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根据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的辨舌理论,探讨了辨舌在温病湿热类疾病中的辨证施治意义。叶天士《温热论》湿热类温病中"必验之于舌"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提供了治疗大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三焦分治"凭验舌以投剂"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甄选了药味,吴鞠通融合了《温热论》和《湿热病篇》中的经典论述创立了五加减正气散,为湿热类温病的随症选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齐鲁杜氏湿热流派擅长以湿热为核心治疗皮肤病,疗效显著。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湿热邪气是导致现代人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文以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为例,以杜氏湿热流派理论为基础,从伤寒、温病两个角度探析湿热型痤疮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以期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江南何氏医学至今已传29世,治疗伤寒是其专长,从《伤寒辨类》一书可以探究何氏伤寒家学要义。《伤寒辨类》是何氏医学第22代传人何元长所著,是书融合伤寒和温病为大伤寒概念,不仅从发热症着手区分伤寒、温病及杂病的定义,更进一步结合明清温病学说提出"伤寒、温病、热病、冬温、感冒伤寒"同为发热,治法应有不同。何元长汲取前代伤寒医家的理论与临证经验,在明清医家的基础上增补、化裁了许多治疗温病、时疫的医方。《伤寒辨类》作为何氏伤寒学著作之一,对后世伤寒研究大有裨益,对当今中医教育及创新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温病的下法,其理论溯源《黄帝内经》,其方药推崇《伤寒杂病论》,同时深受金元时期医家思想的影响,至明清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并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温疫祛邪下不厌早,温疫传染性、流行性强,且致病重,可早期运用下法快速祛除疠气;温热保津下之有度,温热类温病容易伤津,运用下法治疗当谨慎适度,防止津液的进一步损伤;湿热建中轻法频下,湿热类温病往往脾胃先伤再感湿热,运用下法清除湿热的同时当顾护脾胃、重建中州。  相似文献   

5.
温疫类温病是指由疠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病急剧,病情险恶,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甚至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温疫类温病治疗用药一般仍应遵循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温病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但是,对于特殊的病证,古代医家常使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药治疗温疫类温病用药独具特色,不但有别于内伤杂病或伤寒,而且有别于其他温病,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本文将论述其治疗用药特点,具体包括创立新的治则治法、选用猛烈药味、增大药物用量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湿温之名,始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将湿温列在外感热病之中。历代医学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专著论述,这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温病大致可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温热病类,主要包括风温、春温、暑温、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学里,伤寒和温病为两种相反性质的外感热病。伤寒的外感病邪为寒邪,故用药常为温药;温病的外感病邪为热邪,故治疗选药多用寒凉。但事实上,由于人体禀赋的差异和病机的变化,治疗伤寒类疾病时常需要顾护阴津;而治疗温病时,也需要注意保存阳气。本文单就理论谈"伤寒护阴,温病救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湿温病是常见急性热病之一,由湿热两邪相搏而成。湿作为致病因素来说,有内湿外湿之分。内湿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三焦气化和决瀆功能失常,水湿没有出路所致。凡脾胃虚弱之人,过食生冷油腻,以致脾湿留滞,此时如再感受外界湿热,内外相引,酝酿成病。湿温病的特点是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比较困难,故历来为医家所重视。解放以来用湿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治疗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方面,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遵照毛主席“古为今用”的教导,复习前人对湿温病辨证施治的经验,将会对我们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闫翔  郭明阳 《国医论坛》2003,18(6):41-42
在温病学的现代研究中 ,动物实验的引进促进了温病学的发展。如卫气营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初步揭示了温病卫气营血的本质 ,为温热类温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温病湿热证是湿热类温病的基本证型 ,因此 ,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的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对于湿热类温病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旨在复习国内有关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文献 ,并根据我们的研究实践 ,提出建立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思路和方法 ,以期抛砖引玉。1 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复制起步较晚 ,有关资料较少 ,1 988年郭金龙〔1〕根据中医病因理论 ,一方面模拟长…  相似文献   

10.
研究认为“毒”是导致温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湿热病特别是湿温病,除外感毒邪之外,湿热郁蒸久留不解,亦可蕴结成毒。因此,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的重要病机。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所创的治疗湿温病气分证的名方,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公认为是“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性疾病气分证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从实验方面证实其治疗湿温病的科学性及实验室数据,以现代科学为手段,用饮食 气候环境 鼠伤寒沙门氏菌,制造大鼠湿热性温病气分证模型。选用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基本方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宣肺燥湿法的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杏仁、桔梗组进行对照,对解毒化湿治疗湿热性温病气分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解毒化湿法是湿热性温病气分证的重要有效治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温病主要是指急性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温病学是在人类防治传染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医学科。近年来,传染病不断新生,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温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温病学理论运用综合全面的辨证论治方法,其目的是以其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诊断治疗方法有效地指导防治温病,在治疗热性病和传染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是一种感染人类B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对于免疫功能异常的感染者,则可能引发一系列具有发热性质的急性病症或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本研究介绍了EBV致发热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症状,剖析其致病免疫机制,进而从中医温病学视角,探讨该类疾病卫气营血辨证分型特征,为中医温病学辨证论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青蒿退热的临床应用经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回顾清代以来对青篙退热的临床应用主要局限于温病证治,重点介绍以青篙治疗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胆囊炎、泌尿系感染、功能性低热等多种发热性疾病的临床经验。临证提示青篙退热的适用范围广泛。其解热不仅是解表透邪,而且还与清热降火、凉血解毒、化湿利胆、透络消肿等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思维方法的角度促进温病学的学习和发展,整理了明清时期有关温病学病因与发病理论的文献,发现类比法在温病学病因与发病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极强的认识功能,这有效的帮助温病学脱离伤寒体系而自成一系。  相似文献   

15.
化脓性疾病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病因为细菌感染,西医多予抗感染治疗,中医临床则常以各个疾病的辨证论治为主,内容繁复。郭兆刚教授从疮论治作为耳鼻咽喉科化脓性疾病的治疗思路,以期掌握本类疾病的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16.
伏邪说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伏邪说,自《内经》提出后,直到明代以前,一直是温病病因学说的主导理论。时至21世纪的今天,伏邪说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与现代感染病学中的潜伏期感染、病原携带者,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壮健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咳嗽、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胸膜炎等肺系疾病,不拘泥于古方特定证候,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孙莹心  韩萍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544-1547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硬化前期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床阶段,在血浊理论的指导下干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前期病变,可降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对于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中医药防治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中医药防治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提供研究思路与借鉴。方法 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中医药防治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相关文献的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可视化,对相关专利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通过检索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别获得1687篇中文文献,469篇英文文献,检索专利数据库获得301项专利数据。结果发现中医药防治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中文文献数量波动较大,文献共现聚类得到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其中发文量较大的作者有张伯礼等人,核心机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高频关键词有甲型H1N1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抗病毒、中西医结合、非典型肺炎等。英文文献研究国家主要来自Peoples R China,Usa,England,Canada,Australia,Germany等国,其中中国、美国、英国在相关领域合作较多。高频共现关键词有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antiviral activity,SARS-COV-2,SARS,Chinese medicine,systematic review,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VID-19,expression inflammation,network pharmacology等。专利共现聚类发现9个有效聚类,内容主要集中在中药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剂型创新等方面;中医药防治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高频用药,其中黄芩、甘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最为常用。结论 中医药防治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呈现出波动式发展,中国的研究结果最多,但是作者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分散,五运六气、温病学说、辨证论治、治未病思想是研究热点,信息技术、高质量循证证据、中药制剂新剂型、中西医结合是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医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思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昀  王瑱  颜乾麟 《中医杂志》2006,47(5):323-325
中医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应关注以下方面的问题:(1)中药现代药理与不稳定斑块的病理.(2)中医辨证干预ACS不稳定斑块微观客观指标.(3)从络病理论论治ACS.(4)从毒论治ACS.(5)从瘀论治ACS.(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状态临床分期与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