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细菌学和电镜观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与胆道感染的关系。方法 手术过程中,在无菌条件下收集35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的胆管胆汁35份,结石30份,进行需氧菌培养,并对部分结石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4.2%,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6.7%。胆汁和胆石培养出的细菌种类相似,均以肠球菌属细菌占首位,其次为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属。对6例肝内胆管结石行扫描电镜观察,5例行透射电镜观察,均观察到结石内的有细菌存在,这11例病人的胆汁、胆石细菌培养均呈阳性。结论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内有细菌存在,可能是引起胆道感染的重要感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由于胆道结石常合并胆道解剖结构变异,胆管狭窄及胆道感染,因此首次手术后结石残余和复发在临床较为常见.再次手术往往因腹腔粘连重、解剖结构变化、反复发作的胆管炎、淤胆性肝硬化甚至门静脉高压而变得更加困难.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25例胆道残余和复发结石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结石残余和复发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方式选择,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小儿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收住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组,但前者术中出血量、疼痛耐受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住院费用稍高于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近期并发症方面,开放治疗组切口感染1例,未出现胆道出血、胆瘘和胆道感染病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组以上近期并发症均未出现。随访12~18个月,两组预后良好,均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小儿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胆总管结石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段,但常存在术后结石复发的问题。胆总管结石从清除到复发涉及到复杂的因素,主要包括既往胆道手术史、胆管扩张、壶腹周围憩室、胆道感染等。笔者就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细菌与胆固醇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在胆固醇结石中扩增到细菌NDA后,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重新受到重视。幽门螺杆菌在胆道疾病中的作用也是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细菌及幽门螺杆菌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6.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肝内胆管结石又可称为肝胆管结石 ,是指肝管分叉部以上的肝胆管结石 ,一般多为胆色素钙的色素性结石。肝内肝管结石的病因为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胆汁停滞 ,病理改变主要是胆管梗阻和感染。结石机械性梗阻、胆道感染、肝实质的相应改变是肝内胆管结石发展过程的基本模式。梗阻、感染、肝损害的反复发生是此病的基本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改善 ,从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我国的胆囊结石发病率上升而胆管结石发病率下降的趋向已经明显显示出来。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全国 1 46所医院连续 2年 (1 983 -1 985 )对 1 1 3 42例胆石手术病…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 《腹部外科》2011,24(1):56-57
肝内胆管结石是东亚国家的常见病,在西方国家也偶有发现,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感染反复发作,所以临床上胆道感染、胆管狭窄和结石残留及再发一直是外科治疗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肝胆管结石并发胆道感染是胆道外科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因为肝胆管结石的高残余结石率和高复发率、高再手术率,如何早期合理治疗以提高肝胆管结石的治愈率是目前肝胆外科面临的难题之一。须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作出诊断,准确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外科手术是肝胆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方式。当肝胆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完全控制后须择期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抗感染及胆道引流是急性胆道感染早期治疗手段。其中胆道引流方式主要有内镜下胆道引流、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和外科手术。待炎症完全控制、全身情况好转后实施根治性手术。其中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及胆管恶变;胆道狭窄修复重建可有效处理肝门部胆管狭窄及胆总管下段狭窄或松弛。微创治疗技术在复杂型肝胆管结石的治疗安全、有效、可行,可显著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治愈率,具有特定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22例胆道结石并感染病人围手术期血清SOD-1RIA及临床分析吴俊伟,吴祝东,陈维荣,杨少华,陈少逸业已证实,自由基(FR)可造成机体组织严重损害。实验性胆道梗阻并感染动物模型FR研究近年渐见报道 ̄[1~4],但临床研究尚少报道。我们通过一组胆道结石...  相似文献   

10.
肝胆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是胆道外科的常见病,但如何合理、规范、彻底的治疗却是难题。须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做出临床诊断,准确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肝胆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须在炎症完全控制后再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轻度急性胆管炎抗感染治疗可缓解症状,待炎症控制后进行确定性手术。中度急性胆管炎可先予以保守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加重,及时行胆道减压引流。重度急性胆管炎需尽早行胆管减压引流。胆道引流可选择内镜下引流、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BD)或手术引流,待炎症完全控制后进行彻底性手术治疗。确定性手术治疗方式可选择肝段/肝叶切除,同时整复狭窄的胆管行胆道重建,必要时尚须行胆肠吻合。对合并慢性胆道感染,在取净肝内胆管结石需同时切除病变的肝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胆固醇类结石患者和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情况.方法 用不依赖细菌培养的半定量PCR和16SrRNA序列对照法,检测76例胆固醇类结石患者胆囊黏膜、胆汁和胆石中细菌DNA,与34例非胆石患者对照.结果 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组细菌种类主要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链球菌、鞘氨醇单胞菌、脆弱类杆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胆石组菌种比非胆石组丰富,非胆石组菌种基本上均能在胆石组中找到.结论 胆固醇结石与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胆固醇结石中存在细菌不足以证明细菌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内微爆破碎石仪治疗老年人胆道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腹腔镜、胆道镜、体内微爆破碎石仪治疗79例老年人胆道结石,回顾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碎石成功率、结石取净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碎石成功率为100%,结石取净率为97.5%,无胆道狭窄、穿孔、出血、胆瘘及T型管瘘道穿孔、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并缩短了住院时间。结论腹腔镜、胆道镜、体内微爆破碎石仪可显著提高老年人胆道结石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为临床治疗老年人胆道结石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胆管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疾病 ,近 10~ 2 0年来 ,城市地区的发病率已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但在广大农村地区仍是常见的疾病 ,由于其肝脏及胆道病理改变复杂 ,严重并发症多及再次手术率高等特点 ,外科医师仍应高度重视有关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问题。1 肝胆管结石的肝脏及胆管病理改变特点肝胆管结石造成的肝胆管梗阻及胆道感染是形成肝脏及肝胆管系统病理改变的基本因素 ,长期的肝胆管梗阻和反复发作的胆道感染可以损害所引流的肝脏发生纤维化和萎缩等。在病变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范围不断扩大 ,病变不断加重。根据肝胆管结石病程的发展及肝…  相似文献   

14.
胆总管复发结石的病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疾病再手术的原因很多,其中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是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认为胆总管取石术后1年之内发现的结石为残余结石,1年以后的为复发结石.Saharia等[1]提出在胆总管取石术后2年以后出现症状,软的、青的色素性结石或者铸形存在于胆总管内的结石为胆总管取石术后复发结石的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动力学改变、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乙型肝炎病毒等因素与胆总管结石复发密切相关,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结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值术后胆道结石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完成的206例原位肝移值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胆道结石的防治经验。结果11例病人术后并发胆道结石,发病率为5.3%。表现为颗粒样结石和胆泥两种形式。发生部位在胆总管者7例,在肝内胆道者1例。胆泥和颗粒样结石的首次诊断时间分别平均为138d和306d。胆道感染是胆道结石发作的主要症状。11例病例中有7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胆道狭窄。主要依靠经“T”管照影或FRL、P(endoscopic rei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术明确诊断。FRCP术是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手段,7例胆总管结石经1~3次ERCP术后痊愈。4例肝内胆道结石中合并弥漫性胆道狭窄者有3例,其中2例行再次肝移植术。结论 胆道狭窄是肝移植术后胆道结石的主要原因,胆道黏膜的缺血坏死合并胆道感染是胆泥形成的主要机制。ERCP术对胆总管绵石有良好疗效,对合并弥漫性胆道狭窄的肝内胆道结石病人肝脏再移值往往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6.
自从在胆固醇结石中扩增到细菌NDA后 ,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重新受到重视。幽门螺杆菌在胆道疾病中的作用也是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细菌及幽门螺杆菌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内胆管结石并存的胆管炎。方法对11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在手术中或术后行纤维和电子胆道镜检查取石中,用胆道镜对结石局部胆管和胆管炎和对服用中药抗炎排石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1)胆道镜观察到有结石发生的胆管壁同时存在胆管炎,尽管取净了该段的胆管结石,胆管炎还会存在一段较长的时间,甚至可达数月。(2)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患者体温、血常规正常,无腹痛仅表明患者不存在全身性意义上的胆管炎,但患者可能存在局部性意义上胆管炎。(3)胆道镜观察到服用中药排石汤可使胆汁变清、胆管炎减轻、结石松动和移动。结论重视局部胆管炎,对术后患者应采用较长时间的抗感染治疗以净化胆道的感染.也可用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结石是存于肝内胆管、位于肝管分叉以上的结石。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比例越来越高,这类结石的发生与胆道感染或梗阻无关。这一情况提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不仅仅存在于胆道微环境的改变,其源头很可能在于肝细胞或胆管细胞代谢功能的改变。笔者从胆道流体力学角度对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输尿管硬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术后残余结石为临床常见疾病,过去多以纤维胆道镜取石,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腹壁窦道过细过窄时,纤维胆道镜不易进入;(2)纤维胆道镜不能将结石碎化,尤其是对大的硬性结石更是无能为力;(3)由于纤维胆道镜较粗且软,不能进入Ⅳ级胆管内清除结石,镜身通过胆总管壶腹部进入十二指肠也相对困难;(4)结石多依靠单一的网篮套取方法,不能进行液压快速冲洗清除;(5)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或需多次取石。鉴于上述问题,我们自2002年以来,改用Wolf F8~9.8输尿管硬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4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  相似文献   

20.
胆道结石术后复发与残留的成因及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床中有很多胆道结石患者术后几周至几年内重新出现胆道结石症状并经检查证实胆道内结石存在。此类结石是复发还是残留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了解胆道复发与残留结石的形成机制对于此类结石的预防和再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对复发类及残留类结石的形成机制加以综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