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易平  张战和  李海涛 《西部医学》2014,(8):1033-1035
目的 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75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8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传统外固定术治疗,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程度,用Brooker标准评价异位骨化.结果 观察组24例达到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总满意率高为89.4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Brooker分级Ⅰ级1例,Ⅱ级1例,总异位骨化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经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在漂浮体位下,对照组48例给予髂腹股沟联合K—L人路依次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47例给予髂腹股沟联合K—L人路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解剖复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髋臼骨折术后优良率为91.49%,优于对照组的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分级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漂浮体位下行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部分复杂髋臼骨折等复杂髋臼骨折疗效确切,具有术野暴露充分、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手术器械使用方便、解剖复位满意和固定牢靠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刘宗和 《当代医学》2016,(31):21-22
目的:观察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骨盆骨折患者共98例,按手术方式异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外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输血量、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Majeed评分等疗效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及Majeed评分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复位显示直观,患者无需改变体位,操作也相对简单,避免了医源性损伤,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两窗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实用性,为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62例髋臼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两窗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的髂腹股沟人路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比两种入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骨折复位的优良率无明显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后的两窗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5.
庄科雄 《河北医学》2011,17(9):1166-1169
目的:探讨经K-L入路联合骼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联合2种手术入路治疗的33例复杂髋臼骨折;骨折按Letournel分型方法分型,评估术后复位质量,骨盆关节评分标准,异位骨化率按Brooker标准评价。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6-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本组所有病例均获临床治愈,复位成功率为87.9%。骨盆关节功能评分显示23例为优7,例为良,3例为可,优良率90.9%。骼腹股沟入路未见异位骨化,K-L入路I-II度异位骨化及III-IV度异位骨化各1例。结论:经K-L入路联合骼腹股沟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臼复杂型骨折前后联合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例复杂型髋臼骨折行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3.5 h,平均失血量为1200 ml。术后以Matta复位标准:优6例,良4例,中1例。经6个月~3年随访,按照Matta功能评分法:优5例,良5例,一般1例。K-L入路发生BrookerⅢ度异位骨化1例(9.1%),BrookerⅠ~Ⅱ度3例(27.3%),髂腹股沟入路无1例异位骨化。结论:经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显露充分、方便复位、固定稳定、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依次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综合比较2组患者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优良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出现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腓总神经损伤、骨缺血性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22.5%(P<0.05)。结论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疗效确切,固定牢固,解剖复位满意,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黄军铭  肖东民  叶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125-126,129
目的探讨Stoppa人路与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在治疗骨盆骨折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比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7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为A、B两组。均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应用Stoppa人路法,B组运用髂腹股沟入路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拔除引流管时间等方面。结果两组患者Matta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拔除引流管时间等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oppa入路相比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的优点,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敏  胡学峰  胡平 《当代医学》2022,28(10):61-63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同侧髋臼及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8例同侧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行髂腹股沟入路,观察组行腹直肌旁入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位满意度及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累及双柱的髋臼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髂腹股沟(I—I)入路联合Koche-Langenbeck(K—L)入路(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累及双柱严重移位的髋臼骨折的经验。方法对37例应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的累及双柱严重移位的髋臼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3.6年。结果骨折复位情况按Matta评定标准,骨折复位优良率:前后联合入路组80.9%(17/21),单一入路(K—L或I—I)组68.7%(11/1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功能按照改良的Merle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关节功能优良率:前后联合入路组85.7%(18/21),单一入路(K—L或I—I)组75.0%(12/1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入路组21例中严重异位骨化2例,无1例感染。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累及双柱严重移位的髋臼骨折显露充分、复位方便、固定稳定、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清化散对创伤性异位骨化模型大鼠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除1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外,其余64只行右侧跟腱切断术,建立创伤性异位骨化大鼠模型,造模后第18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将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模型组、局部外用清化散治疗组、口服西乐葆治疗组、局部外用清化散并口服西乐葆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用药32、61天后每组各处死一半大鼠,取组织标本,检测跟腱组织内BMP-4的含量。结果:用药32天后,模型组的BMP-4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治疗组(P〈0.05)。各治疗组的BMP-4含量均较对照组稍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61天后,模型组的BMP-4含量较30天前增幅更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治疗组(P〈0.05)。各治疗组的BMP-4含量较30天前降低,接近正常对照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清化散、西乐葆或者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抑制跟腱组织内BMP-4的合成,从而抑制创伤性异位骨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5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术后3d用米非司酮片,1次/d,12.5 mg/次,连续应用3个月,对照组未用药,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随访3~12个月,观察组缓解率(53.3%)明显高于对照组(48.1%)(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金刚藤胶囊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附件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0例湿热瘀结型盆腔炎及附件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主要采用妇乐冲剂口服,2包/次,2次/d,分早晚服用;观察组采用金刚藤胶囊治疗,口服,4粒/次,3次/d.两组患者在实际过程中均应停止一切针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8.00%,显著低于观察组(92.00%).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SF-36量表总得分为(145.23±10.4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16.00±7.56)分](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金刚藤胶囊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附件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压控制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未给予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明显增高(76.67%VS93.44%),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31.67%VS4.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平均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观察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再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高于无再出血患者( P<0.05)。结论:超早期血压控制通过显著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和防止血肿体积扩大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术前、术后及术后并发症采用舒适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79.2%(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0%,低于对照组的36.0%(P〈0.05)。结论: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显微切除术患者应用舒适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浅谈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将4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试验组则采用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输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收治的84例行腹股沟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儿行单纯的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行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记录两组患儿人手术室时(T0)、手术切皮时(T1)及苏醒时(T2)三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清醒时间,氯胺酮、丙泊酚总用量以及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HR、SpO2和MAP在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HR、MAP在T1和T2时点明显高于T0(P<0.05);观察组HR、MAP在T1和T2时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麻醉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氯胺酮、丙泊酚总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术中体动、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或0.01).两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不仅能更好地保证患儿心率、呼吸、循环的稳定,且患儿苏醒快、静脉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韦红霞 《华夏医学》2014,27(5):75-78
目的:探讨小儿肘部静脉真空采血"三点一线"固定方法的成功率及皮下瘀血发生率。方法:将986例小儿肘部静脉采血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3例,观察组采用"三点一线"固定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肘部静脉采血固定法,比较两组在静脉条件相当采血的成功率、皮下瘀血发生率及回血通畅率。结果: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9.0%,显著高于对照组81.3%,二次穿刺后总成功率观察组100.0%,高于对照组93.5%(P〈0.05);观察组静脉回血通畅率97.4%,高于对照组72.6%(P〈0.05);观察组皮下瘀血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6.9%(P〈0.05)。结论:小儿肘部静脉采血过程中掌握好"三点一线"固定方法,可提高静脉采血的成功率,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制剂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20例纳入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60例: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制剂治疗为观察组,仅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为对照组,治疗10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液指标、治疗效果、生存质量。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2)血液指标: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总铁结合力(TIBC)、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改善(P<0.05,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5,P<0.01);而对照组除Hb、HCT、TIBC改善明显(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质量: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应对压力等评分均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除运动、营养2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几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制剂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助于促进造血、改善贫血、提高整体生存质量,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铁代谢指标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