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设计急救药品和物品智能化管理软件,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方法成立项目研发团队,编写抢救车急救药品和物品管理软件,由3个关联模块组成:基础数据、日常工作、统计查询。通过定人、定期收集急救药品、物品的有效期等相关信息,将这些信息导入软件中,利用软件可根据专科特点任意设置定时提醒期限,如有效期0d(过期)、30d、90d的药品进行三级预警。软件实施前后分别检查40次,比较药品物品检查情况清点时间、完好率及合格率,分析管理缺陷原因。并就护士对软件的接纳度进行访谈。结果智能化急救药品物品管理系统软件实施前抢救车药品、物品完好率为72.5%,合格率为90%,实施后完好率为92.5%,合格率为100%。智能化急救药品物品管理系统软件实施前后清点抢救车药品、无菌物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件实施后管理缺陷中的药品物品其数不符、过期等原因未再出现,护士对软件接纳度较好。结论智能化急救药品物品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定时提醒功能的方法科学、有效,不仅优化了护士的工作流程,而且能提高药品有效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抢救车专项演练对提高心内科护士急救能力的效果。方法预设多个模拟抢救场景并制订护理抢救配合质量评分标准,对心内科护士进行抢救车专项强化培训,包括对急救车内布局、药物及抢救物品摆放、抢救药品作用机理及使用注意事项等的培训,并进行综合能力测试。比较专项演练前后心内科护士准备抢救车内抢救药品、抢救物品的时间及对抢救药品作用机理、药物不良反应的知晓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医生对本科护理人员模拟演练前后的抢救配合满意度。结果急诊护士取药时间由演练前的(85.46±68.55) s缩短为(48.89±47.03) s(P 0.05);取药到完成给药时间由演练前的(330.05±36.44) s缩短为(300.25±40.36) s(P 0.05);取出、准备完毕简易呼吸器时间由专项演练前的(109.43±17.86) s缩短为(96.78±16.89) s(P 0.05);护士的理论考试成绩由培训前的(82.50±6.30)分提高到(90.63±4.57)分;抢救药物作用机理及药物不良反应知晓率由专项演练前74.58%上升至91.56%;医生对护理人员抢救配合满意度由专项演练前85.60%上升至95.54%。结论抢救车专项演练有效提高了心内科护士对抢救车使用的时效性,是提高临床护士急救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缩短了临床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草料二维码联合颜色管理在临床内科抢救车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设计具有自动倒计时及自动色彩提醒功能的草料二维码扫码进行记录,评价抢救车管理实施前后的日常清点登记时间、每月药品和物品效期清点登记时间、抢救车管理规范率,并运用系统可用性量表(SUS)进行可用性评价。结果 实施后,护士日常清点登记时间、每月效期清点登记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抢救车管理规范率为98.07%,明显高于实施前95.56%(P<0.05);SUS总分平均得分为(90.46±9.56)分,可学性为(82.34±20.34)分,可用性(92.54±9.13)分。结论 运用草料二维码联合颜色管理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车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封条在抢救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年1月~2010年6月,我院血液净化科、眼科、新生儿科使用改进法对抢救车进行管理,与传统检查方法进行检查花费时间、药品和物品合格率的比较.结果:两种检查方法检查花费时间及药品和物品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封条式管理抢救车,可减少清点环节,节约护理人力,避免抢救车内药品和物品短缺现象,确保抢救药品和物品的合格率,使用抢救车时方便、快捷、准确,使抢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尤其适合危重患者少、抢救车使用频率较低的科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精神科抢救车安全管理方面的效果,提高抢救车管理水平。方法:汇总抢救车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运用到抢救车管理中。结果:采用PDCA循环管理后抢救药品、物品完好率明显改善,护士工作量减轻,与管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方法可提高抢救车急救药品、物品的安全性,保证抢救车内急救药品、物品100%处于应急状态。  相似文献   

6.
改进抢救车封存的管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救车封存式管理是目前较好的一种交接管理方法,但是常用的方法存在抢救车外观形象不美观、抢救车表面清洁不方便、护士对抢救车内物品不熟悉等缺点。为了能更好地管理抢救车,本中心自2004年起对抢救车封存管理方法进行改革,设计了抢救车封存套、抢救车封存贴、抢救车封存登记本、药品和物品清点及失效期登记本等,有效改进了抢救车的使用,改善了外观视觉效果;保障了抢救车物品药品完好率达100%;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提高了护士满意度;优化了护理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抢救车封存式与开放式管理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抢救车内用品短缺现象,减少清点环节,节约护理人力,提高抢救车管理的有效性。方法选择三个护理单元进行抢救车封存式管理的试点,并观察比较三个护理单元于管理方式改进前、后一个月,在清点时间与抢救物品完好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抢救车封存式管理与开放式管理在清点时间、车内物品完好率上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封存管理可以提高抢救车内药品、器械、物品数量和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并可节省护理人力,是一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xcel表格预警提醒设置功能在产科急救药品、物品有效期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在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平台下,建立急救物品、药品管理等工作簿,用表格内的定时提醒设置功能对产科物品、药品失效期限进行有效预警管理。结果:Excel表格预警提醒实施前后分别检查20次,实施前急救车药品、物品完好率为96%,实施后为100%。Excel表格预警提醒实施前后清点抢救车药品、物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xcel表格预警提醒设置功能在产科急救药品、物品有效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改进抢救车全程质量控制方法,达到确保抢救物品齐备完好,抢救工作安全、快捷、有效。方法统一规范管理病区抢救车配备、放置、检查、封存、髓记的全过程,对全院抢救车实行急救药品、物品统一规范配置,设计多层带锁抢救车分区分类放置,规范检查流程,统一标签封存,Excel文档登记管理。结果全院36台病房抢救车采用全程质量控制后,抢救时取用物品所需时间、每班清点补充交接物品所需时间、抢救时医生满意度、药品效期管理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进病区抢救车全程质量控制方法能确保抢救病人时应用急救物品、药品迅速、安全、有效,检查交接省时、便捷、准确、高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抢救车管理方法改进后与改进前的抢救效率。方法新方法包括统一抢救车车型、制作抢救车定置图、物品设置卡和加锁专人负责管理。改进后测试护士查找抢救物品时间,检查抢救车合格率,并与改进前的结果对比。结果管理方法改进后护士查找特定抢救物品的时间明显缩短,抢救车合格率提高,与改进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进抢救车管理方法,使抢救车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抢救效率和抢救车的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甲状腺静态扫描采用计时和计数两种不同扫描终止参数对SPECT/CT甲状腺摄锝率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60例甲状腺摄锝功能检查的患者,根据SPECT系统中摄锝功能检查程序进行满针计数、甲状腺静态扫描、空针计数采集。其中甲状腺静态扫描均采集计数组、计时组两组数据,计数组采用常规甲状腺扫描的定计数采集,采集300 k,约2~6 min;计时组采用系统程序扫描时间,定时为10 min;根据摄锝率大小分为摄锝功能正常、摄锝功能增强、摄锝功能减弱3组分别进行比较。 结果 摄锝功能正常组(18例)中计数组平均摄锝率(1.22±0.66)%,计时组为(1.23±0.66)%;摄锝功能增强组(30例)中计数组平均摄锝率(13.72±4.85)%,计时组为(13.72±4.86)%;摄锝功能减弱组(12例)中计数组平均摄锝率(0.12±0.01)%,计时组为(0.09±0.01)%;以上三组摄锝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甲状腺摄锝功能检查中采集300 k计数时间和采集10 min时间这两种不同显像终止时间测得的甲状腺摄锝率大小无明显差别。采用计数扫描法可明显缩短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TIC)联合5D Heart智能导航技术在正常胎儿心脏超声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由医师甲采用常规二维超声和STIC联合5D Heart智能导航技术对114胎正常胎儿进行心脏超声筛查,记录2种检查方法采集图像所用时间,并对相同的9个切面进行评分;1周后,医师甲再次、医师乙首次对STIC联合5D Heart智能导航技术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各切面显示合格率,分析同一医师和不同医师间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结果 2胎因胎动明显无法确定智能导航点位置而被排除。胎儿心脏容积图像和常规二维超声图像的采集时间分别为(94.76±35.21)s和(595.88±139.2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TIC联合5D Heart智能导航技术与常规二维超声对胎儿四腔心、五腔心、右心室流出道、三血管气管、主动脉弓、动脉导管弓切面的显示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TIC联合5D Heart智能导航技术对胃泡水平腹部横切面、左心室流出道切面的显示合格率低于常规二维超声检查(P均<0.05)。不同医师间(除三血管气管和主动脉弓切面)及同一医师不同时间(除主动脉弓切面)对容积数据进行分析后各切面的评分一致性好(Kappa均>0.75)。结论 STIC联合5D Heart智能导航技术可缩短检查时间;9个胎儿心脏切面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胎儿心脏超声筛查需要,用于正常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均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患者肺部CT表现分为结节为主型或团块渗出为主型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的差异,为早期诊断识别肺隐球菌病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非HIV感染PC的住院患者,依据首次诊断时胸部CT病灶表现,分为结节型组、团块渗出型组,收集并分析两组间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临床症状、炎症指标和隐球菌荚膜抗原(CrAg)等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87例(男女比例1.71:1),分为结节型组(121例,64.7%)、团块渗出型组(66例,35.3%)。与结节型组患者比较,团块渗出型组发病年龄更早[(46.61±15.35)岁 vs (53.31±12.39)岁,P<0.01];咳嗽(57.6% vs 35.5%,P<0.01)、咳痰(36.4% vs 17.4%,P<0.01)、发热(36.4% vs 11.6%,P<0.01)更多见;血沉[(28.34±24.11)mm/H vs(16.08±16.41)mm/H,P<0.01]、C反应蛋白[(18.20±25.02)mg/L vs (6.35±12.71)mg/L,P<0.01]更高;淋巴细胞比例低于20%的发生率更高(46.9%vs 25.4%,P<0.01);CrAg阳性率更高(93.4% vs 81.3%,P<0.05),CrAg滴度更高(采用-lg值表示,2.01±0.93 vs 1.08±0.81,P<0.05)。而两组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HIV感染PC患者胸部CT结节型更多见(64.7%)。相较于结节型患者,团块渗出型PC患者年龄更小、临床症状更多、炎症指标更高、CrAg阳性率及滴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患者高危斑块的价值。方法 选取88例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患者(症状组)和23例无症状狭窄者(无症状组),行头颅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覆盖MCA的M1段的轴位T1WI、T2WI和对比剂增强T1WI(CE-T1),以及脑DWI。定量分析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以及各序列中斑块的信号强度指数。结果 症状组中,责任斑块88个,非责任斑块20个;无症状组非责任斑块23个。症状组责任病变的狭窄率和斑块负荷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非责任病变者(狭窄率:63.61%±24.13% vs 55.61%±24.83%,P=0.002;斑块负荷:86.24%±13.83% vs 75.40%±17.08%,P<0.0001);且责任病变的最小管腔面积明显低于非责任病变[(0.95±0.70)mm2 vs (2.22±0.65)mm2,P<0.0001]。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间斑块的T2WI和T1WI信号强度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责任斑块呈混杂信号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责任斑块(P均<0.05),症状组责任病变的CE-T1信号强度指数也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非责任斑块(1.66±0.59 vs 1.37±0.62,P=0.0002)。结论 与单纯应用狭窄率对MCA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评价相比,HR-MRI的MCA管壁成像能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评价MCA粥样硬化责任斑块时除了狭窄率,还应结合斑块负荷、斑块信号和强化等形态学指标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新型智能产前超声技术SFA自动识别与获取胎儿标准切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以传统超声和SFA技术识别并获取1 127胎≥16孕周单胎胎儿的标准切面,比较获取图像成功率(实际获取图像数/应获取图像数×100%)和图像合格率(合格图像数/实际获取图像数×100%),以及获取不同孕周胎儿标准切面所用时间。结果 SFA获取胎儿经丘脑横切面、经侧脑室横切面、四腔心切面、脐带腹壁入口切面、双肾水平横切面的成功率均低于传统超声(P均<0.05),获取经侧脑室横切面、四腔心切面、腹围横切面的合格率均高于传统超声,获取膀胱水平横切面合格率低于传统超声(P均<0.05)。对不同胎龄胎儿,SFA获取标准切面所用时间均少于传统超声(P均<0.05)。结论 SFA技术获取胎儿标准切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且用时少于传统超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纤维化的价值,及心肌纤维化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临床诊断证实的30例HCM患者(HCM组)、27例DCM患者(DCM)和符合纳入标准的33例患者(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均行心脏电影成像、对比增强前、后T1 mapping成像、延迟对比增强(LGE)成像。测量不同受检者增强前、后左心室平均T1值及心功能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心肌平均T1值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CM组22例(22/30,73.33%)患者存在延迟强化,DCM组15例(15/27,55.56%)患者存在延迟强化,对照组无延迟强化。比增强前,HCM组[(1294.79±85.22)ms]、DCM组[(1312.88±59.57)ms]左心室心肌T1值均较对照组[(1266.56±57.33)ms]显著增加(P均<0.05);对比增强后,HCM组[(491.31±121.59)ms]、DCM组[(466.77±126.34)ms]左心室心肌T1均值较对照组[(534.09±92.73)]显著减低(P均<0.05)。HCM患者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8,P<0.05),增强后T1值与其呈正相关(r=0.59,P<0.05);DCM患者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5,P<0.05),增强后T1值与其呈正相关(r=0.51,P<0.05)。结论 HCM和DCM患者心肌纤维化与心功能相关;T1 mapping成像有助于评价HCM和DCM患者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feature tracking初步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肌形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采用心脏磁共振feature tracking (CMR-FT)技术初步分析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心肌形变各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10例正常志愿者和9例终末期肾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行1.5T心脏非对比增强、FIESTA序列电影成像,并采用feature tracking (FT) 2D模型对左心室运动及整体心肌形变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心肌质量[(132.70±44.44) g]大于正常志愿者[(80.00±11.29)g, P<0.05]。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心肌整体径向应变、环向应变、径向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径向舒张期峰值运动速度均低于健康志愿者[(22.52±10.41)% vs (39.46±7.10)%,(-12.57±3.91)% vs (-19.80±2.11)%,(22.70±5.72)mm/s vs (34.77±3.81)mm/s, (-24.71±8.83)mm/s vs (-43.88±8.89)mm/s, P均<0.05)。而终末期肾病患者和正常志愿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MR-FT技术能够定量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心肌运动及形变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多回波肝脏内插容积激发成像(mLIVE)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价值。方法选取6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及对照组(n=24),实验组喂饲高脂饮食、对照组给予普通饲喂。于饲养4周后每周选取5只实验组和3只对照组大鼠行肝脏MR、组织病理检查及测定脂肪含量,对mLIVE成像测得的2组大鼠肝脏脂肪分数(FF)与病理结果及肝脏脂肪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平均FF分别为(5.67±0.69)%和(10.48±3.24)%(P<0.05)。实验组11只轻度脂肪肝,16只中度脂肪肝,9只重度脂肪肝,平均FF分别为(7.99±1.48)%,(10.38±1.70)%和(13.71±4.33)%,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鼠肝脏平均脂肪含量分别为(18.83±6.29)nmol/mg和(50.44±20.24)nmol/mg(P<0.05),肝脏FF与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4,P<0.001),直线回归方程为y=4.22+0.13 x。结论mLIVE成像可定量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肪含量,可用于评估脂肪肝。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健侧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10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改良组(n=30)和联合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改良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of upper extremity, FMA-UE)评估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并同时检测患侧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CMCT)。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改良组和联合组的FMA-UE评分由(25.97±5.83)分、(25.47±6.96)分和(26.10±5.29)分提高至(32.77±7.68)分、(38.07±8.16)分和(42.17±7.89)分(P0.001);CMCT由(11.78±0.44)ms、(11.62±0.45)ms和(11.78±0.40)ms缩短至(10.91±0.44)ms、(10.58±0.60)ms和(10.19±0.67)ms(P0.001)。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最显著(P0.001)。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协同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促进半球间平衡重建,有助于患侧皮质脊髓束功能修复,进而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特征追踪(CMR-FT)技术定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形变的价值。方法 对16例HCM患者(HCM组)及18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采用CMR-FT技术行CMR检查。比较两组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LVMASS)及左心室心肌整体径向应变(RS)、环向应变(CS)的差异。并分析HCM患者各节段室壁厚度与节段性RS、CS的相关性及整体RS、CS与LVEDV、LVESV、LVEF、LVMASS间的相关性。结果 HCM组的LVMASS高于正常对照组[(133.74±79.13)g vs(76.87±14.15)g,P=0.01]。两组间LVEDV、LVESV、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CM组心肌整体RS、C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RS:(27.05±13.35)% vs(40.62±4.92)%,P<0.01;CS:(-8.68±5.56)% vs(-20.73±1.56)%,P<0.01]。HCM患者各节段室壁厚度与节段性RS(r=-0.41,P<0.01)、CS(r=0.28,P<0.01)间无相关性;心肌整体RS(r=-0.36、-0.41、0.22、-0.36)、CS(r=0.34、0.10、0.22、0.42)与LVEDV、LVESV、LVEF、LVMASS间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CMR-FT有助于定量评估HCM患者心肌形变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