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日本血吸虫尾蚴不同途径感染小鼠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医学实验动物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时间和方法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白鼠建立日本血吸虫病的动物模型时,选用经腹壁皮肤感染的方法效果好,感染时间短,感染率、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硝柳胺控释贴膜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初步效果。方法小鼠和家兔于感染前7天将氯硝柳胺控释贴膜贴于背部皮肤上,进行感染后,观察其预防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初步效果。结果氯硝柳胺控释贴膜预防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效果(减虫率)分别为72%和46%。结论氯硝柳胺控释贴膜对小鼠预防尾蚴感染有一定效果,对家兔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对所建虫卵可溶性抗原(SEA)致敏和未致敏C57BL/6鼠日本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模型特性进行初步探讨,并与C57BL/6鼠自然感染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经脾注射活卵诱发小鼠肝虫卵肉芽肿方法可行,2.SEA致敏组肝虫卵肉芽肿形成过程及细胞组成基本与自然感染组相似,但发展速度较快;3.SEA致敏组和自然感染组各期虫卵肉芽肿内IgG抗体均呈阳性。从而证明,所建SEA致敏C57BL/6鼠日本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模型对于肝虫卵肉芽肿防治研究确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照射前后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紫外线(UV)照射后抗原成分的改变。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经UV(400uW/cm^2)照射1min后,取其可溶性抗原经照射尾蚴抗原(UVCA)与未经照射的尾蚴可溶性抗原(NCA)同步进行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结果:经UV照射后,日本血吸虫尾缦新出现了Mr212000和82000抗原带,Mr116000,26000和16000抗原带浓度明显升高,NCA的M,67000分子仅能被UVCA免疫猪血清识别,而不能被感染猪血清识别,Mr79000和94000与免疫猪血清的反应也明显强于感染猪血清,结论:UV照射后新出现或含量增加的抗原成分以及仅免疫猪血清所别的抗原分子可能是照射尾蚴激发高度保护性免疫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慢性血吸虫病孕鼠肝脏的病变程度.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在感染后100d(慢性期),雌雄小鼠交配使其受孕,在妊娠早期及分娩后取材,以图像分析仪对肝内虫卵肉芽肿进行体视学分析,同时观察孕期小鼠存活状况及虫荷.结果:各组间虫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受孕组病鼠死亡明显增多,感染产后组小鼠的肝脏虫卵肉芽肿面积较感染未合笼组明显缩小(P<0.05),其肉芽肿纤维面积也较感染早孕组及感染未合笼组显著缩小(P<0.01).结论:妊娠期合并慢性血吸虫病使病变加重可能与免疫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对感染15条日本血吸虫尾蚴的雌性小鼠分别于感染后45天起喂服吡喹酮及左旋咪唑,小鼠肝内虫卵肉芽肿平均直径和肉芽肿内嗜酸粒细胞明显减少,表明这两种药物对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发展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小鼠为实验对象,探讨了紫外线减毒尾蚴活疫苗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有效照射剂量和有效免疫次数。现予以报道。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 选用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中国昆明种10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组。1.2 紫外线减毒尾锄活疫苗的制备 取武汉市东西湖区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阳性钉螺,按常规法  相似文献   

8.
耕牛是农村主要劳动力,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病牛达220万头,是血吸虫病主要传播来源。近年来,减毒疫苗预防血吸虫感染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国内我们首次采用紫外线(400μW)照射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免疫水牛3次,每次10000条/头,每次间隔4周,所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于末次免疫后6周均以1000条正常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或感染,所有水牛在攻击感染后6周被处死,检查免疫后水牛抗感染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紫外线(UV)照射后抗原成分的改变。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经UV(400 μW/cm2)照射1 min 后,取其可溶性抗原经照射尾蚴抗原(UVCA)与未经照射的尾蚴可溶性抗原(NCA)同步进行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结果经UV照射后,日本血吸虫尾蚴新出现了Mr 212 000和82 000抗原带,Mr 116 000、26 000和16 000抗原带浓度明显升高;NCA的Mr 67 000分子仅能被UVCA免疫猪血清识别,而不能被感染猪血清识别,Mr 79 000和94 000与免疫猪血清的反应也明显强于感染猪血清。结论UV照射后新出现或含量增加的抗原成分以及仅免疫猪血清所识别的抗原分子可能是照射尾蚴激发高度保护性免疫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过程中 HMGB1的表达。方法:建立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过程中 HMGB1的表达,半定量方法测定 HMGB1表达的累积光密度值(IOD),ANOVA 统计分析各组之间差异。结果: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对照组小鼠肝脏与感染尾蚴后2、4、6周模型组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组织中 HMGB1表达差异有显著性(F =526.30,P <0.05),除感染尾蚴后4、6周的模型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t =1.574,P =0.1162)外,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HMGB1可能参与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紫外线致弱尾蚴疫苗(UVC)免疫动物攻击感染后的局部组织免疫病理变化.方法 将7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疫苗免疫组和感染对照组.疫苗组小鼠接种紫外线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后5周,再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正常日本血吸虫尾蚴(800±50)条;感染对照组经皮肤感染同量尾蚴.于攻击感染后6~120 h的不同时间点各剖杀小鼠5只,取攻击部位皮肤及/或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UVC疫苗免疫小鼠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皮肤炎症反应较感染对照出现早、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EOS百分比高,但肺部出血斑点出现时间(72 h)迟于感染对照组(48 h).72~120 h,疫苗组小鼠肺部局灶性炎症明显,肉芽肿样结节形成,肺泡壁多正常.而感染对照组小鼠肺组织炎症轻,但肺泡壁水肿明显,且有较多红细胞渗出.结论 紫外线致弱尾蚴疫苗免疫增强了小鼠皮肤及肺组织的细胞反应及其杀虫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和鉴定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紫外线(UV)-照射致弱尾蚴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v,ScFv)表达文库,并以此作为高通量的库源筛选出针对有潜在保护力的Sj尾蚴66-68 kDa抗原(Schistosoma japonicum cercariae antigen 66-68kDa,SCA66-68kDa)的单链抗体。方法选择最佳紫外灯照射条件,构建UV-致弱尾蚴小鼠模型,通过其血清被动转移实验证实其是否具有抗血吸虫攻击感染的保护效果;随后提取该小鼠脾脏mRNA,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UV-照射致弱尾蚴单链抗体库,并从库容量、多样性等方面进行鉴定;运用直接菌落挖集法以SjSCA66-68kDa筛选该抗体库,获得阳性克隆进行蛋白表达,再与SCA进行反应,验证其与SjSCA66-68kDa反应的特异性。结果构建UV-致弱尾蚴动物模型中的血清转移至小鼠体内得到42.5%的减虫率,显著高于日本血吸虫感染血清转移组的减虫率(28.0%);日本血吸虫UV-致弱尾蚴单链抗体库的库容量测定为1.9×108,重组率为100%;运用抗原直接菌落挖集法筛选共获得6个SCA66-68kDa阳性克隆,经SDS-PAGE、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可溶性ScFv获得了正确表达,且与相应抗原SjSCA66-68kDa特异性结合,证实成功获得了特异性抗SjSCA66-68kDa单链抗体。结论成功构建了高效日本血吸虫UV-致弱尾蚴单链抗体库,从该库筛选共获得6个阳性克隆,均能诱导表达SjSCA66-68kDa特异性可溶性单链抗体。  相似文献   

13.
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接种后保护力的观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为了探讨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免疫鼠后对尾蚴攻击感染的保护性作用,采用10^6CFU和10^6CFU重组BCG-Sj26GST疫苗皮下接种BALB/C鼠,接种后8周用日本血吸虫尾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6周剖杀小鼠,计算减虫率、减卵率,同时进行虫卵肉芽肿周长和面积测量,以及抗体水平和抗原水平测定,同时设有PBS对照组。结果表明重组BCGT-Sj26GST疫苗免疫小鼠后,10^6CFU、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数量斯氏锂殖吸虫囊蚴,经口感染实验动物小白鼠和豚鼠,经30、45、60、75、90和110天分别解剖观察虫体在小白鼠和豚鼠体内的发育,分布及虫体检出率,结果在实验动物小白鼠和豚鼠体内各个时期检出的虫体均为童虫阶段。最长虫龄为110天,虫体全部处于滞育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紫外线照射处理后日本血吸虫尾蚴蛋白的差异性表达,并从中筛选出有效的保护性抗原组分。方法:收集尾蚴,制备抗原,进行SDS-PAGE电泳后,转印至硝酸纤维素膜上,与照射尾蚴免疫血清和正常感染血清分别进行免疫印渍(Western blot)试验,比较两反应条带的差异性,筛选出惟有免疫血清所能识别的特有的抗原组分,并测定其分子量。结果:在童虫抗原中发现一条能被免疫血清所识别的特异性抗原条带,并测得其分子量为75kDa。结论:紫外线照射致弱尾蚴可诱导宿主产生特异性抗体,被该抗体所识别的抗原分子量为75kDa。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应用电离辐射研究蠕虫病的免疫不断有报导。在吸虫方面,Stander 和 Fuller(1959)报告以紫外线处理的曼氏血吸虫尾蚴,仍可以侵入宿主但不能发育成熟。Villella 等(1961)以钻~(-60)丙种射线照射曼氏血吸虫尾蚴,剂量在2500~3000rep(伦琴物理当量)之间,感染小白鼠后,虫体的检获率显著减低并可使小  相似文献   

17.
旋毛虫与日本血吸虫感染间相互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用小白鼠定量感染实验观察了旋毛虫与日本血吸虫感染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旋毛虫的预先感染明降低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成虫发育率,反之,日本血吸虫的预先感染对旋虫肌肉幼虫产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及其免疫保护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筛选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的模拟表位,探讨其对日本血吸虫的免疫保护性。方法 用粗提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的抗体IgC作配体筛选噬菌体12肽库,按“吸附-洗脱-扩增”的过程进行三轮筛选;随机挑取单个噬菌体克隆进行Dot-ELISA检测;用混和噬菌体克隆免疫小鼠3次,攻击感染45d后剖杀冲虫,计算虫数及肝卵数。结果 经三轮筛选,特异性噬菌体得到富集,挑取11个噬菌体克隆经Dot-ELISA鉴定,均与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免疫血清呈特异性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混和噬体克隆免疫小鼠的减虫率为18.79%,减卵率为38.00%。结论 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获得了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的模拟表位,这些表位能诱导对日本血吸虫的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19.
许浒  薛婉芬 《镇江医学院学报》1996,6(2):113-114,116
本实验对所建虫卵可溶性抗原致敏和未致敏C57BL/6鼠日本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模型特性进行初步探讨,并与C57BL/6鼠自然感染模型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以不同数量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口感染实验动物小白鼠和豚鼠,经30、45、60、75、90和110天分别解剖观察虫体在小白鼠和豚鼠体内的发育、分布及虫体检出率,结果在实验动物小白鼠和豚鼠体内各个时期检出的虫体均为童虫阶段,最长虫龄为110天,虫体全部处于滞育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