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OCM)的临床应用及其在透析充分性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4008S透析机OCM仪监测4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Kt/V值,同时在透析前后抽血,应用尿素动力学一室可变容积模型计算Kt/V值,根据透析频率,将4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OCM检测值和Kt/V计算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OCM检测值为1.28±0.36,计算值为1.36±0.25,它们有良好的相关性(r=0.878,p0.01),每周透析3次组和每周透析2次组计算Kt/V值和OCM检测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OCM所测Kt/V值较尿素动力模型计算的Kt/V值更为准确、更为简便,可作为临床评价透析充分性的可靠指标。作为临床调整透析方案的可信赖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平  冯青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4):568-569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随着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逐年增多和生存时间的延长.准确及时地评价透析的充分性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常采用的方法是每次透析前后采血测尿素清除指数(Kt/V)。因患者对反复采血有抵触情绪,每次应用这种方法的可能性小。而通过联机尿素监测器(OCM)可监测每次透析过程中的Kt/V值的变化,使医生能够及时调整透析方案,保障透析的充分性。通过对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印例患者的观察,探讨OCM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莉  鄢艳  杨柳  赵青  陈钦开 《江西医药》2014,(9):799-80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3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每月监测患者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等10余项临床指标,计算得出尿素清除指数(Kt/V)和尿素下降率(URR)。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MHD患者透析充分性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单因素ANOVA分析显示原发病、年龄、血钠、血钾、血总蛋白、尿素氮、iPTH、血磷、血钙与Kt/V有关。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周透析时间、干体重和血红蛋白是Kt/V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每周透析时间、干体重与Kt/V呈负相关(P〈0.05);血红蛋白与Kt/V呈正相关(P〈0.05)。其中年龄是最主要的因素。结论 MHD患者透析充分性与患者年龄、每周透析时间、血红蛋白和干体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高血流量及透析液流量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透析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行稳定透析的尿毒症患者20例。血透透析液流量定于500 mL/min,血流量定于250 mL/min时,行2个月透析治疗后,将血透透析液流量定于800 mL/min,血流量定于300 mL/min。比较提高血流量及透析液流量前后尿素氮清除效率(Kt/V)、尿素下降率(URR)、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肌酐(SCr)、血清清蛋白(ALB)及充分透析患者所占百分率情况。结果血透透析液流量为800 mL/min,血流量为300 mL/min时可提高Kt/V及URR,与500 mL/min透析液流量及250 mL/min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B、Hb、SCr、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血流量及透析液流量后充分透析患者所占百分率为90%,显著高于提高前(70%,P<0.05)。结论对于常规透析方法充分性较低的患者可选择在300 mL/min的血流量及800 mL/min的血透透析液流量下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马鞍山市人民医院透析室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现状,指导血液透析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12月在本院维持性透析时间>3个月的患者167例,按照性别、年龄进行分组,对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钙磷、Kt/V值进行组间比较,评价患者的透析质量。结果 167例MHD患者中,平均血红蛋白(95.98±16.48)g/L,贫血治疗的总达标率19.8%(33/167)。白蛋白平均水平(38.15±4.36)g/L。血钙磷乘积达标(≤55 mg2/d L2)者106例,占64.2%,首次透析使用临时性导管有162例,占97%,维持性透析中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有154例,占95.87%。结论本中心患者血红蛋白、血磷水平达标率较低,Kt/V达标率较好,早期透析通路建立以临时性导管为主,透析质量需要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提高血流量及透析液流量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透析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行稳定透析的尿毒症患者20例。血透透析液流量定于500 mL/min,血流量定于250 mL/min时,行2个月透析治疗后,将血透透析液流量定于800 mL/min,血流量定于300 mL/min。比较提高血流量及透析液流量前后尿素氮清除效率(Kt/V)、尿素下降率(URR)、血清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充分透析患者所占百分率情况。结果血透透析液流量为800 mL/min,血流量为300 mL/min时可提高Kt/V及URR,与500 mL/min透析液流量及250 mL/min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B、Hb、SCr、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血流量及透析液流量后充分透析患者所占百分率为90%,显著高于提高前(70%,P<0.05)。结论 800 mL/min透析液流量及300 mL/min血流量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可选择性用于常规透析不充分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2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脂联素(ADPN)水平和影响因素及其与透析充分性的相关性.方法 2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透析充分与不充分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3组血清ADPN(放免法)、肝肾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和透析者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减少率(URR)、标准化蛋白分解代谢率(nPCR).分析ADPN与这些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1)ADPN水平两透析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透析充分组明显高于不充分组(均P<0.01);(2)BMI、Kt/V、URR、nPCR、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浆白蛋白透析充分组均明显高于不充分组(均P<0.05);HOMA-IRI、Hs-CRP透析充分组明显低于不充分组(P<0.05);(3)多元逐步回归显示HDL、Kt/V、BMI是血清ADPN的独立影响因素,与其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ADPN水平在2DN血透者中明显升高,与透析的充分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联机尿素清除率动态监测KT/V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联机尿素监测器(OCM)实时动态监测KT/V,并对影响KT/V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德国Fresenius4008S透析机及随机附带OCM组件,实时动态监测3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308人次KT/V,同时记录透析器类型、透析时间、单超时间、血液流量,透析开始时尿素清除率(K1),透析两小时尿素清除率(K2),透析结束时尿素清除率(K3)。结果KT/V值与透析时间和血液流量成正相关,与尿素分布容积成负相关;尿素清除率和透析时间呈直线负相关,透析液流量由500ml/min调节到800ml/min,透析器的尿素清除率约提高15%。结论提高KT/V的有效方法是增加血流量、延长透析时间、提高透析液流量和使用高效率透析器;复用透析器不宜超过4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定期尿激酶封管对血液透析(HD)患者带涤纶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功能不良的作用.方法 对带涤纶环CVC行HD 132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不使用尿激酶封管(非尿激酶组)52例,定期使用尿激酶(尿激酶组)80例,分析尿激酶对患者导管功能不良、血流量、透析充分性、贫血及血浆白蛋白的影响.根据置管后3个月内是否出现导管功能不良,计算出3个月内功能不良发生率.记录患者一般临床指标、血流量,计算尿素清除指数( Kt/V)等.结果 尿激酶组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显著减低(26.3%)显著低于非尿激酶组(32.7%)(x2=32.727,P<0.01),血流量、Kt/V、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尿激酶组(P<0.01).结论 定期使用尿激酶可减少患者导管功能不良、提高血流量、提高患者透析充分性、使患者贫血减轻、白蛋白升高.  相似文献   

10.
江丽娟  张永志  吴岚 《河北医药》2023,(16):2503-2506
目的 对比中、高通量透析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中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预后影响,进一步优化临床血液透析。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患者7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透析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其中40例采用中通量血液透析(MFHD)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38例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患者纳入观察组。收集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尿素清除率(URR)、 Kt/V值;同时收集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Cr、BUN、β2-MG等肾功能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URR、 Kt/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高于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5.79%)与对照组(7.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6,P=0.429)。结论 HFHD方案在MHD患者治疗中,能更好地清除体内有毒物质,改善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需要做好低血压的预防干预,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分析,30例血压控制良好,24例血压控制不佳。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KT/V值、用药情况、超率量、行HDF等情况。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主要观察指标仅在KT/V值上有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定期做HDF、服用降压药物<3种、透析不充分(KT/V<1.2)、透析间期体重增加≥3kg和未定期监测血压等与患者血压控制不良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定期做HDF、透析不充分(KT/V<1.2)、透析间期体重增加≥3kg和未定期监测血压等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透析不充分、未能定期行HDF治疗、透析间期不监测血压是维持性血透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朱慧敏  赵新菊  左力 △ 《天津医药》2016,44(11):1381-1383
目的 比较修订尿素产生因子 (GFAC) 对单室尿素清除指数 (spKt/V) 以及由此计算的平衡 Kt/V (eKt/V) 和 标准 Kt/V(stdKt/V)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 但透析次数非每周 3 次或虽是每 周 3 次但非相隔 2 d 采血的患者 95 例。以日常工作中使用的 0.008 为 GFAC 计算 spKt/V1、 eKt/V1 和 stdKt/V1; 再用 根据透析频率及透析间期修订的 GFAC 值计算 spKt/V2、 eKt/V2、 stdKt/V2; 将 spKt/V1、 eKt/V1、 stdKt/V1 分别与 spKt/ V2、 eKt/V2、 stdKt/V2 进行比较。结果 spKt/V1 与 spKt/V2(1.538±0.357 vs. 1.504±0.341), eKt/V1 与 eKt/V2(1.525± 0.315 vs. 1.495±0.301), stdKt/V1 与 stdKt/V2(2.298±0.230 vs. 2.279±0.2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 论 将 GFAC=0.008 用于不符合尿素动力学模型要求的患者会高估透析充分性, 应根据不同透析频率和采血时间使 用不同的 GFAC 值, 以更准确估计 spKt/V、 eKt/V 及 stdKt/V。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增加透析频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MHD患者60例根据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Kt/V)分为A组(spKt/V<1.2,36例)和B组(spKt/V≥1.2,24例),比较两组干预前(血液透析2次/周)和干预后(血液透析3次/周,至少6个月)的相关血液透析指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结果两组干预后,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体重增长百分比和超滤量等指标均下降,而spKt/V、每周spKt/V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升高(P<0.05)。两组干预后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质量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均下降,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值比升高(P<0.01)。结论增加血液透析频率能逆转MHD患者左心室重构,有利于改善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不同血管通路,并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结果进行充分性和并发症发生率的讨论,为患者寻找安全、理想的血液透析通路方案。方法随机选取2008—2010年建立了长期血管通路并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通路、移植血管(PTFE)通路、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通路,分别计算Kt/V值,比较3种血管通路的栓塞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70例患者中,经AVF透析者52例,经PTFE透析者7例,经CTC透析者11例。AVF组患者年龄、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PTFE组和CTC组(P<0.01);AVF组患者的血管通路栓塞率明显低于PTFE组(P<0.01);3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Kt/V值均>1.2,其中AVF组值最高。结论 AVF、PTFE、CTC这3组不同血管通路,都能满足患者透析需要,能够过滤肾衰尿毒症患者血液中的毒素,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需要,选择合理的血液透析通路,并适时加以调整,可有效减少栓塞及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中发生相关高血压(IDH)常见易患因素。方法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接受MHD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91例,均按MHD中是否发生IDH进行分组,并接受了“MHD中发生IDH常见易患因素调查表”评估,比较各种观察指标。结果191例接受MHD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发生IDH患者57例(29.84%), IDH组中透析总时间、透析频率、血红蛋白(Hb)及透析充分性标准值(Kt/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IDH组中平均年龄、超滤率、血尿素氮( BUN)、血清磷(P)、血甲状旁腺素(PTH)及透析期间体质量增加量(IDW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大龄、透析时间短、频度少及质量差、电解质紊乱和营养现况不佳均可能是终末期肾病患者MHD中发生IDH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6.
黄思凤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291-1292
目的:比较股静脉与颈内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50例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分为两组:颈内静脉组31例,将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留置于颈内静脉;股静脉组19例,将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留置于股静脉。观察两组患者导管使用寿命、并发症、透析血流量及Kt/V值等指标。结果:颈内静脉组导管使用寿命为(387±101)天,而股静脉组为(210±8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透析血流量与Kt/V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股静脉及颈内静脉半永久性双腔导管是较好的血管通路,颈内静脉优于股静脉。  相似文献   

17.
高卓  张赤兵  李新伦  伦立德 《河北医药》2012,34(9):1330-1331
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L-cartinitin 左旋肉碱)改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耐受性的作用.方法 4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左卡尼汀注射液6个月(每次透析结束后静脉注射左卡尼订1.0 g,3次/周),对比治疗前后患者透析中低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肌痉挛等并发症的改善状况,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指标Kt/v、血红蛋白(Hb)、营养指标血浆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C-反应蛋白(CRP)的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例次,透析充分性及各项生化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静脉补充左卡尼汀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透析耐受性,降低透析中低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营养不良、贫血和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8.
李龙 《中国医药科学》2014,(22):174-17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超滤量对于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接受血液透析的终末期尿毒症患者42例,根据超滤率(UFR)分为两组,UFR≤15m L/(h·kg)的24例患者作为A组,18例UFR〉15m L/(h·kg)作为B组,比较两组的透析后/透析前血浆尿素比(R)和在线尿素清除率(Kt/V)。结果 A组的UF、UFR、R值均显著低于B组,Kt/V显著高于B组(P〈0.05);A组的透析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在一定超滤速度范围内,Kv/V值随超滤的增加而增加,而当超过一定超滤速度后,Kt/V值将随超滤的增加而降低,过快超滤速度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薛雨 《中国医药科学》2012,(23):59-60,6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并脑出血患者HsCRP、D-D及HCY的变化与意义。方法选取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脑出血患者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脑出血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未并发脑血管病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组(34例),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31例,分别测定各组患者血清HsCRP、D-D、HCY及尿素动力学指数(Kt/V)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维持性血液透析脑出血组和单纯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患者Hs-CRP、D-D及HCY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2)维持性血液透析脑出血组Hs-CRP、D-D及HCY水平较单纯MHD组显著升高(P<0.05);(3)MHD脑出血组患者Kt/V与血清HsCRP、D-D及HCY呈负相关(r=-0.633,r=-0.645,r=-0.655,均P<0.005),单纯MHD组Kt/V与HsCRP、D-D及HCY间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MHD患者血浆Hs-CRP、D-D及Hcy水平增高对对预测MHD患者脑出血发生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参麦注射液在尿毒症非透析期低血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运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非透析期间的低血压,改善患者透析期间耐受性,提高透析质量.方法:16例低血压患者静脉注射参麦注射液40 mL,qd,疗程2周.对用药前后的血压改变情况进行观察,运用尿素清除率(Kt/V)对用药前后的透析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用药前全部病例的收缩压平均(85.79±10.38) mmHg,舒张压平均(54.96±9.70) mmHg,Kt/V=1.05±0.27;用药后全部病例血压均明显上升,收缩压达平均(124.28±12.18) mmHg,舒张压平均(76.84±7.74) mmHg.经自身对照t检验,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血压升高后的Kt/V也有明显升高,达1.54±0.23,P<0.01.结论:运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后,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非透析期间的低血压状态得到纠正,透析治疗得到保证,透析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