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后检验指标的改变和意义.方法:22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治疗后第2、4、6周检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前后的效果.结果:与移植前比较,术后第2周,AS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检测指标均无显著变化;术后第4周,AST、DBIL降低(P<0.05),ALB、PA增高(P<0.05);术后第6周,AST、ALT、TBIL、DBIL、PT降低(P<0.05),ALB、PA、PTA增高(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肝硬化是有效的方法,能改善肝功能各项检验指标,肝功能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6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其中32例患者接受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同时选取与移植组在年龄、性别以及某些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相匹配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骨髓150~250ml,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插管植入肝脏,观察植入治疗术前及术后第1周到第4周主要肝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变化、不良反应.结果 32例患者骨髓干细胞的采集、分离以及灌注均顺利,成功率为100%.术后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在术后第1~4周ALT、TBIL、ALB、P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患者Child-Pugh分级均为ChildA +B级时,移植组患者在术后第1~4周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较对照组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Child-Pugh分级均为Child C级时,两组ALT水平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从移植术后第3~4周时,移植组中ALB、PT和TBIL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经肝动脉自体骨髓于细胞移植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安全有效,短期内即可改善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从而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感染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4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拉米夫定配合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治疗6个月、12个月,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12个月白蛋白的复常率为3.12%(1/32),81.25%(26/32),与对照组的复常率0(0/32),25.00% (8/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LT,AST,TBIL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可以有效控制病毒的复制,临床上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肝纤维化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对7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5例,两组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乳果糖每日2次保留灌肠。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NH3)、血清尿素氮(BUN)各项肝功能指标得到进一步改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溶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使用灯盏花素注射液与甘利欣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9例,并设对照组38例同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用甘利欣治疗。检测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ALT、AST、TBIL、DBIL、ALB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35例(89.7%),对照组总有效26例(68.4%),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及4周后治疗组ALT、AST、TBIL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ALB变化相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静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炎有比较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恩替卡韦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78例.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体外分离纯化骨髓源性干细胞,经过股动脉穿刺植入肝脏.在术后2、4、8周复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术后第4周和第8周,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其中腹水减少或减轻者分别为68例和72例,乏力症状得到改善者分别为69例和75例,腹胀减轻者分别为69例和72例.干细胞移植后第4周,多项实验室指标出现显著变化,ALT、AST、TBIL明显下降,ALB、PT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肝内移植是临床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尿毒症合并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尿毒症合并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采用LDT联合ADV治疗,对照组采用ADV治疗。结果⑴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IL)、白蛋白(ALB)、乙肝病毒载量(HBV-DNA),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研究组血清ALT、AST、TBIL、HBV-DN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ALB、血浆PT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治疗前、治疗48周后,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激素(PTH)、尿素氮(BUN)、肌酐(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T联合ADV治疗尿毒症合并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乙肝病毒复制水平,同时不会加重对肾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联合个性化营养方案对失代偿乙肝肝硬化(DHBLC)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DHBLC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营养组和常规组,每组4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营养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营养风险筛查联合个性化营养方案治疗,随访3个月后,比较两组人体营养参数[体质量指数(BMI)、三角肌皱襞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机体营养参数[血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LB)、球蛋白前体(Pre ALB)、氮平衡]、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改良主管全面评价法(SGA)分级。结果:营养组和常规组治疗3个月后BMI、TSF、MAMC、ALB、PALB、Pre ALB、氮平衡明显高于治疗前,营养组治疗3个月后BMI、TSF、MAMC、ALB、PALB、Pre ALB、氮平衡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组和常规组治疗3个月后ALT、AST、TBIL、SGA分级明显低于治疗前,营养组治疗后ALT、AST、TBIL、SGA分级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风险筛查联合个性化营养方案可有效改善DHBLC患者营养不良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和分析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HBeAg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间的关系,为临床乙肝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桂阳县中医院269例HBsAg阳性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HBeAg;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AST、γ-GGT、TBIL水平,并应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eAg阳性组患者ALT、AST、γ-GGT、TBIL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和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阴性组患者ALT、γ-GGT、TBIL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AST水平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指标ALT、AST、γ-GGT、TBIL与HBeAg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乙肝的诊断及肝功能评估中应予以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准确反映HBV感染及肝功能损伤程度,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防治SBP及改善预后、降低SBP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004年8月至2009年3月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收治的住院患者病史等资料的相关因素回顾分析.比较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与未并发SBP患者发病前的性别、年龄、嗜酒史、Child-Pugh级别、血清白蛋白(ALB)、腹水蛋白、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补体C3、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糖尿病、肝昏迷、消化道出血、便秘/腹泻、门静脉直径等20项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6例慢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中,72例并发SBP,单因素分析显示:SBP组患者的ALB、腹水蛋白、PTA、血清补体C3、CH、ALT均明显低于非SBP组患者;而在Child-Pugh C级、TBIL、TG、消化道出血、便秘/腹泻诸方面均明显高于非SBP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嗜酒史、糖尿病、肝昏迷、AST、GGT、ALP、门静脉直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BIL>51.3μmol/L、ALB<28 g/L、PTA<40%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独立的相关高危因素.充分认识上述各种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可以进一步降低SBP的发生率,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1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按有无SBP分为SBP组(128例)和非SBP组(90例).对2组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hild-Pugh分级、腹水总蛋白和是否合并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示:SBP组血清TBIL高于非SBP组,血清ALB、PTA及腹水总蛋白低于非SBP组(均P<0.05);SBP组Child-Pugh C级、合并糖尿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分别为77.34%、12.50%及9.38%,非SBP组Child-Pugh C级、合并糖尿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分别为48.89%、3.33%及2.22%,SBP组均明显高于非SBP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清TBIL、Child-Pugh分级及腹水总蛋白进入回归模型,这3项指标是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危险因素众多,其中血清TBIL、Child-Push分级、腹水总蛋白是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再生衰竭的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及相关生化指标,观察其临床转归,并比较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死亡者与存活者之间有关检查结果的差异,探寻其与肝细胞再生衰竭的关系。结果死亡组谷氨酰转肽酶(γ-GT)、血清白蛋白(ALB)随着病情加重呈进行性下降,而血清总胆红素(TBIL)进行性上升;好转组γ—GT、ALB随时间延迟趋于平行或有所回升,血清胆红素在发病第2周上升至最高,以后呈进行性下降;两组之间TBIL、γ—GT、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观察上述指标有助于了解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坏死程度及肝干细胞新生肝细胞的能力,判断肝细胞再生衰竭,有助于为人工肝支持治疗及肝移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特点与临床非创伤性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6例,均行肝活组织检查及病理分期,根据组织学纤维化程度分为非肝硬化组(S0-S3期)、肝硬化组(S4期、活动性肝硬化),了解其构成比;研究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之间非创伤性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乙肝病毒标志物、血常规、生化、凝血系列、HBV—DNA载量、肝纤维化四项、脾脏肋间厚度、HBeAg阳性等25项)的关系。结果①在1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S0-S3期115例,占65.3%,S4期31例,占17.6%,活动性肝硬化30例,占17.1%。②在非肝硬化与肝硬化2组间,年龄、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HBeAg、AAR(AST/ALT)、直接胆红素、白蛋白(ALB)、球蛋白(GL8)、AGR(ALB/GLB)、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酸转肽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率、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脾脏肋间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25项非创伤性指标中,患者的年龄、HA、PCⅢ、HBeAg、AAR、DBil、ALB、CLB、AGR、ACP、GGT、RBC、WBC、RCT、INR、PTA、纤维蛋白原和脾脏肋间厚与肝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组织学肝硬化患者,临床上有许多非创伤指标有助于判断组织学肝硬化;HBeAg阴性比阳性患者存在组织学肝硬化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4.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自体骨髓千细胞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但针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一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7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照是否同意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并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自0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12,24周观察肝功指标、症状、体征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并行2组对比。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至治疗后4周部分肝功指标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至治疗后12,24周,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在同一时间点2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4,12,24周2组患者Child-Pugh计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同一时间点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在传统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等综合治疗乙肝肝硬化基础上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能更有效地改善肝功和凝血功能,患者症状好转,相对安全,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戊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血浆置换(PE)、血浆灌流(PP)及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P+HD)方法治疗戊型肝炎病人39例,评价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清蛋白(ALB)、胆固醇(CHOL)、胆汁酸(TBA)、尿素氮(BUN)、肌酐(Cr)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结果ALSS可显著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ALB、PTA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血清TBIL、TBA水平降低(t=2.61~10.11,P〈0.01),而对肾功能影响不大。PE、HP+HD和PP治疗对血清TBIL降低无明显影响。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老年组低于非老年组(χ^2=1.97,P〈0.05)。结论ALSS可显著改善戊型肝炎病人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治愈率,减少重症肝炎的发生率,特别是对老年戊型肝炎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VD)联合血浆置换(PE)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评价。方法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给予促肝细胞再生、护肝、免疫调控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LVD+PE治疗。结果治疗组TBiL、ALT、ALB及PTA等生化指标于治疗后4周、12周恢复好转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HBV-DNA水平呈进行性下降趋势,12周HBV-DNA转阴率7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7%(P〈0.01);治疗组12周治愈好转率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P〈0.01)。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应用LVD+PE治疗可显著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64例CHB和16名健康人群外周血Th22细胞表达水平,并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Th22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重型CHB患者Th22细胞表达水平高于普通型患者(P=0.000);重型CHB中,病情好转患者和死亡患者Th22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Th22细胞与ALB呈负相关,与TBIL、PT呈正相关(P<0.005),与ALT、AST无相关性(P>0.05)。HBV-DNA阳性与阴性患者Th22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与Th22细胞无相关性(P>0.05)。结论 Th22细胞能反映CH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但未能表现出明确的抗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英  郎帅  丛庆伟  赵钢 《中国临床康复》2013,(36):6449-6454
背景:与骨髓移植相比较,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有其自身的优点,外周血中干细胞资源多、收集方便易行、无需麻醉、创伤小、易被患者接受、安全性高、患者的造血系统易恢复等。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其中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3例,自身免疫性肝病后失代偿期肝硬化1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4岁。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行肝动脉插管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结果与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肝动脉内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无发热、出血、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行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第1,3,6个月后,纳差、乏力、食欲、腹胀等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室检测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四项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指标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后肝硬化诊断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3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同时选择80例单纯慢性乙肝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蛋白(PⅢNP)、Ⅳ型胶原蛋白(Ⅳ-Col)、层黏连蛋白(LN)、AST/ALT比值及乙肝DNA(HBV-DNA)指标水平。结果 (1)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A、Ⅳ-Col、PⅢNP、LN明显高于单纯慢性乙肝组(P<0.01)。(2)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在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BV DNA>106copy/mL组中除LN外,其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BV DNA在103~105copy/mL组和HBV DNA<103copy/mL组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BV DNA 103~105copy/mL和HBV DNA<103copy/mL两组间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升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水平在AST/ALT>2、12时为(785.2±216.4)μ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Col升高水平在AST/ALT>2[(598.2±158.6)μg/L]和AST/ALT<1[(438.7±146.1)μg/L]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PⅢNP和LN升高的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纤维化四项与AST/ALT比值、HBV DNA有利于临床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病程的监测,同时为临床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及疗效的判定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