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观察胃萎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并从细胞增殖凋亡和相关基因的表达方面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120例患者均经胃镜与病理检查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胃萎Ⅰ号、三九胃泰冲剂治疗,免疫组化检测PCNA、p53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胃萎工号)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三九胃泰)(P〈0.05),治疗组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73.24%,对照组症状缓解总有效率48.26%,两组相比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细胞增殖指数、PCNA和p53表达率分别从20.8%、78.05%、40.91%下降至6.5%、58.54%、13.64%(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胃萎Ⅰ号能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PCNA和p53表达,抑制过度增殖,诱导胃黏膜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程序化细胞死亡因子5(PDCD5)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及胃腺癌中的表达,以探讨PDCD5蛋白在胃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CD5在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30例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和30例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①PDCD5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表达最高,明显高于癌前病变及癌组织中的表达(P<0.05);在肠化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和胃腺癌组(P<0.05),在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胃腺癌中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PDCD5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病理分级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PDCD5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胃腺癌的过程中阳性表达逐渐降低;但其在胃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胃腺癌中抑制基因-1 (kangar 1,KAll)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对2001--2004年间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腺癌患者8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S-P法检测胃腺癌中KAll的表达情况;运用统计软件SPSSl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1例胃腺癌中KAll的阳性表达率为55.6%(45/81)。KAll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在转移阴性组表达率高于阳性组(P〈0.05);KAll的表达与病理学分级有关,高、中分化组表达高于低分化组(P〈0.05);KAII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二者呈负相关关系(r=-0.375,p〈0.01)。KAll蛋白表达阳性组5年生存率(56%)高于阴性组(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ll蛋白表达情况对胃腺癌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但不能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P〉0.05)。结论KAll蛋白在胃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长径、浸润深度无关。蛋白表达阳性提示高生存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oipA基因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AK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130例,应用PCR法检测HP阳性标本中oipA基因,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FAK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两组患者HP阳性标本中,oipA基因阳性率为66.3%(59/89),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oipA检出率56.5%(26/46);胃癌标本oipA基因检出率为76%(33/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中:HP阴性、HP阳性oipA阴性、HP阳性oipA阳性三种情况FAK的表达均依次增高,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组x^2=6.703,P〈0.05;胃癌组x^2=4.416,P〈0.05)。oipA阳性的胃癌标本中FAK表达比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高(P〈0.05)。结论HPoipA可能上调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AK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腺癌石蜡包埋标本中MAC30蛋白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及40例胃腺癌组织中MAC30蛋白的表达。结果胃腺癌组织MAC30表达阳性率为65%(26/40),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15%(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腺癌中,MAC30蛋白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胃腺癌组织中MAC30蛋白高表达可能与胃腺癌的发生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胃萎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并从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的表达方面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120例患者均经胃镜与病理检查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胃萎Ⅰ号、三九胃泰冲剂治疗,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bcl-2、bax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胃萎Ⅰ号)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三九胃泰)(P〈0.05)。治疗组细胞凋亡率和bax表达率分别从21.81%、41.18%升高至40.52%、61.76%;而bcl-2表达率从85.71%下降至22.86%(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胃萎Ⅰ号能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增强bax表达而抑制bcl-2表达,诱导胃黏膜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在人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HSP70在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窦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SP70在浅表性胃炎组、CAG伴H-IN组、胃窦腺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67%、48.89%、66.67%,过表达率分别为3.33%、37.25%、58.33%,胃窦腺癌组、CAG伴H-IN组HSfy70阳性表达及过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浅表性胃炎组与CAG伴或不伴H-IN组、胃窦腺癌组之间HSP70过表达量上差异较大。结论:HSP70在胃癌和CAG伴H-IN中过度表达,可能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p73、p53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青  滕红  尹鲁皖  马明立 《实用全科医学》2007,5(4):317-318,F0003
目的探讨p73、p53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胃癌、2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9例胃溃疡和20例胃黏膜异型增生中的p73、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中p73、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48%、54.76%,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胃黏膜异型增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黏膜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073蛋白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黏膜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相关(P〉0.05);胃癌组织中p73、p53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p73、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和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7^kip1在宫颈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Skp2、p27^kip1蛋白表达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结合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HPV16/18DNA和Skp2、p27^kip1蛋白在86例宫颈腺癌和24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宫颈腺癌组HPV16/18DNA与Skp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1%和68.6%,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P〈0.01)。p27^kip1蛋白在宫颈腺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8%,明显低于慢性宫颈炎组(P〈0.05)。HPV16/18感染与宫颈腺癌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但与Skp2表达里正相关(P〈0.05),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P〈0.05)。Skp2表达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有关,G2、G3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G1组(P〈0.05)。Skp2和p27^kip1表达与宫颈腺癌组织学类型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宫颈康癌的发生与HPV16/18感染及Skp2、p27^kip1蛋白的表达异常相关,三者协同作用导致宫颈腺癌恶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藿砂口服液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电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中医诊断为痞满证、西医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66例,采用随机区组分组法分为治疗组(服用霍砂口服液)和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疗程2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胃电节律的变化,统计比较治疗前后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胃电节律治疗前后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电节律无明显变化,治疗后(除胃窦主频)组间比较P〈0.05。结论:藿砂口服液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和胃电节律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李蓉  赵梦云  张永红  李荣 《海南医学》2013,24(20):2968-296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胃炎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21、p16在疣状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各40例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各组值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结果 p21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疣状胃炎及胃癌组织的表达分别为0、22.5%、35.0%、60.0%,疣状胃炎的p21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低于胃癌,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萎缩性胃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疣状胃炎及胃癌组织的表达分别为90.0%、50.0%、45.0%、17.5%,疣状胃炎组p16阳性率显著低于非萎缩性胃炎,明显高于胃癌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萎缩性胃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s基因激活后形成的p21蛋白及抑癌基因p16失活可能参与疣状胃炎的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何媛  赵晶  林泳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6):4424-4428
背景 我国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较高,但并非所有感染者存在着相同的临床结局,这除了与宿主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相关外,可能还与H.pylori菌株基因型有关。目的 探讨血清H.pylori抗体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09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同期进行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的患者2 650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五组,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1 011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468例、胃溃疡组7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236例、胃癌组140例。入选患者均未曾行H.pylori根除治疗,采用蛋白芯片法对H.pylori特异性抗体CagA、VacA和Ure进行血清学检测。统计分析H.pylori感染率、H.pylori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组H.pylori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74.58%)、胃溃疡组(74.34%)、胃癌组(72.1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71.58%)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64.49%),各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H.pyloriⅠ型感染者1 596例,H.pyloriⅡ型感染者259例。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均高于H.pylori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86,P<0.01);其中胃溃疡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P<0.005)。1 596例H.pylori Ⅰ型患者中,以CagA+VacA抗体为主,占60.15%(960/1 596),其次为VacA抗体,占34.27%(547/1 596),CagA抗体占5.58%(89/1 596)。各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抗体阳性率(P<0.05)。各组Cag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4,P<0.01);其中胃溃疡组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05)。各组Vac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04,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及胃溃疡组(P<0.005)。各组Ure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67,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P<0.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P<0.005)。结论 H.pylori感染与胃部病变密切相关,不同H.pylori菌株基因型的致病性不同;Ⅰ型菌株为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株,且以CagA+VacA抗体均表达者常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含量的检测,探讨血清PGⅠ、Ⅱ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的血清PGⅠ、Ⅱ的含量并计算其比值的变化。结果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血清PGⅠ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PG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Ⅱ比值与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PGⅠ与PGⅡ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70μmg/L和比值〈3患者出现概率增高(P〈0.05)。结论 PGⅠ、Ⅱ值及比值下降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arase,GSTπ)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胃癌和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组织中的阳性率。结果:GSTπ在胃癌和胃炎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14%(43/58)和37.50%(15/40)。两者差异显著(P〈0.05)。GSTπ在胃癌低分化组阳性率偏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GSTπ在胃癌组织中有较高表达,检测GSTπ对提示预后及指导化疗方案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胃癌中Hsp90α和p53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慧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7-28,31
目的:研究Hsp90α及p53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胃癌中Hsp90α和p53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Hsp90α及p53的表达。结果:Hsp90α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0.0%(21/30)、60.0%(12/20)、30.0%(6/20)。p53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3%(19/30)、10.0%(2/20)、5.0%(1/20)。胃癌中Hsp90α及p53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 胃癌中Hsp90α及p53表达的关系:56.7%(17/30)的胃癌Hsp90α、p53均为阳性,23.3%(7/30)的胃癌Hsp90α、p53均为阴性,13.3%(4/30)的胃癌Hsp90α阳性但p53阴性,6.7%(2/30)的胃癌p53阳性但Hsp90α阴性,Hsp90α及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Hsp90α及p53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胃癌组织中Hsp90α及p53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甲基甲酰胺职业暴露与作业人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对4家企业385名员工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将发现的2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现患者设为病例组,所有对象经性别、年龄排序后,按性别一致、年龄±1岁分组,在每个病例对应的组中,统一依次按"隔位选一"原则选取4名无现患者(1∶4配对),共112名工人为对照组,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相关性分析与评价采用卡方检验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现患率在性别上基本保持一致,但在年龄分组上存在一定差异(P〈0.05);(2)病例组二甲基甲酰胺接触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接触工龄≤5年者尤为突出(P〈0.05);(3)调整吸烟、饮酒和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等混杂因素后,二甲基甲酰胺接触与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危险性增加显著相关,接触二甲基甲酰胺≤5年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危险较明显(P〈0.05)。结论二甲基甲酰胺职业暴露可增加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Bmi-1、pAkt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活检取得病理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mi-1及pAkt蛋白表达,并研究蛋白表达与I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Bmi-1及pAkt蛋白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内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P〈0.01),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Bmi-1、pAkt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Hp感染无关(P〉0.05).而与慢性炎症、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有关(P〈0.01)。结论Bmi-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内表达升高.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Bmi-1的表达有助于预测其癌变风险。  相似文献   

18.
李晓勇  ;唐雪生 《医学综述》2014,(22):4203-4205
目的比较瑞巴派特与硫酸铝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荆州市沙市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口服瑞巴派特,对照组48例口服硫糖铝。治疗8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胃黏膜部位丙二醛(MDA)和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为87.5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3,P<0.05);观察组反酸/胃灼热、上腹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炎症积分、胃黏膜炎症病理积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积分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MDA水平显著降低,PGE2水平显著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MDA和PGE2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巴派特能够显著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炎症的程度、部位、活动性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胃炎抗Hp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165例患者行活检病理诊断及Hp检测,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 16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患者Hp感染率为41.82%,与性别、胃黏膜炎症的程度、活动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年龄、炎症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程度、活动性有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有必要作抗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