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 (米索 )中止早孕后对再次妊娠早孕蜕膜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的影响。方法 :取停经 4 9d内、无口服米非司酮史妇女早孕蜕膜绒毛 2 0例 ,分为两组 (Ⅰ、Ⅱ组 )。另取有使用米非司酮抗早孕史再孕妇女蜕膜绒毛 2 0例 ,分为两组 (Ⅲ、Ⅳ组 )。其中Ⅰ、Ⅲ组行人工流产 ,Ⅱ、Ⅳ组行药物流产。绒毛组织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 ,蜕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ER、PR的变化。结果 :①Ⅰ、Ⅲ组合体滋养细胞及细胞滋养细胞无水肿变性 ,间充质无异常染色。Ⅱ、Ⅳ组绒毛水肿变性明显。②早孕蜕膜ER、PR均位于大部分间质细胞及少数腺上皮细胞的胞核内。 4组受体水平积分Ⅰ、Ⅱ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Ⅲ、Ⅳ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Ⅰ、Ⅲ组间及Ⅱ、Ⅳ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①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可引起早孕绒毛水肿变性坏死 ;②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可使早孕蜕膜ER、PR水平下降 ,但月经恢复后ER、PR水平已回复至正常 ,再次妊娠后蜕膜ER、PR与未服用米非司酮及米索者早孕蜕膜ER、PR无差异。前次药物流产效果正常者 ,再次行药物流产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流安胶囊对早孕蜕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取正常早孕人工流产(对照组)、口服药流安胶囊(药物组)流产各10名孕妇的蜕膜组织,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技术,检测ER和PR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蜕膜中ER的表达量为(4347±1744)拷贝/μl,PR为(1.55±1.06)×107拷贝/μl,药物组蜕膜中ER的表达量为(23923±14629)拷贝/μl,PR为(432±299)拷贝/μl,两组中ER、PR的表达水平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药流安胶囊发挥其抗早孕效应,可能与其能在mRNA水平正调节蜕膜组织中ER,下调PR,干扰ER/PR之间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3.
蒋晓莉  曾赛田 《广西医学》2009,31(5):614-615
目的通过对早孕绒毛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研究,探讨米非司酮应用于早孕药物流产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二步法)测定A组30例(药物流产组),对照组B组20例(人工流产+米索前列醇组),C组20例(人工流产组)。早孕绒毛组织中ER、PR表达水平。结果用米非司酮的绒毛组织中ER、PR含量显著降低(P〈0.05);年龄、孕次、产次与ER、PR无明显关系。结论米非司酮可通过降低早孕绒组织中ER、PR的含量而达到抗早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早孕正常绒毛、20例流产绒毛水肿、28例部分性葡萄胎、35例完全性葡萄胎、9例侵袭性葡萄胎组织中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绒毛、流产绒毛水肿、部分性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组织中ER的阳性率为90.0%、95.0%、67.9%、65.7%、22.2%。随着滋养细胞恶性程度的增加,ER染色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正常绒毛、流产水肿绒毛、部分性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组织的阳性率为5.0%、10.0%、3.6%、2.9%、0%。PR在正常绒毛、流产水肿绒毛、葡萄胎组织中表达很少,在侵袭性葡萄胎组织中无表达。PR染色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与滋养细胞恶性程度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可作为正常绒毛、流产水肿绒毛、葡萄胎及侵袭性葡萄胎的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米非司酮对LIF在人早孕期绒毛滋养细胞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米非司酮对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 ia inh ib itory factor,LIF)在人早孕期绒毛滋养细胞中表达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对终孕的分子免疫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米非司酮药流终孕的早孕期绒毛滋养细胞中LIF的表达情况。20例人流终孕的正常早孕期绒毛为对照组。结果:米非司酮药流组滋养细胞中LIF的表达较人流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其PU值(x-±s)分别为11.24±5.39,24.76±11.07。结论: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LIF在人早孕期绒毛滋养细胞中的表达,进而不利于胚胎的生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兔抗人端粒酶逆转录酶抗体,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9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18例葡萄胎和20例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hTERT的表达,结合Leica Qwin图像分析系统对hTERT阳性细胞进行灰度分析。结果hTERT表达定位于细胞质。hTERT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葡萄胎和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分别为123.31±11.93、99.00±11.21和102.55±16.35。hTERT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葡萄胎和早孕绒毛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的活化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能是预测葡萄胎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人工流产     
010021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与早孕蜕膜和绒毛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王振海…//中华妇产科杂志一2000,35(3)一180一181 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妇女,按孕囊排出时间分为I组(4h排出)、11组(4一6h排出)、111组(6h未排出立即行诊刮术),收取蜕膜和绒毛组织用多点饱和测定法测定其雌、.孕激素受体(ER、PR)水平,结果显示蜕膜组织中PR水平在工、n、111组呈逐渐下降趋势。绒毛组织中PR表达111组低于I、11组和对照组(P<0.05),工、fl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研究表明,米非司酮与米索使PR水平下降,同时给药后ER、PR水平改变对孕囊排出和子…  相似文献   

8.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阴道出血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阴道出血原因。方法:对30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米非司酮组)及30例正常早孕吸宫流产(正常对照组)的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应用流式细胞定性定量分析技术进行DNA分析,应用光镜对组织细胞形态学进行观察,并随机抽取6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及2例人工吸宫流产的绒毛及蜕膜组织应用透射电镜进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米非司酮组绒毛蜕膜细胞形态学显示凋亡改变,且绒毛形态学上的改变重于蜕膜。DNA直方图上均有亚二倍体峰(凋亡峰)出现,米非司酮组和对照组绒毛凋亡水平分别为9.38±1.84%、4.64±0.86%(P<0.01),蜕膜凋亡水平分别为7.64±1.81%、4.06±1.49%(P<0.01)。绒毛滋养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30.84±7.19%、31.02±5.82%(P>0.05),蜕膜增殖指数分别为23.87±2.50%、21.02±2.57%(P>0.05)。米非司酮组绒毛凋亡水平高于蜕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米非司酮可诱导和促使早孕绒毛蜕膜组织发生细胞凋亡,且米非司酮对绒毛细胞凋亡的影响大于蜕膜,而蜕膜凋亡的低水平且不彻底性正是米非司酮药物流产不全及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长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米非司酮促进早孕绒毛及蜕膜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绒毛及蜕膜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变化与药物终止早孕的关系.方法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16例(米非司酮组)、负压吸引终止早孕16例(对照组)的绒毛与蜕膜,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DNA和细胞周期动力学分析.结果米非司酮组和对照组绒毛凋亡水平分别为(8.52±4.12)%、(4.24±3.93)%(P<0.05),蜕膜凋亡水平分别为(14.83±8.70)%、(6.27±5.80)%(P<0.01).米非司酮组绒毛滋养层G0、G1期细胞明显增加(P<0.01),G2、M期细胞明显减少(P<0.01),细胞增生指数明显降低(P<0.01).结论米非司酮通过诱导绒毛和蜕膜细胞凋亡终止早孕,可能机制为阻止滋养层细胞从G0、G1期向S期转化,从而使其增生与凋亡失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后期蜕膜及绒毛孕激素受体 (PR)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孕 7~12周人工流产 (对照组 )、顿服米非司酮 2 0 0mg后 2 4h流产及服药 4 8h后流产各 2 0例患者的蜕膜及绒毛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ABC法 )测定PR含量 ;应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测定比较细胞凋亡比率。结果 蜕膜组织PRH 积分对照组为 170 .33± 4 5 .71,服药 2 4h组为 16 3.5 5± 2 7.36 ,服药 4 8h组为 2 0 5 .2 9±34.0 4 ,后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绒毛组织PR全部为阴性 ,服药 2 4h组 1例弱阳性 ,服药 4 8h组3例阳性 ;蜕膜细胞凋亡率对照组为 (0 .2 0 6± 0 .175 ) ,服药 2 4h组为 (0 .2 35± 0 .189) ,服药 4 8h组为 (0 .391± 0 .2 0 3) ,后者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绒毛细胞凋亡率对照组为 (0 .0 5 2± 0 .0 34) ,服药 2 4h组为 (0 .0 94± 0 .110 ) ,服药 4 8h组为 (0 .10 2± 0 .12 5 ) ,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米非司酮可以使蜕膜及绒毛中PR及细胞凋亡率升高 ,服药 4 8h比 2 4h作用更显著 ,其流产机制也可能作用于绒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常早孕妇女和早期自然流产妇女之间绒毛滋养细胞中CXCL14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3例正常早孕妇女绒毛组织和37例早期自然流产妇女绒毛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两组绒毛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测两组绒毛滋养细胞中CXCL14的表达。结果HE染色下两组绒毛滋养细胞形态对比,见早期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滋养细胞层变薄、滋养细胞变性甚至坏死、滋养细胞嗜酸性增强、绒毛间质水肿坏死;免疫组化示正常早孕组绒毛滋养细胞CXCL14的表达量为0.07±0.05,自然流产组绒毛滋养细胞CXCL14的表达量为0.12±0.0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流产组CXCL14表达量0.116±0.067,多次流产组CXCL14表达量0.086±0.1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滋养细胞中CXCL14表达升高,可能在自然流产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对人卵巢上皮癌细胞株3AO体外增殖和性激素受体ER、PR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人卵巢上皮癌细胞株3AO体外增殖活性,以流式细胞间接荧光技术检测肿瘤细胞ER、PR蛋白表达率。结果:米非司酮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3AO细胞体外增殖活性,3AO细胞在不同浓度米非司酮(5、10、20、40、80μmol/L)和不同时间(24、48、72、96、120h)培养下,生长抑制率从1.7%增加至85.2%(P<0.05),米非司酮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与相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单独应用比较,细胞增殖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浓度为10μmol/L,培养48h,3AO细胞PR表达率为(12.7±1.4)%,明显低于对照组(44.9±1.4)%,(P<0.01);3AO细胞ER表达率为(55.1±1.7)%,与米非司酮组ER表达率(52.3±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以剂量-时间依赖方式抑制人卵巢上皮癌3AO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其对3AO细胞的抑制作用与PR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3.
唐薇  王自能  赵影庭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5):584-585,603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米非司酮对孕7~9周人胎盘绒毛滋养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应用于人孕7~9周药物流产时的终孕机理,为临床上合理扩大米非司酮药流应用范围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在米非司酮药流组与人流对照组(孕7~9周各12例)胎盘绒毛中表达的差异,了解米非司酮对孕7~9周人胎盘绒毛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 VEGF主要表达于绒毛的滋养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米非司酮药流组阳性表达较人流对照组弱(P0.01)。结论米非司酮作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应用于人孕7~9周药物流产时,可通过降低VEGF在人早孕期绒毛滋养细胞中的表达,抑制胎盘血管的发育,进而不利于妊娠的维持。  相似文献   

14.
夏革清  吴超英  王泽华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5):3-4,7,F0003
目的 了解早孕药物流产局部绒毛组织中细胞凋亡及Fas、Bcl-2mRNA表达,进一步探讨米非司酮早孕药物流产机制.方法 选择40例早孕药物流产患者(实验组),采用3'-OH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显示绒毛滋养细胞中原位凋亡细胞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显示绒毛滋养细胞中Fas、Bcl-2mRNA表达,利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CMIAS)分析每个统计场凋亡细胞个数(n)、凋亡细胞平均吸光度(OD)、凋亡细胞面密度(凋亡细胞面积/统计场面积,DS/TS)、Fas、Bcl-2mRNA原位杂交阳性表达细胞的平均光密度(D)及每个统汁场阳性细胞数(N/S).并与40例正常人工流产比较(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绒毛滋养细胞中凋亡细胞表达显著增高,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FasmRNA表达实验组高于对照组,Bcl-2mRNA表达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Fas、Bcl-2mRNA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是米非司酮早孕药物流产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卢凤昕  王自能 《广东医学》2002,23(7):687-689
目的 对胎盘和子宫肌层雌激素受体 (ER)及孕酮受体 (PR)的表达进行检测 ,探讨ER及PR与过期妊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结合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技术 ,定量分析过期妊娠胎盘和子宫下段肌层组织ER及PR表达。结果 ①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及子宫平滑肌细胞均有ER和PR的表达。②过期妊娠子宫下段肌层PR含量高于足月妊娠者 (PU值 9 2 2± 0 72vs 8 5 6± 0 68) ,ER含量低于足月妊娠者 (PU值 8 3 6± 0 73vs 10 5 3± 0 5 7)。过期妊娠胎盘和子宫下段肌层ER/PR比值均低于足月妊娠者 (PU值分别为 1 2 9± 0 11vs 1 41± 0 16,0 91± 0 10vs 1 2 2±0 14 )。结论 胎盘和子宫下段肌层ER/PR比值低下与过期妊娠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米非司酮对早孕蜕膜中TNF-α和NK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观察应用米非司酮终止妊娠后子宫蜕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自然杀伤 (NK)细胞亚群 (CD+ 56CD-16,CD+ 56CD+ 16,CD-56CD+ 16)的变化 ,探讨米非司酮致流产的免疫作用机制。②方法  4 0例早孕药物流产妇女 ,给予口服米非司酮 2d ,总量 15 0mg ,第 3天加服米索前列醇 6 0 0 μg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蜕膜组织中NK细胞亚群CD+ 56CD-16,CD+ 56CD+ 16,CD-56CD+ 16及TNF α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与 4 0例同孕龄的人工流产妇女 (对照组 )对照。③结果 药物流产组CD+ 56CD-16,CD+ 56CD+ 16,CD-56CD+ 16的百分比分别为 (2 9.2 2± 8.0 5 ) % ,(7.2 4± 4 .11) % ,(10 .0 2± 3.10 ) % ,对照组分别为 (15 .87± 5 .31) % ,(4.34± 1.98) % ,(5 .82± 2 .34) % ,二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4 .0 2 0~ 8.75 5 ,P <0 .0 1)。TNF α的表达程度药物流产组为 (34.4 5± 7.6 5 ) % ,对照组为 (2 1.6 4± 7.4 3) %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7.5 97,P <0 .0 1)。④结论 米非司酮主要作用于早孕母胎界面 ,可使蜕膜中NK细胞和TNF α表达增加 ,从而导致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变化 ,诱导胎儿免疫排斥反应 ,这可能是米非司酮致流产的免疫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雌、孕激素受体在自然临产经阴道分娩以及选择性剖宫产产妇的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对分娩发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2例自然临产经阴道分娩的产妇胎盘和胎膜中ER、PR的表达情况,以18例选择性剖宫产为对照,并结合临床资料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实验组和对照组PR阳性率分别为73.79±13.09%、74.02±14.40%,两组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自然临产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胎盘组织中的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11±14.90%和82.65±14.30%,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类妊娠末至分娩发动前,ER、PR在妊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无显著下降。功能性孕激素撤退可能就是分娩发动的启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人工流产组早孕绒毛18例和药物流产组早孕绒毛22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测定两组早孕绒毛组织中NF-κB蛋白和mRNA的分布与含量.结果 药物流产组早孕绒毛组织中NF-κB mRNA表达量与人工流产组相比下调明显(P<0.01);药物流产组早孕绒毛细胞滋养层细胞中NF-κB蛋白表达与人工流产组相比明显下调(P<0.05).结论 米非司酮引起早孕绒毛NF-κB表达降低,可能是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雌孕激素受体在异位妊娠输卵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在人输卵管中的表达及与输卵管妊娠的关系.方法 选择妊娠输卵管组150例,正常输卵管组24例,正常宫内早孕组62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妊娠输卵管黏膜组织的ER、PR水平.同时对正常输卵管黏膜组织及正常宫内早孕组子宫蜕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ER和PR阳性表达在正常宫内早孕组最高,在输卵管妊娠组中较高,在正常输卵管组中最低,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及PR在妊娠输卵管黏膜组织中含量较低,导致输卵管上皮发育及肌层蠕动功能与生殖活动不相适应,可能是发生输卵管妊娠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唐薇  王自能  刘新  金海燕 《广东医学》2008,29(4):585-586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米非司酮对人早孕期绒毛间质中Hofbauer细胞数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终孕的分子免疫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米非司酮药流终孕的早孕期绒毛间质中的Hofbauer细胞数量。20例人流终孕的正常早孕期绒毛为对照组。结果:米非司酮药流组绒毛间质中的Hofbauer细胞数量较人流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其单位面积下Hofbauer细胞数( ±S)分别为(4.08±1.99, 11.03±4.74)。结论: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人早孕期绒毛间质中Hofbauer细胞数,并可能抑制了Hofbauer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进而不利于胚胎的存活。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绒毛间质 Hofbauer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