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舒适理论构建外科安静病房管理模式并观察实施效果。方法对病区的噪音来源及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病区三个地点进行不同时段的分贝监测,制定对应的措施并实施,比较实施前后病房总体噪音水平的差异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安静病房管理实施前64.29%的被调查人员认为病房内存在噪音影响,实施后仅29.76%的被调查人员认为病房内存在噪音影响;患者满意度测评分值由实施前的85.7分提升至实施后的94.8分,实施后病房噪音为59.00(58.00,61.00)dB(A)低于实施前66.00(65.00,67.25)d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病房噪音处在较高水平,实施安静病房管理模式可以降低病区噪音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噪音水平现状,为管理者制定有效防范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3月1日至30日,运用噪音测试仪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个监测位置隔天收集24h声音分贝值。结果 4个监测位置及24h声音分贝均值均超过美国环境调查委员会规定的标准值,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声音水平平均值均50dB。护士站的声音均值最高,7~10am及7~9pm声音最为嘈杂。结论被调查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噪音水平较高,应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降低噪音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改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对二种不同护理模式下的病房噪音进行监测、对比, 为有效降低病房重点噪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北京产M251122分贝仪; 声音的分贝是声压级单位,记为分db。 对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病房与功能制护理模式病房的重点噪音监测、对比,得出结论。结果:经监测数据结果显示: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病房 ,呼叫铃声、大声说话声、关门声及治疗车轮声均有明显下降。结论:通过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有效的降低了病区内重点噪音,为病人提供了一个安静休息的住院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文旨在调研北京市三环公路周边地区居民家中噪声和在此环境中成长婴儿的听力 检查,阐述生活环境噪音和婴儿听力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我院母婴同室病房随机选取家住北京市三 环公路周边地区、健康新生儿30 例,使用丹麦B&K 2231 精密积分声级计到其家中进行噪声测试,同时监测 出生时和出生后3 个月小儿的听力[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听力测试(TEOAE)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选取家住北京市三环公路周边以外地区的小儿30 例作对照组,居住环境基本符合我国制定的居住环境噪声 标准,检测ABR 和TEOAE.结果 (1)北京三环公路地区居民家中嘈杂时间段,关窗与开窗噪声有统计学 差异[(56.5 ±2.9)dB vs.(62.5 ±1.9)dB,P <0.05];(2)北京三环公路地区居民家中相对安静时间段,关窗 与开窗噪声有统计学差异[(49.4 ±2.8)dB vs.(51.2 ±1.8)dB,P <0.05];(3)北京三环公路地区居民家中 嘈杂时间段比对照组嘈杂时间段,增高11.9 dB 噪音(均开窗),降低10 dB 噪音(均关窗),有统计学差异(P <0.05);北京三环公路地区居民家中嘈杂时间段关窗比对照组嘈杂时间段开窗时,增高噪音5.8 dB,有统计 学差异(P <0.05);(4)TEOAE 听力测试,各项数据尚不支持生活在北京三环公路周边地区居民家中噪音对 小儿内耳造成损伤,但对照组各项指标优于观察组;(5)ABR 听力测试,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小儿均通 过,但听力测试各项指标优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小儿Ⅲ、Ⅴ波潜伏期缩短、在20 dB 听阈时Ⅴ波潜伏期缩短 0.17 ms(P <0.05).结论 低噪音环境更有利于小儿听觉系统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监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噪音,发现来源,宣教护理人员,降低NICU病房环境噪音,提高高危儿的生存质量。方法使用丹麦B&K2231精密积分声级计,在我院NICU病房进行实地噪音测量,记录噪音分布情况;分析噪音来源,宣教护士,降低护理环境噪音,对比噪音变化。结果安静时间段和嘈杂时间段持续时间比是3:1,安静时间段噪音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次宣教前后噪音下降4.8dB(A),1个月后噪音上升3.2dB(A),3个月后噪音仅比第1次宣教前下降0.2dB(A);第2次宣教前后噪音下降4.7dB(A),第1次和第2次宣教后噪音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持和稳定NICU护理环境低噪音状态,需要对护理人员的宣教工作不断重复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对PICU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1 274例患儿病原菌的菌群分布进行分析。[结果]重症患儿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影响细菌的分布因素包括抗生素滥用、工作人员因素、侵入性操作因素及患儿因素等。[结论]危重症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多且繁杂,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感染的几率,提高危重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盖美华 《当代护士》2016,(3):171-17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噪音分贝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开展以降低ICU噪音分贝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通过现状调查,对策拟定及实施等一系列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与活动后ICU的噪音超过57分贝的次数。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本科噪音超过57分贝的次数明显下降,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噪音分贝中效果显著,病房的整体噪音分贝明显下降,给患者提供了舒适的就医环境,同时通过品管圈活动发挥了护士潜能,大大提高了各成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医院病房噪音暴露的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找出噪音较高时段的可控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减少病区噪音污染,营造有利患者休息、医护人员有序的安静病区环境,提高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方法抽取我院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内、外科各3个病房,采用噪音测量仪连续监测病房48 h的各种噪音源及病房整体环境噪音情况,分析病房噪音的来源及暴露现状、病房整体环境噪音水平及各种噪音源强度的差异。结果病房昼夜间噪音水平均超过规定标准,最高可超出标准的48.10%,最低也超出标准29.08%;病房存在多种噪音来源均超过62 dB( A);内、外科病房总体噪音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病房存在多种噪音源,噪音污染严重,医院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噪音干预措施,以有效地减少病房的噪音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最佳证据构建ICU患者非药物性睡眠促进策略,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通过对非药物性睡眠促进措施相关主题的系统检索及质量评价,总结14条最佳证据,并结合临床情景和专业判断,制定基于证据的质量审查标准,包括知识与态度、环境改变、行为改变、睡眠促进工具、睡眠记录5个方面,共6条指标,在3个重症监护室开展质量审查,监测证据执行情况,比较证据应用前后患者的睡眠质量、谵妄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及环境分贝数。结果证据应用后除指标2外其余各指标执行率明显提高,患者睡眠指数由(67.59±5.68)%上升至(72.09±6.68)%,环境分贝数由(59.94±2.96)dB下降至(54.54±2.11)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谵妄例数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证据的非药物性睡眠促进措施能改善ICU清醒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无线呼叫器组合装置的应用对降低老年病房噪音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老年病房采用责任制包干护理模式下于2018年10月10—16日使用传统有线呼叫器,2018年10月17—24日使用无线呼叫器组合装置分别设置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三个噪音高峰期固定时间段测量护士站、走廊东和走廊西的等效声级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护士站,走廊东,走廊西监测位点的等效声级分别为(53.44±1.66)dB(A)、(53.59±1.42)dB(A)、(54.22±1.99)dB(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无线呼叫器组合装置在老年病房应用后能明显降低病区噪音,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转出患儿主要照顾者迁移应激水平,分析社会支持、社会比较倾向对其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从我院PICU转入普通监护病房的134例患儿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爱荷华-荷兰社会比较倾向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ICU转出患儿主要照顾者迁移应激的影响因素。结果 PICU转出患儿主要照顾者迁移应激评分为(37.79±7.6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年龄、患儿PICU入住时间、患儿疾病预后、主要照顾者性别、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能力社会比较倾向是PICU转出患儿主要照顾者迁移应激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76.8%。结论 PICU转出患儿主要照顾者迁移应激处于高水平,患儿年龄、PICU入住时间、疾病预后、主要照顾者的性别、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能力社会比较倾向是其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患儿年龄较小、PICU入住时间较长、疾病预后较差,主要照顾者为女性、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能力社会比较倾向强的主要照顾者,医护人员可以采用发放转出指导手册,设立联络护士,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等方法,降低其转移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2.
陈磊  潘骋佳  秦璐  盛晓郁 《循证护理》2023,(9):1655-1659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物理环境护理调整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3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治疗的31例早产儿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实行光照强度、噪声控制和皮肤触觉等方面的环境护理调整。比较两组病区环境及患儿平均每周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区的夜间光照度[(113.75±26.85)Lx]较对照组[(330.44±31.64)Lx]明显降低;白天噪声[(59.52±4.81)dB]和夜间噪声[(53.70±5.03)dB]均低于对照组[(72.36±5.46)dB、(63.45±5.42)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儿每周体重增长[(89.47±15.50)g]高于对照组[(72.85±12.60)g],观察组住院时间[(35.62±6.80)d]短于对照组[(42.33±7.10)d],喂养不耐受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DFY-I型多功能超声定量诊断仪,测定了33例胆囊结石超声图像的分贝(dB)、灰阶(GS)值,灰阶平均值为32.94,分贝平均值为84.18,在超声定量上迈出了步子。  相似文献   

14.
960945噪音的危害与控制初探/张希平//山西护理杂志一1995,9(3)一106~107 卫生部已把控制噪音列入医院分级管理考核标准。明确规定:病房、手术室<38dB(A)、门诊<45dB(A)。长期接触噪音对人体各系统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可导致噪音性耳聋,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失眠、多梦、反应迟钝.甚至脱发;还可出现心肌缺血及消化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增强防噪意识,封闭噪音源.合理调整医院布局.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等,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参4(张希平)卫生保健护理~~  相似文献   

15.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是对危重患儿进行集中监护、救治的病房,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多学科的救治模式。有资料显示PICU病房的建立使危重患儿的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1,2]。如何使PICU护理人员从容面对各种复杂情况,进一步提高患儿的治愈率一直是我们  相似文献   

16.
贺芳  温秀兰  林艳  刘会  郭晓萍  张喆 《护理学报》2020,27(12):42-45
目的测量广州某三级甲等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噪音情况,将其与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等效A声级进行比较,目的是明确各区域、不同班次噪音水平和主要噪音来源,并制定对策。方法2019年4月1—6日,使用国产噪音测试仪Wensn测量NICU 6个区域等效A声级,比较不同区域、不同班次等效A声级,并测量各类噪音的等效A声级量。结果NICU各区域每日9:00—12:00、16:00—19:00等效A声级最高,每隔3 h有1次高峰。各区域24 h等效A声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6.995,P<0.001);NICU各区域24 h等效A声级均高于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的45 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个班次的等效A声级均高于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的45 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NICU主要噪声来源于各类仪器报警发出的声音、工作人员的诊疗活动、新生儿哭声、仪器设施发出的声音。结论NICU办公区兼走廊24 h等效A声级最高、重症区次之,各区域等效A声级均高于美国儿科学会推荐水平;NICU A班等效A声级最高,3个班次的等效A声级均超过美国儿科学会推荐水平,且噪音来源多。为改善NICU环境音量,降低噪音对新生儿及工作人员的影响,需要迫切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噪音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6):847-849
目的研究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33例PICU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50例和非VAP组283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导致PICU患儿发生VAP的高危因素。结果两组出生体重、插管次数、机械通气时间、早期使用抗生素、ICU住院时间及吸痰次数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经口插管、插管次数、机械通气时间、早期使用抗生素及吸痰次数是导致PICU患儿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口插管、插管次数、机械通气时间、早期使用抗生素及吸痰次数是导致PICU患儿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ICU转出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对迁移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210名PICU转入普通病房的患儿家属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及家长迁移应激量表调查。结果 210名PICU转出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83.91±15.68)分,迁移应激总分为(41.76±6.26)分,PICU转出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迁移应激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1),患儿家属的文化程度、是否具有育儿经验及照顾患病儿童经验、疾病不确定感是影响其迁移应激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 PICU转出患儿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及迁移应激状态均处于较高水平,且二者呈明显正相关。提示护士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降低PICU转出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从而降低其迁移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9.
许艳华 《全科护理》2013,11(8):728-729
2010年12月—2012年8月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612例患儿,为了治疗与康复的需要,通过对PICU患儿及患儿家长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分别采取对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1临床资料2010年12月—2012年8月我院PICU共收治612例患儿,年龄36d至12岁,其中男247例,女365例。医护人员通过  相似文献   

20.
李莉  张彩霞  龙柳林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428-1430
目的 探讨标准化沟通方式(SBAR)在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转出交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2例PICU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转出交接中对照组采用基本沟通方式,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沟通方式,即通过制订PICU患儿转出交接表格、标准化转出交接流程等措施,规范PICU患儿的转出交接过程.结果 运用SBAR沟通方式后,观察组转出交接平均耗时为(14.89±3.10)min,对照组为(26.57±3.88) min,观察组转出交接时问题发生率为14.29%,对照组为33.93%,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技术满意度73.2%,对服务态度满意度78.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投诉2例,纠纷1例,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SBAR沟通方式,规范了患者转出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降低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