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由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可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 且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CHB)管理指南均将ALT水平作为患者是否应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标。我国现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1]建议, 慢性HB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的ALT阈值为≥1×正常值上限(ULN, 排除其他原因), 但并未明确规定ALT ULN参考值。除缺乏统一标准外, 我国临床实践中启动抗病毒治疗的ALT阈值多为40~64 U/L不等, 远高于部分国际权威CHB指南推荐的ALT阈值, 不利于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疾病谱及临床特点。方法比较53例老年慢性HBV感染者与相同例数的低年龄组慢性HBV感染者的性别、疾病谱、血清HBVDNA和ALT水平。结果老年组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谱与低年龄组有显著不同,前者以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为主(66.0%),后者中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较多(47.2%)。老年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和ALT均明显低于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总体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是老年慢性HBV感染的主要疾病谱,但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率仍较高,且存在HBV复制和肝脏病变。  相似文献   

3.
慢性HBsAg携带者及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临床诊断为慢性HBsAg携带者及病理诊断为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慢性HBsAg携带者41例、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通过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肝穿刺组织切片的病理变化。结果慢性HBsAg携带者41例无明显异常的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但肝穿组织病理检查仅有10例无明显病变,30例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1例为静止性肝硬化。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65例中,少数患者有较轻的肝功能异常改变;病理检查无明显炎症和纤维化。结论慢性HBsAg携带者主要是一组以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为主的患者,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也仅有轻度的肝功能异常;慢性HBsAg携带者及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是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同一类病变的不同诊断用词,对其诊断应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
正ALT正常、HBeA 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仍存在争议。我国指南推荐意见,对于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存在以下4种情况之一可以抗病毒治疗:(1)肝组织学检查提示显著炎症和/或纤维化(G≥2和/或S≥2);(2)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且年龄 30岁;(3)年龄 30岁者,无创诊断技术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4) 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肾小球肾炎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无上述4种特殊情况、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HBV DNA阳性、ALT正常)目前相关指南暂不建议治疗,原因是这部分患者可能疾病进展缓慢、抗病毒治疗效果欠佳。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定期体检ALT正常,首次就诊诊断为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的病例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母婴垂直传播或幼年期感染,因此疾病的自然史中存在免疫耐受的特殊状态。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HBV DNA高水平、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肝组织没有或仅有轻微的炎症。对于这些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人群抗病毒治疗的问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文章从ALT与HBV感染的关系、哪些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应该抗病毒治疗及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CHB)特殊人群要充分衡量肝硬化和肝癌家族史、年龄、疾病分期和抗病毒疗效等因素。CHB特殊人群选择合适抗病毒治疗时机并及时调整抗病毒策略,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和降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年龄≤30岁且ALT水平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年龄>30岁且ALT水平正常慢性HBV感染孕妇、慢性HBV感染者儿童和HBeAg阳性低病毒血症经治CHB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时机和治疗策略进行阐述,帮助临床医生对CHB特殊人群选择更好的抗病毒治疗时机和优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陈蓓 《肝脏》2012,17(5):304-306
目的探讨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特征,并分析性别、年龄、ALT、血清HBV DNA及HBeAg对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123例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根据性别、年龄、ALT、血清HBV DNA及HBeAg进行分组,并分别比较各组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HBV携带者性别、HBV DNA水平对肝脏损害程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ALT水平升高,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呈加重的趋势(P<0.01);血清HBeAg阳性与阴性对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年龄>40岁、ALT水平接近正常值上限的HBV携带者,应尽早进行肝脏活组织检查,根据不同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HBV携带者YMDD自然变异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携带者103例,分别在开始、1年、2年时观察血清HBV DNA、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YMDD变异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开始检测的103例慢性HBV携带者中,YMDD阳性27例,观察2年后4例转为非活动性H...  相似文献   

9.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1]推荐:HBV DNA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须兼备年龄>30岁且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CC)家族史才推荐抗病毒治疗。而最近庄辉院士发表的文章 [2]就ALT正常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治疗是否必须...  相似文献   

10.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反映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变程度最直接的指标。通常认为血清转氨酶正常或轻度异常[〈2×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变程度轻微,然而近年来多数学者发现部分转氨酶〈2xULN的患者肝脏病理改变程度严重。对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特征与肝脏肝组织病理改变程度的关系进行论述,系统地了解了转氨酶〈2×ULN慢性HB感染者的病理与临床特征,并认为年龄、性别、HBeAg状态、HBVDNA及ALT水平等与其均具有一定的关系,监测这些因素有助=更全面地明确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改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疫苗计划免疫的实施,新发HBV感染大幅减少,慢性乙型肝炎所占比例有所增加[1]。从自然史来看,慢性HBV携带者处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耐受期,其特点主要是HBV DNA高水平、HBsAg和HBeAg阳性、肝功能在正常范围、肝组织检查无或轻微炎性改变[2]。因为缺乏西药抗病毒治疗的指征,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目前仍然是现代医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抗病毒治疗是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中改善预后的基础治疗措施。但对于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准确评价肝炎进展程度,筛选合适的需要抗病毒的患者成为临床难题。为了能够客观、准确的评价此类患者肝脏炎症活动程度,除了开展传统的肝组织活检外,越来越多的无创评估指标被人们所关注。本文将近年来研究中发现的能够反映正常转氨酶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炎症和/或纤维化程度的新型血清学指标进行综述,希望为此类患者抗病毒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组织学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分析肝脏组织学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7年2月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经肝活组织检查的139例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ALT水平持续正常定义为肝活组织检查前至少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间隔2个月以上,血清ALT均在正常范围、且可检测到HBV的慢性HBV感染者(A组)与同期行肝活组织检查的135例未曾抗病毒治疗过的ALT异常的HBV感染者(B组)进行肝脏组织学特征比较。结果A组中66例(47.5%)患者肝组织正常,但仍有33例(23.7%)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有13例(9.4%)患者已发展到肝硬化阶段。与(0~0.75)×正常值上限(ULN)ALT亚组相比,(0.76~1.00)×ULN ALT亚组存在更高比例的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43.5%对比19.8%,x~2=5.930,P<0.05),与年龄<40岁者相比,年龄>40岁的A组患者发生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者的比例明显增高,无论病毒载量或e抗原状态都不能预测其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程度。结论无论病毒载量高低、e抗原状态如何,23.7%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存在着显著肝脏组织学改变。对可检测到病毒载量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应考虑进行肝脏活检,特别是年龄>40岁且ALT在(0.76~1.00)×ULN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100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的慢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影响的可能因素及ALT相应的正常界限。方法收集100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清和肝穿病理标本分别行生化、乙肝标记物、乙肝病毒DNA(HBVDNA)检测和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并评分。结果26例肝脏组织学有显著改变,HBeAg状态、ALT水平这二种因素对慢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有影响。结论目前ALT正常值上限应下调为宜;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应将肝活检作为判断肝病活动性和是否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随访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167例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其中HBV携带者88例和慢性乙型肝炎79例,给予后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或者恩替卡韦治疗48 w,并随访2年,再次行肝穿刺检查,动态观察肝组织病理学、血清HBs Ag、HBe Ag、HBV DNA定量和ALT等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随访2年结束时,在88例HBV携带者中有33例(37.5%)肝组织病变进展,与55例(62.5%)无进展者比较,入组时进展组年龄为(39.7±7.6)岁,显著大于无进展组[(30.2±9.7)岁,P0.05],而HBe Ag阳性率(51.5%)和HBs Ag水平[(3.22±0.51)lg IU/ml]明显低于无进展组[分别为(81.8%)和(3.50±0.53)lg IU/m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OR=1.118,P=0.002);7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抗病毒治疗,随访2年时有62例(78.5%)肝组织学改善。抗病毒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和肝组织Knodell’s计分均有显著改善(x2=43.298,x2=26.232,x2=66.243,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HBe Ag阴性的低ALT水平的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进展的风险增加,及时进行肝组织学检查非常重要,可尽早发现病变并给予抗病毒治疗,而抗病毒治疗对延缓病情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正在我国,不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1])治疗适应证的慢性HBV感染者(通常指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人群,即"灰区"人群)数量仍不少。是否应对这部分人群进行抗病毒治疗和"全员治疗",一直是尚待解决的问题或争议的热点。部分学者主张只要HBV DNA阳性便应积极抗病毒治疗。但大部分学者仍秉持谨慎、选择性抗病毒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学分会制定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简称“指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防治做了原则上的指导。2006年美国肝病专家研讨组复习了2004年来,特别是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和长效重组干扰素PEGIFN-2α上市以来对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研究,结合了美国2004、2005年消化疾病周,美国肝病学会,欧洲2004和2005年肝病学会等大宗资料文献,并征求了大量有关肝病专家后,制定了一个美国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流程(简称“美国流程”)。“指南”和“美国流程”之间对CHB抗病毒治疗指征有一定差异,现将部分临床处理方面的差异予以比较。1.“指南”将CHB的携带者分为“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另外,尚有一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仅HBV DNA阳性,HBsAg阴性,而不论抗-HBs、抗-HBe和抗-HBc阳性与否)。而在“美国流程”中仅有“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另分出了一个“乙型肝炎康复”(曾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史,抗-HBc或抗-HBs阳性,HBsAg阴性,HBV DNA阴性,ALT正常)。由于我国HBV母婴传播发生率和婴幼儿期较高...  相似文献   

18.
ALT是临床上用于反映肝组织损伤最敏感的生化指标之一。通常认为ALT水平正常的HBV感染者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肝组织病理无或仅有轻度的炎症,则无需抗病毒治疗。然而ALT水平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并非始终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疾病可隐匿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甚至肝硬化、肝细胞癌。因此,ALT水平正常的CHB抗病毒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主要从ALT与CHB肝组织炎症的关系和ALT水平正常的CHB抗病毒治疗时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Tian Y  Li TS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1014-1017
目的 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携带者、HBV既往无症状感染者之间T细胞亚群和HBV特异性CD4+ T细胞应答强度的差异,分析宿主的细胞免疫状态对HBV感染后临床转归的影响,探讨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方法 选取2004年2-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HBV携带者22例、HBV既往无症状感染者9例以及正常对照11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细胞亚群,使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病毒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强度,分析其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CD4+T细胞计数显著低于HBV既往无症状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HBV携带者组、HBV既往无症状感染组病毒特异性CD4+ T细胞应答强度分别为(156±105)、(56±68)、(229±114)SFC/106PBMC(每106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斑点形成细胞的个数);慢性乙型肝炎组明显高于HBV携带者组(P<0.01),而低于HBV既往无症状感染组(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携带者、HBV既往无症状感染者病毒特异性T细胞应答强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造成HBV感染后不同临床转归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拉米夫定联合香菇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2例疗效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拉米夫定联合香菇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疗效 ,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1999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2 2例 ,诊断符合 1995年北京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的诊断标准。且具备下列条件 :①HBeAg阳性 ;②HBV -DNA阳性 ;③血清ALT大于正常值上限 2~ 5倍 ;④血清总胆红素(TBil)低于正常值上限 3倍 ;⑤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其中男性 77例 ,女性 4 5例 ,年龄 16 - 6 5岁 (中位数 33岁 )。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6 0例 ,对照组 6 2例 ,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ALT和TBil水平经统计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