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增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并与3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及2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TNF水平明显增高,脑梗塞组TNF为7.19±1.67ng/ml,脑动脉硬化组为2.30±1.06ng/ml,正常对照组为1.41±0.23ng/ml。脑梗塞组与脑动脉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重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亦较轻型患者显著增高。重型TNF含量为11.32±1.43ng/ml,轻型为6.90±1.50ng/ml(P<0.05)。提示TNF参与脑梗塞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测定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治疗及预后的一项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与膜脂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51例急性脑梗塞,12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和51例健康人的红细胞膜ATP酶活性、脂质含量以及红细胞变形能力进行了测定和相关研究,发现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Na+-K+ATP酶及C++-Mg++ATP酶活性降低,膜胆固醇含量增高,胆固醇与磷脂比值升高;ATP酶活性与红细胞滤过指数(IF)、胆固醇及胆固醇与磷脂比值呈明显负相关,而与膜磷脂含量呈正相关。脑动脉硬化患者酶活性、膜脂质与磷脂比值和红细胞变形性与对照组相差显著。提示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着能量代谢障碍,脂质成份改变,且在卒中发生前就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治疗脑动脉硬化对预防卒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昼夜节律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60例急性脑梗塞和40例脑动脉硬化症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进行了动态观察,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二者病人的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三者均表现出以晨8时为最高峰的昼夜节律性变化,且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血粘度。脑梗塞及脑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白细胞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可能机制,认为白细胞计数在脑梗塞和脑动脉硬化症的发病、发展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动态观察40例脑梗塞(CI)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变化。结果发现:CI病程3天内及10~14天,血浆CGRP高于病程25~28天者及脑动脉硬化组,CI整个病程中血浆CGRP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浆AⅡ在CI病程3天内及10~14天均高于25~28天,脑动脉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病程25~28天者与脑动脉硬化组无显著性差异,但二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塞伴高血压者,血浆AⅡ高于不伴高血压者,而CGRP低于不伴高血压者。提示血中CGRP不足及AⅡ增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脑梗塞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了116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和血小板表面GMP-140的变化。发现脑动脉硬化组、脑梗塞组和脑出血组血浆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脑梗塞与脑出血急性期明显升高,恢复期降至脑动脉硬化组水平。血小板表面与血浆内GMP-140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小板活性增高,血浆和血小板表面GMP-140浓度可作为判断血小板活化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塞患者白细胞流变学与球结膜微循环对比研究许荣家,樊红,刘丽,陈春富,曹霞资料:患者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2岁。病程1周内,均由CT证实为脑梗塞。对照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平均年龄56.7岁。均无心、脑、血管病变、糖...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急性期白细胞反应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脑卒中急性期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表现为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白细胞总数增高,脑出血组白细胞增高姓率高于脑梗塞组,而中性粒细胞增高发生率二组间无差别,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密切关系,中性粒细胞计数越高,近期神经功能预后则越差。  相似文献   

8.
本文动态观察40例脑梗塞(CI)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血管紧张素Ⅱ(AII)的变化。结果发现:CI病程3天内及10~14天,血浆CGRP高于病程25~28天者及脑动脉硬化组,CI整个病程中血浆CGRP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浆AII在CI病程3天内及10~14天均高于25~28天,脑动脉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病程25~28天者与脑动脉硬化组无显著性差异,但二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塞伴高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45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及血小板膜表面的GMP-140进行测定。发现病人组血浆中GMP-14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塞及脑出血急性期组血浆及血小板膜表面的GMP-140均高于脑动脉硬化症组。恢复期上述数据逐渐下降,接近脑动脉硬化症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定了48例脑梗塞、2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红细胞(RBC)膜胆固醇(CHO)、磷脂(PL)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并根据梗塞灶的大小、病程的长短将病人分为2组。发现脑梗塞病人RBC膜CHO、LPO、CHO/PL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脑动脉硬化组;膜PL低于正常组与脑动脉硬化组;上述结果在恢复期病人与脑动脉硬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脑梗塞的大小与膜CHO、PL、CHO/PL、LPO有显著相关性。本实验结果提示红细胞膜脂质成份与脂质过氧化改变和脑梗塞密切相关,且主要在急性期明显,梗塞面积越大,改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8例脑梗塞病人和对照组20例的血小板聚集、粘附和红细胞滤过指数进行了24小时周期变化的观察,并同缺血性中风昼夜发病时间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两组指标表现出以凌晨4时为高峰的昼夜24小时周期节律变化、同步变化和相关性,脑梗塞组发病时间的昼夜分布差异与上述流变学指标的高峰值相吻合,这时临床预防和治疗时间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动态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动态观测40例脑梗塞(CI)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结果发现:CI组3d内及10~14d的患者,血浆ET高于病程25~28d者及脑动脉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脑动脉硬化组与病程25~28d者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塞及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浆CGRP低于正常对照组,CI病程3d内及10~14d者高于病程25~28d者及脑动脉硬化组。CI伴高血压者。血浆ET高于不伴高血压者,CGRP低于不伴高血压者。病程3d内病情重型者血浆ET、CGRP高于轻、中型者,且ET与CGRP呈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是否是脑梗塞的致病因素。方法对41例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ATCI)、34例腔隙梗塞、24例脑栓塞病人急性期作血糖、胰岛素动态测定及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测定,并与23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三组病人血胰岛素均增高,ATCI、腔隙梗塞组血糖比对照组和脑栓塞组显著增高。增高的血糖、胰岛素随病程进展而逐渐下降。ATCI病人TG、LDLCH、ApoB比对照组、脑栓塞组明显增高,ApoA则明显降低。结论ATCI患者急性期存在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和应激性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可能作为一重要病因参与脑梗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消栓灵治疗脑梗塞260例,与同时应用维脑路通治疗脑便塞250例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为76%,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参数与治疗前比较除红细胞压积下降P〈0.05外,余均为P〈0.01。说明消栓灵是治疗脑梗塞比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外加底物法测定1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和36例健康人的血浆LCAT活性和脂蛋白含量,病人组包括脑动脉硬化40例,脑血栓形成63例,后者按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按梗塞部位分为皮层动脉脑梗塞组和穿通动脉脑梗塞组。比较病人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并分析病人组血浆LCAT活性与脂蛋白指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在脑动脉硬化症性头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09-2016-10河南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接诊的脑动脉硬化症性头晕患者96例,采用电脑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常规应用西比灵胶囊,观察组同时加用养血清脑颗粒。综合分析2组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并对其临床疗效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多普勒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红细胞比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硬化症性头晕中积极应用养血清脑颗粒,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经多普勒变化情况,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脑栓通胶囊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人选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例78例,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取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加康复锻炼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栓通胶囊,治疗6月后观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结果 两组血液流变学、ABI及PWV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颈动脉IMT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栓通胶囊能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僵硬度,ABI和PWV可作为反映血管弹性功能较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45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及血小板膜表面的GMP-140进行测定。发现病人组血浆中GMP-14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塞及脑出血急性期组血浆及血小板膜表面的GMP-140均高于脑动脉硬化症组(P<0.01)。恢复期上述数据逐渐下降,接近脑动脉硬化症组水平。结果提示GMP-140的检测可作为脑血管病发病、病情监测及疗效观察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昼夜节律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60例急性脑梗塞和40例脑动脉硬化症病人的外击血白细胞进行了动态观察,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二者闰人的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三者均表现出以晨8时为最高峰的昼夜节律性变化,且三者之间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102例脑卒中病人血液流变学四项指标观察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102例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四项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血沉)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包括肺心病组35例,正常组53例)测定结果相比较,讨论统计学处理结果,提出:1.全血粘度和血球压积的增高不一定发生脑血管意外;2.对脑动脉硬化病人的血浆粘度和血沉增高的情况,值得进一步探讨;3.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的病变基础首先是血管壁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