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观察江宁农田褐家鼠13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方法:鼠夹捕鼠,计算捕获率;解剖观察怀孕率及胎指数。结果:1985~1997年褐家鼠种群数量变化呈马鞍形,其中1985~1987年捕获率在1%以上;1988~1993年为低谷期,最低为0.17%;1994年起逐年回升,1996年达3.9%,为历史最高年份。结论:褐家鼠种群数量呈回升态势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6年褐家鼠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北京市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水平。方法 :按常规 ,用 0 .0 0 5 %杀鼠灵给褐家鼠摄食 6d ,观察 14d。结果 :1994年和 1996年各发现 1只抗药鼠。结论 :北京市存在对杀鼠灵抗药性褐家鼠 ,但未产生抗药性种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宁波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整理1990-2005年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年中共捕获鼠形动物5种3779只,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小家鼠、臭为常见种。市区褐家鼠的构成比高于农村,农村野栖鼠种主要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1995年以后市区鼠形动物种群密度逐渐在3-4月和9-10月呈现2次高峰。结论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开展1次灭鼠活动,消灭对象应以褐家鼠为主,选择对其杀灭效果较好的毒饵和投饵方式。  相似文献   

4.
莆田地区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3月至1989年2月,逐月在莆田地区研究了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种群繁殖生态,共布放14400笼日,捕获褐家鼠946只(382♂,564♀),捕获率为6.57%,占家鼠总数33.30%。种群数量及其在家鼠中的组成比,有一定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差异。通过逐只观察雌、雄生殖器官的特征和变化,对种群的性比,雌鼠睾丸下降率、繁殖雌鼠率、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分析了种群数量动态和种群繁殖之间的关系,发现种群密度对种群繁殖有明显的反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成都市褐家鼠种群对抗凝血类杀鼠剂的抗药性水平,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凝血反应法测定褐家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药性。结果成都地区褐家鼠对杀鼠灵ED50为0.873(雄)和1.439(雌)mg/kg;对溴敌隆ED50为1.091(雄)和1.296(雌)mg/kg。按照鼠药抗性委员会推荐的敏感褐家鼠基准,该鼠种群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在0.578~0.676之间;对溴敌隆的抗性水平在2.125~2.321之间。结论成都地区褐家鼠种群对溴敌隆已产生抗药性,对杀鼠灵未产生抗药性;在鼠害治理中,杀鼠灵可作为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湖北省咸宁市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鼠灵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选择合格的褐家鼠,配制0.005%杀鼠灵毒饵进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咸宁市在2008-2012年期间对褐家鼠开展了5次抗药性监测,试鼠共214只,仅有2008年存活1只,抗药性发生率为2.44%。结论咸宁市褐家鼠对杀鼠灵尚未产生抗性种群,且仍有较高的敏感性,可继续用杀鼠灵防治褐家鼠。  相似文献   

7.
莆田地区家鼠的种类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1989年,在莆田地区农村逐月对家鼠种群进行调查,布放14400笼日,捕鼠2841只,捕获率为19.73%。捕获鼠4种,小家鼠占总数的56.88%,但其组成比有一定的季节变化;有的月份(如8月),褐家鼠数量可接近或超过小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冬季的组成比较高;黄毛鼠在5月和12月前后偶尔窜入室内。通过相关分析,小家鼠与黄胸鼠、褐家鼠种群数量间相关非常显著或显著,而褐家鼠和黄胸鼠种群数量无相关性。比较50~80年代调查资料,发现家鼠群落处于不断变化中,群落优势种的演替趋势是: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成都市褐家鼠汉坦病毒带毒率调查,发现成都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鼠传播特征,为科学指导HFRS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鼠密度调查采用粉迹法,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汉坦病毒抗原。[结果]成都市鼠密度灭前为8.18%,灭后为2.40%;褐家鼠带病毒率为4.42%。[结论]成都市市区褐家鼠种群携带汉坦病毒,在防制成都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时应以控制褐家鼠种群密度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大连港褐家鼠和小家鼠两种鼠类种群变动情况,1981~1982年鼠类外形测定和解剖观察的结果。作者根据调查研究分析,提出了春、秋两季是毒杀两种鼠的好时机,消灭小家鼠的措施也适用于消灭褐家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湛江港1982~1990年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探讨创建和巩固“无鼠害港”、“卫生港”九年来,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等被大量毒杀后,本港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的主要特征。褐家鼠种群组成百分比明显减少,黄胸鼠和黄毛鼠也相应降低,板齿鼠已绝迹,而臭鼩鼱的组成比例较大幅度波动,尤其是小家鼠剧增。自1983~1989年一直是本港的优势种。作者对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期持续应用抗凝血剂灭鼠对鼠类种群结构的影响。方法1988~2002年持续应用抗凝血剂灭鼠,同时逐年调查鼠类种群变化情况。结果大规模灭鼠前,试验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用敌鼠钠盐、杀鼠迷灭鼠后,小家鼠比例上升,成为优势鼠种;改用溴敌隆、大隆和鼠得克后,黄胸鼠成为优势鼠种,褐家鼠比例又明显回升。结论长期持续使用抗凝血剂能导致鼠类种群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国家卫生城市的残存鼠生态特征及其防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灭鼠先进城市残存鼠生态现状及其防制对策。方法:选择城区内不同类型环境,采用粘鼠胶捕鼠,进行鼠种鉴别,结果:试验区内仍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一般单位鼠类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种群生态位宽度以褐家鼠最大,为0.939。种群生态位重叠值以褐家鼠与小家鼠,褐家鼠与黄胸鼠之间较高。结论:针对残存鼠的生态特征,采用以防鼠设施为主的综合防制技术,能把鼠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皇岗口岸鼠类及寄生蚤螨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皇岗口岸开通前后进行了三次鼠类种群及其染蚤、螨情况的调查。结果口岸开通前半年捕获鼠类6种。以臭鼩鼱为优势种。褐家鼠次之;口岸开通后半年捕获鼠类5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鼠体外寄生蚤、螨各一种。分别为印鼠客蚤、毒厉螨。染蚤指数为0.07;口岸开通后6年捕获3种鼠类。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鼠体外寄生蚤、螨亦为印鼠客蚤、毒厉螨。蚤指数为0.09。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化鼠类种群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褐家鼠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态性与该地区汉坦病毒(HV)基因变异及其分布可能存在的关联。方法选取北京市不同地区捕获褐家鼠,采用巢式RT—PCR法检测HVM基因片段,获得的阳性标本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另一方面对不同HV来源的宿主个体和其对应种群内随机选取的其他个体,以及其他一些地区鼠类作为参照,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获得褐家鼠基因组DNA多态性图谱,利用RAPDDIST和PHYLIP软件分析褐家鼠种群多态性,并与对应的北京地区的HV差异和分布进行比较。结果选用5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有5个引物获得清晰、多态性高的RAPD谱带。不同区域种群RAPD标记不尽相同,北京市褐家鼠地理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大部分种群遗传距离较为接近,其中采集于某农产品集散地的XFD种群遗传距离相对较大,有特异性标记条带。11个HV代表序列均为汉城型汉坦病毒,基因差异为0.1%~8.0%,可分为2个主要的支系,多数毒株变异类型在不同地域中交叉分布,但BjFT01株变异较大,成一个独立的支系。通过Bootstrap分析和系统树图比较,种群分化较大的XFD种群与该区获得1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的HV相对应。结论北京市不同区域HV及其褐家鼠DNA多态性均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种群尤其是输入性种群对北京HV流行影响程度不同,初步显示一些特定种群与特定的基因性别有一定的关联。XFD种群外源基因交流渗入的可能性较大,进一步证明北京市HV随着鼠类种群迁移输入的可能性极大,但仍有待于选用一些特异性标记基因多态性进行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5.
褐家鼠在新疆库尔勒地区形成种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家鼠在新疆库尔勒地区形成种群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卫生防疫站(邮编:841000)杜建新,陈伟,朱寿水褐家鼠在我国分布较广,但移入新疆的历史不长,1963年兰新铁路全线通车后,在哈密、吐鲁著、乌鲁木齐等沿线大站相继发现,1984年以前新疆南疆未有该...  相似文献   

16.
鼠类种群在生存空间的分布和数量变化,是创建灭鼠达标市中必须掌握的种群重要属性之一,是制定灭鼠策略和考核灭效的依据。用鼠夹法和粉迹法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调查鼠类的种群分布和密度,调查中注意扣除无效夹和无效板的数量,以提高相对密度的准确性。用频次比较法分析出褐家鼠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是核心分布,空间分布型是负二项分布。这是由褐家鼠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条件所决定的。市区内褐家鼠是优势种,相对密度较高,多集中在棚厦和特殊行业中。采用以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多种剂型大面积统一投药灭鼠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可达到国家规定的鼠密度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宁波市农村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整理1996-2011年间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年来共捕获6个种的2 390只鼠形动物,其中褐家鼠为优势种,小家鼠和臭鼩鼱为常见种.农村野栖鼠种主要为褐家鼠.农村地区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在3~4月和9~10月呈现两次高峰.结论: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选择杀灭效果较好的毒饵,采用合理的投饵方式,分别开展一次主要针对褐家鼠的灭鼠活动,以降低鼠类的密度.  相似文献   

18.
1999年3月至2000年2月对吴淞沿江地区鼠类种群及密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115只,隶属于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5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臭鼩鼱),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全年平均鼠密度为4.06%。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青岛机场卫生检疫局1992 1993年青岛机场鼠类调查结果。隶属2目2科4属6种,年均鼠密度为0.91%。鼠类种群构成有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和食虫目食科的臭鼯鼠。鼠类季节消长以第二和第三季节为高,褐家鼠是该地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20.
天津口岸集装箱堆场2000年鼠密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4~9月天津东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所属33家集装箱堆场进行鼠密度调查,共布夹6645个,有效夹数6299个,捕鼠143只,鼠密度为2.27%一种鼠鉴定隶属1目1科1属1种,鼠类种群构成为褐家鼠,褐家鼠为天津口岸集装箱场地的优势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