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系指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脑血管缺血所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是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和完全性脑梗塞的前兆。发病率约30/10万人,占各类脑血管病的6%左右。本文应用TCD对4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脑血流速度进行了检测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系统TIA的血流动力学与发病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8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均在末次发作后24h内进行经颅多谱勒(TCD)和血流动力学指数(CVDI)测定。结果 (1)TCD显示绝大多数患者脑动脉有严重狭窄或痉挛存在,从而引起脑血流速度的改变。(2)患者组与对照组CV-DI比较,零压顺应性(Co)明显下降,脑血管阻力(R),特性阻抗(ZC)、脉搏波波速(WV),动态阻力(DR),临界压力(CP)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灶侧与健侧比较,Co的下降及R、DR的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流动力学的障碍是引起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型)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及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且两组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且其升高水平与是否进展为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4.
颈内动脉系统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率及特点。方法分析43例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患者的脑CT血管成像(CTA),并与非频发TIA进行对比。结果43例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患者中,有15例(35%)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颅内动脉狭窄,10例(23%)颅外动脉狭窄,4例(9%)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均有狭窄,14例(33%)无狭窄,狭窄率为67%。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患者分别为7例(16%)、9例(21%)、13例(30%)。33例颈内动脉系统非频发TIA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率为79%,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273)。结论67%的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患者存在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但与非频发TIA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4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高血压病史24例(54.5%),糖尿病病史12例(27.3%),基底节区梗死33例(75%)。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预后相对良好提示缺血耐受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首发为精神症状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常见的脑梗死先驱症状,常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的各种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而首发为精神症状的TIA临床较少见,容易造成误诊。现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6例首发为精神症状的TIA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入选标准(1)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梗死;(2)急性起病,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48h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3)肌力Ⅳ级(包括Ⅳ级)以下;(4)无出血倾向;(5)除外TIA、心源性脑栓塞、重度高血压。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期进展成脑梗死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急性期(7d内)进展成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急性期(7d内)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及有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7d内进展成脑梗死的患者共14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A发作时间延长>30min,TIA发作间期测量收缩压偏高≥160mmHg与TIA急性期(7d内)进展成脑梗死显著相关(P<0.05)。结论发作持续时间>30min,TIA发作间期测量收缩压偏高(≥160mmHg)是急性期(7d内)TIA进展成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症状性和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sig-nals,MES)阳性率及MES计数的变化,研究微栓子与临床症状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6例,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组又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12例)和脑梗死组(14例);症状性和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均行DSA或CTA检查,并对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所有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均对颈内动脉狭窄同侧的大脑中动脉进行MES监测,正常对照组则对双侧大脑中动脉进行MES监测。结果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内动脉狭窄组的MES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有症状颈内动脉狭窄组MES阳性率较无症状组高(P〈0.05);TIA组和脑梗死组比较,MEs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症状性和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轻、中、重度狭窄三组的MES阳性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MES阳性患者MES计数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9155,P〈0.01)。结论MES多见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特别是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TIA患脑卒中年发生率为1%~15%,TIA发作愈频繁,脑卒中风险愈高,因此TIA是神经科急症,应采取积极的治疗,以防止发生不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本对2003年10月-200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为2003年10月~2006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共56例,诊断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48岁~76岁,平均61.4岁。有高血压病史30例,冠心病史4例,糖尿病史18例,高脂血症15例。患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数分钟~数十分钟,平均每天发作3.5次;来院时病程为1天以内38例,第2天来诊16例,第3天方来就诊2例。  相似文献   

11.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微栓子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微栓子(MES)情况,微栓子对病人再发卒中的影响。方法:对182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进行了TCD检测,其中96例分别于入院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周、一月及半年时做TCD栓子监测,并随访。结果:发现MES的阳性率为16.48%;有MES的患者缺血事件半年内的再发率66.67%,无MES的患者22.73%,P<0.05。在TIA的发生和MES发生率之间有时间间隔的影响。结论:发现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进行TCD栓子监测发现的MES是早期卒中再发的重要的危险因素,TIA发生后距TCD检测之间时间越短,MES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的记忆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其与TIA的病程、次数及持续时间与记忆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对42例颈内动脉系统和3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在TIA末次发作后3~7d进行临床记忆量表(甲套)、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Zung抑郁自评量表测试,并与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同时对TIA发作的病程、次数、持续时间与记忆障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颈内动脉系统组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组在临床记忆量表中除无意义图形再认外,其余各项的等值量表分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1),两组在临床记忆量表中的各项等值量表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颈内动脉系统组的即刻记忆、语言能力及MMSE总评分,椎-基底动脉系统组地点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及MMSE总评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3)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病程、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与临床记忆量表和MMSE的各项等值量表分之间无相关性。结论(1)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短时记忆障碍。(2)颈内动脉系统TIA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应用DSA和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联合对62例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检查。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血管病变以颅内病变为主,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常见33例(51.6%),颈内动脉颅外段24例(37.5%),症状相关侧血管病变31例(48.4%),支架置入5例。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病因与颅内外血管病变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主要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介入治疗在TIA中的治疗价值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TCD监测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脑动脉内微栓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经颅多普勒(TCD)监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动脉内微栓子,观察微栓子对再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对9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TCD监测,分别于入院第1 d、第2d、第3 d、第7 d、第14 d及出院后3个月、半年时作TCD系列微栓子监测,并随访。结果41例微栓子阳性,57例阴性,2组再次脑卒中的发生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TCD微栓子监测发现的微栓子是早期脑卒中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TIA发生后距TCD检测之间时间越短,微栓子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给68例TIA患者进行颈部B超、经颅多普勒(TCD)以及心脏超声检查,对其中56例有明显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一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56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显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大动脉狭窄性TIA44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8例;栓塞性TIA1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3例;腔隙性TIA4例;血管痉挛性TIA2例。结论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其与TIA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巴曲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及内皮素(ET)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选择120例发病〈24h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以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分为轻症组、重症组,每组各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巴曲酶治疗绀,均于发病当天即给予治疗,并于发病24h,第3d、7d、14d测血浆NSE、ET水平,同时比较其疗效。结果 TIA发生后24h即出现NSE、ET水平升高,第3d升高更明显,至第7d起呈下降趋势,至第14d进一步下降:轻症组NSE、ET水平低于重症组(P〈0.05)。治疗后,巴曲酶治疗组NSE、ET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均P〈0.05),巴曲酶治疗组总有效率(79.0%)高于常规治疗组(25.0%),轻症组(巴曲酶组90.0%,常规组33.3%)总有效率高于重症组(巴曲酶组66.7%,常规组16.7%)(均P〈0.05)。结论 巴曲酶可降低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浆NSE、ET水平,并能反映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130例TIA患者的CT血管成像(CTA)进行分析,观察TIA患者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狭窄及TIA发作次数与狭窄数量关系.结果 130例TIA中有血管狭窄94例(占72.3%).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80例中有血管狭窄者55例(占68.75%),颈内动脉颅...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记忆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在症状消失后是否遗留记忆障碍;并探讨颈内动脉狭窄、TIA的病程,次数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35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在末次发作后平均(8±6)天接受临床记忆量表(甲套)的测试,61名正常对照者也接受同样的量表测试。结果(1)TIA患者的记忆商(memory quotient,MQ),总量表分及其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和人像特点联系回忆项的等值量表分与正常对照相比,均有明显下降,而两组在无意义图形再认项的评分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2)TIA组内伴颈内动脉狭窄者的总量表分和无意义图形再认项的等值量表分均明显低于无狭窄者(P<0.05)。(3)TIA的病程、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临床记忆量表的MQ及各项等值量表分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1)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短时记忆障碍。(2)伴颈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与无狭窄者相比短时记忆尤其是视觉记忆损害更重。(3)TIA患者的病程、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对记忆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下加用低分子肝素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02例TIA患者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54例,给予控制危险因素、阿司匹林50&#8197;mg、奥扎格雷钠160&#8197;mg,疗程7~10&#8197;d;治疗组48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8197;U,每日两次脐周皮下注射,疗程7~10&#8197;d。两组在年龄、性别、分型(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危险因素、每次症状持续时间以及到治疗时的发病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药物治疗30&#8197;d内,两组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个月的结果示:两组间的卒中复发率(包括TIA、脑梗死)、心肌梗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2例齿龈出血,对照组无出血发生。结论 在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未改善TIA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通过对本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3例患者行ABCD2评分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查,并对所有患者随访1月,了解其脑梗死的发生情况,评估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对TIA患者的诊断作用。结果 TIA患者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95±0.16)mm,随访1月后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有17例(19%),无脑梗死TIA患者与有脑梗死TIA患者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显著差异(χ2=3.95,P<0.05)。ABCD2评分曲线下面积(95%CI)为0.776(0.639~0.913);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曲线下面积(95%CI)为0.710(0.571~0.850)。结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为TIA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且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程度可能与TIA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