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脑氧饱和度反映脑氧供和氧需之间的平衡。脑组织新陈代谢率较高,对缺氧环境比较敏感,短暂缺氧即可造成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重要的神经外科手术、大血管手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心脏骤停后的心脑肺复苏治疗中,脑保护均非常重要。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_2)测量的主要是静脉氧,在低血压﹑脉搏减弱甚至心跳骤停的状况下,其使用仍不受限制,因此可广泛应用于脑氧供需监测的各种场合[1]。rSO_2监测具有连续﹑无创﹑可床边监测﹑携带方便等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在围手术期的  相似文献   

2.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小儿危重症救治的重要手段,因原发疾病、术中插管及术后并发症,ECMO治疗过程中患儿有脑损伤风险,神经系统并发症及远期不良预后发生率较高。床旁持续脑电图(cEEG)监测作为实时、无创电生理监测工具之一,可极其灵敏识别脑血流及脑代谢改变,对于脑损伤患者的脑功能评估、预后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床旁cEEG监测在ECMO相关脑损伤领域的应用价值及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振幅整合脑电图连续监测新生儿脑功能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通过单通道系统连续监测大脑电活动,用于加强神经功能监测,反映脑功能情况。aEEG因其操作简单,方便床边监测,在临床上很适合应用于新生儿这一特殊群体评估脑功能及其预后。目前在新生儿病房aEEG主要用于评估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癫痫的预后和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预后。该文对aEEG原理、判读方法、临床意义、局限性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而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华医学杂志》2022,(25):1870-1873
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随着ECMO应用的日益增多, ECMO患者脑功能监测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临床上神经系统检查、脑损伤相关标记物检测、经颅多普勒/经颅彩色多普勒脑血流监测、视神经鞘直径测量、近红外光谱法脑氧饱和度监测、连续脑电图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等多种脑功能监测方法已在ECMO患者中使用, 但是单一的脑功能监测手段在预测脑功能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尚存在不足。因此, 重症医学以及体外生命支持多学科专家越来越提倡多模态脑功能监测, 以提高监测ECMO患者急性脑损伤发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及早发现急性脑功能损伤并进行干预, 进而提高ECMO患者预后。但目前尚缺乏多模态脑功能监测的规范化实施流程, 制订ECMO患者多模态脑功能监测流程, 在多中心进行验证并不断完善, 将之转化为正确治疗决策是新使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围术期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cO2)监测用于指导脑氧供需平衡在巨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患者脑保护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37例巨大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围术期监测rScO2、动脉血气分析、桡动脉压和心输出量等,以rScO2为主要观察指标进行临床干预,改善和维护患者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结果 肿瘤切除过程中rScO2较切除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有效的临床干预,肿瘤切除后rScO2与切除中比较显著提高(P<0.05);2例患者循环波动大,rScO2监测数值低于50%,术后出现苏醒延迟和癫痫发作.结论 术中rScO2监测对患者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面监测与有效调控是患者良好转归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非心脏手术中使用脑氧饱和度(rSO_2)监测对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计算机从建库至2019年8月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全面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分别由两位课题组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查并对入选文章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 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符合标准的患者446名,其中观察组206名,对照组240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中使用脑氧饱和度监测并干预处理的观察组比不进行脑氧饱和度监测的对照组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2,95%CI:0.39~0.99,P<0.05)。结论术中使用脑氧饱和度监测并干预能够有效减少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脑电监测通过对大脑皮层电活动的记录,反应大脑意识状态的变化,广泛应用于术中指导麻醉深度,其对病人预后的影响也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脑电监测指导下的麻醉管理可加速病人术后快速康复,但其与术中知晓、术后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及术后死亡等预后结局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文重点就围术期脑电监测在麻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述评,以期为围术期麻醉深度脑电监测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治疗偏头痛的效果与SGB后局部脑氧饱和度(rSO_2)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60例偏头痛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0.25%盐酸罗哌卡因4 mL的SGB治疗,对单侧头痛患者行痛侧阻滞,对双侧头痛患者行左、右侧交替阻滞,1次/d,连续10 d为1个疗程。用近红外光谱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仪连续监测并记录患者SGB前(T_0)及SGB后5 min(T_1)、10 min(T_2)、15 min(T_3)、20 min(T_4)双侧rSO_2的变化。以T_1~T_4任一时刻的阻滞侧rSO_2(b-rSO_2)或非阻滞侧rSO_2(nb-rSO_2)变化幅度超过T_0时刻的5%作为rSO_2有明显变化的判定标准,将rSO_2有明显变化者归为A组,无明显变化者归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T_0~T_4时刻MAP、HR、SpO_2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有效率作为SGB治疗偏头痛疗效的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中39例归为A组,21例归为B组。两组患者T_1~T_4时刻的MAP、HR、SpO_2与T_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1个疗程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1个疗程后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接受SGB治疗1个疗程后,rSO_2有明显变化患者的疗效优于rSO_2无明显变化患者。SGB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可能与SGB后rSO_2有明显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测技术对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ICP进行动态监护,根据ICP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价ICP监测在术后诊治中的作用及评估患者预后。结果: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ICP重度增高7例(死亡5例),中度增高21例(死亡3例),轻度增高7例,正常4例;其中2例ICP持续增高,经CT证实为迟发性脑内血肿;甘露醇平均使用时间为7天,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8例。结论:ICP动态监测有助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情观察,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且能直接指导术后脱水剂的应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外伤性因素对脑组织氧代谢指标的影响,以及脑组织氧代谢状况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探头Neurotrend系统动脉观察脑外伤(13例)和非脑外伤患者(3例)脑组织氧分压(PtiO2)、二氧化碳分压(PtiCO2)、pH值和脑温(BT)的变化,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对脑外伤患者进行随访,评价以上指标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①与对照组(非外伤)相比,脑外伤后脑组织PtiO2和ph下降,PtiCO2降低(P<0.05),BT变化不明显;②脑外伤后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及氧代谢紊乱程度与临床预后有关。结论:颅脑外伤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氧代谢紊乱,因此及早对其进行监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