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组织内生长的一种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其病理生理变化复杂,麻醉处理较为困难,麻醉及手术风险极大。2000年~2004年我科共完成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11例,现将围手术期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嗜铬细胞瘤是功能性分泌儿茶酚胺的交感-肾上腺系统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从骨盆向颅底延伸的椎旁交感神经链。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瘤体大量分泌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所致,表现为高血压、心律失常及代谢异常等一系列症状。嗜铬细胞瘤术的麻醉处理较困难,风险大,因而明确术前诊断,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术中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旁、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中的肿瘤,最常见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这种肿瘤持续或间接地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高血压以致由此造成的一系列心血管症状。目前,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腹腔镜下切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但此类手术术中要求较高水平的护理配合。现就我们的体会加以总结报道。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源于神经脊的嗜铬细胞也可见于肾上腺外的颈动脉体、主动脉化学感受器、交感神经节及祖克坎德尔体(主动脉旁体或副神经节)等,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任何能制造、贮存并能释放儿茶酚胺(CAO)的肿瘤,都是嗜铬细胞瘤,不论部位在何处,都应按嗜铬细胞瘤处理、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为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组织的肿瘤,主要分泌儿茶酚胺,位于肾上腺者占80%~90%,且多为一侧性。目前较统一观点为:嗜铬细胞瘤特指肾上腺嗜铬细胞瘤(adrenal pheochromocytoma)。肾上腺外及异位嗜铬细胞瘤统称为副节细胞瘤(paraganglioma)。嗜铬细胞瘤一旦确诊并定位,应及时切除肿瘤,否则有肿瘤突然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高血压危象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手术病人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嗜铬细胞瘤病人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本文对1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术中连续监测血压及心率。结果为:麻醉早期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离肿瘤时血压、心率明显增加,而切除肿瘤后早期血压明显降低。提示:对嗜铬细胞瘤手术病人围术期监测和管理极为重要,应根据病人血压及手术操作步骤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得以推广应用,但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更为复杂.我院自2002~2006年间在腹腔镜下施行了嗜铬细胞瘤切除术12例,现将麻醉处理过程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是分泌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儿童嗜铬细胞瘤尤为少见。肿瘤分泌的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对心脏及全身循环系统会造成重大危害,其麻醉风险常超过手术风险。儿童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血流学管理是难点,目前没有麻醉管理指南,因此只能通过病例报道不断积累该类疾病的麻醉经验。本研究报道1例机器人辅助儿童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患者采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血流动力学的麻醉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9.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嗜铬细胞瘤定义为来源于肾上腺髓质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肿瘤;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来源者定义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嗜铬细胞瘤特指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肿瘤,而传统概念上10%发生在肾上腺外或异位的嗜铬细胞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约95%以上的副神经节瘤位于腹腔和盆腔,常见部位为腹主动脉旁、肾门附近、  相似文献   

10.
嗜铬细胞瘤是分泌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儿童嗜铬细胞瘤尤为少见。肿瘤分泌的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对心脏及全身循环系统会造成重大危害,其麻醉风险常超过手术风险。儿童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血流学管理是难点,目前没有麻醉管理指南,因此只能通过病例报道不断积累该类疾病的麻醉经验。本研究报道1例机器人辅助儿童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患者采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血流动力学的麻醉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1.
测定血浆或尿液中的儿茶酚胺既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特异方法,也可根据分泌胺类物质的不同对其进行分型,指导麻醉及围手术期治疗。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自1988年1月至1998年12月进行的45例肿瘤切除术的麻醉,通过患者尿液儿茶酚胺浓度与BP和HR的关系,探讨嗜铬细胞瘤麻醉和围手术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的外科治疗(附151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提高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151例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麻醉管理、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经验。男82例,女69例,年龄15~73岁,平均39岁。肾上腺内120例,肾上腺外31例。结果 肿瘤切除术132例,肿瘤囊内剜除术1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7例。术中死亡l例。术后血压正常136例,仍需持续用药控制15例。良性嗜铬细胞瘤137例,9例复发;恶性嗜铬细胞瘤14例,其中10例5年内死于肿瘤转移。结论 手术切除肿瘤是嗜铬细胞瘤的根治方法,正确的术前诊断和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指发生于肾上腺或肾上腺外含嗜铬细胞组织的肿瘤。目前较统一观点为:嗜铬细胞瘤特指肾上腺嗜铬细胞瘤(adrenal pheochromocytoma)。肾上腺外及异位嗜铬细胞瘤统称为副节细胞瘤(paraganglioma)。由于其合成、贮存和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可引起患者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及代谢紊乱,当在应激等状态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时,易导致高血压危象而危及生  相似文献   

14.
腹膜后肿瘤来源众多,其中异位嗜铬细胞瘤最为凶险,因为术前易漏诊,且药物、麻醉和手术操作等因素都可诱发儿茶酚胺危象,未经过术前准备的嗜铬细胞瘤病人围术期死亡率高达47%[1]。所以,有必要了解嗜铬细胞瘤的特点和处理。异位嗜铬细胞  相似文献   

15.
嗜铬细胞瘤危象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来自神经嵴的肿瘤之一,约有80%~90%位于肾上腺内,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多半起源于交感神经节,少数出现于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肿瘤多数为良性,恶性的约占10%。肾上腺髓质血供来自肾上腺皮质,受交感神经组成的内脏大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嗜铬组织的生理功能是合成并分泌生理量儿茶酚胺,其中的去甲肾上腺素约占80%,肾上腺素占20%。功能性嗜铬细胞瘤合成并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导致以心血管系统异常兴奋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临床表现 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中,可发生多种具有特征性的危  相似文献   

16.
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分析(附19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处理的方法,提高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分析外科手术治疗19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准备不充分,术后均死亡;17例嗜铬细胞瘤经允分围手术期处理,手术后临床治愈.随访1-7年.血压均正常。结论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外科手术治疗嗜铬细胞瘤的关键,包括:术的控制血压、扩容、抗心律失常、改善一般状况、术前用药、麻醉选择以及术中、术后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在外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步成为肾上腺肿瘤手术的标准治疗方法。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已多有报道,对治疗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报道较少。我院自1993年2月-2004年6月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8例,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周桂萍 《护理学杂志》2001,16(12):758-759
嗜铬细胞瘤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嗜铬组织的肿瘤 ,90 %以上为良性 ,该瘤细胞可阵发性或持续性地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从而引起阵发或持续性的高血压以及一系列代谢紊乱征候群 ,病情凶险 ,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治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措施 ,然而风险大 [1] 。过去因术前准备不足致使手术死亡率高达 2 5 %~ 5 0 %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及手术方法的改进 ,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和重视 ,以及围手术期医疗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手术死亡率已下降至 1 %~ 5 % [2 ] 。现将近年来…  相似文献   

19.
嗜铬细胞瘤病人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是分泌儿茶酚胺的嗜铬组织肿瘤,常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嗜铬组织,如腹腔内、肠系膜、肾、肾上腺、下腹部、睾丸和椎旁交感神经丛,但90%嗜铬细胞瘤是在肾上腺髓质。肾上腺以外的多发嗜铬细胞瘤多见于儿童约占35%,而成人仅8%,嗜铬细胞瘤还含有脑啡肽、生长激素抑制素、降钙素、催产素以及加压素等肽类。这类病人往往在年轻时即有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石峻  王风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10):619-621
我院自1965年至1992年5月,共手术治疗嗜铬细胞瘤40例。肿瘤位于肾上腺32例;位于肾上腺外8例,病理报告良性嗜铬细胞瘤38例,恶性嗜铬细胞瘤,交感神经节细胞瘤各1例,术后33例血压恢复正常;7例血压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值,对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者行VMA测定和B超或CT检查一种简便的筛选论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