总阳性率8.60%,且随着肿瘤浸润深度增加No.6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结论 No.6组淋巴结有一定的转移比例,当No.6组淋巴结转移需行全胃切除。No.6组淋巴结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在指导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手术切除范围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扩大食管中段癌切除范围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1984~1985年对120例食管中段癌扩大切除范围行全胸段食管切除与颈部食管胃吻合术,以探寻合理的食管切除长度及范围。 本组男88例,女32例。29例术前放射治疗,6例术前采用化疗。手术方式采用左后外侧切口,颈部食管胃吻合,胃代食管118例,结肠代食管2例。120例术后淋巴结转移45例,转移率为37.5%。切端癌2例(1.7%)。癌旁原位癌5例。多发性癌7例。术后并发症12例,发生率10%。手术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1.7%。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清扫范围与淋巴结转移区域分布规律。 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肿瘤数据库,基于Nishi分型选取其中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肿瘤,直径≤40 mm并R0切除患者相关肿瘤学数据勾勒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高频转移站别区域图。 结果  纳入306例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结果显示:pT4期肿瘤占87%、pN阳性占778%、pTNM分期Ⅲ期占745%;肿瘤直径(2544±1803)mm;腹腔淋巴结转移高频区域依次是贲门左右侧(第1、2组)、小弯侧胃左血管周围(第3组)、胰腺上缘腹腔干(第9组)及其主干分支胃左动脉(第7组)、肝总动脉(第8a组)、脾动脉近端(第11p组)、肝动脉(第12a组)周围以及食管裂孔周围(第19、20组);胃远端区域转移较为罕见。 结论  瘤体直径≤40 mm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清扫区域应集中在贲门左右侧、小弯侧、胰腺上缘腹腔干及其主干分支以及食管裂孔周围,胃远端及大弯侧区域淋巴清扫外科获益价值存疑。  相似文献   

6.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作为一类独立的疾病在解剖、发病率等方面与胃其他部位的肿瘤存在明显差异,对其定义、分型、淋巴结转移等方而的研究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外科治疗的手术路径、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等问题长期以来各学派意见不一.本文就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复习并加以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1971年~1992年间手术切除食管贲门癌1896例,术后发生切缘癌残留60例,发生率3.2%,其中食管癌切除后切缘癌残留4.4%(44/919),贲门癌切除后切缘癌残留1.6(16/977)。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4.2%(32/59)、22.4%(13/58)和7.5%(3/40)。作者认为食管贲门癌术后切缘癌残留的主要原因是手术切除范围不足所致,强调应切除足够范围的食管,作食管胃颈部吻合和术前放疗,有利于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癌的发病特点、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1例诊断为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癌的患者,按肿瘤不同的生长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同时清扫区域淋巴结。结果21例患者共切取淋巴结〉35个,其中颈部淋巴结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转移率为8.5%(11/129);胸部淋巴结鳞癌率为16.3%(39/239);腹部淋巴结鳞癌转移率为2.5%(9/367),腺癌转移率为14.4%(53/367)。术后6例次出现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生存5年者4例,生存3年者8例,生存1-2年者3例,5例仍在随访中。结论加强对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癌的认识,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胸段食管癌和食管胃交界部癌不同淋巴结转移状况及清扫范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资料完整的906例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患者,分析淋巴结转移及清扫范围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食管癌组:阳性淋巴结个数在0、1—3、〉3个三个级别的预后差异显著(P〈0.01);淋巴结转移度在0、〉0-20%、〉20%三个级别的3年、5年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0);淋巴结胸腹部联合清扫、单纯胸部清扫、单纯腹部清扫的生存曲线无显著差异(P〉0.05);隆突下淋巴结阴性的N1M0期、T2N1M0期、T3N1M0期胸段食管癌预后明显优于阳性组(P〈0.01)。食管胃交界部癌组:N0期病例预后优于N1、N2、N3期病例(P〈0.05);淋巴结转移度在0、〉0—50%、〉50%三个级别的生存曲线预后差异显著(P〈0.05);胸腹部联合淋巴结清扫、单纯胸部清扫、单纯腹部清扫的生存曲线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数量、转移度、转移范围均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影响食管癌的预后,应重视该区的清扫。淋巴结转移度是食管胃交界部癌预后的重要指标。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清扫不同范围的各组生存曲线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326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分为经胸、经腹、经胸腹联合组,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食管切除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成功率等;术后记录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疼痛评分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经胸、经腹入路组比较,经胸腹联合组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延长;食管切除长度缩短;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多;手术成功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缩短;住院费用少;抗生素使用时间缩短;术后疼痛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9.09%,腹腔感染4.55%,无术后出血、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者,均明显低于经胸、经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采取经胸腹联合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食管切除少,淋巴结清扫彻底,手术成功率高,并且可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感染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优化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及胃癌各自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院340例术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及胃癌病例, 选择13项临床病理因素(性别、年龄、病变长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周围器官受侵情况、残端情况、脉管瘤栓、术中淋巴结清扫程度及出现症状到首诊治疗时间)分别进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与胃癌比较预后更差; 2)淋巴结清扫及淋巴结转移均为二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淋巴结转移个数越多, 患者预后越差, D2式手术较D1式手术可能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3)浸润深度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浸润越深预后越差; 而病变长度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病变越长预后越差。  结论  与胃癌相比,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更差, 并且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提示二者有所区别, 今后应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其解剖学部位特殊,且转移复发规律复杂。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其是一类不同于食管癌和胃癌的独立的疾病。由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局部进展期,单纯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率高,生存状况较差,术后辅助治疗有其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无专门针对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价值的研究数据,多数包括在食管癌或胃癌进行研究,也未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病例进行亚组分析,术后辅助治疗的获益人群及放疗靶区勾画范围等还存在争议。放疗勾画靶区时应根据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不同Siewert分型和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术后复发转移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贲门癌及食管下段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贲门癌、3例食管下段癌行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肿瘤切除术。结果全组病例痊愈出院,围手术期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相应食管、胃残端切缘病理未见癌细胞。结论经腹食管裂孔径路用于贲门癌及食管下段癌创伤小,能充分满足所需切除食管的范围,亦能方便地清扫胃周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腹施行胃底贲门癌根治术式。方法 对 1997— 2 0 0 2年经腹部采用GF -I型吻合器进行食管胃吻合 3 5例 ,食管空肠吻合 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根治性切除胃底贲门癌时 ,在切除肿瘤及其上方 6~ 7cm食管的同时 ,清除纵隔下部淋巴结。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 ,无吻合口瘘 ,亦无食管切缘癌残留 ,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并发症低于开胸手术。结论 经腹行胃底贲门癌根治术食管胃 (空肠 )机械吻合术 ,操作简便 ,术野暴露良好 ,创伤及生理扰乱较小 ,且便于扩大腹部淋巴结清除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食管胃交界部癌(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CEJ)发生腹腔及胸腔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指导是否清扫胸腔纵隔淋巴结.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行食管胃交界部癌根治术的217例患者,分析术前胃镜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淋巴结转移阳性数目是发生胸腔纵隔淋巴结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数目每增加1个,纵隔淋巴结发生转移风险增加34.0%(OR=1.340,95% CI:1.090 ~1.648;P=0.006);脉管瘤栓(OR=5.83,95% CI:1.65~20.62,P=0.006)、浸润深度T(OR=2.35,95% CI:1.30~4.24,P=0.005)和上侵食管长度(OR=1.29,95% CI:1.02~ 1.63,P=0.033)是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上侵及食管每增加1 cm,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29.0%.结论 浸润深度越深、存在脉管瘤栓且上侵及食管越多的食管胃交界部癌患者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高.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纵隔淋巴结发生转移的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16.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单纯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预后较差,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新辅助治疗包括新辅助放疗、化疗及新辅助放化疗,它们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7.
因为食管中段癌的颈、胸、腹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转移率,故越来越引起胸科医师的注意。食管中段癌的上胸及颈部淋巴结据文献报告有10~15%的转移率,行胸段食管全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的食管癌根治术时,甚至行“颈、胸、腹三区清扫”的手术时,由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蛋白质-1(SATB1)在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经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80例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组织中SATB1蛋白表达.结果: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组织中SATB1的阳性表达共30例,阳性表达率为37.5%;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ATB1阳性表达18例,阳性表达率为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86,P<0.05).淋巴结转移(x2=5.150,P<0.05)及肿瘤浸润深度(x2=4.364,P<0.05)是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ATB1蛋白在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表达强于正常黏膜组织.SATB1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性,可作为评估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肿瘤进展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胸与经腹食管裂孔手术治疗高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食管胃结合部癌切除术92例高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经左胸入路(经胸组)47例,经腹正中入路(经腹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经胸组相比,经腹组患者获取阳性淋巴结数目更多[(8.1±5.0)枚 vs.(5.1±4.4)枚,t=3.000,P=0.003],术后住院时间更短[(11.7±6.9)天vs.(15.9±7.4)天,t=2.773,P=0.00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13.3% vs.44.7%,χ2=10.895,P=0.001),其中肺部感染(2.2% vs.14.9%,χ2=4.649,P=0.031)、心律失常(4.4% vs 19.1%,χ2=4.722,P=0.030)发生率均较低。两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纵膈或胸腔感染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切缘阳性和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对于心肺功能差的高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经腹食管裂孔入路比经胸入路手术在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小,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docetaxel,DOC)联合顺铂(DDP)和5-氟尿嘧啶(5-FU)一线治疗晚期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晚期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接受改良双周DCF方案化疗;具体为多西他赛37.5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顺铂20 mg/m2第1-2、8-9天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1.0 g/m2第1、8天用药,每次微泵持续静脉滴注48小时,21天为l周期,治疗≥2周期,分析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78例患者接受平均4.7周期(2-11周期)的改良双周DCF方案的化疗,均无化疗相关性死亡,总有效率为35.9% (28/78);疾病控制率为78.2% (61/78),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5.0月(95% CI:4.3-5.7月),中位生存时间8.9月(95% CI:6.8-11.0月);1年的生存率33.3%(26/78).结论 对于不能耐受3周方案的晚期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采用改良双周DCF方案一线治疗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