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69篇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讨论肺叶部分切除术是否适用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方法:使用互联网搜索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肺叶部分切除术、肺段切除术或肺楔状切除术之间相互比较进行生存分析的文献,从文献中提取危险比(HR)和其95%可信区间(CI),使用StataMP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收集69篇文献,发表日期从1980年至2016年 ,共有患者77 342例。肺叶部分切除术 vs 肺叶切除术中比较无瘤生存的文献共21篇,HR=1.008(95%CI:0.908~1.120,P=0.878),I2=28.8%,P(发表偏倚)=0.353。肺段切除术 vs 肺叶切除术中比较主动部分切除总生存文献共10篇,HR=1.021(95%CI:0.841~1.239,P=0.833),I2=0.0%,P(发表偏倚)=0.163。结论:通过Meta分析我们认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主动肺叶部分切除术可以获得与肺叶切除术近似的疗效,特别是主动肺段切除术。进而我们认为肺叶部分切除术在部分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Ⅰ~Ⅱ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47),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肺功能指标和SF-36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EV1、PEF和MVV高于对照组,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及精神健康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NSCLC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且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唱宽  毛志刚  舒健 《癌症进展》2020,(6):606-609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下微创肺段切除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86例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行VATS肺段切除术,n=36)和对照组(行VATS肺叶切除术,n=50),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和临床转归情况(无瘤生存期、复发率和总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淋巴结清扫组数和个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和DLCO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复发率和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微创肺段切除术较VATS肺叶切除术的创伤更小,更有利于保护肺功能,在早期NSCLC的治疗中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亚肺叶切除术在治疗肿瘤直径≤2 cmⅠ期原发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亚肺叶切除术治疗肿瘤直径≤2 cmⅠ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均为原发性肺癌,术前均考虑周围型肺占位,术后病理分期ⅠA期13例,ⅠB期17例。无手术期死亡及术后严重并发症,1年生存率100 %(29/29),3年生存率90 %(18/20)。局部复发1例,对侧复发1例,均为ⅠB期患者。结论 亚肺叶切除术是治疗肿瘤直径≤2 cmⅠ期原发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重要术式。  相似文献   

5.
周晓琪 《现代肿瘤医学》2021,(20):3568-3572
目的:探究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胸外科确诊并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247例早期NSCLC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129例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设为肺叶切除组,将118例接受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患者设为亚肺叶切除组。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录入分析数据,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肺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及短期复发情况。结果:亚肺叶切除组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症例数大于肺叶切除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胸腔引流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优于肺叶切除组(P<0.05),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FEV1%、MVV%、FVC%较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亚肺叶切除组FEV1%、MVV%、FVC%整体情况优于肺叶切除组(P<0.05)。两组术后1年内均无复发、死亡病例出现。结论: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对肺功能保留有重要意义,且对于高龄、术前合并基础病的早期NSCLC患者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胸腔镜和开放性肺叶切除对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2例,其中观察组46例采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照组46例采用开放性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应激反应、呼吸功能、康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小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显著降低[(4.18±0.98) ng/ml vs (4.92±1.09) ng/ml,P=0.001];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12.94±2.46) mg/L vs (17.68±2.62) mg/L,P=0.000]。两组患者术前用力肺活量和呼气峰值流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用力肺活量显著升高[(2.18±0.44) L vs (1.98±0.36) L,P=0.019];呼气峰值流速显著增高[(331.72±29.91) L/min vs (294.74±28.87) L/min,P=0.00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缩短[(72.81±9.21) h vs (78.74±9.59) h,P=0.003];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1.96±1.86) d vs (12.92±1.84) d,P=0.015];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244.91±37.62) ml vs (299.74±41.48) ml,P=0.000]。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有助于降低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Ⅰ期患者尤其是Ib期术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能否从辅助化疗中获益备受争议.2009年第7版肺癌TNM分期发表.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新版TNM分期对Ⅰ期NSCLC患者的价值,以及评估术后辅助化疗是否能提高早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研究纳入了上海市胸科医院1998年6月-2010年6月早期NSCLC完全切除术的433例患者,按照新的分期标准重新分期.把新分期的参数与其它已被证明与肺癌预后相关的因子结合起来,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纳入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吸炯史、病理类型、手术切除方式(叶切、双叶切、袖切和全切)、肿瘤大小(肿瘤最长径)、T分期、淋巴管血管癌栓和辅助化疗.结果 女性患者3年生存率优于男性(89.22%vs 77.53%,P=0.001,8).老年患者预后不佳,≥70岁的NSCLC患者3年生存率为70.64%,<70岁为85.85%,P=0.000,1).肿瘤最长径≤2 cm患者的3年生存率优于>2 cm且 ≤3 cm患者(95.15%vs85.71%),肿瘤最长径>3 cm且≤5 cm及>5 cm且≤7 cm者3年生存率为74.80%vs 60.47%(P<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血管癌栓、病理类型、胸膜侵犯是影响生存期的预后因素.结论 对Ⅰ期NSCLC患者而言,肿瘤最长径及病理类型是独立的预后因素.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优于其它病理类型.女性和非吸烟患者结局较好.Ib期患者可能从术后辅助化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旨在比较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与亚肺叶切除(sublobar resection,SLR)治疗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差异。  方法:  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298例Ⅰ期NSCLC患者,149例接受SBRT治疗,149例接受SLR手术治疗。在CT上位于肺野外1/3的病变位置定义为外侧,否则为内侧;依据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匹配,比较组间患者的局部肿瘤复发、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异以及治疗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结果:  手术组内平均手术切缘距离为2.4±0.2 cm(0.4~5.2 cm);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显示,手术组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 free survival,RFS)显著高于SBRT组(P=0.014),OS(P=0.58)与DSS(P=0.88)无统计学差异;对于直径超过2.0 cm的大结节,手术治疗组患者RFS更佳(P=0.035),而对于直径小于2.0cm的小结节,两组OS、DSS与RF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BRT组外侧肿瘤复发率更高,内侧肿瘤则无显著性差异;SBRT组的局部复发率较高(P=0.005)。SBRT治疗后发生2级及以上的放射性肺炎的比例为6.1%;手术治疗组15例(10.1%)患者出现气胸,术后出现谵妄、心律不齐和肺炎的比例分别为5.3%、6.1%及4.7%。  结论:  对于患有合并症的Ⅰ期NSCLC患者,手术治疗的RFS优于SBRT,但两种治疗方式的OS与DSS无显著性差异。肿瘤的大小与位置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必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志华  李叙 《现代肿瘤医学》2022,(21):3915-3918
目的:探讨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采用完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的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5月至2018年06月于本院就诊收治的132例Ⅰ,Ⅱ期NSCLC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81例患者采用完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分为实验组,51例患者采用开放肺叶切除术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V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存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肺持续漏气、感染、房颤以及低氧血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失访3例,随访率为97.73%,随访时间2~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随访期间实验组、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11.39%(9/79)、12.00%(6/50),经Log-rank检验发现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4,P=0.485)。结论: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完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3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及淋巴结转移率对于预后生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34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T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χ2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图以及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与淋巴结转移率≤28.66%组相比,淋巴结转移率>28.66%组患者肿瘤病理分型较差[93.3%(127/136) vs 76.8%(162/211),P=0.000],肿瘤位于全胃的比例较高[12.5%(17/136) vs 3.8%(8/211),P=0.002],肿瘤直径较大[49.3%(67/136) vs 27.5%(58/211),P=0.000],血清CEA浓度较高[33.1%(45/136) vs 22.7%(48/211),P=0.034],远处器官发生转移的几率较大[11.0%(15/136) vs 2.4%(5/21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位置(全胃)、肿瘤直径(>6.1 cm)、病理分化类型(分化较差)、血清CEA水平(>5 ng/ml)、血清白蛋白浓度(≤40 g/L)是导致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危险因素(均P<0.05)。随访期间内有233例(67.1%)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术后5年生存率为33.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根治性手术、肿瘤单发、淋巴结转移率≤28.66%、M0、肿瘤直径≤6.1 cm、血清CA19-9≤37 U/ml的T3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好(均P<0.05),而淋巴结的清扫数目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生存(P=0.08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95%CI):1.487(1.139~1.941),P=0.004]、手术[HR(95%CI):1.741(1.205~2.515),P=0.003]、淋巴结转移率[HR(95%CI):3.053(2.293~4.065),P=0.000]、是否发生远处转移[HR(95%CI):1.766(1.043~2.991),P=0.034]是T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位置、病理分化类型、肿瘤直径、血清CEA浓度、远处器官发生转移是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T3期的胃癌患者,术前可以通过相关血液、影像检查,对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预后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 第六版肿瘤,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中肿瘤大小(直径)仅以3 cm为界限,难以精确阐明Ⅰ期肺癌不同肿瘤负荷对生存的影响.本研究主要探讨影响完全切除术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各种临床病理因素.其中对Ⅰ期肺癌的肿瘤大小在现TNM分期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亚分级并分析预后,以验证国际抗癌联合会(UICC)将要公布的新T-分期系统.方法 回顾性分析32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典线和Log-rank时序检验生存率差异.通过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肿瘤低分化、中-高分化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49%和73.98%(P=0.0257);术前贫血者和无贫血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4.44%和73.00%(P=0.0182);肿瘤直径≤2 cm、2.1 cm-3 cm、3.1 cm-5 cm和5.1 cm-7 cm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30%、72.73%、62.50%和58.33%(P<0.0001).结论 患者的肿瘤分化级别、术前是否贫血及肿瘤大小(直径)是Ⅰ期行完全切除术后N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肿瘤中-高分化、术前无贫血、肿瘤直径越小则Ⅰ期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高,肿瘤大小在3 cm基础上以2cm、5 cm为界进一步分级,更能精确地体现其生存的变化,符合UICC将要公布的新T-分期系统.  相似文献   

12.
肺癌肺叶袖状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评价肺癌肺叶袖状切除术后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远期生存状况.方法:回顾分析了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行肺癌根治术的94名病例,其中肺叶袖状切除术11例(Ⅰ组),全肺切除术17例(Ⅱ组),肺叶切除术66例(Ⅲ组).通过比较三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吻合口并发症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评价肺叶袖状切除术的手术安全性,比较Ⅰ、Ⅱ组间的生存期和转移复发率探讨其远期有效性.组间率比较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均数比较用t检验,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用Log rank检验.显著性差异标准α=0.05.结果:Ⅰ、Ⅱ、Ⅲ组的手术死亡率为0,11.8%,3.0%,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气管插管时间为0.5±2.3天,2.0±7.2天,0.6±4.1天(Ⅰ、ⅢVSⅡ组,P<0.05);吻合口并发症率为3.0%,0,5.8%,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Ⅰ组1年、3年生存率为45.5%、32.5%,Ⅱ组为58.8%、45.8%.两组生存率、远期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肺癌肺叶袖状切除术具有和肺叶切除术相近的手术安全性,优于全肺切除术,而其复发转移率、远期疗效与后者相近,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Ⅲ期结肠癌的预后因素及术前预后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北京肿瘤医院外科手术治疗的Ⅲ期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肠癌的预后因素。对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Cox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 (1)全部Ⅲ期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为63.4%;(2)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血清CEA水平>5 ng/ml、肿瘤分化程度低、肿瘤直径≥5 cm、更高的N分期、TNM分期和脉管癌栓(P<0.05)是影响Ⅲ期患者预后的因素;(3)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前血清CEA水平(P=0.000,RR=2.832,1.755~6.023),N分期(P=0.001,RR=1.456,1.522~4.984),肿瘤直径≥5 cm(P=0.015,RR=1.663,1.155~3.871)是Ⅲ期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根据术前血清CEA水平、肿瘤直径≥5 cm和更高N分期,可以对具有预后不良因素的Ⅲ期结肠癌患者进行更准确的风险分层,应针对Ⅲ期高危患者进行更积极的术前新辅助治疗以及更加密切的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特征及术后放化疗对同侧他叶肺转移的Ⅳ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rcinoma,NSCLC)完全切除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对37例完全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同侧他叶肺转移的Ⅳ期原发性NSCLC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临床特征对生存的影响。结果:不同的性别(P=0·837)、组织学类型(P=0·469)、肿瘤分化(P=0·771)、T分期(P=0·997)和淋巴结状态(P=0·110)对同侧他叶肺转移的Ⅳ期NSCLC完全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纵隔区放疗(P=0·082)及鳞癌的术后化疗(P=0·781)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癌的术后辅助化疗能明显延长中位生存期及提高生存率,P=0·047。结论: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分化、T分期、N分期不是同侧他叶肺转移的Ⅳ期NSCLC完全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鳞癌术后化疗及纵隔放疗对患者的生存无影响,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及延长中位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Ia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Ⅰa期NSCLC患者,收集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均采用VATS手术治疗,A组(54例)患者采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B组(60例)采用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肺功能变化。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的低于B组患者(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FEV1%、FVC%、MVV%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A组患者的FEV1%、FVC%、MVV%测定值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手术后,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7.41%)低于B组患者(13.3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Ⅰa期NSCLC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患者肺功能影响更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 术后放射治疗在P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尚无肯定结论.本研究分析术后放疗在PN2期NSCLC各亚组中的疗效,为选择适合术后放疗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5年7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PN2期NSCLC病人的临床资料.有符合条件的359例病人可供分析,其中术后放疗病人104例,术后化疗患者共207例.分析PN2期NSCLC总生存期(OS)的影响因素,将全组按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站数分组,分析术后放疗在各组中的疗效,以找出可从术后放疗中获益亚组患者.观察终点为OS和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比较各组生存的差异.结果 全组存活病人中位随访时间2.3年,至随访之日224例病人死亡,全组病人中位生存期为1.5年,1、3、5年生存年率分别为78%、38%和2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3 cm(P<0.001)、多站淋巴结转移(P=0.004)、术后放疗(P=0.047)影响PN2期NSCLC的生存率.全组术后放疗与未放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9%、24%(P=0.047).亚组中,肿瘤最大直径≤3 cm组放疗与末放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5年LRFS分别为42%、50%(P=0.900)和58%、40%(P=0.085);肿瘤最大直径>3 cm组分别为33%、15%(P=0.002)和62%、48%(P=0.033).单站淋巴结转移组放疗与未放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5年LRFS分别为30%、40%(P=0.557)和50%、30%(P=0.420);多站转移组分别为36%、20%(P=0.013)和65%、48%(P=0.006).结论 术后辅助放疗可提高PN2期NSCLC的生存率.在PN2组,肿瘤直径>3 cm、多站淋巴结转移的亚组患者可从术后放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纵隔淋巴结清除范围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手术切除的Ⅰ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纵隔淋巴结清除术(SML)与纵隔淋巴结采样术(LS)对于患者生存的影响。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和比较,并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与生存相关的因素。结果:行SML的患者(n=28)5年生存率优于行LS的患者(n=69;84.36%vs68.54%;P=0.025)。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行SML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肺叶切除加上SML能提高Ⅰ期NSCLC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可列为NSCLC的规范性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感染对肾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影响。方法 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 800例肾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肾癌切除术后30 d内发生感染的情况。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CSS;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感染对CSS的影响时控制性别、年龄、AJCC分期和分级、肿瘤大小、病理学类型、合并症、手术方式和系统治疗等因素。结果 1 800例患者中位年龄74岁(69~7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22~67月)。严重感染者141例,非严重感染者296例,未感染者1 363例。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严重感染有改善肾癌(肿瘤直径为7.0~9.9 cm)患者CSS趋势(P=0.048);对于肿瘤直径≥10 cm或<7 cm的患者,严重感染对CSS无影响(0.1~3.9 cm,P=0.120;4.0~6.9 cm,P=0.768;≥10 cm,P=0.41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严重感染可以改善肾癌患者的CSS(HR=0.752,P=0.032)。这种效应在肿瘤直径≥7 cm的患者中较为明显(P=0.041),而在肿瘤直径<7 cm的患者中表现得不明显(P=0.268)。结论 围手术期严重感染可以改善肿瘤直径7~10 cm的肾癌患者CSS,但是对肿瘤直径≥10 cm或<7 cm肾癌患者的CSS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功能、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26例NSCLC患者分为开胸手术(OT)组和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组,每组63例,OT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VATS组患者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免疫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肺功能指标,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VATS组患者均成功手术,无中转开胸病例.VAT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OT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OT组,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O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天,两组患者的CD3+、CD4+水平及CD4+/CD8+均低于本组术前,且VATS组患者的CD3+、CD4+水平及CD4+/CD8+均高于O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OT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MV)、FEV1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均高于本组术前,且VATS组患者的FEV1、MMV、FEV1/FVC均高于O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GQOL-74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且VATS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均高于O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NSCLC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易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且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103例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44例),观察组在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对照组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直视下行肺叶切除术,现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直视下肺叶切除术治疗NSCLC的疗效相当,但是前者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是临床治疗NSCLC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