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了解茂名市涉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茂名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分离到的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抗生素敏感性实验、毒力基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 分子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 2017—2018年共分离到涉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分离株44株,O型共分7个血清型,无明显优势血清型。44株分离株除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林表现出高度的耐药性外,对其它抗生素均敏感,未发现有分离株携带tdh和trh基因。44株分离株分成44种不同的PFGE带型,MLST分型发现有30个新的ST型,呈现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结论 广东省茂名市涉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血清型别多样,对大部分的抗生素敏感,均未发现携带tdh和trh 基因,且呈现一定的遗传多态性,需要继续加大监测的力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2.
时晨  于良  王悦  刘艳飞  李侃 《医学动物防制》2023,(12):1160-1163
目的 了解秦皇岛市市售食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性,为由该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7—2021年检出的96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不耐热性溶血毒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 TLH)的基因tlh、热稳定直接溶血毒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 TDH)的基因tdh及热稳定直接溶血相关毒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related hemolysin, TRH)的基因trh进行测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市售食品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仅携带tlh毒力基因,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lh和tdh毒力基因,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除携带tlh和tdh毒力基因外,还携带trh毒力基因;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其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为81.25%,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25.00%,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10.42%,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为0%~10.00%;多重耐药菌株的构成比为10.42%。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南京市哨点医院急性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携带的毒力基因及抗生素耐药性。方法 收集2018—2021年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的肛拭子标本1 805份,分离鉴定出74株副溶血弧菌,用PCR方法检测其毒力基因tlh、tdh、trh,并用微量肉汤法检测分离菌株的抗生素耐药性。用IBM SPSS 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74株副溶血弧菌tlh基因均为阳性,其中5.41%的菌株tdh(+)trh(+),86.49%的菌株tdh(+)trh(-),8.11%的菌株tdh(-)trh(-),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243,P<0.001)。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00.00%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对头孢唑啉耐药,21.62%的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菌株普遍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及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常用抗生素敏感,敏感率达90.00%以上。对硫霉素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00%。结论 南京市腹泻患者粪便来源的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携带率高,对常用抗生素较敏感,对一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浙江省象山县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群分布特点和毒力基因检测情况。方法以47株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包括临床分离株41株、可疑食物分离株3株、污染环节分离株3株)和158株海水产品分离株为研究对象,用O标准血清进行血清学分群,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tdh和trh两种毒力基因。结果海水产品分离株检出10个血清群,无优势菌群,检出tdh基因3株,trh基因1株,毒力基因阳性率为2.5%。临床分离株血清群主要为O1和O3,tdh基因阳性率为80.5%,未检出trh基因。可疑食物分离株和污染环节分离株均未检出tdh和trh基因,血清群均为O4。结论海水产品分离株tdh和trh毒力基因携带率很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与该菌携带tdh毒力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贵港市零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特征。方法共采集160份双壳贝类样品,采用GB 4789. 7-2013方法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并采用荧光PCR法考察其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和MPN含量下半年三、四季度高于上半年一、二季度;共分离得到105株副溶血性弧菌可区分其O群,49株可区分其K型,O2群菌株最多,占23. 81%;共检测到105株菌tlh基因阳性,2株菌含trh基因(血清型分别为O10∶K18和O11∶KUT)。结论 tlh基因可以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鉴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tdh和trh基因的监测,为贵港市的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品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南昌市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和耐药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2021年3—9月采集南昌市各农贸市场市售小龙虾、淡水鱼蛙及相关涂抹样本170份,分离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进行抗生素耐药检测、毒力基因检测以及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在采集的样品中,仅在小龙虾和小龙虾涂抹样本中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总共分离副溶血性弧菌35株,其他淡水鱼、蛙及其涂抹样品均未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针对受试的17种常见抗生素,35株副溶血性弧菌中仅有2株显示对氨苄西林耐药、1株对链霉素耐药,而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35株副溶血性弧菌都携带tlh基因,但只有1株携带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trh,未发现直接耐热溶血毒素基因tdh阳性菌株;PFGE图谱聚类显示没有PFGE图谱完全一致的菌株,且这些菌株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簇,亲缘关系较为疏远。结论 南昌市售水产品中小龙虾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比较严重。这些污染小龙虾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一般不携带tdh等关键毒力基因,对常见抗生素较为敏感,仅对氨苄西林和链霉素存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珠海市市售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病原学特征,为珠海市市售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督管理制度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即食生食海水产品、双壳类、海洋甲壳类、预制水产品4类产品共计116份样品,按照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分离鉴定副溶血性弧菌和血清学分型,采用K-B法测定阳性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荧光PCR法测定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tlh、tdh、trh、toxR携带情况,脉冲场凝胶电泳对分离菌株作分子同源性分析。结果 116份样品检出41株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35.3%(41/116)。O3、O4群为优势血清群,其中O3∶K7、O4∶K12为主要型别。海洋甲壳类水产品菌株检出率最高(60.0%,18/30),不同种类水产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P0.05)。所有菌株tlh、toxR基因阳性,未检出tdh、trh基因。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耐受,耐药率依次为97.6%(40/41)、4.9%(2/41)、2.4%(1/41)。分离菌株PFGE聚类后呈现多样性,相似度42.8%~100.0%。结论珠海市市售水产品存在较为严重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海洋甲壳类污染率最高,菌株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其基因型在自然界中高度分散,遗传不相关。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李  许欣  段永翔  鞠长燕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399-1400,1436
目的了解从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患者和环境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孤菌的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特征。方法2006-2008年从食源性疾病患者和海水、海产品等外环境分离到133株副溶血性孤菌,按GB/T4789.7-2008进行血清学鉴定。用PCR技术检测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结果133株副溶血性弧菌中,以03(43.6%)、01(16.5%)、04(16.5%)群为主。84.4%(76/90)的食源性疾病样本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tdh,无单独携带trh基因的菌株;79.1%(34/43)的环境样本分离株不携带tdh和trh毒力基因,无同时携带两种基因的菌株。结论近年来引起深圳市食源性疾病的副溶血性孤菌主要为tdh阳性、trh阴性菌株,在外环境中检出的绝大多数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和tdh基因均为阴性;O3仍为主要的流行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一起由多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方法参照国家标准方法对事件中可疑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对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菌株的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与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h),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从24份病人标本和1份剩余食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5株;血清型分布为O4:K8 4株,O3:K6 19株,O4:KUT 1株和O3:KUT 1株;分离到的25株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tdh+tlh+trh-;PFGE聚类分析显示,不同血清型菌株分为不同的簇,同一血清型菌株的PFGE条带型间存在1~2个条带的差异,菌株间存在关联。结论这是一起由多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福州市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情况及PFGE分型,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福州市2018—2020年分离自福州市超市的海产品、养殖场所的水产品、养殖水、闽江水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病例的副溶血性弧菌150株,采用Not I限制性内切酶对进行副溶血性弧菌酶切,以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PFGE分型,并对对其中12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药检测。结果 128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耐药率分别为82.6%和3.1%,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150株副溶血性弧菌经酶切电泳后形成分子量在20~1 100 kb不同的12~18个条带,显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以85%相似度为标准,共分成120种PFGE型别。5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菌株之间相似率在84.8%~97.2%,1起找到中毒食品,4起未找到。分离自同一养殖场同一池塘白鲢鱼和养殖场水2株副溶血性弧菌同源性达97.8%。结论 福州市副溶血性弧菌对于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显示福州市沿海及江河湖抗生素污染可能较低。福州市同一起暴发病例菌株间具有同源性,不同海产品和海产品和闽江水之间环境分离菌株相似率低,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可能和样品采集数量和质量有关,提示在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中应采集更多的环境样本,以准确找到病原菌污染源头。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2010年食品中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及在食品中的分布状况、生物学特征。方法对食品中检出的159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并对14株O4群副溶血弧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和毒力基因TLH、TDH、TRH检测。结果 159株副溶血弧菌共分46个血清型,血清型以O2:K28最多,占6.67%,14株O4群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相似性均在80%以下,菌株谱型差异较大。其毒力基因TLH+、TDH-、TRH-。结论食品中分离出的副溶血弧菌菌型非常分散,食品之间存在严重交叉污染,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及流通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三亚市2015年8月—2017年12月来自食物中毒病人标本和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标本进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比较,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GB/T4789.7-2013方法进行血清分型、K-B琼脂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 从食物中毒病人肛拭子中分离出3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4种血清群,分别是O4群23株(60.53%)、O3群11株(28.95%)、O1群3株(7.89%)、O8群1株(2.63%);完全分型32株,分型率达到了84.21%;海产品中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60株,分属9种血清群,分别是O1、O2、 O3、 O4、 O5、 O6、 O7 、O10、 O11;完全分型26株,分型率达43.33%。从中选76株作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诺氟沙星、头孢曲松、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头孢克洛、妥布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亚胺培南、萘啶酸敏感性达到了100%,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氨苄青霉素耐药性达到了100%。 结论 来自食物中毒病人和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中分出的血清群型不一致,O4:K8、O3:K6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优势血清型,而海产品分离株未见优势血清型,且血清群和血清型呈现多样性,主要是以O2、O1群为主;三亚市副溶血性弧菌没有产生广泛的耐药性变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检测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 CRKP)的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了解本院CRKP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耐药菌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甘肃省肿瘤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确认所筛选出的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CRKP菌株的耐药基因种类和分布情况以及毒力基因类型和毒力基因位点。结果 23株CRKP分离自4个不同的临床科室,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和血液,药敏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均耐药,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复方新诺明部分耐药。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23株CRKP中,17株为ST11型,6株为ST23型。CRKP的荚膜型(KL)均为KL64,一致性均在99.9%以上。23株CRKP均携带blaKPC-2,此外还有3株菌同时携带blaNDM-1;还检测出了不同型别的β-内酰胺类(TEM、SHV、CTX-M等)、氨基糖苷类(rmtB)、磷霉素类(fosA)、喹诺酮类(qnr)、四环素(tet)、磺胺类(sul)、甲氧嘧啶(dfrA)等耐药基因;检测出5株耐碳青霉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携带耐碳青霉烯酶基因同时携带高毒力质粒及多种亚型;23株CRKP中毒力质粒相关的毒力因子rmpA和rmpA2的携带率分别为21.7%和60.9%。结论 23株 CRKP菌株以重症医学科和呼吸肿瘤内科检出率最高;标本类型以痰液和血液为主,提示呼吸道和血流感染为 CRKP 感染的防控重点;23 株 CRKP 均携带 blaKPC-2;CRKP 菌株 MLST 分型以 ST11为主,占73.9%;荚膜K抗原类型均为KL6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经济、敏感的诊断方法,对常见的食品中的腹泻致病菌进行基因检测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快速标本处理和多基因PCR反应(multiplePCR)诊断方法,在一次PCR反应中同时扩增3种菌的致病基因:志贺菌的侵袭性(ipaH)基因、副溶血弧菌的热稳定直接溶血素(tdh)基因和霍乱弧菌Ο139的霍乱毒素(ctx)基因。扩增产物经电泳,出现与已知阳性对照细菌条带大小一致的条带即判断为阳性标本;另外对这些标准菌株进行Southernblot杂交鉴定。结果对标准志贺菌、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检测,多基因PCR法检测为阳性;PCR作为诊断方法较培养法阳性率高。结论三基因PCR具有简便、快速、特异、经济和不需要培养等特点,适用于食品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一起由两种罕见血清型混合感染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病原学的检测结果,为食物中毒病原学检查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对一起在龙门县人民医院就诊食物中毒事件的9例患者采集其肛拭子样本,参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4789.7—2013) 等标准进行病原学分析鉴定。结果 本次事件出现临床症状者9例,其中≤20岁2例,20~<40岁1例,40~<60岁4例,≥60岁2例;9份肛拭子样本检出8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O2:K28构成比占25.00%(2/8);O8:K21构成比占75.00%(6/8);经PFGE分子分型,2株O2∶K28血清型(VP18171、VP18175)相似度为66.7%;3株O8∶K21血清型(VP18172、VP18173、VP18176)相似度为100.0%,与另外3株O8∶K21血清型(VP18177、VP18174、VP18170)相似度为88.4%~95.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除有1株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二重耐药、1株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3株菌株对头孢唑林耐药外,其它菌株对所有测试药物均敏感,无多重耐药现象。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是由O2:K28和O8:K21这两种罕见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的毒力特征。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侵袭性腹腔感染部位分离的CRKP菌株38株,采用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blaKPC-2blaNDM-1blaIMP-4blaVIM-1blaOXA-48,检测毒力基因rmpA2和铁载体iucA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方法进行菌株的基因分型,采用结晶紫法、铬天青S法分别定量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和铁载体生成能力。结果 38株CRKP中,ST11为主要克隆株,占比78.1%(25/38)。88.0%(22/25)的ST11型菌株中只检测到blaKPC-2,高于非ST11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15/25)的ST11型菌株同时携带rmpA2和iucA,高于非ST11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物膜形成能力在非ST11组和KPC+rmpA2+iucA组较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11组铁载体生成能力高于非ST11组、KPC+rmpA2+iucA组高于KPC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时携带KPC-2型耐药基因、rmpA2和iucA毒力基因的ST11型CRKP菌株的出现,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播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