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目的: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附子中毒机制、原因并总结、归纳附子中毒的原因,结果引起附子中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防附子中毒需要准确判断,掌握适应证。要把握给药计量,规范炮制方法,正确煎煮服药方法。合理的救治方法可以减少附子中毒的发生并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
郭丽丽  唐雪春 《新中医》2011,(11):108-109
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经加后可制成黑顺片、白附片、盐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等。其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生附子主要功效为散寒、回阳救逆,而经炮制后的制附子主要用于温阳散寒、补虚。附子的临床应用古代文献中已有大量的记载,但附子使用的适应证、炮制、剂量范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配伍规律、应用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以及中毒后的解毒方法等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应用规范。  相似文献   

3.
附子道地性形成模式的梳理与考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附子道地性形成模式进行梳理与考证,为附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本草文献考证、附子产地调研及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附子的道地产区及其道地性的形成模式.结果:附子的道地产区为四川江油地区,其道地药材形成模式主要是生产技术主导型,具有精细而繁复的修根打尖栽培技术和精湛独特的加工炮制技术.结论:江油附子为著名的川产道地中药,应加强对其栽培技术和加工炮制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研究,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整理李时珍对附子性状鉴别、临床炮制应用经验,对比分析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相关实践操作及理论认识,以利于传承和完善附子临床调剂技术。在分析过程中,以"附子"、"李时珍"、"法像药理"、"金世元"、"调剂技术"为主题词,在CNKI,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查阅《伤寒论》、《本草纲目》、《医宗说约》、《中国药典(2015年版)》等书籍,归纳附子历代炮制方法和古今煎煮用量,同时结合技术调查以及实践操作,分析梳理出李时珍对附子描述和金世元教授对附子调剂的研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法象药理学的方法记载附子性状鉴别、临床炮制应用;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发扬李时珍的用药精髓,以其自身"精药通医"的知识结构传承李时珍药学学术思想,为附子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药学服务,首次提出附子调剂技术,包括性状鉴别、临床炮制、临床煎煮、处方应付发药交代技术和附子等级规格。该文以附子为例分析中药调剂的关键技术,日后将中药的关键调剂技术运用到各个常用中药中。  相似文献   

5.
考玉萍  张化为 《陕西中医》2013,34(4):478-480
目的:探讨大剂量食用附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研究附子不同炮制时间的毒性,采用镇痛、抗炎、耐缺氧实验进行附子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对附子不同炮制时间的毒效分析表明,煎煮60min附子毒性相对较低,药理活性最强;煎煮105min后各组几不表现出毒性,但仍有较强的药理活性。结论:附子经过长时间煎煮,毒性显著降低,但仍具有一定的活性,其结果为周户一带大剂量食用附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近几年发表的附子毒性研究的文献可看,附子毒性研究以毒性成分、毒性作用及减毒方法方面的报道为多。附子化学成分中的乌头类生物碱是附子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产生毒性作用的主要成分,临床应用附子时,能够通过在品种、采收上注意、剂量上谨慎、炮制应规范、辨证上准确、配伍上得当、煎煮时间上得当等减毒方法,减轻附子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慧  严芳 《光明中医》2013,28(2):397-398,429
本文通过对毒性药物附子的炮制、用量用法、煎煮法等方面,对附子的使用做了回顾性总结,旨在恢复古方剂量的大小。以古今医家对附子临床使用、效果分析等方面对附子的经方用量进行了分析,为探究附子经方使用量提供了依据,力求从总体中认识附子的炮制及经方使用量、疗效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王尤福  刘枫 《光明中医》2012,27(1):161-162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于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附子只要经过正规炮制,合理配伍,合理煎煮,辨证论治,正确用于阳虚证、寒证,在临床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贾志杰 《吉林中医药》2010,30(2):170-171
近年来临床上不断有食服附子中毒的报道,临床上也有不少关于附子安全用药及附子毒性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归纳出导致附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主要与药物的炮制、辨证用药、药物剂量、药物配伍、煎煮方法、个体差异等相关。  相似文献   

10.
附子毒性控制的多因素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整理了影响附子毒性的多个因素,指出控制附子毒性应从控制煎煮时间、把握给药剂量、规范炮制方法、掌握适应病证及合理配伍应用等多途径着手,并对其部分毒性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浅析附子减毒方式与药效的关系。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附子的炮制、配伍、煎煮、限量减毒方式与药效的关系。结果:发现附子炮制减毒方式不同,药效有异,但存在炮制过度现象;合理配伍可减毒增效;久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但有实验表明合煎比先煎附子获得的减毒效果更显著;降低剂量可以保证附子的使用安全,但量效之间需要平衡。结论:附子减毒的目的是保证其在临床应用上的安全性,但应注意存效和增效。  相似文献   

12.
郭传彬 《光明中医》2009,24(12):2369-2371
本文从对附子的简单介绍入手,主要对附子的炮制与临床应用进行研究,较详细地介绍了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米制附片、刨附片的炮制方法,以及附子在实际临床中的各种不同应用、注意事项和解毒方法.附子自古以来在中医临床上极为常用,关键在于去除附子毒性.炮制方法是否得当,对于附子的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道地药材附子炮制加工规范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附子为主要对象,从种植的道地性、产地炮制加工对其成分和药效影响等方面论述了规范道地药材附子种植与产地加工的重要性,揭示了不良加[方法对附子饮片晶质和临床安全的危害,并对如何规范附子炮制加工提出了建议,为保障附子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21,36(7)
附子为临床常用中草药,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具有抗休克、抗心肌缺血等药理作用,同时也有较大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因应用不当导致的意外情况时有发生,为提高临床对附子的应用安全性,文章从附子的毒性、炮制、煎煮方法和用药剂量方面,结合文章附子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临床中附子使用的注意事项作了简要梳理,认为:(1)附子非补虚药,且为有毒之品,故不可乱服,使用时应当注意炮制、剂量、煎煮、配伍以避免中毒;(2)附子发挥作用必赖肾阴为其根,故用之扶阳时要特别关注肾阴是否充足,对于不足者要配伍培补肾阴之药以固根本;(3)寒证病位有三阴之分,治之各有主药,附子可用于太阴、少阴之寒,对于厥阴之寒则力所不达,需要转换治疗思路;(4)阳气郁闭亦可致寒,治当开其郁闭,此类情况禁用附子,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16.
附子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附子临床不良反应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发现附子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其毒性成分、超剂量使用、煎煮、药物配伍、炮制、服用方法、误诊误用、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避免附子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从以上因素入手,在医、药、患三方面给予重视。本文通过对附子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特点、产生原因作一探讨,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附子药用历史悠久,炮制方法繁多。但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药效和适应症的改变关系尚不明确;临床应用中不同炮制品的安全性范围和疗程还不规范;不同炮制品附子的适宜证型不同,使附子药效定量标准难以统一,这些严重制约了附子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通过查阅近年关于附子炮制的研究文献,对该类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药效学及毒理学改变进行概述,讨论炮制减毒前后化学物质基础、药效学和毒理学的变化。为选择合理的炮制方法提供指导,确保附子临床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发挥最佳药效并为后续对附子及其炮制品进行中药治疗药物监测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附子是一味非常重要的温阳药,有回阳救逆、起死回生之功,但该药辛热有毒,炮制不当、煎煮不当或服法不当都会引起中毒反应,所以,在临床工作中科学正确地使用附子,预防中毒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亦药亦毒"论附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附子一品,亦药亦毒,亦正亦邪,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非凡之疗效,在附子的使用指征,即舌、脉、神3点,以及使用剂量,炮制和煎煮方法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于附子的毒性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解毒之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唐宋时期记载治疗肢体痹方剂中附子的应用研究,梳理附子使用剂量、炮制及配伍方法,以期指导现代临床应用。方法 整理唐宋医籍中治疗肢体痹方剂,筛选其中含附子的方剂,经古今剂量换算等,分析附子的使用范围、剂量、炮制及配伍情况。结果 唐宋时期肢体痹方中,附子应用范围广,不仅用于寒邪所致之痹,通过药物配伍,也运用到热痹的治疗中;痛痹、行痹、着痹三痹之中,以痛痹使用附子为多。唐宋时期肢体痹治疗方药中,汤、丸、散剂的附子常用剂量相仿,以汤剂剂量跨度最甚,最大使用量为160 g。宋代煮散剂中附子的每服剂量远远低于唐代剂量。肢体痹方中附子无特殊煎煮法;附子-防风是常见的减毒配伍药对。结论 疼痛是应用附子治痹之契机,根据是否兼热酌情佐以清热;中小剂量、常规煎煮或许更能发挥附子抗炎镇痛之效,且无中毒之虞;防风与附子相配治痹,既能增效又可减毒。唐宋时期附子治痹经验对当今风湿病中医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