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ԭ���Ը�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1970-2000年经手术治疗的99例PRT,观察其手术切除及复发等特点。结果 良性46例,恶性53例。均经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腹膜后肿瘤;完整切除率高(89.13%),很少合并脏器切除(19.56%),术中失血少(术中平均输血1030mL);而恶性肿瘤的完整切除率低(56.60%),合并脏器切除率高(32.07%),术中失血多(术中平衡输血1520mL)。腹膜后肿瘤复发率14.04,复发完整切除率达64.28%。结论 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复发肿瘤迹应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断方法和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38例经手术治疗的PRT患者,总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类型、手术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27例,均经病理证实为PRT。肿瘤完整切除36例,姑息性切除1例,细针穿刺活检1例;合并脏器切除及血管切除重建11例;复发9例,复发后完整切除8例,姑息性切除1例。随访时间为20~43个月,11例良性肿瘤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0.9%。2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33.3%。结论:影像学检查对PRT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完整切除肿瘤,必要时合并脏器切除及血管切除重建时治疗本病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内镜下肿瘤结扎剥离术(ESD—L)运用于胃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临床分析。方法对4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均行ESD—L术切除胃部肿瘤,观察并分析术中和术后相关情况,术后均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4例患者病变部位均完整切除,7例出现穿孔,及时行全层切除并金属夹止血,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出现。44例均获完整随访观察,未见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内镜下黏膜结扎剥离术运用于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切除可以达到完整切除病变部位,剥离病灶,减少术中出血和创面,从而降低因直视下全层切除导致的手术风险,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术后腹腔复发患者多学科诊疗模式(MDT)。 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术后腹腔复发患者1例,男,45岁,复发肿瘤大小约10 cm×9 cm的临床病例资料及其两次诊治过程及MDT讨论要点分析,复习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行开放腹腔多发肿物切除+胆囊切除+大网膜切除术成功切除肿瘤,术后病理为去分化型脂肪内瘤。经治疗后恢复良好出院。一个半月后复发,继续靶向药物(阿帕替尼500 mg qd)治疗。 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早期诊断困难,手术难度大,MDT及结合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可作出正确诊断,充分评估早期手术治疗可获得一定疗效,但去分化型脂肪内瘤总体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针对经腹腔手术难于操作的转移性癌,尤其是位于膈下肝段的肿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对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的经胸腔.膈肌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根据转移癌部位经胸壁的肋间隙放置3根穿刺套管,术中在膈肌表面使用胸腔镜超声确定转移癌的部位并切开相应部位的膈肌,分离膈肌与肝脏间的粘连;经肝脏表面使用术中超声再次确定转移癌的部位并标记;使用电刀、超声刀及血管闭合器切除转移癌,或者行RFA治疗转移癌;完成肝脏手术后缝合关闭膈肌切口。3例患者中1例行手术切除,2例行RFA治疗。3例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200、170、22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0、100、10mL,围手术期均未输血。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4、6、3天出院。3例患者随访28、12、7个月,未见肝脏和肝外脏器肿瘤复发。针对位于膈下的转移性肝癌,经胸腔一膈肌入路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的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42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断、治疗以及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预防、治疗要点。方法 对1990-2000年手术且病理证实的4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中良性19例,恶性23例。19例良性肿瘤完整切除15例,合并脏器切除3例,肿瘤部分切除1例,复发后再手术完整切除。23例恶性肿瘤完整切除9例,合并脏器切除11例,部分切除及探查活检3例。复发后再次及多次手术5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判断手术切除范围的重要依据。施行肿瘤全切除术是治疗PRT的关键。对于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手术切除仍是主要治疗手段。对多次复发的肿瘤不应放弃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的手术方法,以提高其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2005年4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2例PRT,其中恶性肿瘤17例,良性肿瘤25例。结果完整切除率32例(76.2%),其中联合脏器切除13例,部分切除7例,未切除取活检3例。恶性且中瘤复发再手术6例,再手术完整切除3例。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8%、41.2%、24.1%。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方法、肿瘤完整切除、复发后再手术可提高PRT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PR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术中情况、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等。结果:PRT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为体检时发现。手术切除60例,其中腹腔镜手术切除21例,开放性手术切除39例;未切除16例。开放手术组:肿瘤直径(14.1±6.4)cm,手术时间(175.2±31.5)min,术中出血量(823.5±125.6)mL,术后住院天数(10.5±2.8)d。腹腔镜组:肿瘤直径(7.4±3.1)cm,手术时间(133.8±27.8)min,术中出血量(245.6±87.7)mL,术后住院天数(6.7±1.9)d。两组肿瘤直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诊断良性肿瘤29例(38.2%);恶性肿瘤47例(61.8%),其中脂肪肉瘤22例(46.8%)。恶性PRT手术切除后接受化疗或放疗23例,未接受7例。平均随访时间57个月,随访72例,其中良性肿瘤28例,5年内复发1例,其他病例手术后至今无复发。恶性肿瘤44例,完整切除组的3年生存率为55.6%(10/18),姑息切除组为25.0%(3/12),未切除组为0(0/14)。局部复发、转移17例,再次手术治疗组3年生存率为36.4%(4/11),未接受再次手术组3年生存率为0(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接受放化疗组3年生存率为47.8%(11/23),未接受组为42.9%(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整切除手术是PRT的首选治疗方式,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及术后恢复方面优于开放手术。恶性PRT术后复发率高,在多学科团队的指导下应积极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完整剥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完整剥切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共切除肿瘤54枚。手术时间8~35分钟,平均(13. 5±6. 7)分钟。术后尿管留置时间3~5天,平均(3. 8±1. 2)天。术中有1例患者发生闭孔神经反射,但未致膀胱穿孔,未影响手术进程。术后随访3~11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原位复发。结论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完整剥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能够完整取得病理,精确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Wiltes肌间隙通道切除腰椎间孔区神经鞘瘤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2例腰椎间孔区神经鞘瘤患者行上述手术治疗。依据术前影像确定手术入路与工作通道位置,由Wiltes肌间隙置入14 mm工作通道并直达椎板外缘表面,磨除部分椎板外侧峡,切除部分黄韧带,充分显露责任神经根及肿瘤膜性结构,沿肿瘤长轴纵向切开肿瘤包膜,并沿肿瘤边界膜内切除肿瘤。[结果] 2例患者均一期手术完整肿瘤切除,术后症状基本消失,次日可下床活动,随访17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远期手术并发症。[结论] Wiltes肌间隙微通道手术可一期完整切除腰椎间孔区神经鞘瘤,避免术后脊柱不稳定和椎旁软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