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长期管饲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症状之一,50%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吞咽障碍常由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引起,脑卒中所导致的完全性假性球麻痹患者不能自行进食[2],需经鼻饲管给予营养物质,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及能量供给.一项针对存在咀嚼及吞咽障碍患者的队列研究[3]发现,10.5%的患者需通过鼻饲来维持营养.但长期管饲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并发症.本研究对40例脑卒中完全性假性球麻痹长期管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此类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韩萍  杨慧清  殷晓明 《护理研究》2010,(4):1081-1082
国内报道脑卒中病人62.5%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需经鼻饲管给予营养物质,以保证营养摄入和能量供应。但长期管饲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和腹泻等㈨。为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在预防和减少老年脑卒中病人鼻饲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我科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急性期病人常因意识障碍、球麻痹、假性球麻痹不能自主进食,需插胃管供给营养。为了提高管饲的效果,我科于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对50例脑卒中病人采取早插管、管内注入流食及药物、抬高床头、进行吞咽康复指导等方法对病人进行护理,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将46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康复组24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和鼻饲插管,康复组除常规治疗与护理及鼻饲插管外,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进行评价及吞咽功能、摄食功能的康复训练.结果:两组4周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价,康复组有效率95.8%,对照组有效率69.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接受吞咽功能和摄食训练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障碍,可减少并发症,并减轻护士及家属的负担.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使用鼻饲管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鼻饲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吸人性肺炎、腹泻、焦虑不安、鼻饲管堵塞、水电解质紊乱、感染型心功能不全等,2004—05/2006—09我院住院的脑卒中完全性假性球麻痹留置胃管36例,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国内报道脑卒中病人62.5%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需经鼻饲管给予营养物质,以保证营养摄入和能量供应[1].但长期管饲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和腹泻等[2].为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在预防和减少老年脑卒中病人鼻饲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我科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的患者易引起吞咽障碍,主要原因是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球麻痹,或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产生的假性球麻痹,50%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容易发生营养不良、脱水、误吸等,易并发肺部感染,其发生常常影响病情和预后。2005年1月-2006年6月本研究选择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伴中度吞咽障碍的患者128例,针对鼻饲和经口喂养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老年患者长期管饲并发症的病因探讨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多疾病可致老年人不能正常进食,而需经鼻饲管给予营养物质,以保证营养的摄入与能量供给。但长期管饲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及胃肠功能紊乱等。笔者观察了50例老年管饲患者,分析其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旨在探讨预防控制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间歇性管饲技术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气管切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针对吞咽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留置鼻饲管技术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组采用间歇性管饲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治疗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估标准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并记录治疗期间2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和腹胀的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吞咽障碍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5.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38%,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6.88%,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间歇性管饲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吞咽障碍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吞咽、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球麻痹或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产生的假性球麻痹。由于患者在脑卒中早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进食困难,易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甚至可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出现窒息甚至危及生命,而且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饮食护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吞咽障碍是指固体或液体从口腔至胃的运动障碍或传送延迟。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45%,占全部吞咽障碍者的25%,多见于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患者,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呛咳、发音不清晰。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者也可出现一过性吞咽困难。对吞咽障碍患者如护理不当可引起吸人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等并发症,以及抑郁、社会隔绝等负性社会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龚淑梅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5):1424-1425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9.0%~60.4%,并以假性延髓麻痹多见。表现为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的过程中出现运动障碍或传送延迟,导致患者饮水呛咳、进食困难,常可引起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为了确保患者必需的营养物质供应,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神志清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留置胃管管饲技术治疗,治疗组采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肠内营养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的吞咽障碍评级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病人鼻饲管插入长度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常因昏迷、球麻痹不能自行进食,为保汪营养素以及药物的定时供给,通常在发病24h~72h内插入鼻饲管进行鼻饲。在鼻饲过程中,为防止20%甘露醇静脉输注而致的低钾,需经鼻饲管每日3次注入10%氯化钾10ml,注药后病人即感到上腹部不适,具有烧灼痛,出现注药后不舒适的护理问题。经分析原因考虑插入鼻饲管的长度不够,可能10%氯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ntermittent oral-esophageal tube feeding, IOE)的真实体验,为IOE在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优化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目的性抽样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长治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16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分析法并在Nvivo 11.0软件的辅助下整理分析资料。结果 共凝练3个主题,即心理应激反应、感知益处、管饲照护需求。结论 医护人员应重视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应激反应,强化益处体验,提供多元化支持,优化IOE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黄婷  陈爽  李丽娟 《全科护理》2011,(9):769-77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性吞咽障碍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38例脑卒中并存假性球麻痹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普通饮食或鼻饲流食,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吞咽康复训练,同时注意进食体位、量及形态。[结果]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进行正确的早期吞咽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致假性球麻痹病人的吞咽功能,避免了鼻饲给病人带来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间歇经口置管至食道管饲法干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2例,观察组20例,对照组给予长期留置鼻饲,观察组予间歇经口置管至食道管饲。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情绪状态,营养状况采用血清总蛋白数值、血清白蛋白数值及体重指数评估,情绪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数值及体重指数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数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数值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HAMD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经口置管至食道管饲法能兼顾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情绪状态,可在保障患者营养的前提下,改善患者可能存在的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性吞咽障碍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38例脑卒中并存假性球麻痹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普通饮食或鼻饲流食,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吞咽康复训练,同时注意进食体位、量及形态.[结果]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进行正确的早期吞咽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致假性球麻痹病人的吞咽功能,避免了鼻饲给病人带来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康复组22例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方法,包括吞咽功能训练、摄食训练、鼻饲。结果康复组患者吞咽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脑卒中并假性球麻痹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间歇性管饲技术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共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针对吞咽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留置鼻饲管技术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组采用间歇性管饲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0d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吞咽障碍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和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间歇性管饲结合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