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目的 研究灵芝孢子油对MPTP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行为学及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灵芝孢子油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性。方法 C57BL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MPTP组、灵芝孢子油+MPTP组。MPTP组皮下注射MPTP(30mg/kg×6d)及喂食生理盐水,灵芝孢子油+MPTP组在注射MPTP前2d开始鼻饲灵芝孢子油1.5g/kg·d,连续8d。2周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物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Npc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Westernblot法对中脑TH蛋白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 (1)爬杆实验中肢体出现刻板抖动行为的小鼠数目比例灵芝孢子油+MPTP组较MPTP组显著减少(12.5% vs 68.7%)。(2)DA及其代谢物含量在两组间有差异,灵芝孢子油+MPTP组各项指标均高于MPTP组。(3)灵芝孢子油+MPTP组小鼠在SNpc的TH阳性细胞、中脑TH蛋白含量均较MPTP组明显增多。结论 灵芝孢子油能明显改善MPTP小鼠模型行为学,增加纹状体DA及其代谢物含量,减少黑质DA能神经元的损伤,提示灵芝孢子油可能具有减缓PD病变进程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主要观察多巴胺(dopamine,DA)和5-羟色胺(serotonin,5-HT)受体在结肠黏膜的分布,6-羟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大鼠结肠黏膜通透性和炎性反应因子的改变以及DA和5-HT含量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DA与5-HT在结肠黏膜保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双侧黑质内注射6-OHDA制作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法对模型进行鉴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检测DA和5-HT的含量,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DA和5-HT受体的表达。结果 6-OHDA大鼠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对照组:0.335±0.073,模型组:0.132±0.028,P<0.05),粪便含水量显著减少(对照组:0.119%±0.005%,模型组:0.062%±0.006%,P<0.01),转棒停留时间明显缩短[对照组(35.330±3.148) s,模型组(24.000±1.424) s,P<0.01],表明造模成功。结肠黏膜电阻降低[对照组(73.750±4.024)Ω/cm2,模型组(53.400±6.282)Ω/cm2,P<0.05],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葡聚糖透过量显著升高[60 min时,对照组:(18.860±1.856)μg/L,模型组:(37.000±4.457)μg/L,P<0.05],炎性反应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明显增加[对照组:(269.10±18.00) ng/g,模型组:(340.40±21.52) ng/g,P<0.05],提示6-OHDA大鼠结肠黏膜存在炎性反应。进一步发现6-OHDA大鼠结肠黏膜中DA受体D1(对照组:0.728±0.132,模型组:0.272±0.067,P<0.01)和D5(对照组:0.721±0.036,模型组:0.543±0.051,P<0.0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5-HT3的表达虽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DA与5-HT含量,以及D2和5-HT4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6-OHDA大鼠结肠黏膜中DA受体D1和D5的表达明显降低,黏膜通透性与炎性反应因子TNF-α升高,提示6-OHDA大鼠结肠黏膜存在有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COX-2对帕金森病小鼠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师亮  张宇新  张作凤  陈浩 《医学争鸣》2006,27(18):1661-1664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OX-2)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黑质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损害作用.方法:采用Lau法制作PD小鼠模型,通过行为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记法,观察PD小鼠模型的行为学表现,黑质致密部COX-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DA能神经元数量和腹侧中脑(包括VTA和SN)COX-2,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观察给予COX-2抑制剂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PD组小鼠出现PD典型的行为学表现,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和腹侧中脑TH含量分别下降约63%和77%.同时,黑质致密部COX-2阳性细胞和腹侧中脑COX-2含量有大幅升高.经COX-2抑制剂处理的PD小鼠行为表现较轻,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和腹侧中脑TH含量仅下降约37%和41%.与单纯PD小鼠比较,黑质致密部COX-2阳性细胞和腹侧中脑COX-2含量明显下降.结论:COX-2对PD模型小鼠黑质内DA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后,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 健康2月龄、12月龄斯普雷格-道利(Sprague-Dawley,SD)大鼠经腹腔注射LPS(1 mg/kg)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1 周处死,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进行抗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抗钙离子结合蛋白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阳性存活率及黑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分别检测相应时间点血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的变化。结果 腹腔注射LPS(1 mg/kg)后,老龄组大鼠小胶质细胞呈明显激活改变,且早于青年组小胶质细胞的高峰;各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早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毁;老年组脑脊液中各种炎性因子水平高于青年组。结论 老化因素与外周炎性介质诱发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中脑和纹状体神经炎性反应因子及其调控因子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影响。方法 将32只3月龄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8只。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PD大鼠模型,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同时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灌胃共30 d。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脑内纹状体中神经炎性反应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变化,同时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NF-κB的表达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纹状体中TNF-α和IL-1β均明显增加(P<0.01),大鼠脑内GFAP、Iba1和NF-κB表达明显增加(P<0.05)。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明显逆转了上述神经炎性反应,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GFAP、Iba1和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大鼠纹状体中TNF-α和IL-1β明显减少(P<0.05)。同时上述改变有明显剂量依赖性。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能改善PD大鼠脑内的慢性神经炎性反应,保护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为P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6-羟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大鼠胃体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神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胃轻瘫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6-OHDA损毁大鼠中枢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PD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阳性神经元在黑质的分布,并用同样的方法检测GFAP和神经微丝蛋白(neurofilament,NF)在大鼠胃体肌层的分布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GFAP在6-OHDA模型大鼠胃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6-OHDA大鼠黑质内神经元大量丢失,并伴有TH免疫反应性明显降低;6-OHDA大鼠胃体肌层GFAP和NF免疫反应性下降;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6-OHDA模型大鼠胃体肌层GFAP蛋白下调。结论 6-OHDA模型大鼠胃部GFAP和NF表达降低,可能参与了胃轻瘫发病的过程,本研究可能为PD患者胃轻瘫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茶多酚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 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猴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健康雌性食蟹猴年龄10~12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茶多酚对照组(TP组)、帕金森病模型组(MPTP组)和茶多酚治疗组(MPTP + TP组),每组4只。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茶多酚对照组灌胃给予茶多酚80 d;PD模型组静脉注射MPTP诱导PD模型,茶多酚治疗组在PD模型建立后给予茶多酚治疗80 d,每周2次用帕金森病临床行为评价量表评价各组动物运动损伤。实验动物经安乐死后,分离脑组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和体视学分析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化。结果 TP能减少MPTP诱导的食蟹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并缓解其运动障碍。结果 首次在灵长类动物体内实验证实茶多酚能有效减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并改善其运动机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特异性抑制剂氨基胍(AG)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采用Lau法制作PD小鼠模型,通过行为学观察和免疫印迹法,观察PD小鼠模型的行为学表现,及腹侧中脑(包括VTA和SN)iNOS、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观察给予iNOS抑制剂AG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小鼠相比,PD小鼠出现PD典型的行为学表现,腹侧中脑TH含量下降约77%,同时i-NOS含量大幅度升高。经iNOS抑制剂AG处理的PD小鼠行为表现明显减轻,腹侧中脑TH含量仅下降约41%,腹侧中脑iNOS含量也较模型组明显为低。结论:iNOS的表达与PD模型小鼠黑质内DA能神经元的丢失有关;AG可能对PD模型小鼠黑质内DA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冯建军  郭雄 《西部医学》2013,(10):1455-1457,1463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神经形态学的影响,了解EGb时PD大鼠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以6-OHDA部分损毁内侧前脑束的方法建立类似于人类PD早期的大鼠模型,通过Nissl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D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形态学的改变,并对尼氏体积分光密度(IOD)定量分析。结果GEb组尼氏染色下脑组织病理改变均较模型组轻。模型组尼氏体10D值低于正常组(P〈0.05);GEb组尼氏体10D值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SNc、VTA区TH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染色变浅,形状不规则,DA残存神经元百分比明显降低。EGb组损伤侧SNc、VTA区TH阳性细胞数增加,染色变深,形状规则,DA神经元残存数量明显升高。结论EGb能够抑制脑黑质DA能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减轻PD大鼠的神经元变性,对PD模型大鼠DA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大鼠脑室内注射低剂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10μg)诱导全脑炎症,长时间观察大鼠行为学、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激活及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变化,研究小胶质细胞激活与DA能神经元损害的关系,探讨炎症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10 μg LPS组.大鼠右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或10 μgLPS,术后不同时间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及酪氨酸羟化酶( 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神经元的变化.Fluoro-Jade B(FJB)染色检测大鼠黑质部位神经元变性情况.结果 ①注射后4周至36周两组大鼠平均运动速度相近.注射后40周时10μg LPS组大鼠平均运动速度比生理盐水对照组降低24.6% (P>0.05).②注射后24周和40周,10 μg LPS组大鼠黑质部位可见明显激活的OX-42阳性小胶质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未见明显激活的OX-42阳性小胶质细胞.两组大鼠黑质部位均未发现OX-6阳性小胶质细胞.③注射后24周和40周,10 μg LPS组大鼠黑质部位TH阳性神经元数目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减少了24.2% (t=4.803,P<0.01)和27.6% (t=3.212,P<0.01).④两组大鼠黑质部均未见FJB阳性染色神经元.结论 低剂量LPS脑室内注射可造成大鼠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长期慢性激活及DA能神经元慢性损害.LPS诱导的全脑炎症在短时间内不会引起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坏死.脑室内注射10μg LPS模型能很好模拟DA能神经元慢性变性的特点,是研究PD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12.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脑内炎症致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室内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脑内炎症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毒性作用,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是否参与脑内炎症致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方法 60只SD大鼠分为LPS实验组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n=30).大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LPS 20μl(1.25μg/μl)或同体积的NS.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大鼠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黑质纹状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1)LPS给药后大鼠平均运动速度呈进行性下降,与相应NS对照组相比,在16周[(2.12±0.43) cm/s,(1.67±0.36)cm/s,t=2.537,P<0.05]、20周[(2.03±0.31)cm/s,(1.46±0.33) cm/s,t=3.981,P<0.01]和24周[(2.00±0.36)cm/s,(1.46±0.32)cm/s,t=3.545,P<0.01]均差异有显著性.LPS给药后大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在24周时是相应NS对照组的75.4% (P<0.01).2) LPS实验组大鼠给药后2周时,黑质纹状体部位GFAP蛋白表达量比相应NS对照组明显增高,为NS对照组的258%(P<0.01).到给药后24周时,LPS实验组大鼠黑质纹状体内GFAP蛋白表达量又比NS对照组明显增高,为NS对照组的168%(P<0.05).结论 侧脑室注射LPS引发大鼠黑质部位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参与了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室内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长时程毒性作用,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慢性变性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采用抽签法将大鼠随机分为LPS实验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NS)对照组,经大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LPS20μL(1.25g/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0μL。给药后2周、4周、12周、24周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化,免疫组化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immunoassay system,ELISA)检测黑质纹状体系统BDNF表达的变化。结果①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在LPS给药后期减少,24周时LPS实验组大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为NS对照组的75.4%(P<0.01);②BDNF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PS实验组大鼠4周时黑质部位BDNF阳性细胞的表达较NS对照组高,而到12周和24周时其表达比NS对照组明显下降。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S实验组大鼠4周时黑质纹状体内BDNF表达是NS对照组的186.3%(P<0.01),而12周和24周时分别是NS对照组的42.3%(P<0.01)和61.0%(P<0.05)。结论脑室内注射LPS可导致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这一病变过程呈慢性迟发性。该模型大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变性丢失前即出现黑质纹状体系统BDNF表达减少,提示BDNF表达减少可能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白藜芦醇对帕金森病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帕金森病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6-OHDA纹状体内注射制作PD模型大鼠,将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及白藜芦醇(10,20。40mg/kg/d)治疗组,并设假手术组及正常给药组(白藜芦醇20mg/kg/d),每日口服给药一次,连续10周,给药过程中每周进行一次行为学检测。电镜下观察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RT—PCR法检测大鼠黑质部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①白藜芦醇能改善大鼠的旋转行为;②白藜芦醇能减轻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③白藜芦醇抑制大鼠黑质中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论白藜芦醇对帕金森病大鼠产生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 mRNA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 的 从 神 经 行 为 学、组 织 病 理 和 生 化 方 面 对 3 种 不 同 脑 区 单 侧 定 点 注 射 6- 羟 基 多 巴 胺 ( 6- hydroxydopamine , 6-OHDA )损伤大鼠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 , PD )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健康雄性 SD 大 鼠随机分为 3 组( n =10 ):纹状体组、黑质组、黑质 + 中脑腹侧被盖区组。根据脑立体定位图谱,将微量 6-OHDA 单点定位注入大鼠中脑黑质区、纹状体区和双点定位注入黑质区与中脑腹侧被盖区。观察阿朴吗啡诱发大鼠旋转 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黑质区酪氨酸( tyrosinehydroxy-lase , TH + )阳性神经元数目,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法 检测纹状体中多巴胺( dopamine , DA )及其代谢产物 3 , 4- 二羟苯乙酸( dihydroxy-phenylaceticacid , DOPAC )和高香 草酸( homovanillicacid , HVA )含量。结果 纹状体组 3 周后模型稳定,黑质组与黑质 + 中脑腹侧被盖区组大鼠 2 周后稳定, 3 组 30min 内向健侧转圈数均呈升高趋势,黑质 + 中脑腹侧被盖区组高于纹状体组和黑质组,组间· 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纹状体组和黑质 + 中脑腹侧被盖区组造模成功率高于黑质组 ( P <0.05 )。 3 组大鼠注射 6-OHDA 损伤侧纹状体中 DA 、 DOPAC 、 HVA 含量和 TH + 神经元数目均明显低于非 损伤侧( P <0.05 )。结论 纹状体单点注射 6-OHDA 损伤建立 PD 模型成功率高,可作为研究 PD 的一种稳定可靠 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贝沙罗汀对6-羟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大鼠黑质神经元凋亡及mTOR/AKT/GSK-3β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帕金森模型组,贝沙罗汀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100、50、25 mg/kg,1次/d,连续4周),每组10只.向帕金森模型组及贝沙罗汀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右侧大脑纹状体注射6-羟多巴胺,建立帕金森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转圈数、速度和左前肢使用率;TUNEL染色法检测黑质神经元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黑质部位α-SY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黑质部位mTOR、p-mTOR(Ser2448)、AKT、p-AKT(Ser473)、GSK-3β和p-GSK-3β(Ser9)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贝沙罗汀高、中、低剂量组旋转圈数、转速显著降低,左前肢使用率显著升高(P<0.01),凋亡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1),黑质部位α-SYN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mTOR、p-mTOR、AKT、p-AKT、GSK-3β和p-GSK-3β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结论 贝沙罗汀对6-羟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大鼠的黑质神经元具有显著的抑制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mTOR/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 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均提示脑神部电刺激术可能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藉此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然而,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的保护效果和黑质致密部(SNc)神经元凋亡进展之间的关系仍不知道.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丘脑底核电刺激对帕金森大鼠模型黑质致密部报销效应及作用机制. 方法: 建立帕金森大鼠模型,选择大鼠丘脑底核(STN)作为靶点,植入双侧大鼠脑深部刺激电极,给予高频电刺激,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及刺激后情况;通过尼氏染色及末端标记法,观察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变化情况;采用多管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和微电泳的方法,分析电刺激对黑质神经元兴奋性功能改变情况,探讨电刺激对黑质神经元的作用机制. 结果: 与假刺激组相比,刺激组PD模型大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凋亡显著减少(P<0.05). 正常大鼠及PD模型大鼠患侧均可观察到黑质致密部神经元自发放电,正常大鼠SNc神经元平均自发放电频率(40.65±11.08)Hz略高于PD模型大鼠患侧残存SNc神经元(36.71±9.23)Hz。电刺激PD大鼠STN时,同侧SNc神经元以兴奋性增高为主,若同时给予微电泳GABA受体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IC),SN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明显减少,而GLu受体阻断剂(MK-801)使SNc神经元的神经元兴奋性变化不明显。 结论: 高频刺激STN有保护帕金森老大鼠SNc神经元的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可能与SNc区神经递质的分布和代谢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后,大鼠黑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的表达及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情况。方法 健康2月龄、1年龄SD大鼠经腹腔注射LPS(1 mg/kg)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1周处死,快速取脑黑质,用DCFH-DA探针检测各组大鼠ROS产生,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ADPH酶在胞质蛋白和膜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腹腔注射LPS 12 h,大鼠黑质内ROS活性达到高峰,NADPH酶活性增加,达到高峰。结论 无论在老年组与青年组,LPS刺激后(12 h)的氧化应激反应均可能是通过激活NADPH氧化酶途径而发生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新的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 ,PD)动物模型 ,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在大鼠脑黑质(substantianigra ,SN)内注射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后 ,按大鼠不同存活期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来测定脑内多巴胺 (Dopamine,DA)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 ;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酪氨酸羟化酶 (Tyrosinehydroxylase ,TH)阳性神经细胞、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变化。结果 DA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在LPS注射侧随时间不同有不同程度下降 ,于第 14天达到最低 (P <0 0 1) ;注射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可以达到全部消失 ,该处可见大量被激活并有形态改变的小胶质细胞。结论 LPS可导致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