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文63条,167条;原方主治太阳病因汗,下不当而致邪热郁肺之变证;其症表现为"喘而无大热"。原方用麻黄四两,杏仁50个,甘草一两,石膏半斤。方中麻黄配石膏清热透邪,宣肺定喘,且石膏用量多于麻黄,以监制麻黄辛温之性,而为辛凉之用,故汗出不忌麻黄,无大热不忌石  相似文献   

2.
不同配伍对麻杏石甘汤中石膏溶出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配伍对石膏溶出量的影响,探讨麻杏石甘汤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用EDTA络合测定法测定硫酸钙的含量。结果麻黄、杏仁和甘草对方中石膏溶出量的影响差异不存在显著性,杏仁与甘草、杏仁与麻黄、甘草与麻黄对石膏溶出含量影响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杏仁、麻黄增加了石膏的溶出量,甘草降低石膏的溶出量。  相似文献   

3.
银翘散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全方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组成属于辛凉解表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称之为"辛凉平剂".该方配伍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大量辛凉之药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这种配伍既有利于透邪,又符合辛凉之旨.二是疏散风邪之药与清热解毒之品相配,构成以疏散为主兼顾清热的解表剂.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用之甚多,大多外感热病初期有风热表证者皆可加减用之,现举验寨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洪珂  章健  何云云 《河南中医》2016,(8):1306-1308
小青龙汤全方以辛温为主,辛温相伍,一可去除在表之寒邪,再可温化在里之水饮。风寒束于肌表,从四性角度看,当温解其寒邪,从五味角度看,当辛散其表邪。故需综合考虑病情特点,以辛味药与温性药物同用,才能使寒邪散,表证除。方中麻黄、桂枝、细辛性温而味辛,麻黄发汗解表,桂枝发汗解肌,细辛祛风散寒,对风寒束表之证,一药而能两擅其功,可奏辛温解表之效。寒饮伏肺,或散于其他脏腑,或散于胸胁四肢,或走于肌表,因寒性凝滞,故津液水饮容易在这些部位凝结不散。水饮停聚,则气血阻滞难行,气机不畅,又会使饮邪加重。故方中以温性之干姜、细辛、半夏散寒邪,去凝滞,燥湿化痰,温肺化饮,祛除内寒以助水饮开化。细辛、半夏又存辛性,能行气滞,气行则水行,气机调畅则水液代谢归于正常,饮邪无以生成,辛温同用,可发辛温化饮之功。小青龙汤方中辛散温燥之品较多,容易耗散人体正气,伤及人体阴津,故少佐芍药、五味子等酸寒之品,收敛肺气,制约温燥之药,达相反相成之功。方剂的配伍理论有多种,在君臣佐使的基本框架下,有性味配伍,七情和合,去性存用,升降相因,五行配伍等多种配伍形式,共同构成方剂配伍理论。现阶段对小青龙汤的配伍研究多停留在君臣佐使理论层面,然小青龙汤方出现之时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并非处于成熟时期。因此结合当时各种配伍理论的发展状况,从性味配伍理论角度对小青龙汤进行分析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小青龙汤方的理解,这也是其他方剂配伍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5.
配伍对麻杏石甘汤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配伍对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以HPLC法测定苦杏仁苷含量。结果石膏对方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甘草、麻黄对苦杏仁苷含量影响不显著,麻黄与甘草、麻黄与石膏、甘草与石膏对苦杏仁苷的含量影响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石膏降低了全方药液中苦杏仁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常用于外寒兼见内热.仲景表里双解之时,多以石膏伍麻黄,而非芩连等苦寒药物.仲景应用麻黄石膏之品,解表时麻黄用量在麻黄汤中3两麻黄的基础上常见增加,而清里时石膏用量在白虎汤中1斤石膏的基础上常见减轻,如麻杏甘石汤等.简言之,《伤寒论》麻黄石膏表里同治之要为:表里双解,多以石膏伍麻黄;石膏为伍,解表麻黄量酌增;表邪未尽,清里石膏要减轻;剂量比例,仍待临证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麻杏石甘汤中不同组方配伍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混料均匀设计法,固定麻杏石甘汤中的甘草量,将其他药材(麻黄、杏仁、石膏)作为可变因素,以甘草酸的测定量作为考察指标,应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学习、预测.结果 BP神经网络模型对麻杏石甘汤方中甘草酸含量的预测值可用.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甘草酸含量随着麻黄用量(1.099 8~11.423 1 g)的增大而增大;麻黄用量超过11.423 1g后,方中甘草酸含量稳定在7.444 2 mg/g.  相似文献   

8.
周连三在小青龙汤中用麻黄干姜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为外解表寒,内散水饮之剂。方中麻黄为发汗峻品;干姜为辛热之药。故有“麻黄辛温专宜冬”“麻黄用量不过钱”之说;干姜有温燥伤阴之弊,多畏其峻猛而以它药代之,实失仲景原意。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泓 《陕西中医》2004,25(8):753-75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其中麻黄辛温解表 ,宣肺平喘。细辛辛温 ,归肺肾二经 ,入肺能解表化饮 ,入肾能温阳散寒 ,以驱内外之邪。附子温肾壮阳 ,益火消阴。合而用之 ,能扶阳解表 ,发散风寒。原为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 (太少两感证 )而设。笔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 31 4首 ,其中麻黄、石膏同用之方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厚朴汤等 9方。纵观仲景将辛温之麻黄与甘寒之石膏同用 ,不外乎治疗表寒里热证、上寒下热证、寒轻热重证、寒重热轻证等 ,均系寒热错杂之证。然细揣摩 ,由于方中麻黄、石膏用量不同 ,君臣佐使作用不一 ,故其功效迥异。笔者不揣浅陋 ,特作探讨如下。1 麻黄、石膏配伍的功效1 .1 宣畅肺气 ,清热平喘 主治表寒里热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 ,不可更…  相似文献   

11.
张军  王华楠  向红 《河南中医》2005,25(12):10-11
执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而滥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于儿科临床,是目前中医儿科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小儿太阳伤寒表证脉、证并治特点,提出小儿太阳伤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证)当及时使用辛温解表法之麻黄汤、葛根汤类,以获“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效.  相似文献   

12.
麻黄汤证纯属表寒;大青龙汤证除有表寒外,尚有里热、烦躁。而麻黄汤方药纯以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解表宣肺;大青龙汤方药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解表宣肺、辛散和营的基础上,尚有石膏清里热、除烦躁,且方中石膏是一变量。仲景之麻黄汤、桂枝汤,虚实各有偏重,虚实的掌握也相当科学,基本达到了比例、量化的水平,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而单纯解表、解表清里之麻黄汤、大青龙汤,层次递进分明。解表时分虚实,由表及里又是一个表里渐进、表里参差分明的过程。方药有其固有的作用,但用之于人,药物的疗效如何,除取决于组方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等,方药的剂量尤是一重要环节,而药物的剂量尤和机体因素密切相关,如何全面的、辨证的、动态的把握经方用量,无疑是安全、有效使用经方的重要内容。故而,从经方主药用量的变化揣度仲景用药心法实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喘证的治疗。方法:解读张仲景有关喘证的原文。结果: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的理解,归纳、总结治喘13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解肌祛风、降气定喘;辛温解表、化饮平喘;辛凉清热、宣肺平喘;表里双解、清热平喘;荡涤燥热,泻实平喘;宣泄寒湿,搐鼻定喘;泻下逐痰开肺平喘;宣肺泄热,降逆平喘;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平喘;补虚散饮,通阳利水平喘;温运脾阳,除湿散寒平喘;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以定喘。结论:《伤寒杂病论》辨治喘证,在辨证上,既言证候,又指病机。施治上,则根据病机、病性、病位不同,因势利导,立方严谨,用药精当。  相似文献   

14.
温病初起治疗用药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初起的治疗用药从传统用药、应用苦寒药及清热解毒药配伍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药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温病初起除可应用辛凉解表药以外 ,还可应用辛温解表等温性药物 ,尤其是辛温解表药与清热解毒药配伍治疗温病高热不退经临床验证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常言"病下利者多发于阴",然阳证亦多见下利:(1)病在太阳经表,当以葛根汤疏表止利。若兼阳明经表、入里化热,则以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若兼太阴脾虚,则用桂枝人参汤解表温里。太阳变证、邪气内陷,在中焦者,以泻心汤辛开苦降;在下焦,滑脱不止者,以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固脱,水湿偏渗者以五苓散分利水湿。(2)病入阳明成里热腑实,燥屎当结,当用承气汤急下存阴、通因通用。(3)病在少阳半表半里,胆腑郁热所致下利,应用黄芩汤和胆止利。若兼阳明里实,重者用大柴胡汤、轻者以柴胡加芒硝汤和解通下;若兼太阴不足者,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温阳。  相似文献   

16.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表里双解之剂,外可解表邪闭遏,内能清湿热蕴结郁蒸,《伤寒论》中用于治疗伤寒瘀热在里发黄。除急性黄疸初起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还广泛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瘙痒症。本文结合仲景论湿热发黄证治,解析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方证要义、配伍规律和方-证要素对应关系、临床辨证要点、并佐以医案实录,以期为临床辨证选用、针对病机加减化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姜萍  周丽宁 《世界中医药》2014,9(9):1231-1233
目的: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古代治疗痹证的方剂,分析其组方规律,探寻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及脏腑论治特点。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治疗痹证的方剂进行整理,建立古代方药数据库,对药物进行频次和性味归经统计,分析痹证方剂组方规律并探讨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结果:痹证用药药性以温性药物为主,药味着重于辛苦甘,归经主要为肝肾脾,总结出了古代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并提出痹证从肝脾论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表证衄血的内涵。方法:用现代汉语来阐释中国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伤寒论》第35~37条、第46条、第51条、第52条、第55条、第189~191条、第232条、第235条、第264条、第276条等条文中有关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表证衄血的内涵。结果:①太阳伤寒表实证不一定都要用麻黄汤发汗。②麻黄汤所能够治疗的也不一定都是太阳伤寒表实证。③太阳伤寒表实证和麻黄汤证并非是一对一的一个证候的两种表述。④与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病变机理是卫浮营泄,营卫不和,其病理特征是开泄太过不同,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变机理就是卫闭营郁,营卫不通,其病理特征是闭合太过,不仅是太阳经的经气不通,同时手太阴肺气也闭塞不通。⑤伤寒表实卫闭营郁的患者,出现汗出是表闭已开,被郁闭的卫阳之气已经敷布,卫闭已开则营郁也随之而通;而出现流鼻血则是肺气已通,被郁闭的营阴已经通畅,营郁既通则卫闭也会随之而开;表闭开通,可以同时通畅肺气;而肺气通畅也同样可以开散表闭;可见汗出和流鼻血同样都是伤寒表实证将解的征兆。⑥同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先服药后衄血是卫闭先开,营郁继通;先衄血后服药是营郁先通尔后再开卫闭;单单衄血而愈是营郁通而带动卫闭开。⑦麻黄汤并非仅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同样可以用于外邪初袭的各经表证。⑧麻黄汤是一个退热、解表的有效方剂,不一定局限于脉象浮紧的表实证患者,临床上只要是体质强壮、具有发热的外感风寒的患者均可以使用。结论:有关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表证衄血还需进一步深究。  相似文献   

19.
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之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忌汗是指忌辛温发汗,宜汗则指病在表,汗是热邪的重要出路,用“辛”使热邪从肌表得以宣泄。指出温病一面宜喜汗解,一面忌汗伤阴,理论说法不一,治疗难以把握。强调宜汗忌汗这对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其结果同样是为了祛邪和保存津液。表明辨证地运用宜汗和忌汗,则能有效地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阮师临证治咳,常备十一法,实证治有八法:(1)辛温散邪法,适于冬日风寒犯卫咳嗽者;(2)辛凉解表法,用于春日风热犯肺致咳者,临证对于风热咳嗽轻症,多用辛凉轻剂桑菊饮;(3)清热涤暑法,用于夏日暑温犯肺、肺络不通而咳者,常兼暑伤气津之症,选方清络饮;(4)润燥止咳法,适用于秋季外燥犯肺或内生燥热咳嗽,多兼见诸窍不利,或伴表证;(5)清化湿热法,适用于长夏湿温犯肺者,常兼见湿邪困表之证,常选用吴塘上焦宣痹汤;(6)清利少阳法,适用于邪犯少阳,三焦不利,饮逆犯肺者,此多伴见少阳证侯;(7)温化解表法,适用于外寒内饮或痰饮内伏,饮逆射肺而咳者;(8)解表通腑法,适用于风热壅盛,腑实内结,上下郁闭而咳者。虚证者,(1)培补卑监法,适用于久咳脾虚痰湿内盛者;(2)养阴润肺法,适用于久病咳嗽,气阴亏耗,失于清降者;(3)补肾摄纳法,方用冯氏全真一气汤,临证对于咳久作喘,肾虚失纳者,颇具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