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伤寒论》辨量思维的学术思想。方法:从症候的量、治法的量、煎药调护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引发对模糊思维、精准医学的思考。结果:仲景对临床症状审查细致,注重量级表达,症候描述精准,根据正邪力量强弱的不同做到扶正祛邪各有分度,根据体质强弱、证情轻重缓急的不同明确规定每日用量,在煎服调护、药后调摄方面也有非常详细的说明。结论:当今科研者从数据管理、数字模型等多视角对《伤寒论》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可为伤寒的量化研究开辟新的途径。中医思维并非只有模糊思维,《伤寒论》为中医瑰宝,其辨量思维贯穿始终,仲景在中医辨治中灵活运用模糊思维与辨量思维的思想为后人学习中医经典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耿建国 《北京中医》2005,24(5):305-307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晓玲 《国医论坛》2011,26(4):50-52
《金匮要略》作为经典主干课程之一,学好《金匮要略》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诊治疾病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经典教育的另一方面是追求人文精神,帮助其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经典课程的学习和传承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的中医接班人问题。  相似文献   

5.
将“一体两翼”的办学理念融入《伤寒论》教学,形成《伤寒论》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用科研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用PBL教学等手段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来讲解《伤寒论》病证本质与方药功效,结合人文社会学知识来诠释《伤寒论》文化内涵,强化学生的中医临证辨治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分析《金匮要略》和《中医内科学》关于中风的辨治规律,比较其辨治思路。《金匮要略·中风篇》“正虚邪中”理论及其方药迄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精和神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精神相交调和,阴阳平和,人即安泰。精和神在中医辨治疾病和预防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须深入发掘古医从精和神辨治疾病的理论和思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辨治理论丰富而全面,从精神辨治疾病的思路也是张仲景辨治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其在辨治当中兼顾精和神的状态,注意调和精神。阐释精和神的含义及关系,展现中医辨证理论的特色内涵和思维方法,提炼并总结《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的典型证治,学习张仲景从精神辨治疾病的理论,有利于指导临床精确辨证。  相似文献   

8.
心悸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目前西医多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以对症治疗,但仍存在部分甲亢患者心悸症状得不到有效控制且进一步发展为甲亢性心脏病。中医学对心悸证治首见于《伤寒论》,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明显改善,现试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心悸诊治的挖掘,以期为甲亢心悸证治思路作出新的探索以彰发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王付  罗国新 《河南中医》2003,23(10):1-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丰富《金匮要略》的诊治思路和体系,并为中医临床和中医学习提供新的思维方法,今尝试应用"典型—非典型—变化"的新模式来分析《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原文,探索其诊治疾病的思路及思考的重点。结论认为,用这一模式来分析《金匮要略》黄疸病诊治思路是十分恰当的,也更贴合原著的旨意,其诊治思路可以拆分为典型、非典型和变化3个步骤。明确这个问题,无论对于黄疸病诊治规律、《金匮要略》疾病诊治思维、还是辨证论治思维研究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成书背景和学术贡献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价,并结合作者数十年的治学经验.对如何学好《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介绍了个人的治学方法和体会。提出治仲景之学,首当求全,研读仲景之书,必以选善本与完本为要务,论病诸条文为治《伤寒》着眼之处,可检选后世名注参读,自可事功倍。在学习方法上,需背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重楼玉钥》的病证辨治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西医诊疗疾病 ,辨证与辨病的方法 ,论证多年 ,各述其长短。其实辨证与辨病论治的统一观 ,在中医经典论著中早有规范 ,《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是典型代表 ,清代喉科专著《重楼玉钥》亦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范。今从耳鼻喉科的角度进行探讨 ,从中可窥及病证辨治的统一性 ,体现以法统病的治疗特色。《重楼玉钥》为清代郑梅涧所著 ,道光十九年 (公元 1 839年 )初刻本面市。郑梅涧以其父郑子丰所得喉科秘本加以编撰 ,又经其子郑翰补充而成。郑家世袭喉科 ,有“南圆喉科”之称。郑氏几代为医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在医学理论上有较…  相似文献   

13.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10,25(8):1334-1335
<正>《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  相似文献   

14.
陈炜坚  陈光星 《新中医》2021,53(8):219-222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主干课题之一,在培养中医学本科学生辨证论治思维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引入案例式教学(PBL)模式,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金匮要略》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践表明,PBL可提高学生学习《金匮要略》的兴趣,并可活跃教学氛围,加深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增强其团队合作意...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作为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是奠定学生中医药扎实功底的必修书籍。如何让学生从零散的方证知识和条文的死记硬背过渡到对知识连贯性、系统性的掌握,即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革。笔者从自身多年《伤寒论》教学体会和临床实践出发,在强化学生解析、背诵原文的基础上,以《伤寒论》方证为抓手,以思维导图为联络工具,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知识和《伤寒论》条文通过思维导图的发散连图有机联系起来,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记忆,更能将各门课程知识有机连贯起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的中医临证思维模式,真正体现出《伤寒论》中医临床基础桥梁课程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临床诊疗思维的培养,提高了《伤寒论》的课堂教学质量,值得教学中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的基本著作,其教学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探索之中.〈金匮要略〉教学应与〈内经〉、〈伤寒论〉互参;理论联系实践,经典回归临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辨证论治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学好和用好经典.  相似文献   

17.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辨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主要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脉证合参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这些辨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1 辨六经融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首先确立六经之为“病” (提纲证 ) ,然后在六“病”的前提下 ,再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为此 ,有人建议将“六经”改称“六病”。六病皆有自己的因、机、证、治 ,如太阳病 ,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一部衔接理论和临床实践,使中医体系理、法、方、药诸环节贯穿,提出诊治疾病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著作,是中医从业人员的必读书。文章主要从正确对待《伤寒论》;探索学习《伤寒论》的路径;《伤寒论》方法的临床验证三方面进行阐述。对《伤寒论》原文通篇应反复阅读、背诵,逐步理解每一条文。方证对应可作为入门学习《伤寒论》的第一步方法,从临床应用六经诊疗辨证论治的过程,真切感受经方的快捷、神奇疗效。同时,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嫁接"用好仲景方,更要举一反三,学会启迪思维模式,掌握解决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治杂病部分。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不易理解,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如何让本科学生对学习《金匮要略》产生兴趣并应用中医经典指导临床治疗,是教师授课的重点。本文遵从“经典回归临床”的教学思想,坚持金匮要略课程的临床见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