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观察寰枢关节不同功能状态下的影像学解剖,了解寰枢关节的功能特点,为异常病变提供解剖基础。方法:选取6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螺旋CT扫描,体位选择为中立位、最大限度的左旋转位、最大限度的右旋转位,然后进行冠状面、矢状面重建、VR重建,观察其影像学特点。结果:正常中立位,寰枢关节上下关节面基本对齐。轴位53例枢椎齿状突位于寰椎前弓后方的中间位置,两侧距离对称。7例寰齿侧间隙不对称。左旋位寰枢关节吻合面分离2/3。右旋位寰枢关节吻合面分离2/3。结论:颈椎在不同的旋转功能状态下,以寰枢侧关节移动为主,以寰齿关节移动为辅,正常情况下,寰齿侧关节间隙可以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外伤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和临床证实的8例外伤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多排螺旋CT影像特点;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以及双侧寰齿侧间隙(odontoid lateral mass interval,OLMI)不对称值。另随机选取因颈部外伤来院经影像和临床证实的无寰枢关节异常及颈椎骨折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测量对照组的ADI、OLMI不对称值。结果 8例外伤性旋转固定中,发现FieldingⅠ型4例,Ⅱ型4例;ADI为(3.3±1.3)mm,其中Ⅰ型ADI(2.3±0.5)mm,Ⅱ型ADI(4.3±0.8)mm;双侧OLMI不对称值(odontoid lateral mass interval asymmetry,OLMIA)为(2.7±2.0)mm。对照组ADI为(1.5±0.4)mm,OLMIA为(0.8±0.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外伤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及其伴有的寰枢椎骨折。OLMI不对称现象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诊断外伤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需结合其他影像征象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对单侧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经临床和X线片诊断的单侧性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894例,分别测量两侧寰齿间隙距离,并取其差值(LADS),同时测量寰齿前间隙(ADI)。结果894例单侧性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的颈椎张口正位片上LADS均表现为成人>3.0mm,儿童>5.0mm,颈椎侧位片上ADI成人>2.5mm,儿童>4.5mm。结论单侧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的X线诊断标准是:齿状突与寰椎侧块的关系失常,齿状突偏位,LADS不对称,ADI增大,且不对称情况不能通过头左或右旋转15°来纠正,但须除外骨折、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寰枢关节前脱位等情况。  相似文献   

4.
林敏  钱琦  樊闯  金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84-85,8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1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符合标准的50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寰齿前间距、寰齿后间距、寰齿左右侧间距以及过伸过屈位片寰齿间隙差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寰齿前间距与过伸过屈位片寰齿间隙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于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准确评估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类型及程度以及对临床的治疗和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CT图像测量正常成人寰枢关节齿突偏移及关节间隙数据获取其正常参数,为临床判断有无寰枢关节异常提供参考标准。方法对正常成人146例无寰枢关节病变的健康志愿者分A组(18~29岁),B组(30~49岁),C组(≥50岁)3个年龄组,男70例女76例,均行常规中立位螺旋CT扫描寰枢椎体,对原始图像应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的多平面重组(MPR)软件功能进行处理后,测量齿状突齿突生长性偏移值(DO)、寰齿前间隙(ADI)、寰齿侧块间隙(LADI)、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VBLADI)、齿突侧块间隙差值比(RVBLADI)。结果正常成人齿状突生长性偏移平均为0.256±0.444,偏移62人,偏移率:42.5%,最大偏移值:2mm;寰齿前间隙(ADI)平均值为(1.70±0.47)mm,齿侧间隙差值(VBLADI)平均为(0.707±0.742),齿侧间隙差值比率(RVBLADI)平均为(0.045±0.0457)。ADI值A组>B组>C组,A组中96%的ADI为1.2~3mm,B岁组中98%的为ADI为1.2~2.5mm,C组中98%的为ADI0.5~2mm;双侧LADI不对称发生率77.39%,其VBLADI及RVBLADI值A组>B组>C组,不对称组中18-29岁组92%的VBLADI值范围是0.2~3mm、RVBLADI的范围是1.1%~18%,30-49岁组95%的VBLADI值的范围是0.1~2mm、RVBLADI的范围是1.2%~14.2%,≥50岁组97%的VBLADI的范围是0.2~1.5mm、RVBLADI的范围是1.2%~9%。结论标准中立位寰枢关节CT扫描及多平面重组能够全面观察寰枢椎影像解剖的结构,提供正常成人CT影像学DO及各年龄段的ADI、VBLADI、RVBLADI的正常参考值数据,为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寰枢关节周围关系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2008年3月~2010年3月2年间共收治的寰枢关节不稳患者57例,结合临床对影像学诊断治疗进行了研究,对X线、CT和MRI检查在该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治疗提供基础参考意见。方法:对有颈部外伤史的病人常规行X线检查,然后根据寰齿间距(ADl)和齿突侧块间隙(LADS)的结果,行下一步CT检查或者MR/检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X线侧位片观察寰齿前间隙(为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突前缘距离),齿状突后倾角(齿突纵轴与枢椎体纵轴的夹角);开口正位片上测定齿突侧块间隙。结果:对ADI增宽(大于3mm)和LADS增大(大于6.9mm)的病例CT扫描,无骨性结构损伤和韧带断裂可行颈围固定等非手术治疗。骨性结构损伤和韧带断裂或脱位者,考虑行寰枢椎融合手术或者枕颈融合术,具体根据损伤程度和类型制定手术方案。结论:X线检查是颈部外伤的常规检查手段,结合CT(尤其是三维重建)和MRI,可以了解寰枢关节周围联系结构的损伤情况,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充分利用CT二维及三维的功能和特性对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做出早期准确的诊断。方法对于临床送检疑似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患者进行CT的横断位薄层扫描使用原始数据经工作站进行三维成像得到襄枢关节的直观图像。以便观察其相互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组30例,旋转型脱位11例,前脱位5例,齿突侧距不对称14例,错位2~5mm8例,5~9mm6例。结论CT三维成像能清楚显示寰枢关节功能位的解剖结构。观察到功能位寰枢关节变化规律,为诊断及治疗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三维成像技术在观察正常寰枢关节功能位解剖结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2例正常志愿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中立位寰枢关节CT三维成像术予以观察,其中,20例患者予以加旋转位,分析和比较患者解剖学特点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50例患者经CT三维成像发现,其中,寰枢外侧上和下关节面较整齐,寰齿关节间的间隙为1.0~3.3 mm;齿突侧间距非对称者24例,比例为46.15%;20例加旋转位患者CT影像学图片显示其寰枢外侧上和下关节面表现出旋转性的转移,宽度在5.76~8.18 mm,关节面间的吻合面积减少约1/2~2/3。结论 CT三维成像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出寰枢关节功能位面的解剖结构,同时观察发现其寰枢功能位变化规律,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寰枢关节不全性脱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寰枢椎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6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平扫层厚2mm,重建层厚1mm。结果: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均清晰显示16例寰枢椎损伤情况,其中C1骨折5例,齿状突骨折8例,C2椎弓骨折2例,枢椎椎体骨折1例。表现为骨质连续性中断或齿状突前间隙增宽、寰枢关节移位等。结论:寰枢椎损伤的多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能更好显示骨折的情况,可作为上颈椎损伤临床诊断和治疗影像学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儿童自发性寰枢关节旋转脱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2月~2014年1月就诊的42例儿童自发性寰枢关节旋转脱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进行了X线和多层螺旋CT检查。对不同检测方法患儿的脱位准确率和旋转性脱位诊断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肯定脱位诊断率与X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层螺CT旋转性脱位诊断率与X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层螺旋CT对儿童自发性寰枢关节旋转脱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X线,合理运用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儿童自发性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为临床提供寰枢脱位、半脱位的确诊依据.②方法行正常人第1、2颈椎序列的CT测量,得出正常数据.另对25例寰枢脱位、半脱位病人的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正常组寰齿关节间隙、齿突与双侧侧块间距差、寰枕线与齿轴线的交角分别为(0.16±0.03)cm、(0.20±0.18)cm、(69.6±5.6)°.25例寰枢脱位、半脱位CT检查表现为寰齿关节间隙>2.0mm,脊椎椎管前后缘连线相错,齿突与寰椎侧块关系双侧不对称,并有寰枢外侧关节位置改变.④结论第1、2颈椎序列的CT扫描对寰枢脱位、半脱位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64排CT多平面重建对正常人群寰枢关节间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量正常人群颈椎寰枢关节间隙正常值及双侧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LADI)不对称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0例无寰枢关节病变成人,在中立位下用64排CT扫描C1-2椎体,对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成像后,测量寰齿前间隙(AADI),双侧LADI及双侧齿突侧块间隙不对称值(VBLADI)。结果:男性AADI明显大于女性(P〈0.05);AADI 95%正常值男性1.2-2.7 mm,女性1.1-2.3 mm。男女性双侧LADI(不对称发生率高达92.0%)及VBLADI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人群中双侧LADI不对称者常见,当有颈部外伤且影像学提示双侧LADI不对称时,诊断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应慎重,须结合临床及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影像学检查及结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50例可疑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X线、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比较X线、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结果 .结果 多层螺旋CT诊断肯定脱位的诊断率最高为42.00%,与X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旋转性脱位、后脱位诊断率较低,多层螺旋CT和MR间脱位分型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影像学检查效果显著,多层螺旋CT诊断率高,经济适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CT图像测量正常人群环枢关节间隙数据获取其正常参数,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0例不同年龄段正常人标准中立位CT扫描,利用测量软件进行CT片环枢关节间隙测量.结果 环齿前间隙距离平均为(1.42±0.26)mm,环齿侧块间隙平均值为(3.99±0.37)mm,100例中,环齿侧块间隙不对称占19%,其中40岁以下,不对称者占25%,环枢前间隙距离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一定差异性.结论 标准中立位CT环枢关节CT扫描有利于发现间隙的不对称,若怀疑脱位或半脱位,需紧密结合临床病史.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寰枢椎骨折脱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对40例可疑有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MSCT扫描资料进行总结,常规层厚5mm,层距10mm,采用UM模式扫描,重建层厚1.25mm,层距0.63mm,并将CT薄层图像传输到工作站.结果明确诊断有32例,其中寰椎骨折6例,枢椎齿状突骨折10例,枢椎体骨折3例,枢椎椎弓骨折6例,寰枢关节不全脱位7例.多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寰枢椎骨折脱位的部位及性质,可做为寰枢椎骨折脱位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寰枢关节损伤CT征象,探讨其CT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47例,采用2mm层厚和间隔行寰、枢椎(含寰枢关节)薄层CT扫描,3例行平扫后增强CT扫描,部分病例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及三维图象重建,观察骨折情况及椎管内、椎旁损伤受累细节,测量寰枢关节前间隙宽度及齿状突偏移度。结果:13例共见19处骨折,部位分别为齿状突、寰椎侧块、枕骨、枢椎椎板、棘突等,寰枢关节脱位23例,其中单纯性脱位16例,旋转性半脱位7例,11例合并椎旁血肿,2例见椎动脉受压,5例继发性椎管狭窄。结论:CT具有快捷、安全、密度分辨率高等优点,可明确急性寰枢关节损伤细节,对制定治疗方案及估价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肌肉关节振动治疗系统(Pulstar)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Pulstar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改善局部疼痛、减小寰齿前间隙(ADI)及齿状突轴线与寰椎轴线偏移距离等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7%。结论:Pulstar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可有效缓解或消除局部疼痛,其机制可能与纠正局部解剖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8.
张健 《中国伤残医学》2014,(13):201-202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影像表现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300例头颈部有不同临床症状患者采用X线片及CT进行诊断,分析影像表现、结合临床,总结比较可靠的寰枢关节半脱位[1]影像特征。结果:165例单纯寰枢左右间隙不对称,42例寰枢外侧关节间隙及左右不对称伴枢椎棘突偏斜,26例寰齿间隙增宽,后两者影像提示寰枢关节半脱位[2],治疗后复查68例患者原有异常影像表现消失,5例患者表现无变化。结论:结合临床、寰枢关节部分影像表现对于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对寰枢椎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涛  郑卓肇  刘剑羽 《西部医学》2006,18(2):223-22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的在寰枢椎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3例寰枢椎病变患者常规接受16层螺旋CT扫描,比较横断面以及M PR、SSD、M IP、VR重建等4种三维技术对病变的显示能力。结果寰枢椎旋转脱位6例,显示最佳的是VR及SSD;寰枢椎发育畸形、前倾和后仰脱位共17例,显示最佳的是M PR;寰枢椎骨折11例,显示最佳的是M PR;寰枢椎骨质破坏4例,显示最佳的是横断扫描与M PR;寰枢椎术后25例,显示最佳的是VR和M PR。结论对于寰枢椎病变来说,应该结合横断面和三维重建图像共同评价。三维重建中,M PR应用范围最广,显示效果也最好,但其它方式对于不同的病变也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正>寰枢椎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极为复杂,以往主要依靠X线片及轴位CT检查,对于部分细微骨折及轻度关节脱位情况很难明确诊断。随着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的应用,使采集的信息量明显增加,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大大拓宽了CT的诊断范围和能力[1]。本研究分析我院近2年来21例寰枢椎外伤患者的影像资料,并加以对比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技术在寰枢椎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