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市浦口区朱家山河、七里河和高旺河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回顾和现场调查方法,评估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结果通江河道实施水位控制、砼护坡水利血防工程及药物灭螺后,工程段钉螺即消除,内陆灌区未发生钉螺扩散,河口外江滩虽然仍保持有钉螺孳生,但钉螺密度大幅下降至1.0只/0.1 m~2以下。结论通江河道水位控制、砼护坡结合药物灭螺综合措施可稳定有效地控制和消除钉螺孳生,阻止钉螺向内陆扩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垸内钉螺控制策略与措施,为控制与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提供有效方法。方法收集湖南省君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资料,对1998-2017年君山区垸内钉螺指标变化与钉螺控制措施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君山区垸内钉螺面积由1998年的1 496.66 hm2减少至2017年的23.48 hm2,累计减少了98.43%;活螺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由2003年最高的20.61%和0.45只/0.1 m2下降为2017年的2.06%和0.03只/0.1 m2;感染性钉螺面积最高的为2001年,共发现了79.36 hm2,2007年以后则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1998-2017年,各级财政投入到君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经费共39 885.7万元,其中用于垸内药物灭螺8 177.09万元、垸内环境改造灭螺21 350.00万元。结论药物灭螺结合环境改造的综合治理措施,对控制并消灭垸内钉螺效果显著,但要加强对历史有螺区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评价江滩型流行区实施血防中长期规划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探讨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的对策, 为江滩 地区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有效路径。 方法 方法 采用前瞻性现场研究方法, 选取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镇江市丹徒 区, 根据其血吸虫病流行程度, 实施渐进式的 “重点村→重点环境→重点水域” 血防综合治理。连续开展居民病情、 家畜 病情和环境螺情调查, 并收集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分析比较实施中长期规划前后病情和螺情控制效果, 并绘制居民感染 率、 家畜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的变化图。 结果 结果 2005-2014年丹徒区共实施河道混凝土硬化护坡16.84 km, 修建沉螺池 9个, 改建涵闸10座, 建设家畜圈养畜舍3.85 hm2 , 开展家畜查治2.95万头次, 淘汰耕牛170头, 养鱼灭螺4 930 hm2 , 整理 与涝渍改良土地1 560.00 hm2 , 建设抑螺防病林376.00 hm2 , 开展钉螺调查19 364.80 hm2 , 药物灭螺4 694.60 hm2 , 查、 治病 20.79万人次, 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厕所6.91万座, 发放血防宣传材料28.22万份, 防护用品1.97万人份, 树立血防警示标志 958个, 张贴或悬挂血防宣传标语5 425条。血防中长期规划项目实施后居民感染率、 牛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呈逐年下 降态势, 分别由2005年的0.08%、 1.28%和0.13%下降为0; 钉螺面积和感染螺面积由2005年的284.34 hm2 和55.10 hm2 下 降到73.60 hm2 和0, 分别下降了74.12%和100%。2005-2014年羊的感染率呈波动状态, 2005年粪检阳性率为1.13%, 2007-2008年为0, 2009-2012年回升到0.25%~0.95%, 2013-2014年为0。2005-2010年牛的存栏数逐年减少, 2011年后 小幅增加, 总体平稳; 2006年后羊的存栏数逐年增加, 到2010年达最高峰, 2011年起呈下降趋势, 与当地羊的血吸虫感染 率波动基本一致。 结论 结论 江滩地区采取持续、 渐进式的 “重点村→重点环境→重点水域” 血防综合治理是控制血吸虫病 的有效路径, 但这类地区疫情极易反复, 要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必须加强防控羊和滩地野生动物等传染源对血吸虫病 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便民河水系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方法 纵向观察2000-2011年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钉螺分布及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 感染螺密度从0.013只/0.1 m2 下降至0, 活螺密度从7.43只/0.1 m2 下降至0.38只/0.1 m2 , 感染螺面积从0.08 hm2 下降至0, 钉螺面积从17.84 hm2 下降至10.57 hm2 , 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从6.90% 下降至0.96%。结论 便民河水系实施混凝土护坡综合整治消除了钉螺孳生地, 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疫情; 但不能消除钉螺扩散, 仍须做好通江河口的钉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评价2007-2012年芦山县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的费用?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 2007-2012年芦山县血吸虫病流行村的病情、 螺情、 防治技术方案、 血防投入经费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2年芦 山县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0.04%下降至0, 现存晚血病人由128例下降至121例, 下降了5.47%, 无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发 生。钉螺平均密度由0.06只/0.1 m2 下降至0.05只/0.1 m2 , 下降了16.67%, 未查见阳性钉螺, 有螺面积由15.84 hm2 上升至 52.12 hm2 , 上升了229.04%。年人均血防经费投入为200.48元, 居民感染率每下降1%的费用为94.99万元, 钉螺密度每下 降1%的费用为569.82万元。结论 结论 2007-2012年芦山县实施的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具有较好的 费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应用价值,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对主河道深埋有螺土灭螺,混凝土护坡,支河道持续药物喷洒灭螺,人畜同步查治血吸虫病,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改变人的行为等综合治理措施,观察综合治理对河坡、河滩钉螺消长的影响,对人畜血吸虫病病情消长的影响和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结果 主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1998年为6.26hm^2,82.1%和11.7只/框,到2001年已连续2年查不到钉螺。支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从3.95hm^2、83.2%和15.51只/框下降到3.55hm^2、57.7%和13.32只/框;阳性钉螺面积从2.81hm^2降为0。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3.9%(COPT环沉率≥3%)降至2.3%,未检出血吸虫病人及“急性感染”病例,未查出血吸虫病畜。接触河水人数从1998年的260人下降到2001年的39人,下降了85.0%。结论 实施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是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评价繁昌县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终期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4年繁昌县血防资料, 分析 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评价防治效果。 结果 结果 2004-2014年全县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 938人次, 扩大化疗64 256人次; 治疗 病畜12头次, 扩大化疗2 745头次; 累计开展药物灭螺7 758.1 hm2 , 环境改造灭螺36.0 hm2 ; 所有重点村落实了传染源控 制措施。至2014年,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27%; 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病率和耕牛感染率降为0; 钉螺面积下降至 103.20 hm2 ; 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呈总体下降趋势。 结论 结论 实施以人畜筛查化疗、 控制钉螺、 健康教育及传染源控制 为主的综合性血防策略效果显著, 全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评价近10年来常州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4- 2014年常州市血防工作报表, 分析血吸虫病病情、 螺情变化, 评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效果。结果 结果 2004-2014年, 常州市 累计查病215 368人次, 人群血吸虫病血检总阳性率为0.24% (478/198 356), 无粪孵阳性者。完成家畜查病11 935头, 未 发现病畜。2004-2014年全市累计查出有螺面积92.27 hm2 , 其中江湖滩、 内陆、 山丘型环境分别占34.75%、 34.82%、 30.43%; 新发现有螺面积34.40 hm2 , 其中江湖滩、 内陆、 山丘型环境分别占2.62%、 71.22%、 26.16%。全市共解剖钉螺 8 511只,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4年, 全市血吸虫病重点项目地区共建造无害化厕所24.26万户, 家畜圈养270.47 万头次, 河流治理5.82 km; 兴建重点防护林2 250.11 hm2 ; 完成药物灭螺625.79 hm2 , 改造有螺环境149.58 hm2 。2004- 2014年共540万人次接受血防健康教育, 2014年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为96.00%。结论 结论 常州市存在钉螺输入扩散和血 吸虫病再流行风险, 但在持续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条件下, 该市血吸虫病疫情稳定, 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9.
<正>南京市建邺区双闸街道位于南京市主城区西部,血防区街道户籍人口约1.48万,沿江江滩长1.8km,秦淮新河入江口向上还有1.5 km河滩。有螺滩块为意杨江滩(新闸江滩)、秦淮新河河滩,其中秦淮新河为通江河道河滩。沿江洲滩和通江河道环境呈"冬陆夏水",每年汛期极易受到钉螺扩散的影响[1,2],具有适合钉螺孳生和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混凝土护坡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选择便民河句容段为实验区,采用混凝土护坡和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选择3个监测点,对主、支流河道螺情,人、畜血吸虫病情,河水感染性等情况进行监测;设对照区采用常规防治措施加以比较.结果实验区2003年主河道连续4年查不到钉螺,支河道有螺面积较治理前下降了72.62%,有螺框出现率下降了87.31%,钉螺感染率下降了100.00%;未检出血吸虫病人、病畜,河水感染性监测为阴性.对照区主河道钉螺面积2003年较1998年增加51.49%,有螺框出现率下降46.32%,钉螺感染率为0.27%;支河道有螺面积增加2.41%,有螺框出现率下降58.64%,钉螺感染率为0.29%,人血吸虫病患病率为0.30%;牛血吸虫病患病率为5.66%,河水哨鼠感染率为59.00%.结论通江河道混凝土护坡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通江河道采用主河道深埋有螺土、混凝土护坡,支河道持续药物灭螺,人畜同步查治血吸虫病,开展健康教育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措施综合治理。以便民河句容段为实验区,监测人畜血吸虫病疫情、河道螺情、支河道药浸灭螺效果、人群接触疫水、水体感染性及野粪污染等。结果经8年监测,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人、病畜和急感病例;主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90.73%、57.98%和94.04%,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支河道钉螺面积增加了53.14%,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75.85%、83.80%和100%;陈甸河与东山河上游药浸灭螺后已连续2年和4年未查到钉螺;河水感染性监测为阴性;野粪平均密度0.75份/50m^2,未发现血吸虫毛蚴。结论通江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了血吸虫病;混凝土护坡改变了河坡环境,有利于实施支流内陆灭螺,但仍存在钉螺的迁移和扩散。建议定期清除沉积土,加强螺(病)情监测,以巩固综合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武汉市城市建设项目控制钉螺效果,为制定城市血吸虫病综合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990—2020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防治资料和有关长江大桥建设、江滩治理和公园建设等方面资料,比较上述项目建设前后周围环境钉螺面积和易感环境面积变化,评价城市建设项目控制钉螺效果。结果 1990—2020年,武汉市血吸虫病患者人数下降97.35%,病牛数下降100%;有螺面积下降41.99%,其中垸内和垸外有螺面积分别下降94.97%和34.40%。1990—2020年,武汉市相继建成10座长江大桥,大桥周围有螺面积由建桥前的11 699.05 hm2下降到建桥后的8 726.14 hm2,下降了25.41%;易感环境面积由建桥前的411.69 hm2下降到建桥后的276.78 hm2,下降了32.77%。在汉口、汉阳、武昌3处长江江滩实施了江滩治理,周围环境有螺面积由治理前的225.80 hm2下降到治理后的199.47 hm2,下降了11.66%;易感环境面积由治理前的23.14 hm2下降到项目治理后的17.73 hm2,下降了23.38%。在钉螺孳生环境建设5座公园,周围环境有螺面积由建园前的319.61 hm2下降到建园后的280.80 hm2,下降了12.14%;易感环境面积由建园前的35.00 hm2下降到建园后的27.73 hm2,下降了20.77%。结论 在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开展城市建设项目的同时实施血防措施,可有效压缩钉螺孳生面积和易感环境面积、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江宁区2003--2012年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的效果。方法收集2003—2012年江宁区沿江流行区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及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情况资料.分析比较血防综合治理前后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情况。结果江宁区沿江江滩地区通过近10年的综合治理,居民的血吸虫感染率逐渐下降,2003年为0.97%,2006年后未再发现粪检阳性患者;家畜感染率也逐渐下降,2003年为0.60%(4/671),到2007年沿江地区的所有耕牛被淘汰;2003年钉螺面积为1084ha(1ha=10000m2),钉螺密度为1.54只,0.1m2:阳性螺面积279ha,2012年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分别为475ha和0.01只/0.1m2,较2003年分别下降了52.94%和99.35%.2009年起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通过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江宁区沿江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仍需加强监测,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引江济巢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状况,为论证该工程是否会导致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引江济巢工程拟选择的白荡湖、菜子湖和凤凰颈引江线路,分别调查每条线路引江段、途经地区和入湖段血吸虫病历史和当前流行状况。结果 2007年引江段现有钉螺面积13.1~327.7hm2,占总面积的92.5%,人群血清学查病阳性率为1.9%~22.6%,耕牛感染率为3.2%~6.3%;工程渠道途经地区仅菜子湖线路有螺,面积为38.6hm2,占总面积的7.5%,人群血清学查病阳性率为0.3%~5.2%,耕牛感染率为0~4.2%;工程线路入湖段为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结论 3条线路均经过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面积及人畜感染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各线路引江段。结合历史螺情和当前的流行状况,单纯从血吸虫病防治角度出发,白荡湖线路为最佳选择线路。  相似文献   

15.
"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为论证该工程能否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望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引江济淮”工程长江—巢湖段所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的基本资料,常规方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用IHA法检测居民血吸虫病抗体;用孵化法检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船只钉螺携带情况。结果 工程预期设置的两个引水口地区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钉螺分布广,人、畜感染重;工程途经的无为县与和县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严重,居民感染率高,且有病牛存在;“引江济巢”工程实施后,已有钉螺向内河扩散;船只未发现携带钉螺。结论 “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工程实施后有可能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了解长江下游洲滩湿地和钉螺分布情况, 探讨洲滩湿地钉螺控制对策。 方法 方法 现场调查长江润洲段主江 堤外洲滩湿地分布, 并按照我国湿地分级式分类系统进行湿地分类; 调查2004-2013年润洲段沿江洲滩湿地钉螺面积、 钉 螺密度及灭螺资料, 分析沿江洲滩湿地钉螺消长趋势。 结果 结果 长江下游润洲段洲滩属河流湿地, 除永久性水域外, 历史上 均有钉螺孳生。现有自然湿地1 303.0 hm2 , 人工湿地1 479.0 hm2 , 功能改变为非湿地1 059.0 hm2 ; 2013年查出钉螺面积 181.40 hm2 , 均分布于自然湿地。2004-2013年共计开展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4 624.55 hm2 , 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下降率分 别为66.53%和77.66%。现有钉螺均分布于自然湿地。 结论 结论 人工湿地有助于钉螺控制, 沿江洲滩湿地钉螺控制必须重 视湿地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观察湘江长沙城区段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桔洲景区水域水体安全性。方法 方法 了解2003-2012年间实施的防治措施, 调查洲滩钉螺分布和两岸居民、 水上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率, 采用哨鼠实验测定水体感染性。结果 结果 湘江长沙城区段2003年钉螺面积为471 hm2 , 2012年为28.81 hm2 , 下降了93.88%; 11个有螺洲滩通过环境改造已有9个未查到活螺, 其余2个活螺密度已降至0.006只/0.1 m2 以下, 并连续7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桔洲景区原有钉螺孳生地已彻底改造, 自2008 年起连续5年未查到活螺, 景区水域及其上游已无敞放家畜, 哨鼠实验测定水体感染性已连续10年为阴性, 2003年居民感染率为3.63%, 2010年后未发现本地新感染病例。结论 结论 湘江长沙城区段血吸虫病疫情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桔洲景区水体安全; 但仍需加强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