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猪苓汤为治疗水热互结证的方剂,全方以渗利为主,清热养阴为辅,共奏清热利水养阴之功效。纵观现行教材,对本方病机与病机之阐发出入甚多。就其病机中与水互结之热而言,有人认为是阳明余热,有人认为是虚热。笔者认为,猪苓汤证病机中与水互结之热应为虚热。本文通过分析诸多参考文献对猪苓汤证的认识,以探讨猪苓汤证病机与病位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六经"病"的病机探讨(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仲景对病的规范不是规定脉证,而是从脉证的病机意义实现对病的规范。病病机具体要素的核心构成决定病的基本属性,是疾病分类的依据;而要素关系则反映具体疾病的本质特点和一般的证候规律。病病机的对象界有大小之分,有包含与被包含之别,有彼此传变之系,是病在一定时间、空间纵过程的相对稳态,通过证候病机反映出来。把握病痛机有利于引导临床辨证向证候病机运动和预测疾病的传变趋向。  相似文献   

3.
探讨《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对胃脘痛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认识,认为虽然胃脘痛证型繁多,但气滞是胃脘痛主要病机,理气为胃脘痛主要治则,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医说的“证”是针对一系列有关的证征——即所谓证候或症候群来说的。“证”的产生是反映病情的客观表现,通过证候的观察,可以了解到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了立法处方的依据,因此“证”的掌握在临床上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内经》"肾藏象"理论在慢性肾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国医论坛》2007,22(4):13-14
慢性肾炎为现代医学病名,病机复杂,病情多变.运用《内经》"藏象"理论分析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证治经验,发现其病机虽与中医五脏皆有关,但与肾脏关系尤为密切,《内经》"肾藏象"理论对中医治疗慢性肾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二者同居于中焦,而功能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以阳气为主,胃以阴津为要.<伤寒论>设"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与"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两篇,分而论之、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7.
在开展证候规范化研究中,现在对"证"、'证候"等概念仍众说纷纭,未能统一,以致觉得越规范越糊涂.关键是"证"、"证候"均包含病变的现象和本质两种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和应用的混乱.因此,首先必须对"证"、"症候"、"证素"、"证名"、"辨证"、"病"、"症"、"症状"、"体征"等概念作出规范,统一认识,避免概念混淆.  相似文献   

8.
孙世竹  孙伟 《北京中医药》2005,24(6):346-348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进展的主要病机特点在于虚、湿(热)、瘀.其发病是在肾元亏虚、正气不足的基础上,遭受外邪或内伤等因素,致气血失和、脏腑机能失调,而产生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日久迁延,则形成本虚标实、肾虚湿瘀之证,若湿邪久恋不去酿生湿浊、浊毒等病理产物,则进入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阶段.  相似文献   

9.
从"虚"从"湿"论治带下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王炯辉 《新疆中医药》2007,25(5):104-104
带下病是妇科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古有"十女九带"之说,并列为妇科四大证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白带多常见于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多种疾病。带下病如经久不治,不仅影响月经和受孕,同时还影响妇女身体健康,甚至酿成重疾。带下病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湿毒等,但不外乎"虚""湿"二因。如脾肾气虚不能化湿,湿浊下注导致任带约束功能失司而致带下,为内湿:若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或久坐湿地  相似文献   

10.
吕翠霞 《河南中医》2007,27(12):1-2
百合病病机为阴虚而有内热,虚为阴虚,内热当为虚热、余热、郁热皆有。正由于其内热的复杂性、或阴虚与内热比例多少之不定,所以百合病才有了"诸药不能治"的困境,如果以"阴虚生内热"统之,则识证不清,用药鲜有不谬者。  相似文献   

11.
论慢性肾衰"毒"的来源与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恩超  王钢 《国医论坛》2006,21(5):10-12
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本病可归属中医"肾劳"范畴,其某些阶段与"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相类似 ,乃脾肾衰败、湿浊瘀血内阻的本虚标实之证.笔者认为就其病因及病机而言,离不开毒邪 ,而肾之生理功用正在于藏泄有度、排泄浊毒,肾衰时其泄毒之用减退乃至废用,故本病的治疗可从泄浊解毒入手,俾开启治疗肾衰之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的研读和从其内部进行的历史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仲景"辨××病脉证"辨出来的是病机,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辨识为某种性质的证候.探讨并还原<伤寒论>"辨××病脉证"的精神实质及本来面目,对我们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所谓的"证实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气虚发热"病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富  卞华 《国医论坛》2007,22(3):16-18
"气虚发热"是中医学的一大理论难题,学术界对其病机见仁见智,本文仅从"气分阴阳"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浅论"气虚发热"的病机.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30条有"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原文,乃水肿病在气分的治则,意为人体大气运转正常,则阴寒邪气自行消散,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气机调畅.笔者认为,此"大气"概指人体正气,"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可视为对水、湿、痰、饮等阴寒之邪引起的各种杂病的治疗原则,此句实际体现了张仲景对杂病的认识和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李宇铭 《环球中医药》2011,4(5):360-361
<伤寒论>六经"提纲"的"之为病"条文,过去常有争议,认为提纲不能概括该经所有疾病.考<金匮要略>中亦有不少"之为病"的条文,目的 在揭示最典型的病机特点,而非对某病作"定义"."之为病"在于揭示疾病的"常",以知常达变,展示典型病机与非典型病机的演化关系.此种"常变观"更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之为病"条文选...  相似文献   

16.
自《内经》以来,历代在对有关喘证病机、证治的认识过程中,促进了“肾主纳气”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肾主纳气”的形成发展脉络可分为4个阶段:(1)先秦秦汉时期——提出“喘出于肾”,并创用补肾法治喘;(2)宋金元时期——以 “肾虚不能收气归元”阐释喘证病机,并提出“肾纳气”说;(3)明清时期——确立喘证以肺实肾虚为纲的证治体系;(4)近代——阐发喘证肾虚冲气上逆之病机。“肾主纳气”理论的确立是历代医家治喘经验的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刘新宇 《西部中医药》2006,19(11):14-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呼吸系统痰病.根据中医学"气"理论,结合COPD的病机特点和临床表现,对COPD的发病、病机演变及治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永红 《北京中医药》2006,25(3):184-185
《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精血津液必得阳气外固方可周密,而阳气又必须得阴液充养方能外固;若阳气虚弱而失其固摄,阴精失去内藏而泄于外,出现渗漏不止,便是"漏液证".临床上如果对本病能抓住病机进行辨治,则会收到得心应手之效.  相似文献   

19.
依据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发病年龄,查阅大量古今文献,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深入研究,并据此探讨辨证论治原则认为退行性骨关节病是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寒湿、瘀血、痰饮等邪气痹阻络脉为标;治疗时既要重视补肾,又要通经活络。结论:肾虚络痹是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主要病机,补肾通络是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仲景所著《伤寒论》冠古绝今,书中398条原文,太阳病篇所占178条,足以突出太阳病篇在六经辨证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太阳病的基本病机是感受风寒,营卫失调;其基本治则为辛温解表;“汗法”在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用之正确则药到病除,用之不当则变证从生.仲景在太阳病篇中对“汗法”有很详细的描述,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