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针刺太冲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收缩压、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清NO含量的影响,以对其降压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 选用9周SHR 2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冲阳组和非经穴组(n=7),并以同体重正常血压SD大鼠(n=7)作为正常组.连续针刺治疗7 d后,测量收缩压,并于第7天测定血浆ET-1和血清NO的水平.结果 (1)各组大鼠针刺前和针刺第1天,模型组、太冲组、冲阳组以及非经穴组收缩压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到针刺第7天,太冲组和非经穴组大鼠收缩压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冲阳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太冲组、模型组第7天的收缩压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冲阳组、非经穴组第7天的收缩压与第1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血浆ET-1和血清NO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针刺治疗7 d后,太冲组血浆ET-1和血清NO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冲阳组、非经穴组大鼠血浆ET-1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太冲穴能显著降低SHR收缩压,但未能使其收缩压恢复至正常水平,其降压机制可能与降低SHR血浆ET-1和升高血清NO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曲池"穴对高血压前期大鼠黏附分子P-选择素、E-选择素含量的影响。方法:SS雄性大鼠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DS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采用高盐饲料喂食建立高血压前期大鼠模型。模型组每日捆绑固定20 min,不予针刺;针刺组捆绑大鼠后电针双侧"足三里""曲池"穴;非经非穴组捆绑大鼠后电针双侧非经非穴处,每周连续针刺6 d,治疗4周。采用智能无创血压计每周检测大鼠尾动脉收缩压1次/周,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P-选择素、E-选择素的含量。结果:4周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较,针刺组、非经非穴组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下降,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大鼠血清P-选择素、E-选择素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针刺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非经非穴组血清P-选择素、E-选择素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降低(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存在P-选择素、E-选择素的高表达,电针大鼠"曲池""足三里"穴可以通过调节黏附分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发挥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探讨低频或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后内关穴及非经非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规律及治疗次数对其的影响。方法将10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次治疗组和3次治疗组,各组再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电针组、高频电针组5个小组,每组10只。电针组大鼠左侧内关穴每日接受针刺1次,于第1天或第3天治疗结束60 min后,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双侧内关穴和非经非穴区域的皮肤血流灌注量,HE染色观测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3次治疗后模型组内关穴区皮肤血流量显著降低(P0.01),且3次治疗模型组较1次治疗模型组内关和非经非穴皮肤血流量皆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3次治疗后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内关穴区皮肤血流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内关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较非经非穴能相对特异地反映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的变化,尤其是低频或高频治疗后随次数增加能阻抑由于心肌缺血损伤诱发的相关经穴皮肤血流灌注量下降的情况,且3次治疗后以高频电针作用更为明显,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肾俞足三里调节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模型组、模型组、穴位组和非经非穴组。治疗组、非经非穴组每天针刺1次,留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共针刺6个疗程后,X线检测股骨颈、股骨骨密度,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RT-PCR法检测腰椎Wnt1,β-catenin,GSK-3β,Dsh,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非经非穴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股骨颈骨密度明显升高,血清ALP活性明显降低,Wnt1、GSK-3β、Dsh的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肾俞、足三里穴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Wnt/β-Catenin通路中信号分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脾虚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采用三因素复合法复制脾虚证模型,持续14 d。足三里组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穴,非经非穴组针刺大鼠双侧髂嵴上非经非穴点,电针治疗10 d。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以及磷酸腺苷(AMP)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I(LC3-I)以及LC3-II蛋白的表达;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及线粒体自噬体的超微结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足三里组以及非经非穴组大鼠心肌AMP/ATP、LC3-II/LC3-I均明显上调(P﹤0.01);模型组大鼠心肌p-AMPK/AMPK有所上调(P﹤0.05),足三里组大鼠心肌p-AMPK/AMPK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足三里组大鼠心肌LC3-II/LC3-I显著上调(P﹤0.01)。模型组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明显,足三里组线粒体损伤有所改善,见大量的线粒体自噬体。结论电针"足三里"可能通过激活脾虚大鼠心肌细胞AMPK,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提高线粒体自噬水平,对脾虚大鼠起到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早期电针治疗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脑血肿的影响.方法 从60只Wistar大鼠中随机选择10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其余50只用于大鼠ICH模型的复制,然后根据模型成功的评判标准随机选取模型复制成功大鼠30只,再分为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0只.电针组选取“人中”、“(风)府”,非经非穴组选取大鼠臀部非经非穴点.电针每次20min,每隔24h1次,连续3d.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均不予电针.结果 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电针组大鼠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及血肿;镜下观察可见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电针组大鼠大脑注射区域均可见组织内有不同程度的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肿胀、细胞核碎裂溶解或消失、组织内可见红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等;与非经非穴组、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血肿直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早期介入,可减小脑血肿的直径,能有效控制ICH后脑血肿的发生、发展,对保护脑组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各n=6),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1组、电针2组(n=18)。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喂养高脂饲料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6周后电针1组接受电针双侧"丰隆"穴干预,每天1次,连续7 d。第50天,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术后电针1、2组均电针"百会"和双侧"丰隆",每天1次。术后1 d检测神经功能和脑梗死体积。术后1、7、14 d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患侧大脑β-NGF和TrkA蛋白表达。结果术后,模型组TC、TG、LDL升高,HDL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术后7 d电针1、2组TG降低(P0.01);术后14 d电针1组LDL降低(P0.05),电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电针1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降低(P0.05),电针1、2组大鼠左侧大脑梗死体积减小(P0.01),且电针1组梗死体积小于电针2组(P0.05)。术后1 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和络氨酸蛋白激酶(TrkA)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7 d后恢复至正常;与模型组比较,电针1组β-NGF和TrkA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并且持续升高至术后14 d。结论在高血脂阶段针刺干预,可通过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作用优于脑缺血后针刺治疗。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在于针刺"丰隆"与"百会"穴促进了β-NGF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针刺水沟-风府穴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沟-风府组(针刺大鼠水沟、风府穴)、非经非穴组(针刺大鼠臀部两处非经非穴点),每组10只。采用阻闭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永久性脑缺血模型。72 h后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血清一氧化氮及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水沟-风府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非经非穴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非经非穴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及血浆内皮素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水沟-风府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及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针刺水沟-风府穴组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液中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四天穴"针方对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颈椎病大鼠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四天穴针刺组、夹脊穴针刺组,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模型,分别给予四天穴及夹脊穴针刺,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四天穴"针方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治疗后1周、2周、4周颈椎间盘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四天穴"针方能明显降低颈椎间盘内IL-1βmRNA、iNOSmRNA的表达。[结论]"四天穴"针方可有效减缓颈椎间盘退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mRNA、iNOS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皮质轴突导向因子Slit2、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SPGs)的表达和电针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经穴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用线栓法栓塞模型组、非经穴电针组、电针组大鼠大脑中动脉1.5 h后恢复血流。电针组大鼠针刺“足三里”“曲池”, 非经穴电针组则针刺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外的非14经穴的左侧的其它穴位,1次/d,共14 d,模型组、正常组大鼠在自制容器中固定30 min。在14 d时用神经功能评分(mNSS)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用尼氏染色观察大脑梗死灶周围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荧光、免疫印迹检测大脑梗死灶组织Slit2和HSPGs的表达。结果 mNSS评分显示,正常组评分为0,低于电针组,电针组低于非经穴电针组,模型组最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尼氏染色显示,电针组可见尼氏体数量增多、排列整齐;非经穴电针组可见尼氏体数量增多,但排列紊乱;模型组尼氏体数量变少、排列紊乱且大脑水肿。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显示,电针组Slit2、HSPGs荧光强度和蛋白表达高于非经穴电针组(P<0.05),非经穴电针组荧光强度和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 P<0.05),模型组荧光强度和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尼氏染色、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电针可以促进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皮质HSPGs及Slit2表达,从而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这可能是电针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水沟穴治疗对脑缺血大鼠抗心磷脂抗体(ACA)含量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纽、模型组、针刺组.针刺组每天针刺百会、水沟穴.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第1 d、第3 d、第7 d、第14 d采用酶免法测血清抗心磷脂抗体.结果:针刺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后第1 d、第3 d、第7 d IgG型ACA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低于模型组(P<0.05);第14 d接近正常组(P>0.05).针刺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后第1 d、第3 d、第7 d、第14 d IgM型ACA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针刺百会、水沟穴治疗对脑缺血大鼠血清IgG型、IgM型ACA的产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期针刺治疗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海马EphrinBs/EphBs mRNA和EphrinB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可能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共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模型组(n=8)、电针组(n=9)、手针组(n=9)。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性损伤(CCI)模型,电针组和手针组大鼠从造模后第8天开始至第34天分别给予电针、手针干预大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隔日1次。所有大鼠均在造模前、造模后第7、14、21、28和35天进行机械性痛阈(MWT)测定;各组大鼠于术后第35天处死取材,采用定量Q-PCR的方法检测海马EphrinBs/EphBs各型mRNA的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phrinB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第7天起各时间点MWT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手针组大鼠造模后第14至35天大鼠MWT值均显著上调(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中EphB1、EphB2、EphB3和EphrinB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手针组及电针组大鼠EphB1、EphB2、EphB4和EphrinB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电针组EphB6 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电针组和手针组海马EphrinB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广泛调节海马EphrinBs/EphBs系统的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刺心经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探讨针刺抗急性心肌缺血的效应.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组、模型组、针刺心经组、非经非穴组,每组各10只,通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针刺心经组取“神门(HT7)-通里(HT5)”经脉段,非经非穴组取大鼠臀部非经穴刺激点,各刺入3根1寸毫针,间距约2 mm;电针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3次.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收缩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结果 末次针刺后即刻(0 min),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R显著增加,MAP、RPP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非经非穴组比较,针刺心经组大鼠HR显著下降,MAP、RPP显著上升(P<0.05,或P<0.01);末次针刺后10、20、30 min,与模型组、非经非穴组比较,针刺心经组大鼠HR显著下降,MAP、RPP显著升高(P<0.01).结论 针刺心经可逆转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变化,具有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确切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为研究载体,运用1 HNMR代谢组学技术比较针刺足阳明经穴与非经非穴治疗UC大鼠后大脑皮层代谢物的变化及差异,从整体代谢的角度为阐释“经穴—脑相关”的脑代谢物质基础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复制U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经穴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3只,另设相同数量的大鼠为对照.经穴组采用上巨虚、天枢和足三里进行电针治疗,非经非穴组在穴位旁开5 mm进行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后取直结肠和回盲部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分离脑皮层,分别提取水溶性和脂溶性脑组织代谢物,运用1 HNMR技术获取代谢谱图,将波峰归一化积分后的数值导入SIMCA-P10.0软件包,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信号校正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得分图和因子载荷图.结果 DSS诱导的UC模型大鼠肠道出现典型的UC症状;针刺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脑皮层代谢物有明显影响,特别是对水溶性脑代谢物的影响更明显,对脂溶性代谢产物影响较小.其中,乳酸、磷酸肌酸、N-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酸、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等代谢物是针刺经穴作用的关键代谢物;而针刺非经非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脑皮层代谢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γ-氨基丁酸、缬氨酸等.这表明针刺非经非穴的脑代谢物与经穴组存在着差异.结论 针灸经穴和非经非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脑代谢物有不同影响,其中脑皮层水溶性提取物的差别更为显著,脂溶性代谢产物差别不大,提示采用经穴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脑特异性代谢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固定局部取穴(百会)分别配伍循经(本经、他经、非经)选穴针刺治疗对失眠大鼠生物褪黑素(MT)含量的影响,探索循经选穴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本经穴组(百会+神门组)、他经穴组(百会+三阴交组)、非经非穴组(百会+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法(PCPA,500 mg/kg)2 d建立失眠模型,针刺治疗7 d,用ELISA法检测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O)、视交叉上核(SCN)与血浆中的MT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MT含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本经穴组、他经穴组MT含量升高(P0.05);治疗组之间比较,本经穴组高于非经非穴组(P0.05)。结论固定局部百会穴配伍本经选穴(神门)针刺治疗可以提高失眠大鼠的褪黑素含量,从而提高腧穴配伍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脊髓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AQP1)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A组:大鼠建立CCI模型后观察4天:B组:大鼠建立CCI模型后观察7天;C组:大鼠建立CCI模型后观察14天;D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观察16天(术前2天+术后观察14天);E组:假手术组: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中段仅绕线,不结扎,术后观察14天.各组大鼠在建模前1天、建模后第1、4、7、14天测量所有未处死大鼠双后肢的热痛阈(PWTL)和机械痛阈(PWMT).达到观察时间取大鼠L4~5节段脊髓,免疫组化法观察AQP1在脊髓的定位分布和表达变化,Real time PCR法检测脊髓AQP1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 与同组右侧脊髓背角比较,和C组大鼠左侧脊髓背角AQP1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和面积增高(P<0.05).A、B、C组大鼠的脊髓背角AQP1阳性颗粒的面积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D组与E组之间无差别(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A、B和C组大鼠脊髓AQP1 mRNA含量显著增高(P<0.05),D组与E组之间无差异(P>0.05),A组、B组、C组大鼠脊髓AQP1的mRNA含量分别为D组含量的1.688、4.876和5.806倍.结论 大鼠脊髓AQP1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不同时间点脑梗死灶皮层与颈髓RacGTP酶激活蛋白-1(Rac-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急性脑梗死(ACI)远隔损害的可能机理。【方法】选用雄性SPF级SD大鼠行双肾双夹术复制RHRSP模型,再用线栓法复制MCAO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大鼠分为脑梗死组、电针组、假针刺组、假手术组与高血压组。高血压组为单纯RHRSP;脑梗死组进行MCAO缺血再灌注处理;假手术组仅做手术创伤;电针组复合造模后选取督脉穴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共28 d;假针刺组将针灸针贴于大鼠百会和大椎穴处皮肤。治疗后第1、7、14、28天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分离出右侧大脑皮层和左侧脊髓,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ac-1mRNA表达。【结果】(1)皮层Rac-1 mRNA表达:MCAO术后第7、14、28天,脑梗死组、假针刺组Rac-1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Rac-1 mRNA表达较脑梗死组、假针刺组显著升高(P0.05);(2)颈髓Rac-1 mRNA表达:MCAO术后第14、28天,脑梗死组、电针组、假针刺组Rac-1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Rac-1 mRNA表达较脑梗死组、假针刺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脑梗死后皮层与颈髓Rac-1 mRNA表达降低是ACI远隔损害的重要原因,电针对高血压大鼠脑梗死中枢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上调Rac-1 mRNA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四天穴"针方对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外周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酶-2(COX-2)及中性蛋白多糖酶(MMP-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颈椎病大鼠椎问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四天穴针刺组、夹脊穴针刺组,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分别给予四天穴及夹脊穴针刺,浓缩型免疫组化染色法(SABC法)检测"四天穴"针方对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大鼠造模后1周、2周、4周颈椎间盘IL-1β、iNOS、COX-2及MMP-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四天穴"针方能明显抑制椎间盘炎性因子IL-1β、iNOS、COX-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蛋白的表达.[结论]"四天穴"针方可减缓颈椎间盘退变,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外周炎性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穴透曲鬓穴对急性期脑出血大鼠脑组织IL-10、TGF-β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模型组(简称针刺组),每组按1 d、3 d、7 d分为3个亚组,每组6只。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采用百会穴透曲鬓穴针刺干预,在1 d、3 d、7 d 3个时间点采用Longa评分法对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组织IL-10、TGF-β的表达。结果神经行为学:模型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各时间点针刺组大鼠与同时间点模型组大鼠相比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P 0. 05)。免疫组化结果:在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可见少量IL-10、TGF-β蛋白表达;模型组在各时间点IL-10、TGF-β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 0. 05);针刺组在3 d、7 d IL-10、TGF-β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调(P 0. 05)。结论针刺百会穴透曲鬓穴可以抑制IL-10、TGF-β蛋白的表达,降低血肿组织中炎症因子IL-10、TGF-β的含量,减轻脑出血后炎性损伤,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20.
余艳丽  程小宁  薛静 《海南医学》2023,(20):2898-2905
目的 探究miR-149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CCI组、CCI+miR-149 agomir阴性对照(CCI+agomir-NC)组、CCI+miR-149 agomir组、CCI+miR-149 agomir+pc-NC组、CCI+miR-149 agomir+pc-CaMKⅡγ组,每组12只。采用CCI诱导建立NP大鼠模型,于建模前及建模后的第3天、第7天、第11天、第14天利用Von Frey检测大鼠的机械痛敏,热辐射法检测大鼠的热痛敏;建模后第14天用RT-qPCR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miR-149和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γ (CaMKⅡγ)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DRG中CaMKⅡγ蛋白水平;尼氏(Nissl)染色观察DRG神经元尼氏小体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神经元中CaMKⅡγ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DRG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1β (IL-1β)和干扰素-γ (IFN-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