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建国 《北京中医药》2005,24(5):305-307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辨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主要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脉证合参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这些辨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1 辨六经融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首先确立六经之为“病” (提纲证 ) ,然后在六“病”的前提下 ,再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为此 ,有人建议将“六经”改称“六病”。六病皆有自己的因、机、证、治 ,如太阳病 ,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部分条文的分析,认为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路有以下的特点:①同病须审寒热虚实而异治;②病证可因体质禀赋而转归;③详辨病位病性而予鉴别;④治随证变凸显辨证原则;这些给后世医家以很大的启发,对中医临证思维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下利证常变辨证论治思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常述变,是仲景辨证论治的一大特色.探讨<伤寒论>的常变思维观,对于深刻理解仲景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掌握<伤寒论>的诊治大法,开拓医者的辨治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仲景对下利证的常变法辨证论治为例,简要分析了其临床辨治疾病的常变思维观."常者易以知,变者应难识",不拘泥常法,而能灵活地运用变法论治,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眩晕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中有因阳虚所致者,人体阳虚可导致水饮、痰湿、瘀血等病理变化发生,进而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其上可促使脑组织能量代谢发生障碍,脑失所养,故易发眩晕。而最早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因阳虚所致眩晕的相关论述及具体方药,因此,文章主要就阳虚与眩晕的发病及《伤寒论》相关条文中运用温阳法治疗眩晕进行总结,进而对温阳法辨治眩晕进行探讨,以拓宽临床治疗眩晕的辨治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的例举、阐述,提出在《伤寒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8.
《伤寒论》是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其组方之法度严明,结构规范,用药简括,疗效可靠。既体现了传统的经典配伍理论,又展示出个体化诊疗的药物组合法则;不仅为医方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个体化诊疗医方组合的不断发展提示了思路和方法。其以整体观为指导的辨证施治的用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内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诊疗特点;其经方组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是以个体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且历经千余年而不衰。因此,探讨《伤寒论》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与思维方法,对指导现今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把《内经》“内外先后调治”的治疗思想创造性地应用于《伤寒论》辨证论治之中,并分别制定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及表里同治的治法,例如论中有不少“先与”、“后与”等治法用方的表述。从表面看,只是张仲景对某些疾病的分步治疗或分阶段治疗,其实他的论治法则思路是体现了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及个体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
杨杰 《中医药通报》2024,23(5):67-69
文中立足学情分析,坚持以中医思维引领《伤寒论》教学,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思维充分融入教学中,扎实学生六经辨证的功底,持续提升《伤寒论》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赵鸣芳 《中医教育》2000,19(6):35-36
在倡导中医现代化的今天,《伤寒论》的教学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容易将经典著作的学习与实现中医现代化、“探求新知“对立起来,对《伤寒论》的学习有抵触情绪;二是在校生缺乏临床体验,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枯燥,学生更难于掌握《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是目前《伤寒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篇中阐述了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辨明虚实变化,方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不以一法一方为据,而以脉证为凭,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作者通过对《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的例举、阐述 ,提出在《伤寒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伤寒论》辨量思维的学术思想。方法:从症候的量、治法的量、煎药调护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引发对模糊思维、精准医学的思考。结果:仲景对临床症状审查细致,注重量级表达,症候描述精准,根据正邪力量强弱的不同做到扶正祛邪各有分度,根据体质强弱、证情轻重缓急的不同明确规定每日用量,在煎服调护、药后调摄方面也有非常详细的说明。结论:当今科研者从数据管理、数字模型等多视角对《伤寒论》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可为伤寒的量化研究开辟新的途径。中医思维并非只有模糊思维,《伤寒论》为中医瑰宝,其辨量思维贯穿始终,仲景在中医辨治中灵活运用模糊思维与辨量思维的思想为后人学习中医经典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问世1800多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中医各科的实践,故被后世医家视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奉为圭臬,尊为医经。实则大论中的许多条文,即类似于不同疾病的医案记录,蕴涵仲景心法和创意,反映了仲景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启迪思维,给人智慧。辨治伤寒,论治杂病,使用经方,此乃千古不变的为医话题。然如何辨治,如何运用,则又见仁见智。兹仅就平素所学,结合临床体验,略述一二,以期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初探《伤寒论》中有关表里同病证治的论述。表里同病表现即有太阳表证,又有他经或本经内脏为病者,属《伤寒论》中“两感”“并病”范畴,概述有表寒里热、表里俱热、表寒里饮、表病里实、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之证。并提出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标本缓急之别的治疗原则。认为其至今对临床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占第一位的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与发育.  相似文献   

18.
万晓刚 《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28-1728,1757
  相似文献   

19.
一、六经统病八纲辨证《伤寒论》以三阳三阴名篇。每篇均冠以“辨××病脉证并治”,从诸多疾病中概括出证状,又从证候中抽引出六经,再以六经统领百病。因六经病证实际是六经所属脏腑病理反映的证候概括。所以,这一分类具有客观基础。论中在对某一经病进行研究时,一方面在这经病与其它经病的有机联系中对它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又在认识某经病的一定阶段上,通过研究这经病的一个主要的和决定性的方面来对其进行阐述。以太阳病篇为例,它共有178条条文,74首方剂,除太阳病本身证治以外,尚有太阳病兼证,  相似文献   

20.
张晶  张宗明 《中医药学刊》2005,23(1):142-142
主据《伤寒论》“心下”病证有关内容,主从虚、实两方面予以辨治探析,示明心下空、满、濡为虚。实、痛、硬为实,其不仅从本质上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性质及轻重程度,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过程、特点及预后,从而不仅示明中医对心下病证虚实辨治的具体方法及补虚泻实遣方用药的基本治则,丰富了中医腹诊的辨治内容,实对进一步提高中医临证辨治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