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淮安市食管癌病例—对照研究(I):烟,酒因素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沈月平  高玉堂 《肿瘤》1999,19(6):363-367
目的 研究淮安市烟,酒因素对食管癌的作用,方法 用1:1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调查淮安市549对食管癌病例和对照。结果 在调整了年龄,文化程度,腌制品,水果等因素后,发现吸烟是淮安市食管癌的危险因素,与不吸烟人群相比,男性现仍吸烟者OR为2.5(95%CI:1.6-3.8)男性曾经吸烟者OR为1.9(95%CI:0.9~4.0),男性患食管癌的危险随着吸烟量的增多,吸烟年限的延长而增加,且有显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妇女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女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重庆市进行了首次1:1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了下列因素对乳腺癌的影响:女性初潮年龄(OR=0.79,95%CI=0.67-0.92),月经紊乱史(OR=1.47,95%,CI=1.07-2.02),高龄初产(OR=1.55,95%CI=1.20-1.98),乳腺良性疾病史(OR=2.33,95%CI=1.02-5.  相似文献   

3.
宋春英  谭文  林东昕 《癌症》2001,20(1):28-31
目的:研究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单核苷酸多态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PCR-RFLP方法分析了食管癌病例( n=222)和按性别、年龄频数配对的正常对照者( n=433) XRCC1基因 C26304T和 G28152A多态,并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食管癌风险的关系以及基因多态与吸烟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食管癌风险的影响。结果:在食管癌病人中XRCC1 26304TT变异基因型频率为12.6%,高于对照组的6.7%(P<0.05);携带此种基因型个体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比携带其他基因型者高1. 8倍(校正的OR=1.83, 95% CI 1.03~3.24)。G28152A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而与食管癌风险无关。XRCC1基因这两个位点多态之间没有联合作用,但26304TT基因型与吸烟之间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在吸烟与否和吸烟量两个层次,26304TT基因型均与之有联合作用而增高食管癌风险。结论:DNA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多态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区食管癌家族聚集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沈月平  高玉堂 《肿瘤》1998,18(6):391-393
目的研究上海市区食管癌家族聚集性。方法用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902例30~74岁食管癌新发病例,按频数配对随机配以1552例对照。结果食管癌家族史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男女相对危险度达到2~3左右,食管癌发病风险随着一级亲属患病人数的增多而增加(趋势检验P<0.001)。食管癌家族史调整人群归因危险度男性、女性分别为8.3%、9.2%。经过Li┐Mantel┐Gart法计算食管癌分离比为3.83%(95%CI=3.12%~4.48%),提示属多基因遗传。根据Falconer方法,男性、女性遗传度分别为33.2%±5.3%,38.4%±3.6%,男女合并为35.7%±2.2%。结论上海市区食管癌存在家族聚集现象。食管癌家族史增加食管癌发病风险。研究表明尽管遗传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但食管癌的发病风险主要来自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院于1979~1991年收治初治获得完全缓解而复发的儿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71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期:I期2例,Ⅱ期,40例,Ⅲ期14例,Ⅳ期15例,71例中68例给予COCP/CHOP交替化疗4~8周期,3例沿用初治方案COCP化疗4周期,结果:CR34例,占47.9%,PR22列,占31.0%,有效率为78.9%,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3.5%,26.8%,21.1%,再化疗疗效较好。本文  相似文献   

6.
饮茶与女性肺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钟礼杰  高玉堂 《肿瘤》1998,18(2):63-65
调查研究饮茶与女性肺癌的关系。方法用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649例35~69岁女性肺癌新病例,按频数配对随机配以675名对照。结果饮茶对非吸烟者肺癌有保护作用,OR=0.63,95%置信区间=0.46~0.87,OR值还随饮茶量增加而降低(趋势检验P=0.0027)。饮茶对各种组织类型的非吸烟者肺癌都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在吸烟者中,由于吸烟因素本身的干扰,未见饮茶的保护作用。结论饮茶对肺癌的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胃癌预防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酸煎饼、咸鱼、慢性胃炎、家族史及吸烟均是胃癌的危险因素,葱蒜类蔬菜有强保护作用。3400例胃镜检查CAG(慢性萎缩性胃炎)、IM(肠上皮化生)及DYS(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分别为98%、53%及20%。如以最高病变诊断标准计算,则SG(浅表性胃炎)1.7%,CAG44.8%,IM33.0%,DYS20%。各种癌前病变发展至胃癌呈线性进展型,其OR(危险度)分别为:浅表型IM13.8,深度IM34.6,轻度DYS25.8,中或重度DYS103.8。受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者占72%,与胃粘膜病变的程度相关。PG(胃蛋白酶原)Ⅰ∶Ⅱ随病变的进展而逐步降低,SG9.1,CAG7.2,IM5.7,DYS5.4及GC(胃癌)3.8。基于上述研究结果,1995年秋开展了胃癌前病变的随机化前瞻性干预试验  相似文献   

8.
Ⅱ期咽淋巴环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Ⅱ期咽淋巴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材料与方法1987年1月至1992年9月共收治Ⅱ期咽淋巴环淋巴瘤132例。疗前常规作上消化道钡餐检查(GI),原则上作化、放综合治疗。1989年2月前后分别用COM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氨甲蝶呤、强的松)和CHO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强的松)方案化疗。放疗前后各化疗2~3周期,放疗常规用面颈联合野,照射剂量40~60Gy/4~7周。结果GI查出6例胃受累,但均为纤维胃镜否定。CHOP组完全缓解(CR)率为61.2%,部分缓解(PR)率38.8%。CR者5年生存率为90.0%,PR者为57.9%(P<0.01)。CHOP组5年生存率为76.3%,COMP组为46.3%(P<0.005)。放疗剂量<50Gy与≥50Gy生存率无明显差异。有6例特别病例先用CHOP化疗达CR,1例未放疗,另5例仅分别照射20,34,36,38,和38Gy。这6例均无瘤生存5年以上。结论疗前分期检查中似可不必再作GI。CHOP方案化疗明显提高生存率,建议Ⅱ期患者应首选化疗。化疗达CR者酌降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基于影像学特征的风险评估模型在胸外科肺结节手术患者中筛选肺恶性肿瘤的有效性。方 法:采用回顾性研究,以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 351例患者为样本,包括 278例肺恶性肿瘤患者和 73例肺良性疾病患者。采集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并通过 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绘制受 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以 Youden指数最大的分界点作为最佳诊断分界点。 结果:结节直径每增加 1cm(OR=3.166,95%CI:1.983~5.055,P<0.001)、结节边缘有毛刺(OR=4.721,95%CI: 2.487~8.962,P<0.001)、非实性结节(OR=6.392,95%CI:2.915~14.018,P<0.001)为肺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 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于影像学特征的风险评估模型 Y=-1.618+1.153×X1 +1.552×X2 +1.855×X3,AUC 为 0.81(P<0.001),模型在 Cut off值为 8.95时,对应的 Youden指数为 0.518,敏感度为 0.669,特异度为 0.849。结 论:随着结节最大径的增加,恶性结节的概率增加;边缘有毛刺的结节较边缘无毛刺的结节恶性概率大;非实性结节 较实性结节恶性概率大。基于影像学特征的风险评估模型可以提高术前判断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性。由此构建的 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或可用于帮助临床医生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咽癌合并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构建评分体系用于评估下咽癌合并食管癌的高危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年 12月至 2018年 4月在我院内镜诊治部初诊下咽癌患者 355例,筛选后最终纳入 216例,分析性 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等指标与下咽癌合并食管癌相关性,单因素分析中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采用 独立样本的 t检验,对单因素分析中 P<0.05者进行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并计算比值比(oddsratio,OR)及 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根据进入 Logistic回归方程的 OR值对各个危险因素进行赋值,构建简单评分系 统。结果:216例下咽癌患者中合并食管癌 99例(45.83%),将 216例患者相关资料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均 提示年龄(<60岁)、酗酒、肿瘤位于梨状隐窝、肿瘤侵犯部位≥3个解剖分区是下咽癌合并食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根据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 OR值将危险因素年龄(<60岁)、酗酒、肿瘤位于梨状隐窝、肿瘤侵犯部位≥3个解剖 分区分别赋值为 2,3,2,3,患者评分 >4为高危组,Hosmer Lemeshow检验(χ2 =3.407,P=0.906);AUC=0.705, Youden指数 =0.2968;敏感性 =81.82,特异性 =47.86。结论:下咽癌患者合并食管癌的发生率较高,对于下咽癌患 者应常规行精细胃镜筛查。年龄(<60岁)、酗酒、肿瘤位于梨状隐窝、肿瘤侵犯部位≥3个解剖分区是下咽癌合并 食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高危组患者应作为重点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86例乳腺癌的FCM分析:发现二倍体肿瘤24例,异倍体62例。前者SPF16.8±10.3%,后者SPF22.2±9.8%(P<0.05)。其中进行ER检查的64例中发现:ER阳性组异倍体占66%,ER阴性组异倍体占92.9%(P<0.05);前者SPF18.1±9.1%,后者SPF26.0±13.0%(P<0.05)。CEA阳性与否与异倍体检出率、SPF及ER阳性率无明显关系。月经状态、腋淋巴结转移与FCM检测结果无关系。因此作者认为FCM分析可了解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并可成为新的、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2.
我国食管癌高发区营养干预的Meta—analys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Meta-analysis的随机效应模型,对我国近10年营养干预降低高发食管癌发病率的文献进行统计合并。结果RR=0.81,95%CI=0.42~1.54,齐性检验X^2=13.71,P〉0.05。同时又分别对食管上上细胞重度增生和轻度增生(包括正常人群)营养干预后的效应做了合并分析,结果前者RR=0.96,95%CI=0.32~2.84后者RR=0.91,95%CI=0.47~1.77。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价值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1984 年9 月至1992 年12 月收治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11 例,均采用60Co 外照射,食管DT60 ~70Gy,锁骨上DT50~66Gy。结果 治疗后的1、3 、5 年生存率分别为49.6 % 、10.8% 、6.3 % ;病变长度≤5.0 cm 、5.1 ~8 cm 、> 8 cm 的5 年生存率分别为15% 、2.5 % 、0( P<0.05) ;疗终X线表现基本消失与部分消失的5 年生存率分别为12.5% 、1.8%( P< 0.05);锁骨上淋巴结<3 cm 和≥3 cm 的5 年生存率分别为8.1 % 、0 。结论 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应积极治疗,淋巴结大小、食管病灶长度、疗终X线表现、放疗剂量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16 922例生存率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对启东1982~1991年以人群为基础的15个部位的1692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生存率分析,为全人群恶性肿瘤的生存率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据KaplanMeier法,采用EGRET软件计算观察生存率(OS);并用观察生存率与启东寿命表中期望生存率之比计算相对生存率(RS)。结果5种主要恶性肿瘤肝癌、胃癌、肺癌、食道癌及直肠癌的5年OS分别为1.8%、11.6%、3.0%、3.3%及19.9%,5年RS分别为1.9%、14.0%、3.6%、4.2%、23.7%。肝癌、胃癌、肺癌、食道癌、直肠癌的5年RS在男性分别为1.7%、14.8%、3.4%、4.2%、26.0%,在女性分别为2.7%、12.7%、4.1%、4.0%、22.0%。女性乳腺癌、宫颈癌的5年RS分别为54.6%、33.0%。结论人群各部位癌症的生存率均较低,其中以肝癌为最低,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好。肺癌、食道癌及胰腺癌的生存率与发达国家的结果大致相当,而乳腺癌、宫颈癌、白血病等的生存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IEPP方案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IEP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采用IFO1.5g/m^2,静滴、d1 ̄5;Mesna0.4g,静注,于IFO静8滴后0、4、8小时各一次,d1 ̄5;Vp-16100mg/m^2,静滴,d1 ̄5;DPP20mg/m^2,静滴,d1 ̄5;PDN70mg/m^2,口服,d1 ̄5。以上方案连用2 ̄3周期。结果:全组13例,CR2例,PR9例,总有效率84.61%。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 SEER数据库探讨不同治疗模式对局部早期下咽鳞状细胞癌(hypopharyngealsquamouscellcar cinoma,HPSCC)患者(T1/2N+)生存的影响,构建并验证列线图模型。方法:提取 SEER数据库中 2004~2015年确诊 的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早期 HPSCC(T1/2N+)患者 1168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 Cox风险回归分析的方法获取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 HPSCC患者 2年、3年及5年的总体生存率(overallsur vival,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 specificsurvival,CSS)。采用一致性指数(C index)、ROC曲线及校准图检验预 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利用 Kaplan Meier和 Log rank检验分析不同治疗模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3年和5年 OS 率分别为 51.4%、41.5%,3年和 5年 CSS率分别为 60.3%、53.8%。多因素 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T分 期、N分期、是否手术、是否放疗及是否化疗是影响局部早期 HPSCC患者(T1/2N+)OS及 CSS的独立危险因素。OS 的 C index为 0.618,其 2、3、5年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656、0.639、0.615;CSS的 C index为 0.629,其 2、3、5年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657、0.635、0.623,表明预测模型具有一定准确度,预测结果可信。Kaplan Meier生存分析 结果显示,手术联合放化疗患者的 OS和 CSS均优于单纯放疗患者(P<0.01)。亚组分析发现手术能明显改善 T1分 期肿瘤患者的 OS(P=0.046),且N1及N2分期的患者的化疗与更好的 OS及 CSS相关(P<0.01)。结论:本研究建 立的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早期(T1/2N+)HPSCC列线图可以用于预测患者生存率,手术联合放化疗的治疗模式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酸煎饼、咸鱼、慢性胃炎、家族史及吸烟均是胃癌的危险因素,葱蒜类蔬菜有强保护作用。3400例胃镜检查CAG(慢性萎缩性胃)、IM(肠上皮化生)及DYS(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分别为98%、53%及20%。如以最高病变诊断标准计算,则SG(浅表性胃炎)1.7%,CAG44.8%,IM33.0%,DYS20%。各种癌前病变发展至胃癌呈线性进展型,其OR(危险度)分别为:浅表型IM13.8,  相似文献   

18.
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Apo E的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载脂蛋白E(apoE)的遗传变异体与非吸烟女性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在上海市和哈尔滨市两地分别收集了非吸烟女性肺癌病例100例和82例,以及非吸烟的女性健康人对照95例和89例,应用PCR-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分析了白细胞DNAapoE等位基因(apo∈)的遗传多态性。结果显示,把突变型等位基因∈4与野生型∈3相比,虽然在上海市病例组中,OR值为0.52(95%CI=0.21~1.29),但无显著性差异,尚待扩大样本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 1(nucleotide bindingoligomerizationdomain1,NOD1)对甲状腺癌细胞 BPCPA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通过 siRNA技术干扰甲状腺癌细胞株 BPCPA中 NOD1的表达水 平,转染空载体质粒 NCsiRNA的细胞命名为 siNC组,转染 NOD1干扰质粒 NOD1 siRNA的细胞命名为 siNOD1组。 采用 qRT PCR和 Westernblot验证干扰效果;采用 EdU增殖实验检测 NOD1表达下调后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 术检测 NOD1表达下调后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 NOD1表达下调后细胞运动能力的变化;Tran swell实验检测 NOD1表达下调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干扰 NOD1对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 果:转染 NOD1siRNA后,siNOD1组细胞中 NOD1的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 siNC组明显下降(0.194±0.059vs 1.00±0.000,t=19.220,P<0.001;0.073±0.020vs0.352±0.040,t=8.852,P<0.001);siNOD1组细胞的 EdU阳 性率高于 siNC组(76.41% ±3.75% vs28.75% ±3.79%,t=4.751,P<0.001);相较于 siNC组细胞,siNOD1组 G1 期细胞比例下降(66.23% ±4.28% vs55.38% ±3.11%,t=2.902,P=0.044),S期和 G2/M期细胞比例增加 (22.41% ±2.87% vs36.00% ±3.49%,t=4.249,P=0.013;6.84% ±0.50% vs10.92% ±1.08%,t=4.859,P= 0.010);siNOD1组和 siNC组细胞的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7% ±0.61% vs8.74% ±1.03%,t=0.322,P= 0.763);siNOD1组细胞划痕愈合距离显著多于 siNC组[(609.33±41.11)μmvs(316.63±24.05)μm,t=8.691,P= 0.001];siNOD1组侵袭细胞数量为(545.3±24.5)个,显著多于 siNC组(392.3±17.6)个(t=5.060,P=0.007);si NOD1组细胞的 P38和 ERK磷酸化水平较 siNC组高(1.196±0.045vs0.357±0.030,t=21.961,P<0.001;0.764± 0.039vs0.219±0.038,t=14.265,P<0.001)。结论:NOD1通过 MAPK信号通路抑制甲状腺癌细胞 BPCPA的增殖和转移,可能是甲状腺癌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0.
回顾分析了1986 年4 月至1998 年4 月住院治疗的96 例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的临床资料。第1 阶段(1986年4 月至1990 年12 月) ,共29 例,采用COP、CHOP、COMP方案治疗6~8 个周期,有中枢神经侵犯者给予MTX、DXM 鞘内注射,每周1 次。第2 阶段(1991 年1 月至1998 年4 月),共67 例,采用CHOP、CHOP加VP16 治疗8~12 个周期,后改用CTX+VCR 巩固治疗共1 .5 a 至2 a,临床Ⅳ期或病理分类恶性度高者常规鞘内注射MTX12 .5 mg/m2( 最大量12 .5 mg) ,DXM5 mg,每周1 次,连续4 次,有中枢神经侵犯者,每周2 次,待脑脊液转阴后改为每周1 次。结果表明,儿童NHL 多见于男性年长儿,高发年龄6~13 岁,Ⅲ、Ⅳ期患儿所占比例高(67.7%) ,易侵犯骨髓(33.3 %) 及中枢神经(13 .5% ),初诊到确诊时间平均为73 d,最长达1a 。第1 阶段疗效为:CR37 .9% ,5a 生存率为20 .0% 。第2 阶段疗效为:CR62.7 % ,5 a 生存率49 .4% 。Ⅰ、Ⅱ与Ⅲ、Ⅳ期的5 a 生存率分别为85 .5% 和9.8 % ,有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