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鞍区颅咽管瘤病人,均行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8例达到肿瘤全切除,4例近全切,3例部分切除.术中垂体柄保留5例,术中断裂1例,术中未见垂体柄9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保护下丘脑结构和功能,对降低术后并发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垂体柄的辨认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寻找和保护垂体柄的方法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收治的 4 8例鞍区肿瘤手术进行回顾性总结 ,分析术中辨认与保护垂体柄结构 ,其术后发生尿崩症的情况。结果  4 8例中 ,术后 4h发生尿崩者 32例 ,经治疗术后 2周尿崩未恢复者 14例 ,术后 1月未恢复者 7例 ,术后 3月未恢复者 1例。结论 鞍区肿瘤显微术中根据不同肿瘤的生长特性 ,辨认和保护垂体柄对全切肿瘤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术中配合。方法回顾性总结35例经眉弓处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肿瘤临床资料和护理经验,做好术前物品准备、患者准备,加强术中医护之间的配合。结果肿瘤全切31例;2例颅咽管瘤后部与下丘脑粘连紧密未强行切除,残留部分肿瘤包膜;1例颅咽管瘤与垂体柄关系密切,残余少量肿瘤组织;1例鞍隔脑膜瘤鞍隔下向鞍内生长部分未能全切。结论经眉弓处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具有创伤轻、手术空间大、切口美观等优点,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探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对垂体柄保护的临床意义,回顾分析经额下入路显微外科垂体瘤切除术后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镜下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10例垂体柄在术中得到保护.3例患者因肿瘤大,向下丘脑和鞍旁发展,手术时间长,操作多,术后出现较严重尿崩.认为在手术中注意保护垂体柄和丘脑下部,可有效降低或减轻术后尿崩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鞍区生殖细胞瘤的临床影像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和放射治疗协诊4例回顾性分析鞍区生殖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结果 16例鞍区生殖细胞瘤,5例肿瘤形态不规则,侵犯垂体和垂体柄,6例肿瘤累及垂体柄增粗;2例肿瘤仅累及下丘脑。CT平扫显示所有肿瘤均无钙化,呈等或略高密度。增强CT示肿瘤明显均匀强化。3例瘤体呈环状强化。1例沿脑脊液发生种植性播散,右脑外侧裂池内有一结节病灶。结论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术后尿崩的影响因素,以及术后尿崩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经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术后尿崩情况,并分析影响尿崩的因素.结果 术前尿崩发生率为27.3% (33/121例),术后早期尿崩率89.9%(107/119例),晚期尿崩率为39.8%(37/93例).早期尿崩与肿瘤分型、肿瘤钙化程度显著相关,鞍膈上脑室外型肿瘤术后发生早期尿崩率最低.远期尿崩与年龄、术中垂体柄的处理、肿瘤分型显著相关,与肿瘤切除程度、肿瘤钙化程度无显著相关.非成人组较成人组发生远期尿崩率高,垂体柄离断者较垂体柄保留者发生远期尿崩率高,鞍膈上脑室内外型较鞍膈上脑室外型、鞍膈下型发生远期尿崩率高.结论 颅咽管瘤术后尿崩与肿瘤分型、肿瘤钙化程度、垂体柄的保护程度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及其治疗情况。结果并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42例,垂体前叶机能减退32例,上消化道出血10例,中枢性高热12例,持续昏迷3例,视力、视野恶化3例,脑出血2例,脑梗塞3例。结论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以尿崩症、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较常见,以下丘脑广泛性损伤是最为严重;术中规范、轻柔的手术操作,保护穿支血管,预防术中、术后的脑血管痉挛,围手术期的处理等,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手术中避免垂体柄和下丘脑损伤的方法。方法:对12例经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翼点入路,2例患者胼胝体-穹隆间入路,1例经额底入路。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死亡1例。无病例死于垂体柄和下丘脑损伤。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显微外科严格沿肿瘤分离、辨认垂体柄和下丘脑结构以及保留穿通动脉是避免颅咽管瘤手术垂体柄和下丘脑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41例鞍上脑膜瘤外科手术切除的临床经验,其中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4例,死亡4例.26例经3个月-9年术后随访,肿瘤无复发.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术野清楚,能正确辨认鞍上肿瘤与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视神经、下丘脑、垂体柄和视交叉等重要结构关系,提高了肿瘤全切除率,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符慧芬  于正涛  夏鹰 《海南医学》2016,(23):3955-3956
垂体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因垂体激素过量分泌导致各种内分泌代谢紊乱,肿瘤压迫正常垂体引起垂体功能低下或肿瘤压迫鞍区周围结构引起占位效应,导致相应功能的严重障碍.而侵袭性垂体瘤常由鞍内向鞍外生长,侵犯鞍区周围结构,包绕重要的血管,破坏周围骨质,生长较快,手术全切困难,容易复发;有些较重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由于就诊时间较晚,术前已经发生严重的尿崩症,甚至下丘脑反应,术后尿崩症及下丘脑反应加重,可危及生命,因此其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1],而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微侵袭垂体瘤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前颅凹底脑膜瘤约占全部颅内脑膜瘤的40%,其中约25%为鞍结节脑膜瘤。由于肿瘤位置深在,且与视交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垂体柄、下丘脑、三脑室底等重要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故手术切除难度大。自2000年4月-2008年5月,我院应用翼点入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4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垂体柄的影像学辨认在颅咽管瘤手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影像学特点,重点讨论垂体柄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在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对63例经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影像学及手术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影像学上垂体柄发现率9.5%(6/63),27.0%(17/63)的病人可根据三脑室底受压移位的方向初步判断垂体柄的走向,均经手术证实。垂体柄术中发现率52.4%(33/63)。肿瘤中心大块钙化可能影响手术全切除;影像学上肿瘤后上部条索状强化预示着瘤壁对下丘脑的浸润性生长。结论根据影像学判断垂体柄的位置和走行、肿瘤钙化特点、肿瘤后部与下丘脑结构间的关系对手术切除颅咽管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垂体柄的影像学辩认在颅咽管瘤手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影像学特点,重点讨论垂体柄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在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对63例经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影像学及手术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影像学上垂体柄发现率9.5%(6/63),27.0%(17/63)的病人可根据三脑室底受压移位的方向初步判断垂体柄的走向,均经手术证实。垂体柄术中发现率52.4%(33/63)。肿瘤中心大块钙化可能影像手术全切除,影像学上肿瘤后上部条索状强化预示着瘤壁对下丘脑的浸润性生长。结论:根据影像学判断垂体柄的位置和走行、 肿瘤钙化特点、肿瘤后部与下丘脑结构间的关系对手术切除颅咽管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前颅凹底脑膜瘤约占全部颅内脑膜瘤的40%,其中约25%为鞍结节脑膜瘤.由于肿瘤位置深在,且与视交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垂体柄、下丘脑、三脑室底等重要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故手术切除难度大.自2000年4月~2008年5月.我院应用翼点人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4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冠昭 《九江医学》2008,23(3):63-63
颅脑术后尿崩症主要发生于颅咽管瘤、第三脑室前部、垂体瘤或鞍区附近的手术,为损伤垂体柄内的视上到垂体后叶的通路影响了抗利尿激素释放和分泌,导致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而引起.  相似文献   

16.
周斌  杨文英 《新疆医学》2006,36(6):184-185
鞍区肿瘤是较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左右,鞍区肿瘤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异位松果体瘤等,常需手术治疗。因鞍区内含有视神经、颈内动脉、丘脑下部等重要结构及解剖关系,手术难度较大,肿瘤本身及手术过程中可对丘脑下部-垂体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后病情观察及系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因素之一。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我科自2004年1月~2006年11月共收治鞍区肿瘤患者23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巨大型垂体腺瘤在手术中垂体柄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巨大型垂体腺瘤45例,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40.8岁.其中12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全部病例均根据影像学资料施行适宜的开颅肿瘤切除术,记录术中垂体柄与肿瘤的解剖学关系,总结垂体柄保护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 45例中肿瘤全切除25例,近全切除12例,大部切除8例.3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术中均见到垂体柄且形态良好;侵袭性垂体腺瘤有5例未见到垂体柄,可见到垂体柄的患者中部分(4例)形态不完整.1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2例术后出现残余肿瘤出血,二次手术后有1例患者死于术后下丘脑损伤.结论 巨大垂体腺瘤瘤体与垂体柄的毗邻关系多样:垂体柄位于肿瘤侧方(左或右)、后上方者最为常见,而位于肿瘤前方者少见;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肿瘤与垂体柄的关系不甚明确.但术中辨清并保护好垂体柄将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如何预防、治疗经鼻内窥镜鞍 区肿瘤切除术并发尿崩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鼻内窥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术。9例患者中,6例为垂体腺瘤,2例颅咽管瘤,1例囊性畸胎瘤。结果:6例垂体腺瘤中,1例发生轻度尿崩症,服用双氢克尿塞后痊愈。2例颅咽管瘤和1例囊性畸胎瘤发生较重尿崩症,先静点垂体后叶素,后口服双氢克脲噻、卡马西平治疗痊愈。结论:鼻内窥镜下切除鞍区肿瘤组织,尽量减少对垂体前后叶、柄、下丘脑等的损伤、牵拉,可以预防尿崩症的发生,减轻其症状;并发尿崩症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点垂体后叶素,口服双氢克脲噻、卡马西平可以控制尿崩症症状,以待下丘脑-垂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垂体柄与垂体腺瘤显微解剖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垂体柄与肿瘤的解剖关系。以利术中保护垂体柄免受损伤。方法 在鞍膈平面,以鞍结节与鞍背两者中点的连线为标准,判断垂体柄的侧别位置,再将鞍膈平面视做时钟面板,进而判断垂体柄 的时钟位。结果 71例观察中,垂体柄居左侧17例,右侧41例,后中位13例。其中46例以时钟位判断,5时位13例,6时位11例,7时位7例,4时位5例,3时位4例,2、8及11时钟位各为2例。结论 垂体柄的位置与肿瘤在鞍内的生长方向有关,与向鞍上扩展无关,垂体柄可作为寻找正常垂体组织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手术学意义上的鞍结节脑膜瘤是来源于前颅底及鞍区移行区域的脑膜瘤的统称,肿瘤基底可能涉及碟骨平台、视交叉前沟、鞍结节、鞍隔,侧方可至前床突甚至蝶骨小翼。该部位脑膜瘤血供丰富,位置深在,深及视神经、视交叉、颅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其一些深部穿支血管、垂体柄、下丘脑、动眼神经、海绵窦等重要结构,且肿瘤会从各个方向推挤、包绕这些重要解剖结构,手术难度较大。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