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脑-肠-菌轴(BGMA)在其病理生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脑-肠与肠道菌群交互障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途径影响胃肠道运动、感觉、分泌等功能,进而引起排便异常。天枢穴具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健脾和胃、调神的功效,为针灸临床治疗FC的要穴。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天枢穴对该病的影响机制可能与调节BGMA有关,包括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正常化,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调,调节脑肠肽的分泌以及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过度表达等。该文从BGMA角度探究脑-肠轴、肠道菌群与FC的发病关系,总结探讨天枢穴治疗FC的内在机制,以期为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广泛参与人体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等生理活动并能使整个人体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机体处于稳定、健康状态,它们在保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被发现与几十种疾病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代谢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其他器官相关的身体功能,他们之间形成了“轴”,如肠脑轴、肠肾轴、肠皮轴、肠心轴等。大量研究证实肠脑轴主要与神经与精神疾病有关,其中肠道菌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防治的有效靶点,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潜在方法,故而本文主要就肠道微生物对精神分裂症的肠脑轴作用机制及对治疗的影响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肠道微生物群主要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是肠-脑沟通的关键递质,对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主要综述了短链脂肪酸对脑卒中的保护作用机制及其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以期为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代谢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基因表达的深刻改变有关。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表观遗传修饰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甲基化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肠道菌群在调节宿主生理系统代谢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通过产生大量代谢物,促进宿主生理机能,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肠道激素和肠脑轴的分泌。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还可通过提供甲基供体等,诱导DNA甲基化;与肠道菌群和其他相关代谢通路有关的DNA甲基化与代谢性疾病的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本文旨在阐述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寻找有效干预手段提供新的研究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饮食模式可通过影响宿主的肠道菌群参与机体能量代谢,进而发挥减重作用。高蛋白饮食不仅能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与肠道微生态的多样性,在肠道内还可被菌群进一步分解产生色氨酸、吲哚、5-羟色胺等一系列代谢产物,对人体的脑-肠轴及肠道黏膜免疫发挥调控作用,可有效降低肥胖患者体重,并改善机体的慢性低度炎症与代谢状态,为肥胖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物对维持人类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正常的肠道菌群在宿主营养代谢、药物代谢、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结构完整、免疫调节和抵御病原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不仅通过神经系统,而且通过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对大脑产生影响,这种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称之为脑-肠轴。人体内存在的脑-肠轴可能是大脑和胃肠道之间关键调控通路,而肠道菌群为该通路的重要参与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可通过免疫机制作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导致脑功能改变,从而参与了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和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癫痫是一种以具有持久性的致痫倾向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免疫机制在癫痫尤其是免疫性癫痫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免疫性癫痫是免疫介导以反复或持续性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特征为频繁的局灶性癫痫发作、脑病、进行性认知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或伴发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机体免疫反应的异常激活(包括固有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参与了免疫性癫痫的发病机制,患者脑脊液中可检测到神经元特异性相关抗体具有诊断意义。临床上抗炎或免疫治疗在某些药物难治性癫痫,尤其是诊断明确的免疫性癫痫可能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通过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重建可能是未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癫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人体健康与疾病转换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宿主营养代谢、药物代谢、维持肠黏膜屏障结构完整、免疫调节、抵御病原体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通过内分泌系统、炎症-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对大脑产生影响,这种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称为脑-肠轴。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通过炎症-免疫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导致大脑功能改变,从而参与了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本文将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群-肠-脑轴使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实现双向通信。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有关,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而脑卒中这一急性应激使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可能影响卒中预后。本综述总结了肠道菌群失调介导脑卒中危险因素发生的临床和临床前研究证据,以及动物实验和临床人群中观察到的随着脑卒中发病而出现的肠道菌群变化特点。这种改变与卒中后感染和神经功能预后相关,其机制包括肠道屏障破坏、产生内毒素、诱发免疫炎症反应、代谢产物异常等。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uin)包括SIRT3、SIRT4和SIRT5,在细胞寿命、细胞凋亡、基因组稳定性和代谢等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SIRT3、SIRT4和SIRT5参与保护应激状态下线粒体的完整性,维持其能量代谢,调节脑内神经递质受体、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外基质蛋白及各种转录调节因子表达,在遗传或获得性癫痫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线粒体sirtuin家族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以线粒体sirtuin为治疗靶点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并展望,为进一步研究线粒体sirtuin功能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肠-肝轴是指肠道和肝脏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双向通道,具有调节机体糖脂和炎症的作用。肠-肝轴主要通过维持机体肝肠循环的动态平衡,影响肝脏和肠道功能来调节肠道菌群,调控胆汁酸(BAs)代谢,促进胆固醇的合成与分解,进而调节机体的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等。动脉粥样硬化(AS)是糖脂代谢异常的炎症性疾病,是引发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现阶段关于A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AS与糖脂和炎症相关,因此肠-肝轴与AS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肠-肝轴与AS的相关研究,从AS的发病机制、肠-肝轴的概念和肠-肝轴调控AS进程的相关机制,包括肠道菌群、BAs代谢、胆固醇代谢、炎症反应和中医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AS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高血压等在同一个体聚集的临床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成分是脂肪组织,脂肪组织除了作为能量储存器官外,还可以被视为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内分泌器官,产生和分泌多种脂肪因子。运动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是有益的,但运动作用于代谢综合征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能量消耗和脂肪因子的变化有关。因此,该文选择一些代谢综合征相关经典脂肪因子,对运动调节脂肪因子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为治疗胰岛素抵抗和肥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宿主共同进化,在维持机体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以直接或通过代谢产物间接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人员根据肠道微生态与其他脏器间的相互关联,提出了“肠-脑轴”、“肠-肺轴”等学说,并在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得到广泛验证。长航人员容易发生肠道菌群紊乱,也经常出现其他健康问题。现阶段需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明确长航人员肠道菌群紊乱与健康状态的关系,探索合理的干预措施。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提高长航人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在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有助于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菌群失调则会诱发多种疾病。近年来,针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治疗作用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不同系统的疾病发挥治疗作用,如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oll样受体(TLR)/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菌群-肠-脑轴的下行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卓程杰  蒋春明 《浙江医学》2020,(10):1092-1096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机制在神经发育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神经系统病理生理过程影响脑功能和个体行为。肠-脑轴是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的双向调控受到众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迷走神经及肠道菌群代谢物等。肠道菌群的早期定植、塑造具有动态性和阶段性特点,影响这种早期定植、塑造的因素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包括母体菌群定植、生产方式、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及各种疾病等,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动物研究阶段。部分因素可影响早期肠道菌群在特定时间窗内的分布,从而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靶向性肠道菌群的治疗策略对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5.
骨保护素(OPG)是一种可溶性的分泌型糖蛋白,分布在骨、脑、皮肤等组织中。它通过与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mad等结合,参与其所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且受多种激素、细胞因子的调节,从而在各种疾病中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相应的作用。OPG不仅在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还是一种血管调节因子,其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发生和发展中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未来,仍需要大量的研究去探讨OPG与糖尿病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机制及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酒精可诱发大脑功能障碍,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肠-脑轴介导酒精对脑损伤的影响。目前,酒精通过微生物-肠-脑轴介导脑损伤的机制研究主要包括炎症、内毒素、色氨酸代谢等。探索酒精与微生物-肠-脑轴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酒精对脑部的影响,为探索酒精诱导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宋倩倩  方启晨 《医学综述》2012,(21):3553-3556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代谢调节因子,由胆汁酸分泌进入肠道后刺激肠道分泌和表达。人类的FGF19与小鼠的FGF15同源。FGF19经肠道分泌后可随循环进入肝脏并与肝脏中的FGFR4结合起作用,它具有激素样作用,发挥着重要的代谢调节作用,如调节胆汁酸代谢、调节胆囊的充盈、提高能量代谢降低体质量、改善血糖等。  相似文献   

18.
刘莉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8):1388-1391
焦虑抑郁是由于不良情绪引起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而导致的躯体性障碍,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心理、生理症状并存的疾病,是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该病不仅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 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序列识别技术及肠道宏基因组学的成熟,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被广泛认识和重视。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交流,由内分泌、免疫、肠道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精心协调完成。因此,肠道又被称为是人体的“第二大脑”。既往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作为微炎性反应状态的启动者,其介导的肠道稳态失衡,进而导致“菌-肠-脑”功能紊乱,在焦虑抑郁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具体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作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肠道可以分泌数十种不同的信号分子,多以肽类为主。而分泌到体循环中的肠肽可与免疫细胞和迷走神经末梢上的同源受体结合,从而实现间接的肠脑沟通。因此,本文就肠肽作为菌-肠-脑轴的信号分子对焦虑抑郁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焦虑抑郁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来改变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已成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热点, 维护良好的肠道菌群可能是未来焦虑抑郁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胡少华  张佩芬 《浙江医学》2021,43(11):1141-1143,1148
情感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风险高、病死率高、社会危害大的特点,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肠道微生物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认为在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情感障碍患者肠道微生物组成异常,由肠道微生物参与组成的脑肠轴机制可能参与情感障碍的发生。因此本文就目前情感障碍脑肠轴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众多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肠道菌群与脑-肠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是该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将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以及肠道菌群视为一个整体,即脑-肠-菌轴。本文基于脑-肠-菌轴的研究进展对FD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