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心肌再梗塞和梗塞延展的临床分析徐义枢,陆宗良,寇文,etal.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4,22(6):409分析急性心肌梗塞1106例,住院中发生梗塞延展和早期再梗塞分别有67例(6.1)和11例(1.0%)。梗塞延展和再梗塞发生在初始梗塞后10...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的临床特征与预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38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65例(16.7%)发生梗塞后早期心绞痛,其中31例患者接受冠脉造影,有87.1%病例有二或三支严重血管病变。心绞痛发作时ECG提示远离梗塞区缺血组比原梗塞区缺血组1年内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更高(P〈0.02),再梗塞发生率也有增高趋势。一年病死率分别为23.5%和19%。两组总死亡率为21.1%。结果提示,这些患者中,尤其缺血发生在远离梗塞区患者,可能仍然有较多心肌处于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对长期预后的影响。自1991年7月至1995年1月按本课题研究方案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急性期生存出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血管再通按临床再通标准判定。本课题组36所医院共随诊了1267例,其中再通组843例,平均随诊16.0±10.4个月,未通组424例,平均随诊19.2±12.2个月。以死亡作为终点或随诊截止于1995年3月底。血管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1)心脏原因死亡分别为2.85%与4.72%(时序检验P>0.1);(2)Kaplan-Meier曲线3年生存率分别为91.6%和73.9(时序检验P<0.001);(3)再梗塞发生率分别为5.69%和5.90%,两者相近;(4)1267例Cox回归模式对随访生存分析结果,血管再通是独立因素,较未通者生存机会增加33.5%,复发再梗塞1次减少生存机会36.5%。年龄和梗塞部位也是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对长期预后的影响。自1991年7月至1995年1月按本课题研究方案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急性期生存出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血管再通按临床再通标准判定。本课题组36所医院共随诊了1267例,其中再通组843例,平均随诊16.0≤±10.4个月,未通组424例,平均随诊19.2±12.2个月。以死亡作为终点或随诊截止于1995年3月底。血管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1)心脏原因死亡分别为2.85%与4.72%(时序检验P>0.1);(2)Kaplan-Meier曲线3年生存率分别为91.6%和73.9%(时序检验P<0.001);(3)再梗塞发生率分别为5.69%和5.90%,两者相近;(4)1267例Cox回归模式对随访生存分析结果,血管再通是独立因素,较未通者生存机会增加33.5%,复发再梗塞1次减少生存机会36.5%。年龄和梗塞部位也是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早期心肌再梗塞和梗塞延展的发生因素和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2例急性心肌梗塞中,21例发生早期心肌再梗塞和梗塞延展,发生率为9.9%(21/212),多发生在梗塞后2~8d.高危因素有:各种部位的前壁心肌梗塞,梗塞后心绞痛,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以上,大、小便用力及活动增加等.早期心肌再梗塞和梗塞延展的心电图特征为:ST段再度抬高;R波丢失和进展性Q波.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比研究   总被引:87,自引:2,他引:87  
37所医院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528例,随机分为尿激酶组(272例)和去纤酶组(256例)均为静脉法给药,尿激酶组并辅以阿司匹林和肝素,对比两组溶栓疗效。尿激酶组与去纤酶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8.1%对40.6%(P<0.001);4周病死率分别为8.1%对17.6%(P<0.005);出血并发症分别为11.0%对27.0%(P<0.001)。说明尿激酶组疗效明显优于去纤酶组,且出血并发症较少。血管再通者较血管未通者严重并发症和梗塞延展明显减少,明显降低急性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并高血压患者近期预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77例经监护病房确诊的AMI患者,按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A组(合并组41例)和B组(不合并组36例),对比分析其梗塞前左室肥大发生率、住院期间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左室肥大发生率:A组73.2%,B组22.2%;梗塞后A/E值增高:A组1.75±0.43,B组1.15±0.48;泵衰竭发生率:Α组31.7%,Β组5.6%。以上三项Α组均高于Β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左室重塑发生率及死亡率:Α组(43.9%及31.7%)高于Β组(19.4%及11.1%),有显著差异(P<0.05)。梗塞扩展发生率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Α组近期预后比Β组差,提示高血压是影响AMI预后的一个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卡托普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二级预防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187-190
82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症状后72小时内入院且无心源性休克患者中,478例自入院后开始并于随访期持续接受常规及卡托普利治疗(甲组),344例单纯接受常规治疗(乙组)。住院期间中,甲组病死率(6.9%)明显低于乙组(18%)(P=0.001),且心肌梗塞前壁或(和)下壁具相似作用(前壁:6.8%和18.3%,P<0.001;下壁:6.4%和13.5%,P<0.05;前壁+下壁:10.7%和39.2%,P<0.03)。随访期(平均20个月)中,尽管两组再梗塞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相似,但甲组的病死率(2.3%和16.2%,P=0.0324)和总心脏性事件发生率(10.3%和37.4%,P=0.055)显著低于乙组。因此,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并持续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解不同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对38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及冠脉造影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单支血管病变占69.64%,较其他各型多见(P<0.05);静息型心绞痛三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较其他各型多见(P<0.05),复杂性病变和C型病变检出率也较其他各型高(P<0.05);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变特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罪犯”病变多为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较其他各型多见(P<0.05);变异型心绞痛多半仅有轻度冠脉狭窄;梗塞后早期心绞痛血栓比初发、恶化型多见(P<0.05)。提示静息时心绞痛发作者病变更严重,应予积极治疗,对梗塞后早期心绞痛患者应加强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肌钙蛋白T检测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判断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清肌钙蛋白T(cTnT)定量测定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对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18例稳定心绞痛患者及20例健康人分别进行血清cTnT、肌酸激酶(CK)和其同工酶(CK-MB)的测定,并观察住院期间的心性事件发生率。结果60例UAP患者中32例(53%)cTnT≥0.3μg/L,明显高于余28例(分别为0.75±0.24μg/L和0.12±0.04μg/L,P<0.001),但CK、CK-MB差异并无显著性。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cTnT升高组30天内其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TnT正常值(43.8%比7.1%,P<0.01);对上述心脏事件,定量cTnT检测的敏感性为87.5%,阴性预期值达92.9%,准确性为66.7%。结论cTnT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灵敏性、特异性均较好的生化指标;cTnT升高对判断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评价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电位的影响。180例患者发病后5.9±3.4天描记晚电位。按溶栓与否分为:溶栓组52例;非溶栓组128例。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分别为17.3%和39.1%(P<0.05);溶栓患者按冠状动脉再通间接指征分为再通组31例,未再通组21例,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分别为6.5%和33.3%(P<0.05);冠状动脉造影18例,按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标准分为再通组11例,未再通组7例,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分别为9.1%和57.1%(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溶栓治疗可降低心肌梗塞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其作用机制与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174-177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过对急性期预后的影响。课题组于1993年5月至199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组溶栓治疗患者1138例,采用临床指标判断血管再通的标准。1138例中,再通者757例(66.5%),未通者381例(33.5%)。血管再通组与未通组比较,4周病死率分别为3.4%和21.8%(P〈0.001);各种严重并发症前组显著低于后组(P〈0.01-0.001)。Co  相似文献   

13.
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180例不稳定心绞痛随机单盲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及常规+肝素治疗(肝素组)。结果显示,肝素组1周显效率44.8%,总有效率67.8%;2周总有效率93.2%,高于对照组(P<0.05)。2周显效率87.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期间心肌梗塞发生率:肝素组3.5%,对照组7.5%(P>0.05)。在院期间病死率:肝素组2.3%,对照组3.2%(P>0.05)。肝素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认为肝素与常规药物并用治疗不稳定心绞痛,能迅速控制心绞痛,对降低心肌梗塞发生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4.
5-羟色胺及其拮抗剂和组织胺在心肌缺血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组(15例)、心绞痛组(11例)和对照组(7例)运动试验前后血浆组织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并观察了5-羟色胺拮抗剂赛庚啶的效应。结果显示:运动前SMI组血浆组织胺含量明显低于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运动后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运动前三组血浆5-羟色胺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运动后心绞痛组明显高于SMI组和对照组(P<0.05)。心绞痛组(6例)服用赛庚啶后再次运动试验,在两次运动试验各参数和血浆5-羟色胺含量差异无明显性的状况下,6例心绞痛病人中有3例心绞痛症状消失。提示:组织胺在SMI和心绞痛发生中的作用差异无显性,高血浆5-羟色胺可能参与了心绞痛的发生,而心肌缺血时无症状可能与血浆中5-羟色胺含量未升高有关。P<0.01;心绞痛组与SMI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SMI组与心绞痛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5.
用心电图记分法,分三组对155例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或常规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最初和最后梗塞面积、最初和最后左心室射血分数(EF)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再通组的最后梗塞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小(P<0.05),与溶栓未通组相比亦缩小显著(P<0.001).溶栓再通组的梗塞心肌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及溶栓未通用(P<0.05)其心肌挽救达55%。溶栓再通组最后EF较未通组及对照组提高明显,其EF提高的百分比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及时间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溶栓未通组及对照组最后便塞面积略有缩小、EF稍有提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药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方法在109例AMI患者中,45例患者接受直接PTCA治疗,64例患者接受药物溶栓治疗。结果溶栓组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的患者有48例,再通率为75%;直接PTCA组IRA成功开通的患者有44例,成功率为97.8%。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EF)溶栓组为54.1±13.2,直接PTCA组为64.2±10.1,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分别为6.3%和2.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进一步分析溶栓再通组与直接PTCA成功组的临床疗效,前者因再闭塞或缺血发作行择期PTCA的比率明显高于直接PTCA组(27.1%vs0;P<0.05),但直接PTCA组左室EF仍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64.8±9.8vs55.9±12.6P<0.05)。住院期间再发梗塞,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例数溶栓再通组都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直接PTCA与溶栓治疗AMI患者,前者可使IRA充分有效地开通,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脂肪肝的门诊调查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进一步了解脂肪肝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对上海市大华医院1998年7月至2000年9月,门诊病历卡进行调查与分析,总共调查门诊病历 20011 例,其中 2776例做过肝脏B超,确诊为脂肪肝者920例。(1)脂肪肝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5.54,女性明显多于男性(P<0.001);男性平均年龄67.71■5.34,女性平均年龄60.42■8.0,男性平均年龄高于女性(P<0.001)。(2)脂肪肝病人的平均甘油三酯(2.42■1.31)高于正常值(1.7mmol/L)(P<0.001),平均胆固醇(5.56■ 1.08)与正常值(5.7mmol/L)无差异(P>0.05)。(3)脂肪肝患者的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35.65%)、胆石症(26.11%)、糖尿病(16.52%)、冠心病(10.87%)、乙肝(5.10%)及肾功能不全(3.20%)(4)脂肪肝肝功能异常情况为:谷丙转氨酶增高10.82%,胆红素增高7.60%,碱性磷酸酶增高1.27%及乳酸脱氢酶增高0.65%。(5)75.98%的脂肪肝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右上腹或/和中上腹不适。脂肪肝的发病与性别、年龄及甘油三脂增高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和相应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对急性期预后的影响。课题组于1993年5月至199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患者1138例,采用临床指标判断血管再通的标准。1138例中,再通者757例(66.5%),未通者381例(33.5%)。血管再通组与未通组比较:4周病死率分别为3.4%和21.8%(P<0.001);各种严重并发症前组显著低于后组(P<0.01-0.001)。Cox回归模式4周死亡风险分析,血管未通者的死亡风险是已通者的6.69倍,血管再通与否是最重要独立因素。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都提示梗塞相关血管再通,对改善心肌梗塞急性期预后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核素心脏显像评估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人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AMI)面积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53例首发急性心梗患者,根据心梗前24小时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及无心绞痛组,均在急性心梗后2~4周行核素心脏显像。对比研究心梗的面积和心功能状况。结果心绞痛组和无心绞痛组心梗节段数分别是(3.2±2.6)段和(5.6±2.6)段,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左室扩大和反向运动的发生率分别为12.0%(3例)和39.3%(11例)(P<0.05);左室射血分数分别是(49.3±8.6)%和(41.8±11.4)%(P<0.01);高峰充盈率分别是(2.1±0.4)edc/s和(1.6±0.6)edc/s(P<0.01)。结论老年人AMI前短期内心绞痛发作能缩小梗死面积,对左室功能有积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组急性心肌梗塞1090例中,发病后第2至28天,有硬塞后早发性心绞痛379例(34.8%)。379例心绞痛发作1739次,平均每例4.6次。其中287例(76.3%)心绞痛的发作是在静息或(和)轻微的活动状态。有心绞痛史、心肌梗塞史或高血压史者,在梗塞后有与无心绞痛组中,分别占78.1%与62.2%(P〈0.001);40.9%与29.7%(P〈0.001);63.3%与55.6%(P〈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