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病因以及诊断和治疗、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吻合口瘘12例,残端瘘1例,十二指肠瘘1例,结肠瘘13例.本组经非手术治疗的16例中,瘘口自愈16例,平均自愈时间28 d.11倒手术中,10例成功,死亡1例.结论 采用控制感染、肠外营养及生长抑素等综合治疗措施.有利于降低肠外瘘患者的病死率,手术是治疗非手术疗法不能治愈肠外瘘的最后选择,把握手术指征和时机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缝补口瘘的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有7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发生缝补口瘘,均采用双套管持续低负压吸引及冲洗+生长抑素+肠外营养的非手术治疗。结果经治疗3~5周后缝补口瘘愈合,逐渐恢复正常进食。出院后继续正规抗溃疡治疗3个月,复查胃镜示渍疡愈合,随访3个月一7年,均未再出现渍疡穿孔。结论双套管持续低负压吸引及冲洗+生长抑素+肠外营养的非手术治疗,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缝补口瘘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赫鹏  白立炜  闫争强  王雷 《河北医学》2005,11(11):1008-1009
目的:探讨肠外瘘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术后肠外瘘4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3例,其余39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死亡2例,其余40例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5%.结论:保持引流通畅,合理胃肠内、外营养、加强抗感染治疗,是非手术治疗肠外瘘的关键 ,大部分肠外瘘病人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4.
梁寒晖 《河北医学》2013,19(10):1566-1568
目的:探讨80例患者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的瘘口均自愈,平均愈合时间为28d;2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24例患者成功,1例患者死亡。结论:在手术后肠外瘘的治疗中,大多数患者都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痊愈,关键是保持引流通畅,使肠内外营养合理均衡,并加强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5.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在 2 0 %左右。在临床医疗工作中 ,手术所致的肠外瘘约占 80 %左右 ,其中以肠粘连分离、肠切除吻合、胃大部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最为常见。肠外瘘处理不当 ,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都产生不利影响 ,我院 1989年 5月~ 2 0 0 0年 4月共收治2 1例肠外瘘患者 ,现就其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5例 ,女 6例 ,年龄 12~ 71岁 ,平均 36岁。术后至发生消化道瘘的时间为 4~ 2 0天 ,平均7 3天。 2 1例肠外瘘共有瘘口 2 2个 (有 2处瘘口者 1例 ) ,胃肠吻合口瘘 5例 ,十二指肠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43例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胃肠手术肠外瘘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采取非手术方法治疗,13例患者采取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表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自愈率达到100%,瘘口平均愈合的时间为28.3d。手术治疗的患者治愈率为92.3%,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霉菌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为7.7%。结论:针对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的能够保证引流的通畅性,有助于患者肠内外营养的平衡。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加强抗感染措施,在临床上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黄权 《广西医学》2003,25(4):592-593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一种严重并发症 ,因病情复杂 ,临床处理棘手 ,治疗效果尚不令人满意。我院自 1 997年以来对 42例肠外瘘病人进行治疗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32例 ,女 1 0例。年龄 9~ 65岁 ,平均 39.6岁。致瘘因素为 :术后吻合口破裂 34例 ,创伤性 3例 ,炎性肠病 2例 ,腹腔炎症 2例 ,肿瘤性 1例。肠外瘘部位为 :十二指肠残端瘘 5例 ,胃空肠吻合口瘘 3例 ,高位小肠瘘 9例 ,低位小肠瘘1 7例 ,结肠瘘 6例 ,直肠瘘 2例。1 .2 治疗方法 :全组 42例确诊后采取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措施 :瘘通畅引流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的发生、发展、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研究,探讨其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998年11月至2008年11月我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2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位小肠瘘11例。其中5例早期手术2例治愈,6例保守治疗3例治愈;低位小肠瘘12例,其中4例早期手术2例治愈,8例保守治疗5例治愈。结论肠外瘘大多宜保守治疗,经过正规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必要时配合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生长抑素等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外瘘的原因及防范手段.方法对1981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79例肠外瘘病例的致瘘因素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79例中高位小肠瘘30例,低位小肠瘘29例,结肠瘘20例.继发于手术损伤49例(62%),腹部外伤21例(26.6%),其他9例(11.4%).治愈45例(56.96%),死亡12例(15.19%),未完成全程治疗22例(27.85%).结论肠外瘘的产生主要与手术及外伤损伤肠道后未能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有关,规范技术操作、早期诊断、及时选用合理治疗方法是减少肠外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43例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胃肠手术肠外瘘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采取非手术方法治疗,13例患者采取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表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自愈率达到100%,瘘口平均愈合的时间为28.3d。手术治疗的患者治愈率为92.3%,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霉菌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为7.7%。结论:针对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的能够保证引流的通畅性,有助于患者肠内外营养的平衡。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加强抗感染措施,在临床上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胃大部切除后十二指肠残端瘘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幸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0):155-156
目的对胃大部切除后十二指肠残端痿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对本院30例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后的治疗方法。结果10年来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术(B—II式)共723例,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30例,发生率4.1%。非手术治疗17例,手术治疗13例。治愈率93.3%。结论对出现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手术治疗或者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郑欣 《吉林医学》2012,33(13):2834-283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外瘘行十二指肠残端插管引流术后进行预防性护理措施疗效。方法:对6例十二指肠外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中,5例痊愈出院,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预防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减少患者合并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部损伤致肠破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证实为腹部损伤致肠破裂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7例患者均经剖腹探查、肠修补、部分肠切除、肠吻合、结肠造瘘等手术治疗,其中,65例治愈;1例小肠多处破裂合并十二指肠破裂因探查不仔细遗漏十二指肠破裂,术后形成十二指肠瘘死亡;1例结肠破裂合并肝破裂、右肾挫伤致出血性休克而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正确的手术方式、系统有序的探查、有效的引流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原因、诊断及防治方法,提高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16例毕Ⅱ式胃远端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的治疗中,采取手术治疗6例,非手术治疗10例,其中1例死于再次手术后肺部感染,其余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93.8%。结论正确处理十二指肠残端是预防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关键,一旦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应及时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胰瘘仍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可分为单纯性胰瘘和临床重症胰瘘.回顾性分析表明多种胰肠吻合口重建方式均能降低胰瘘发生率,但极少见前瞻性随机化的临床研究.文中采用前瞻性随机化设计旨在比较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对术后胰瘘的影响. 方法:6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A组,n=32例)和胰肠套入式吻合组(B组,n=32例).所有胰腺残端均为易致胰瘘的软质胰腺. 结果:2组病例在基础疾病、病理类型、胰管直径、胰管引流方式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共有21例(32.8%)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8例(12.5%)并发胰瘘(胰管黏膜吻合组2例为6.3%,胰肠套入式吻合组6例为18.8%,P>0.05);胰管黏膜吻合组未发生一例有明显临床症状的Ⅱ型重症胰瘘,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组的4例Ⅱ型胰瘘相比亦无显著差异(0 vs 12.5%,P=0.057).胰肠套入式吻合组患者有2例(6.3%)患者再手术.2组病例各有1例死亡(3.1%).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A组为19d,B组为21d,P>0.05).而所有胰瘘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相比,并未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胰肠吻合口瘘患者与未发生胰肠吻合口瘘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胰肠吻合口瘘的患者与未发生胰肠吻合口瘘的患者在年龄(>65岁)、术前黄疸、胰腺质地柔软、术前贫血、术前低蛋白血症、胰管直径(<3 mm)、放置引流、腹腔感染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胰腺质地柔软、胰管直径<3 mm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胰腺质地柔软和胰管直径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瘘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对其防治,以有效降低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郑明友  汪涛  黎光荣 《重庆医学》2004,33(2):274-275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SAP13例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2年我科非手术治疗SAP死亡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期死亡8例,中期死亡4例,后期死亡1例.结论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未及时中转手术是SAP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死因,治疗措施不充分、代谢紊乱、患者求治时间太晚、高龄、不恰当应用激素亦是影响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适时中转手术治疗、维持高危病人胰外器官功能和支持治疗,可望降低SAP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无损伤缝合线进行胰肠吻合来预防胰瘘的发生. 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1例,根据胰肠吻合的个体化原则,胰肠吻合全部采用无损伤缝合线连续缝合. 结果 采用无损伤缝合线进行胰肠吻合的11例患者均未出现胰瘘. 结论 遵循胰肠吻合的个体化原则,应用无损伤缝合线进行胰肠吻合的微创理念可减少或预防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手术中最复杂、并发症最多的手术之一,其中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为预防和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国内外学者对胰肠吻合方式进行了较多的改进和探索,但均不够理想。我院外科于1998~2004年对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应用袖套式胰肠吻合并胰液外引流方法.无一例发生胰瘘,取得满意效果,现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肠外瘘的综合治疗措施.方法 对我院1992年1月~2007年12 月间收治的152例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致瘘的主要原因为腹部手术后并发症(127例,83.6%),其余为腹部外伤、炎症性肠病、腹部肿瘤等;经基本治疗后瘘口自愈64例(42.1%),58例行确定性手术治愈,总治愈率80.3%,确定性手术成功率96.7%,全组死亡率7.9%.结论 肠外瘘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充分引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的序贯应用和适时的确定性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